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不如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它虽然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还包括了儒学中的一些观点,使它全方位地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还影响到许多东方国家。
君子之茶 和而不同
自从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并给了茶一种崇高的使命,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类的一种文明并指导人们思考着生和死、心和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由此,一碗茶水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中国的茶饮源自巴蜀,唐代之后成为国之饮,这和当时的宗教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在一年四季变化的大自然中,成片的茶树永远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人们在一叶一芽中看到了希望,得到当下的宁静,这就是一种禅意。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其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具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白色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了和平、安祥、圆融,为什么人类要在一个地球上彼此争斗呢?
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器是茶之父。泥土与火的结合成最质朴的陶或瓷。捧在手上就像托起了大地的所有元素。而我们人类生命短暂,躯体渺小,我们必要和手中的茶碗产生一种依恋的亲和力。不要只看成一件容易打碎或只能盛着茶水的容器。
唐代的赵州和尚说了“吃茶去”三字禅,成为一则至今难以破解的公案。我看了许多这方面的书,还要老实承认我看不懂。韩国釜山市已故的茶星崔圭用老师提出他的“吃茶来”,并在山中刻了很大的石碑“吃茶来去碑”,成为两国禅茶文化的交流纪念。但是去和来有什么区别吗?彼此的方位有了变化,去和来又有什么影响喝茶的关系吗?对此,我也作了一偈:“赵州和尚吃茶去,韩国茶星吃茶来。茶碗圆团似明月,欲知西北即东南。”关于这个问题,原在赵县柏林寺、现在黄梅四祖寺的净慧禅师对我说:“吃茶去的去,不代表空间的转换,时间的迁流,都是指当下的,可见当时吃茶风气很浓厚。至于说修行,它也不是空的,别人没法替代,是如人喝茶,甘苦自知。禅应该说是没有来去,也可以来去。但赵州和尚说的是吃茶去。”禅公案理解不能机械化强求一律,它关乎个人的悟性。
茶的文化内涵——包括禅与传统的美学思想——一方面是它自身的魅力,一方面是几乎一代人的期盼,只在上世纪最后的20年才渐渐在中国大陆复苏,才有了与韩国、日本茶团体的交流,才有一批热心的人重新去系统整理和频繁交流。尤其在禅茶一味的体悟实践方面,韩国与日本茶人要比中国目前的状况研究得深刻。这不仅是历史原因,也是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中国是茶的母国,饮茶历史之远,茶树品种之多,各民族茶俗之丰富是世界其它产茶国无法比拟的。 文士与僧侣的密切交往并彼此影响,是自魏晋以来就形成的风气传统。高僧作诗,名士逃禅,僧侣世俗化与士大夫文人僧侣化的风气世代相袭。僧侣以诗悟禅和文士以禅入诗,往往意味着自身人格形象的完善。自晋到宋代,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东坡、陆游等大名家无不受益于禅宗,也无不爱茶。
清风拂过松枝竹梢,泉溪水流在乱石上跳跃,茶炉里的红炭伴着茶烟升腾起暖和的舞蹈。茶香则把人的思绪引向空灵的悠远,这便是禅意了。如果是在茶亭中行茶,那么竹杓的舀水声,瓦釜中水的鸣唱,花瓶中寓意诚挚的插花和洁净优美的茶具,空气中弥漫着的茶香或檀香的气息,把眼、耳、口、鼻的观感集中在一起,这就是在浮躁城市中的一方净土,一片禅境的空间。人们用心去构造一切,用心去品味这一切,就压缩了与历史时空的距离,超脱尘寰喧嚣于一刻,让我们的身心冷静又睿智地思考过去未来,得到的是自信与振奋。
请你审视一下泡过的茶叶吧。宛若人生结束它奉献出一切,让别人健康、愉悦、向上,茶叶在茶的世界里无碍地涅槃了。
中国本土道家中的“无”与外来又经融会了佛家的“空”,两种观念的交流、吸收、共鸣、相融,构成了东方民族的审美观。“涅槃”是修行追求达到的最善、最完美、最高境界。然而它又是“无”与“空”的。在禅家看来,“静”与“清”这两个字是可以作为表达的。韩国把禅与茶高度概括为“清和礼乐”;日本把禅与茶归为“和敬清寂”四个字就反映了茶道精神中的审美内涵。道家的“清静自在”,佛家的“般若清静”,儒家的“清心寡欲”,清的审美意识和“无”与“空”一样丰富。深奥的玄淡称“清淡”;论人的气质品格是“清者贵,浊者下”;还有“木清则仁、火清则礼、金清则义、水清则智、土清则思”。作为茶,集五清为一身,在茶室中与清新的音乐,清气的书画,清净的茶道具,清而礼的言谈都达到养心务必先清心的环境要求。无论茶室内外,在茶中修心,在修心中喝茶。因为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眼下,原本东方民族主导的人文科学,西方民族重自然科学的大区域已被现代的通讯传播手段瓦解。人们在多元的文化中失去了精神的信仰支撑和心理平衡。因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东方的茶,这虽是一碗由茶叶浸泡出来的汤水,然而它又是一杯容纳了东方文化精髓的东西,已不是一杯有固定价值的解渴的饮料了。当我们以清醒的思维去静虑这杯茶汤的时候,它就像一口储满了禅思的深井,清而不浮,静而不滞,香而不乱,淡而不薄。能汲取多少,全在个人。
茶把它的根细细密密地扎根于大地,吸收着天地日月的精华,它的本身就是美的;它再经过各种加工在淡而无味的水中复活奉献,这是一种可观可触的轮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片茶叶。人生下来就分分秒秒在变化,只是这一过程一个人要六七十年,一百年,不易很快觉察而已。茶中的美就是我们身边时时刻刻的“当下”。体会并发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体悟到思维的乐趣和心底的收获,得到会心的一笑,那就是茶汤中的美和禅了。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