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1 学佛释疑二
陆正元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收看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今天我们要谈的题目是:如何不受五欲六尘的障碍,而能专心修学佛法?
谈到五欲,一般人所了解的通常是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粗重的欲望;也就是对于财物、男女色、名声、酒肉饮食以及睡眠等五种世间粗重境界的贪欲。而在佛法当中,所谈的范围则就非常地宽广,把六种感官所接触到的五尘境界全都函盖在内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个识,在面对色尘、声尘以及香、味、触尘等五种五尘境界的时候,就会对其中的韵味等等产生了乐受而爱着不舍,因此而生起了贪着之心,想方设法想要继续追求或者保有,所以才称之为五欲。而意识在这同时,又能够了别五尘境上所显现的微细法尘,产生了对事物的种种认识,以及得失、分别等等的境界差别;所以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又合称为六尘。
一般凡夫众生因为不了解五欲六尘本自虚妄不实,而执着以为是真实接触到、得到的境界,所以就不断想方设法想要去执取,甚至不择手段而去造作了种种的恶业。而佛弟子在听闻四念处、四圣谛等基础佛法知见之后呢,知道执着五欲六尘就是在积集未来生死轮转的苦因,所以应当要摄心内住,而远离五欲六尘的贪爱。有许多修行人因此就远避到渺无人烟的荒山野地,有的人因为没有办法降伏男女欲的炽焰,甚至还拿刀自断男根!但这样常常还是难以完全去除心中五欲六尘的干扰。有许多法师说得简单,总是教人要放下!也有法师说:经读多了、听多了,对于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自己也会讲,为什么还会被它障碍呢?这就是一些人所说的:看得破,忍不过!但是这些修学的方式以及说法,其实并不正确!没有抓到问题的核心。因此有许多人数十年间跟着盲修瞎练,努力地和自己的烦恼来奋战,想要把烦恼给压制住,但是收效总是很有限。这其实是因为大部分的人包括这位说法的法师,并没有真的认清五欲六尘的虚妄,并没有真的看破,所以当然就忍不过;硬用压伏的方式来修忍,效果也就十分的有限,当然就很难因此而得到解脱。错误的知见以及修行方式,怎么可能让人得力呢?
那么,五欲六尘感觉上是那么的实在,为什么在佛法中却说那是虚妄的呢?这是因为从佛法的正知见来说,三界万法都是由各种的因缘而从有情众生的如来藏根本因所出生的,因缘所生的法,就称为有为法。佛陀曾经说明:如果是随顺因缘而生的法,将来就必定会随顺因缘的散坏而灭除。所以说,凡是因缘生的有为法,都是虚妄无常的。唯有能出生万法的根本心如来藏,只有祂是本不生灭的真实法,非是因缘所生,所以称为无为法;但祂又能出生万法,因此又是有为法;两边合起来看,如来藏心既非是有为法又非是无为法,所以祂是不落两边的非有为非无为的中道心。而凡夫众生所执以为实有、不肯放舍的六尘境界,其实都是由具有大种性自性的如来藏随顺众生的业缘、业报而出生变现地、水、火、风等四大种所造的外五尘,而再由如来藏所变现的有根身上的眼、耳、鼻、舌、身等扶尘根来摄取外五尘,而产生电化学讯号,这在《阿含经》中称为是外五入,再加上意根的法入,就共有外六入;这些电化学讯号透过神经传导到大脑中,而在大脑具有五种感官能力的五胜义根处,再经由如来藏变现出与外五尘相似的内五尘相分,然后再由如来藏所变现的眼、耳、鼻、舌、身、意识等六识见分,来了别这些如来藏所变现的五尘境以及法尘等相分境界,这在《阿含经》中就称为内六入。所以,一切有情众生从无始以来所接触到的,无非都是自己的如来藏所变现的内相分境,其实从来没有接触到外在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位有情就像是坐在战车里开着战车一样,其实并没有直接看到战车外面的景象,只是透过镜面折射的潜望镜,来看车子外面的状况。
而这个道理,在现代科技中其实早就已经被发现,所以生物学家、脑神经医学专家都会说:人不是用眼睛在看、用耳朵在听、用身体在触,而是用大脑在看、在听、在触,都是大脑中的视觉区、听觉区等接触了电化学讯号,才显示出五种感官的觉知来。这些发现甚至已经写入国中、高中的教科书,是一般大众都了解的常识;如果不清楚的话,也可以上网参阅维基百科上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条目,就可以了解了。只是这些所谓的专家都是唯物论者,认为物质色身可以产生能了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心来;但是对于物质色身到底是如何产生能了别的心来?却又说不出一个真实的道理来。这真的很难让人信服他们有多么高明的智慧!既然说视觉等五种感官觉知只是在大脑中电化学讯号的变化;那么就表示:一切众生所了别、所感受到的,都只是自己心内的影像世界,从来都不曾真正接触到外在的真实世界;所以有情众生觉得有苦受、乐受,有得、有失,甚至因此去造作恶业而使得自己落入三恶道中受苦报,这都是因为认知错误、颠倒,所以根本是没有必要的事。甚至现代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这个真相,但是包括这些专家在内,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改变自己颠倒的认知,回归到正理上来。
而这个外六入、内六入的真实道理,其实 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也是佛教中已经实证解脱的圣者所共同了知的真相;所以《金刚经》中的偈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如 佛陀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更详细的开示说:佛说诸法无生无灭,亦无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现五尘境界,本无有故;有无诸法本不生故,如兔角等;圣者自悟境界如是。善男子!愚痴凡夫妄起分别,无中执有,有中执无,取阿赖耶种种行相,堕于生灭二种见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别。(《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 佛陀开示说:从大乘开悟圣者已见诸法实相的自悟境界来看,一切诸法都是无生无灭的,也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般若实相的角度来看,自心如来藏所变现的五尘境界本就是无有的;无论是有的法还是无的法都是本来不生的,就好像是兔子头上没有角这个想法,只是凡夫从牛的头上有角而产生的一个虚妄想罢了,并不是法界中真实存在的法。但是愚痴无智的凡夫众生,因为无明而生起了虚妄分别,在无中执有,有中执无,其实所执取的,无非就是本不生灭的阿赖耶识祂所变现出的种种虚妄影像,因此而堕入有生、有灭这两种见解当中;这都是因为不明了自心阿赖耶识祂是本不生灭,而在祂所变现的虚妄影像上面生起了种种的虚妄分别。
仅有的差别,只是山河大地是共业有情众生的如来藏所共同变现的,而有情各自的色身呢,则是各自的如来藏所变现的。当有许多众生的妄心产生烦恼杂染的变化时,那么外面的山河大地也就会跟着变动,而产生了震灾、风灾、旱灾、水灾、火灾等等;若是大多数的众生的妄心逐渐转变为清净,那么山河大地就会转为风调雨顺,甚至成为像西方极乐世界那样的净土。所以 佛陀才会在《维摩诘所说经》当中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卷1)也就是说,从佛法的正理来看,世界的成、住、坏、空,以及其中所发生的种种灾难变化,都不是无因而有的,都是众生自己以及共业有情的身口意业所造成的,并没有所谓的意外灾害或者是幸运、倒霉可说。而我们所见、所触到的色尘境,只是自心藏识所变现的内相分;自有生以来,我们从来没有真的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也没有接触到山河大地,接触到的只是自己的内相分五尘而已!所以说,外在的物质器世间山河大地等的外相分,是如来藏所变现的;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了别的内六尘内相分,也是如来藏心所显现的,犹如镜中的影像一样,其实是虚妄不实的!其实我们从作梦也可以了解这个道理,在梦境当中,当你自以为去到了什么地方,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或者是梦到被人追杀而掉到悬崖下,惊声尖叫而吓醒过来,这些其实都只是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所显现的内相分,从来没有离开过第八识所显现的境界。但是梦中,自己的意识就在里面生起了种种的分别,与意根末那识一起在内相分里面生起了贪爱或者厌憎,却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作梦;而一直要到醒过来,才发觉:原来刚才是在作梦!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也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大智度论》卷17)这论文的大意是说:众生经常被五欲所恼乱,而不断追求,无法停止下来。但是五欲其实是虚妄不实的,就像梦中所得到的一切一样,当醒来之后,才知道原来是空无所有;五欲是无常而不长久的,就像是暂时借用一下子而已。但是世间之人愚惑无智,不断地贪着五欲,到死都无法舍弃,因为这样子去造作了恶业,而在后世要遭受无量的苦报。凡夫众生就是因为被无明所障,知见颠倒,不明了只有如来藏才是本不生灭的真实法;也没有足够的定力以及智慧,去观察如来藏所生、所显的六尘境界其实是虚妄不实的,而以为自己所感受及了知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是真实存在,以为自己真的有接触到外在的世界,所以就不断贪着于如来藏所显现的虚妄影像而无法放舍。就如同一只小猴子从镜子当中看到自己的影像,牠却以为镜中的影像是另外一只真实的小猴子,所以就在镜中跟镜中的自己龇牙咧嘴一直在示威,因为牠不知道:只有镜子才是真的,而镜中的影像只是一个假象。众生就是认为这个能了别、能作主、能享受的五蕴我是真实存在的;又因为我爱的缘故,除了宝爱自己的五蕴身心之外,也希望自己的五蕴身心能够得到各种的五欲享乐,所以即使告诉自己所见的内相分是虚妄不实的,作主的意根还是会不断地让自己的五蕴身心去贪取五欲六尘。
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去除烦恼,不是只要意识上了解到内相分六尘境虚妄不实就能够作到的,最重要的,是要断除我见等三缚结,确认能够贪着五欲六尘的五蕴身心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以及识蕴,全部都是虚妄无常,全部都是由自心如来藏所出生的,而有生的法则必定有灭。所以无论是修学大乘法还是二乘法,都是以见道证得初果为首要,当证得初果断除我见等三缚结之后,逐渐就能让贪、瞋、痴等转薄成就二果,乃至证得三果或者四果,远离欲界五欲六尘的贪爱,这才是解脱道的正修行。像那些法师不教人求见道断我见、我所见,就只教人要放下,这实在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啊!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只能说明到这里。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学法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如何用桃花美容养生
白云禅师:如何觉悟自我
邪淫让我失去好多,佛法让我闻到奇香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造了谤法业如何灭除,如何避免谤法业—佛经学习(转帖)
如何以正确姿态迎接沉香黄金期的到来
慎重:妄谈“一切法均是佛法”即是大妄语!~ 一则《地藏论坛》的讨论帖(二)
新手如何分辨松石的好坏?
果煜法师:佛法原典 道品诵
大安法师:有关临终往生的两种说法该如何抉择
嘎玛仁波切:这是佛法的因果论和宿命论最大的不同之处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如何正确修行而不误入歧途
慈法法师:安居第七十日(一):第一受用者如何作为?
慈法法师:安居第六十四日(二):于无佛法世界住持庄严
惟传法师:「根、尘」对触的当下…如何清楚了知、不碍着?
风水的实质及如何养风水(同时反过来让风水也养人)
参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17 我双亲逝世后去了什么境界?情况如何?
一位美女如何转凡成圣
宗舜法师:如何做才能使内心变得强大?
宗舜法师:如何在水陆法会中获得功德?
忏云法师:如何对治烦恼习气_对治烦恼习气的方法
宗舜法师:该如何了断心中的嗔痴二念呢?
大安法师:作为佛弟子,该如何看待婚外情?
大安法师:念佛心散乱,该如何把握?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二十六)修行难应如何克服
沉香手串如何盘玩?--手把手教你盘珠大法
智海法师答: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呢?
智海法师答:我的同修学佛三年却对天主教有兴趣,每天去听课,我不知道如何劝她。
智海法师答:当下,“无分别识”与“无分别慧”如何抉择?
智海法师:佛法修持与生活(第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
极品小叶紫檀手串要如何选择保养
明海法师:“如实知自心”是佛法与禅修的目标
清明如何用沉香养生?
当职场“小人”给你挖坑,如何“温柔反击”?
手机、网络的染污,已经给许多人造成了极大的修法障碍。
达照法师:佛法是要用身心行为去衡量、去测量、观察世界
无上甚深的佛法
达照法师:要想不二,就学佛法
选择三级修学 开启生命觉醒
沉香、海黄、小叶紫檀,最贵木质手串如何定价?
智谕法师:修学佛法要求解脱味
沉香如何品,有格还经济
演培法师:佛法的因果论
倓虚法师:佛法不是迷信学佛才能破除迷信
父亲因杀猪短命报,儿子病后遇佛法
东初法师:佛法真精神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如何判断印度紫檀木的价格是否合理?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悟后的光景如何?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法师讲经,讲佛性恒守本性,始终无有改变,佛性不受薰染,出何经典?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因何佛法先后?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不被万缘所转,一切无碍,这个境界如何?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先天道守玄关一窍如何看?
大安法师:如何才能控制梦境
大安法师:西方极乐世界四土界说以及如何往生到各土
沉香佛珠如何摆放才能达到最好的祈福功效?
欲死去时如何?
大安法师:初学者应该上哪一类课程才能够多了解佛法?
谛闲法师:高僧大德如何赞叹放生?
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六章 禅宗史话
肥胖的人在佛家看来是有何因果,又应如何减肥呢
如何在心中生起大乘境界
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
善导大师:信愿法师:《观经》注疏者甚多,为何采用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修学?
如何是佛?
如何是触目菩提?
净土法门法师:你每天批评,就显示你的心不清净,你对于佛法修学毫不得力
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古今高僧,如何了断夫妻缘。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世间名利
拾叁悦沉香:如何判断沉香木雕件的价值?
宣化上人:我们明不明白佛法之关键在此
如何自制酥油供凤眼菩提
如何挑选精品凤眼菩提子
菩提子佛珠如何保养
寂静法师:企业遇到瓶颈,如何通过积功累德去解决?
寂静法师:如果堕过胎该怎么办_如何化解堕胎的果报?
寂静法师:转化的方法就是佛法,要用心好好学习佛法
寂静法师:生命中遇到无能为力的事怎么办_如何面对生命中无能为力的事?
读佛法的感应
寂静法师:佛法与教育
大安法师:如何拯救已经过世的父母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9 论因说因 佛法以因缘为立义大本
大安法师: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如何在梦中见到佛菩萨!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 七、佛法之必然功效-人人成就
邪淫导致强迫症,幸亏遇到佛法逐渐好转
印光大师:印祖是如何劝念佛人深信因果,求生极乐的?(201-202)
如何评估沉香木雕的价值
如何才能改变坎坷的命运?
对于习气很重的师兄,请问如何帮助他们?
惟贤法师:佛法的弘扬对建设和谐社会有哪些利益?
惟贤法师答:如何才能使家庭和睦?
惟贤法师答:如何跟小娃娃讲传统文化呢?
惟贤法师答:读经论读藏经,如何做读书笔记?
琥珀蜜蜡是如何形成的
新人如何树立正能量的文玩价值观
净慧法师:如何依止善知识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工作、做事上,应该如何修行?
佛法心要
心经
金刚经
大悲咒
楞严经
法华经
药师经
华严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长阿含经
地藏经
普门品
净界法师
其他文章
佛教故事:做人的佛法
佛教故事:佛陀教你不生气
慧律法师
新闻资讯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