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角虎——「宏禅赞净」的八位宗师

2023-12-03 大安法师

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印光大师以他通宗通教的慧眼,给我们拈出自永明大师以后净土宗发展的一个清晰的脉络。如果说,永明延寿大师以前的这些诸宗善知识还有密修显化的话,到了永明大师之后,诸宗的这些宗师(就是或在教下大开圆解的,或在宗门明心见性的这些诸大善知识。)都明垂言教。就不是说私下里谈了,而是放在桌面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法座上,明显地来弘扬净土法门。而且在诸多的法门选择当中,侧重赞叹念佛求生净土一法。这里就选择了一些宗门教下,尤其是禅宗的诸大宗师,八位。

首先是长芦宗赜禅师。他是在宗门教下都有甚深造诣的一位大德,同时也是大孝子。他在方丈东院把母亲接过来,劝勉他母亲念佛求生净土。经过八年之后,他母亲安然地往生了之后,他就开始启建莲华胜会,就是结社,去带动更多的人来修念佛法门。这莲华胜会也是采取计数念佛的方式,每一天念一万,或者念三万,有一个小册子,就把它记数下来。

他建这个莲华胜会还有一个胜妙的感应,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非常清美的男子,说要加入这个莲华胜会。他有一个记名册,就把名册就拿出来,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普慧。这位男子紧接着又说,家兄普贤也要加入。那就把普慧、普贤记下来。等他醒过来之后,他就发现,这两位是华严的菩萨。在《华严经》的《离世间品》里面,就是普慧菩萨提出了两百个问题,普贤菩萨瓶泻二千酬答,二千偈。所以你看,在我们这个世间,启建一个念佛的胜会,都会感得华严的菩萨来幽赞。

第二位,就是天衣义怀禅师,就是绍兴的天衣寺的义怀禅师。他早年也是参禅的,有一天由于汲水折担,扁担折断了这个因缘,他开悟了。开悟之后,也常常专修净土,以修净土来勉励他的座下的学人。

有一天他在室内问这些学人说,如果说舍秽土取净土,厌此娑婆,欣彼极乐,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如果说无净土,又明显地违背佛的法语,那么修净土的人,应当如何修呢?这个问题一提出,这些众多的学子回答不上来,无语。那既然是自己提出问题,那就自问自答。他就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净土法门,在事相上来说,往生这桩事情绝对是有的,但从心性上来说,介尔一念的心性含裹虚空法界,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在我这一念的心性之外,所以就没有来去的分别。所以,一句是从事上来说,一句是从理上来说,这样就理事圆融了。又进一步用比喻的说法: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这些开悟的禅师说出的话,非常具有诗的意境,同时又有甚深的法的涵义。一般来说,我们粗心浮气地看这句话,还不大理解他说什么东西。

那说往生,这是对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一个从事相上的有来谈,一个是从真谛的空来谈。就譬如这往生这个事情,譬如大雁掠过长空,掠过虚空啊,类似于这个影,鸟的影子沉在这个潭水的里面,它就显现影子。那么这个大雁掠过长空,但是这个大雁本身没有要留下踪迹的意思;这个水能够呈现那个影子,但是这个水,没有要滞留这个影子的心。

虽然有这个现象呈现,但是没有造作的心意。所以这就在反映着感应道交难思议的意境,不是造作出来的,是自然呈现出来的,呈现的当下也是如水中影、梦中事、镜中像而已。但是水中的月,不能说它有,你捞不出来;你也不能说它无,它有影子。非有非空,即有即空,这就在理和事上来把握净土往生的真相。

那第三个是谈圆照宗本禅师,也是宋代的一位禅师,他是天衣义怀的法子。这位禅师,开堂接众都是用禅宗的家风来接众,法席非常的兴旺,座下常有五百个禅和子。那平时,他就密修净土。密修净土他并没有向他人说,但是有一个雷峰才法师曾经神游净土,看到极乐世界有一朵非常灿烂的莲华,那莲华,还没有人在里面,就问这是怎么回事。旁边的菩萨就说,这朵莲华是等待净慈寺的本禅师,当时圆照宗本禅师是在净慈寺作方丈和尚。

还有一个资福曦公,他在定中也见到金莲华,标上了圆照本禅师的名字。所以他们二位就很惊叹,也很仰慕,就去供养他,同时又问,师父你是传直指之禅的,怎么在极乐世界还有你的标名的莲华呢?这位圆照本禅师就回答,虽在宗门,亦以净土兼修耳。这里谈到兼修,莲池大师就有一个评价,说这个兼的意思有两层意思。有一种是脚踏两只船的兼,这是不可能往生的,则诚为不可,但是圆通无碍之兼是可以的。圆照本禅师他在宗门,直指心性的,同时兼修净土,这是圆融无碍的。而且,禅外无净土,则即土即心,禅净原非二物,这就是圆照本禅师的圆融无碍的兼修。

那么,第四位就是大通善本禅师。他是圆照本禅师的法子,开堂接众也是宗风具足,以后他年老了,就归到杭州的象坞专修净土,定中见阿弥陀佛示金色身。有一天就告诉门人弟子说,我三天之后要往生了。到了时候,跏趺念佛,面西而化。这是大通善本禅师。

中峰本禅师。这大家熟悉了,他是国师的水平,同时也有《怀净土诗》一百零八首,提出:禅者乃净土之禅,净土乃禅之净土。

天如惟则禅师,他是中峰本禅师的法子,宗门下开悟的,写了一部著名的专论叫《净土或问》,被蕅益大师选到《净土十要》里面。在《净土或问》里面,首先对永明大师的《四料简》高度评价,一般宗门下的人看到《四料简》,他会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四料简》过赞净土,贬抑禅宗。这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那天如惟则禅师说:应当知道永明大师不是过赞净土,乃是深有功于宗教者也。就是《四料简》对净土的高扬,实际上对宗门教下也是很有功绩的。又说,开悟之人求生净土,万牛莫挽。真正开悟的人,他求生净土的那种心力,一万头牛的力量都挽回不了。如果说一个人开悟了,他却轻慢净土,不求往生,那就足以证明他还没有彻底开悟管保老兄欠悟在。是这么一个表达。

当时又有人说《观经》讲临终十声都能往生,那我现在就可以该干嘛就干嘛,该放逸就放逸,等到临终再来念佛,是不是可以呢?那天如惟则禅师对这个话是深恶痛绝,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临终十声往生乃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的发露,不能抱这个侥幸的心理。净业行人闻到净土法门,就应该当下精进努力,精进念佛,应当思维人生在世,能有几时啊?生命是石火电光,眨眼便过去,应该趁未病未老之时,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功夫,修一时净业。这样,你到临命终时不管是好死还是恶死,我往生净土的盘缠已经预先办好了,我往生的前程稳稳当当,如果不是这样,那到临命终时你才临时抱佛脚,那就后悔莫及。

第七位就是楚石梵琦大师。莲池大师称为是明初第一等宗师。他是在径山元叟端禅师座下开悟的,善根深厚,他的母亲是梦日堕怀而生。所以这位楚石梵琦大师,当然六坐道场,也是以宗门家风来接众,但是他是密修净土。他从小就知道了净土法门,然后他就坚持十念法,每天清晨十念法,是尽一辈子都没有中断。以后住持道场年老了,他就退居,在寺院的西边筑了一个静室叫西斋,在这里就专志念佛。他念佛是得念佛三昧的,结跏趺坐,默观净土依正庄严,大莲华出现,这莲华充满法界,有阿弥陀佛相好光明,白毫光遍照,在光中现出极乐世界的庄严。从这个禅定而起,再反观能观之心,空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这是念佛三昧的境界。所以他从内心就自然流现出很多的诗偈,称为《西斋净土诗》。据说他能够写出两千多首这样的净土诗,蕅益大师从中选了七十七首,选在了《净土十要》里面,叫《西斋净土诗》。

这个诗,蕅益大师非常地赞叹,说读这个诗,一读二读尘念消,三读四读信心固,直到读到百千万遍,此身已在莲华托。这个诗,很有诗的意境,非常的高妙。宗教证悟到一定程度后,他所呈现的就是诗的境界。临终的时候,他也是皇帝请他去说法,在天界寺示疾,沐浴更衣,写了一个偈子: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

写完这个偈子,就对他旁边的同参道友叫梦堂噩公,说,师兄,我去矣。这梦堂噩公就说,你去哪个地方啊?楚石梵琦说,西方。那梦堂噩公都是参禅的,常常用宗门的语言,这语言都是扫荡性的。梦堂就说,西方有佛,东方就没有佛吗?这是宗门下的口气。但楚石梵琦大师,厉声一喝。这厉声一喝,含义深广啊你到这个生死关头,还来说这些东西。厉声一喝,泊然而化。所以楚石梵琦大师也是禅净双修,最后一往情深导归净土的。

下面就是空谷景隆禅师。他是在白莲安禅师座下有悟,密修净土,也显化,常常开示修净土的偈语。其中有一段偈语他就谈到,宗门下常常参念佛的是谁。他有个观点,就是告诉学人,不必来参念佛的是谁这个办法,你就平平常常地念,身心闲淡,行住坐卧,默念不忘,静闹闲忙,就是一句佛号把持住。你这样念久了,忽然触到某个机缘,打着转身一句,就可以开悟,始知西方净土不离当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

以八个宗师为代表,等,就是有许多的诸大祖师。大家看《角虎集》,就列出了很多禅宗的祖师开示净土法语的。这些诸大祖师虽能开堂接众,弘扬禅宗的宗风,但是又偏赞净土。这些都是对禅宗的事情非常了解,才能把这些诸大祖师的作略、特点,给拈示出来。这些祖师的特点就是偏赞净土,就是站在禅宗的立场,偏,就是侧重赞叹念佛求生净土一法,自行化他。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更新于:2023-12-03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