佛学基础知识

2024-08-18 佛法初识

1 、十八界法

十八界法是佛法的根本基础。

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尘:六根六识所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当中的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体性见下文八识部分)。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生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所以称为空相。具有常、乐、我、净的是我们的不生不灭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如)。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十八界是无常、苦、空、无我而断我见、我执后成阿罗汉的。

2、八识。

佛子都知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识有八个,号称八识心王。我们也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都是真实可证的法,证得第八识这个心王,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明心见性中的明心,就是禅宗的开悟。

八识心王是:

(1)眼识:能见。

(2)耳识:能闻。

(3)鼻识:能嗅。

(4)舌识:能尝。

(5)身识:能触。

(6)第六识意识。

能具体而详细的分别、分析善恶、美丑、冷热、利弊等等相对的境界。

(7)第七识末那识

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具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但不作主,处处作主的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具有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体性。

末那识的这种思量作主遍计执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断地在执取一切法,不断地攀缘一切法。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于闷绝等五位中,它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

末那识虽然具有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特性。但它本身的分别能力却是很差的,它必须借着前六识的帮助,要在意识心具体的分析善恶、美丑、冷热、利弊等之后再去作决定所采取的行动。人对于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饿了、睡醒了、身体痒时经由意识心的分析之后,都必须由末那识去作决定是否吃饭、是否起床、是否抓痒,然后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在没有经过意识心的分析前,末那识往往会依过去的习气运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很小就喜欢寺庙、佛法的原因,末那识依过去生修学佛法所形成的习气所使)

(8)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禅宗祖师开悟明心所悟所明的心,又名:真如、法身、种子识、如来藏、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本来面目等等。

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也是我们修证佛法、成佛的根本。欲圆成佛道,必经历闻道、见道、修道、成道之过程。大乘佛法的见道就是开悟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然后依所悟的此第八识心,悟后起修,才能究竟成道。所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见道,不能修道、成道故。见道前所谓的修行只是在收集见道的福德资粮而已。我们如果没有见道就往生西方,在极乐世界也还是要先见道开悟,在修道成道。也要经历如是次第。

3、 第八识的体性及作用如下:

(1)、第八识阿赖耶识能藉缘生出一切法我们的五蕴身心(前七识)及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皆是自识所变。

(2)、第八识阿赖耶识才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它能持一切善恶业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随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

(3)、第八识阿赖耶识远离能所分别。阿赖耶识虽然能生万法,但它本身却离见闻觉知,没有思量性,从来不分别万法、也从不攀援万法。(无喜怒哀乐,从不分别一切善恶美丑,你要跳楼,它跟着你跳,你要行善,它跟着你行善。)它从不作主(作主的是末那识);它完全是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

(4)、第八识阿赖耶识具有中道性:

1非断非常性

阿赖耶识性如虚空,无形无色,其体永不坏灭,无量劫来始终自在,将来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坏灭,故名非断。阿赖耶识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

2非空非有性

阿赖耶识有真实体性,众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阿赖耶识虽真实有,但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故名非有。

3不生不灭性

阿赖耶识本体永不坏灭(集所有的佛的力量也不能破坏一只蚂蚁的第八识),故无老死,既无死灭则无出生,故名不生不灭。

4非有变易非无变易性

阿赖耶识的本体永不转变改易,故非有变易。于本体不变易中,其体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的染净种子流注不断,不停的生灭增减变易,故非无变易。

5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性

阿赖耶识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故非有作用。阿赖耶识虽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而于熟眠、闷绝昏迷、无相心定、灭尽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灭、任运随缘,醒觉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

6非一非异性

五蕴虽因阿赖耶识而生,然非即是阿赖耶识,五蕴若即是阿赖耶识者,老死之后,阿赖耶识应坏,然实不坏,故名非一。阿赖耶识虽非即是五蕴,然离于五蕴则不能觅得阿赖耶识;五蕴由阿赖耶识变现,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异。

第八识阿赖耶识从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称,归纳而言,有三阶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赖耶识;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如是阿赖耶识一体而三名,比如女人小时候叫女孩,生育后叫妈妈,年老后叫奶奶,三种名称其实是同一个人,只因不同人生阶段而有不同的称谓。因此明心的人所谓的真心真如,其实只是阿赖耶识,是真如的前身,为众生方便说为真如。

阿赖耶识法身,无始即有,永不坏灭,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由闻法修行净除染污种子方能成佛。

4、阿赖耶识的其他知见:

(1)阿赖耶识即是法身,即是如来藏。

《佛说不增不减经》云: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故知法身即是如来藏。法身在众生身中名为众生。法身打破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在菩萨身中名为菩萨。法身断尽一念无明及无始无明,在佛身中名为世尊。虽有三名,同一法身。

《契经》云: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故如来藏即阿赖耶识。

(2)阿赖耶识在众生身中,不在虚空。

《入楞伽经》卷三云: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

《解深密经》卷一云:佛云: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

真心阿赖耶识无形无相,住于身中或胎中,非在虚空。真心阿赖耶识虽在身中遍布全身,然因无形无色。

(3)众生每人都有他自己的阿赖耶识,不是众生共有同一个阿赖耶识,也不是诸佛共用一个真如。

《解节经》谓:此一切有情之真如,皆各各摄受藏隐于各自之五阴中,于十方界遍一切处受生。若认为众生共有同一个真如,则一切众生应皆从同一真如分割出来,则是非理,所以者何?若本体是一是同,应唯有人,或唯有鸟,或唯有天人,不应有三界六道四生二十五有之差别。若谓真如是一,能生多众生,亦应铁能生金、银、铜、铝、草、木、花、果。

如果认为众生共有同一个阿赖耶识,则应一人成佛,所有人都同时成佛;如果认为众生共有同一个阿赖耶识,则可能出现你修行却是别人成佛的情况。你修行所成的善业的业种,不是积存在这个共用的阿赖耶识内,而是积存您自己的阿赖耶识体内,来世享受福报的仍是你本人。你修行成佛也只是通过修行将自己的阿赖耶识内染污的种子清净了。所以说,不是众生共有同一个阿赖耶识,也不是诸佛共用一个真如。

有关八识的概括:

(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都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生出的。前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末那识。凡夫众生一向不知道第八识阿赖耶识不生不灭,才是真正的我(其实它具有无我性的,假名为我),就误认为能见闻觉知的第六意识、处处做主的末那识,再加上自己的色身,就是所谓的我。凡夫众生所认为的前七识的我是诸缘和合而有的我,有生有灭的我,是假我,所以佛说无我。

(2)十八界法里所说的六根、六尘、六识,也就是我人的身心及外界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都是第八识心藉缘所生的,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但这个第八识心阿赖耶识是产生万法的因,它却不是依赖任何因缘存在的,佛说它不生不灭,无始劫以来就存在,而且永远的存在,乃至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前七识灭除掉,也是仅剩下此第八识阿赖耶识存在。阿罗汉灭掉前七识和色身,仅剩下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存在,就是涅槃。

(3)第六意识心是因为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接触外五尘,然后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而由第八识阿赖耶识生出。若五根全部毁坏、或全身麻醉期间,五根不能接触外境,则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之前五识悉皆不起,五根不能作用故末那不触法尘,则了了常知之意识心亦不能起。第六意识心有许多表现形式:见闻觉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都是意识心,故知以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密宗双身修法时一念不生之觉知心,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实心的诸方大师,其实都是落在意识心的境界里,把依诸缘而有的意识心当成常不坏的我而不自知。

以第六意识心经锻炼所产生的种种境界,会容易使人误会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心的现象举例:

a、散乱攀缘心:以日常生活中或课诵中能知能观之意识心,(有人会将此意识心误认为阿赖耶识真心)。

b、以法定心:以数息、念佛、忆佛、观心、内观,或其它方法摄心而定住之意识心,(有人会将此意识心误认为阿赖耶识真心)。

c、常寂常照:以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此境界犹有观照寂照,不离知也,犹是妄心。此中有十余种定境变化,皆幻而不实,执即着魔。

d、遍满虚空:于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中,定心扩散,便以出现遍满虚空境界之意识心为真心,不离有所得有境界法,仍是妄心(有人会将此意识心误认为阿赖耶识真心)。

e、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在欲界定中舍弃觉知,便入此境界。皆在未到地定中,是定非悟,有人会将此定境误认为开悟。

f、初禅善根发:于未到地定中,忽发起身乐而入初禅,亦是定境非悟。

g、虚空粉碎:此亦初禅中之定境觉受,不久即失,非是证悟。

h、大地平沉:仍属初禅定境,已接近二禅前之末到地定。欲界定之末期亦可能出现此定境。若于初禅中证此境界,不久之后发起微细身乐。此乐微细常住,非如善根初发后粗乐之必须提心方有乐触。

i、无觉有观三昧:舍微细乐触,续深入定境及除性障。坐中对外境无觉,对心境有观,此是二禅前之末到地定。

j、无觉无观三昧:精进修习无觉有观三昧而能长时间安住者,舍观便入二惮。此定境虽离觉观,似无所有,仍非证悟般若,不离境界故。

佛子须知:有出有入的,有各种境界的法,都是意识心的境界,开悟悟得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法尔如是,原本如此,是一念相应,是无出无入的,是无境界的。

(4)第七识不能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处的,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第七识只是六根中的一根意根,它没有遍在我们的其他五根,所以它并不是遍一切处。此外,它只在五尘所生的法尘上面起作用,不直接在五尘(色声香味触)上起作用,所以它不遍十二处,那就不可以说它遍一切处。第七识从无量劫以来固然是通一切时而不曾暂断,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是不可能遍一切时的。

(5)一切人皆有八识,而且是八识同步和合运作。

八识是同步和合运作举例:

比如眼睛看见外界的事物(外相分)时,在眼球内之影像呈倒影,如来藏便生相似的图像(内相分)。内相分现起时,末那识触内相分色尘而想要分别它,眼识便随内相分起,辨别青黄赤白等色。同时现起意识,由意识分别长短方圆美丑姿态神韵等。

事实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感受到的外界事物与刺激,并不是七转识所感受的五尘,其实感受的都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之内相分。而七转识见分亦是如来藏所显现。故有情众生所贪求之一切法,其实皆无所得,都是以自己的七转识见分,处于自己的内相分之中,而游戏自己的内相分罢了。自己以为在玩外物,其实是自己在玩自己而已!

(6)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中,只有意识有证自证分,能返观自己,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末那识、阿赖耶识都没有证自证分,不能自己感觉自己的存在。由于意识具有证自证分,所以人往往会把意识这个能知能觉的见闻觉知心当作自己。西方有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这就是把意识心当成我了。既然末那识和第八识无自证分,所以必须通过意识心才能找到它们,因此修行离不开意识心,如果没有意识心,那我们参禅就不能找到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了。

举例说明:

有的学佛的人可能会认为:睡着无梦的时候,这个处处作主的我,明明消失了啊!这就是因为从狭义的种智来说,末那识没有证自证分,不能返观自己;所以你在睡着无梦时,意识的证自证分消失了以后,虽然末那识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运作时,但它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要等到醒来之后,意识重新现行后,有了证自证分才会自觉自己的存在。包括在闷绝、定中亦是如此。如果没有末那识、阿赖耶识在眠熟等五位中继续存在,你一旦睡着了,将会永远醒不过来了。

(7)其实所谓的成佛之道,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参禅开悟找到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心,然后通过修行净除阿赖耶识体内的染污种子,并了知这一切种子的差别功能,即是成佛。

二、佛教的三种智慧

《心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意为以智慧而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所以说佛教的解脱是智慧解脱,成佛也是因为智慧的而得成就。佛教所说的智慧有三种,《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中说: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 因为声闻、缘觉、佛菩萨觉悟的内涵各自不同,故菩提有三乘的差别。下面将三乘菩提,也就是佛教的三种智慧,简单的概述如下:

(1)声闻乘的无常空的智慧。

阿罗汉从现观十八界法六根、六尘、六识是苦、空、无常、无我,这样的现观后产生了无我的智慧,以此无我的智慧断我见、我执而证解脱。

(2) 缘觉乘的缘起性空的智慧。

辟支佛现观十二支因缘,实证到所谓的生与老死的轮回都是因为依无明等十二因缘辗转所生,无明灭了,就不会有来世的名色,也就不会再进入轮回,于是也就解脱了生死。缘觉乘的行者完全是因为现观十二因缘所产生的缘起性空的智慧而导致解脱的。

(3) 大乘的空性智慧般若。般若是指大乘行者一念相应,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并且能去体验领受它的自性而发起的一种智慧。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无始劫以来就客观存在的,不生不灭的,是一种永恒的有。阿赖耶识虽然是实有,却又无形无相,具有空性。如来藏虽然具有空性,大乘的行者却又可以通过参禅的方法触证到它的存在,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在禅宗里叫开悟明心。开悟明心后,观察所悟的自心真如(阿赖耶识),观察它的性相体用等就能产生般若智慧,此般若智慧有三种层次:

a、总相智,就是七住菩萨的开悟明心,找到自己的真如。知道了真如是什么、以及它的体性,这就是般若的总相智,称之为大乘真见道。

b、别相智,就是在证得真如,有了总相智以后,再从真如的各种法相上面去加以观察、现观,从自己、别人、天主、蚂蚁蟑螂乃至地狱众生来看这个真如,这就是别相智,称之为相见道。这个别相智是相见道位的菩萨所作的悟后思维修。真如的总相智和别相智就是二转法轮般若经所说的般若智慧。

c、种智,也就是菩萨证得般若之后,佛再为他开示我们这个真如之中有无量无数的种子,对种子具足了知,证知种子的智慧,名为种智。这就是唯识诸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性经》《无上依经》等三转法轮所讲的经。唯识种智是实际上可以修证的法,是证悟的人才能修学的。换言之,尚未证悟第八识真如的人,没有办法如实亲证般若经的空性总相与别相,便无法如实证解唯识增上慧学。

这三种智慧: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以及种智,前两智是人无我智,后面的百法明门种智就是法无我智,法无我智是禅宗证悟者悟后所应修学的。

小乘的声闻、缘觉不知或不证第八识,因此没有般若智慧,他们只是从现象上分析体证到无我,断我见我执后证得解脱果,不能成佛。大乘的般若智慧与解脱道的无常空、缘起性空的智慧不同,为避免误会,故名般若。如果用无常空、缘起性空来解释般若,那表示这个人没有开悟,没有般若。通常来说佛教是讲空的宗教,佛教的空包括的就是无常空缘起性空空性,对于这三个空,内涵不同,读者要仔细加以分析,辨别,理解。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