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礼老师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集我们介绍到前现代禅副宗长张志成老师,他因为李元松老师的舍报,所以他就开始寻觅怎样是真正的佛法。结果他又看到平实导师这些书籍的内容,然后他开始来比对。也就是说,原来张志成老师他虽然在网路上发表了那篇文章,可是那篇文章事实上并不是他写的;所以他心中并没有说要为这个法义虽然是现代禅表面上评论了平实导师,可是事实上张志成先生并没有要跟正觉同修会来进行法义的论证。所以当他在寻觅真正的佛法的义理的时候,他就有因缘终于了解到平实导师所说的这些法的内容,所以他后来就了解到原来平实导师所说的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他就在2006年向平实导师忏悔,也就在2006年就进入了同修会修学正确的佛菩提道,并且在2009年就明心开悟;后来又在同修会中担任义工,现在已经是同修会里面的助教老师,而且正在迈向弘法的路途之中。
从这个例子从张志成先生的这个例子,还有李元松老师的这种榜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在修学佛法里面是应该要依法不依人,应该要依智而不依识。也就是说,什么样是佛法的真实义理呢?什么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应该要加以探究,然后应该回归于实证的道理。而且要依智不依识,要依于理智跟智慧来作抉择,而不是只是依于个人的情绪来作一些抉择,否则的话就会对自己产生障碍。可是如果能够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一定可以迈向解脱、迈向成佛之道的!
在这个自序里面接着就谈到判教的部分。平实导师的判教是依据玄奘大师的判教而进行,并不跟其他人一样,而当时就有很多人对于这个判教产生了错误的见解。成佛之道所实证的内容,事实上就会导致一些见地,而这个见地也对于佛法的内容也会产生一些见解,而有实证者跟没有实证者所见到的判教内容也会有所差异。平实导师所说判教的主要内容就是五时三教,而这个五时三教内容跟诸方所判的有所不同。平实导师所判的五时三教,这个五时指的是华严时还有阿含时、般若时、种智时还有法华时;阿含时跟般若还有种智这三时就是所谓的五时三教里面的三教。也就是说,五时三教所说的内容它有所重叠,也就是五时里面中间的三时就是所谓的三时教;这就好比说四禅八定里面的四禅就是属于八定里面的其中一部分,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这个五时三教里面的内容它是有所重复,可是这个有它基本的一些道理,特别是三时教的部分,它还有经典的依据。
那正确的三时教,也就是平实导师所判的三时教,是跟玄奘大师、跟窥基大师所判的是相同。所以在窥基大师所写的《大乘法苑义林章》里面就依于《解深密经》的卷二而说:
【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奈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大乘法苑义林章》、《解深密经》卷二)
也就是说,在第一时的阿含时里面,佛陀所说的是四圣谛,以四圣谛来解说,这就是二乘的解脱道,这就叫阿含时。
第二时叫般若时。所以经典说: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大乘法苑义林章》、《解深密经》卷二)
也就是说,在第二时的般若时,是以隐密相,就是隐密什么呢?隐密第八识的密意,隐覆第八识的密意来解说一切法。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第八识的实证是要有正知见,在佛菩提道里面有护持正法、拥护正法、愿意真正三归依三宝的弟子,才能够实证;而且他要是具足菩萨种性的菩萨才能够实证。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陀特别以隐密相来宣说第八识,只有大乘的实义菩萨能够实证佛陀所隐覆的如来藏,所以说第二时就是般若时。
第三时呢?第三时是: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大乘法苑义林章》、《解深密经》卷二)
也就是第三时是以显了相。什么叫显了相呢?就是直接来开显八识的内容。因为第一时要讲四圣谛,就是说要破尽一切世间所有的常见跟断见还有种种的邪思,因为他们都没有人能够实证解脱道;所以第一时只说四圣谛,就以解脱道来降伏一切的外道。可是这样还不是真正的佛法,因为那只是声闻道以及缘觉之道,还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所以佛陀还要在第二时来宣说般若,以隐密相来讲第八识的体性;这个时候所说的第八识,就不是一切人天乃至二乘所能够知道的内容,所以这个时候就是隐密相。可是菩萨实证了第八识如来藏之后,并不能了解真正的成佛之道,为什么?因为详细的内容不能了知。所以佛陀因为已经有弟子实证了声闻的解脱道以及缘觉之道,又实证了大乘所实证的第八识的内容,所以这时候就在第三时直接开显八识的内容,那时候就是显了相。因为既然已经分清楚第八识不是蕴处界、不是一切法,跟一切法不同,可是第八识又跟一切法和合运作;所以这个时候,第三时就以显了相来解说这些道理。
那错误的三时的说法当时的一些错误的说法,就是这样说:【地婆诃罗(日照)于佛元一千零六十五年顷来华,传那烂陀寺智光与戒贤为空有之争。智光宗性空,依《大乘妙智经》,立心境俱有之小乘、境空心有之唯识、心境皆空之《般若》,以此三时教判,证虚妄唯识者之未了。此因明决定相违之法也。既各有经典可据,则空、有之了不了,唯可以论理决之矣!】
这个是《印度之佛教》这本书所说的。也就是说当时在印度,就有对于到底是般若的空,还是唯识的有,到底是哪一个才对呢?哪一个才是究竟呢?就有这种论说。而且他说唯可以论理决之矣,也就是他认为说是可以用道理来论辩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子,事实上这个是要从实证的立场来论说。那到底空有之诤在实证者的眼光来看,何者才是正确呢?并不是依于论理而说。因为如果论理的话,而都没有实证的话,那也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没有办法有所论断。可是如果从实证者的立场当他实证了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他就可以了解解脱道的内容是什么,因为他也同时断了我见,因为他知道如来藏跟蕴处界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知道声闻解脱者所断我见,就是对于蕴处界知道它的虚妄性,因为他从如来藏的实证可以比对出这个道理。然后他又了解第八识的内容了,这个时候他去读《般若经》是可以看得懂的,他可以理解佛陀所要说《般若经》的内容;所以《心经》、《金刚经》乃至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他能够逐渐地了知。可是这个时候,实证者去看第三转法轮的经典唯识的经论的时候,他就发现有些他知道,可是有一些部分他就不能了解,而且不能实证;这个时候他就知道,声闻道他可以了知了,《般若经》他也可以了知了,可是唯识种智的内容呢他却不能了知。因为这缘故他就可以知道,空有之诤事实上不是真正什么空有之诤,而是因为有实证者跟没有实证者之间的论辩。
而且从这里可以知道,如果把唯识放在第三时的、把般若放在第二时的这个道理才是正确的,而且他才有实证的可能;可是如果这两个相反的话,那他就没有实证,因为他不知道般若的道理是如何。所以空有之诤并不是真正的空有之诤,而是有实证者跟没有实证者,他落入想象之间的这种论辩。可是这种论辩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有实证者之间可以对于三时教有所认识。
那三时教简单地解说之后,我们来稍微说一下五时教里面还有两个时间,就是第一个华严时。华严时所说的就是佛陀在成佛之后的二十一天里面,顿说这个成佛之道顿说五十二位阶的成佛之道。为什么要有这一时呢?因为唯有这一时才能够证明佛陀是已经成佛了,而且是成佛之后才建立三乘佛法的修学次第。如果没有这个华严时,可能外道就会有一种怀疑说:佛陀是不是因为讲了解脱道、讲了缘觉道然后后来才讲般若,所以佛陀是后来祂才逐渐开悟的,祂不是一开始就成佛的?那就会对于佛陀产生了怀疑。所以一定要有在华严在佛陀成佛之后二十一天里面,就宣讲五十二位阶的成佛之道,把成佛的过程一时顿说,所以这个就是华严时所必然要建立的一个时节。然后之后就开始了阿含时、般若时以及种智时。
最后还有法华。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佛陀最后再宣说法华,才能够真正畅佛真正的本怀。因为佛陀并不是要真正建立三乘独立,而是全部要回归于一乘;所以最后在宣讲法华的时候,是要把三乘佛法完全收归圆满于一乘教,所以一定要说法华。因为如果没有说法华来圆满三乘而收归于一乘教的时候,那变成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就变成佛教有三种:一个是声闻之道,一个是缘觉之道,还有一个成佛之道。这样的话,佛教就不是真正的佛教,佛教变成有可能是声闻教,也有可能是缘觉教,就不一定是佛教。可是既然是佛教,显然一定是只有一种、只有一乘,那就是一佛乘;也就是说,声闻跟缘觉的建立那是方便,是为了能够引导声闻人还有缘觉乘的小心量的种性的人,能够逐渐回小向大迈向大乘,这样子才是佛陀祂真正的本怀。所以最后一定还要有法华由佛陀来宣说,才能够让整个佛教它的整体的内容、它最后的意涵能够凸显在世人的面前。
所以一定会有最先的华严时,顿说五十二位阶的修学次第来建立这个华严时。也会有逐渐引导众生来开始修行,经过声闻、缘觉的阿含时。再来是大乘的般若时,可是大乘的般若时只是实证第八识,然后能够以第八识的立场来作种种的中道观,所以说这个是般若时。
那种智时就是直接来开显如何成佛,把成佛的法道详细地叙说:如何在一切法之中,如何能够了解它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够了解如来藏祂的能变性祂的三种能变性,而能够让修学佛法者他具有实证的内容;也就是说如何让这个实证者他在宗通之后,他能够开始说通。也就是说,宗通是对于如来藏的实证能够具有了解而且逐渐通达;可是当他逐渐通达的时候,事实上他也对于三乘的教法这些经典的内容,他也逐渐地了解了,而且能够贯通;所以他才是一个具有宗门的通达以及教门通达的一个菩萨,而这个菩萨一定是地上的菩萨,才能够有这样的证量来了解这些内容。而且也因为了解这个内容,所以说地上菩萨才有能力来为大家建立这些道理,来跟大家解说真正的成佛之道;而且能够把成佛之道的五十二个位阶逐一地跟一切佛弟子来解说。
所以说这本书《宗通与说通》所铺陈的内容,就是要说明菩萨五十二位阶他所实证的真正的内涵;因为实证了这个内涵之后,他就能够逐渐地了解佛陀所说法的主要的意旨是如何,那就具有整体的概念;有了这个整体的概念之后,他对于佛法的整个结构、架构,还有整个成佛的法道的总体观,他就能够建立;所以他对于佛陀所说法是如何的说法次第,还有它主要的内涵是如何,就能够正确地理解而能够宣说。因为这样子,所以随学的众生不管他是任何的根性,这个善知识就能够加以引导而加以教导,让他也能够逐步地迈向成佛之道,这才能够畅佛本怀。
所以说一个具有宗通与说通的一个实证的菩萨,就是一个菩萨僧;这个菩萨僧就可以带领僧团,能够带领整个佛教界以及佛学界能够看清楚真正的成佛之道是如何。也因为这样子,就可以来利益众生,这样子才能够让佛陀真正祂唯一的大事因缘能够圆满。所以说希望大家对于平实导师在这本《宗通与说通》以五时三教这样的判教内容来贯通整个成佛之道的这样一个判教内容,能够信受,也能够理解,也能够仔细地比较一下跟其他人所说的成佛之道能够进行比较,能够有所抉择。
平实导师祂最后也说,如果他的判教跟其他的诸方大师所说如果完全相同的话,他根本不用写这一本书;因为写这一本书,就是因为他所判的教是因为他实证了佛法的内容之后,他发现这些内容跟诸方大师所说不同,所以判教的所见当然也就不同,所以他才必须来写这本书。可是如果说判教是跟其他大师是相同,那他又何必再写这本书呢?因为只有这本书能够以实证者真正所实证的内涵,来开显真正的成佛之道,所以才有必要来写这本书。而且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里面举了非常多一些大师的名称直接指出来;指出诸方大师不是为了要诤胜,而是希望能够利益一切的众生;可是因为我们节目的限制,所以我们不会在讲说里面指出其他人的名讳。可是如果你想了解这个详细的内容,请各位菩萨把《宗通与说通》这本书拿出来,当你仔细阅读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真正详细的内容。
至于后面本书的详细内容,就由正觉教团其他诸亲教师再来跟各位详细的地解说,欢迎大家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更新于:2023-12-02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