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珍文集] 佛教理论的两面性

2023-08-06 大德文集

佛教理论的两面性

拉珍

昨天,宁玛巴法王贝玛诺布仁波切圆寂了。在为贝诺法王的成就解脱而欣慰的同时,更惋惜娑婆佛教界又少了一位学识渊博、戒行清净的大德。故而祈请法王早还人间,再转法轮广渡众生。看到这些大德们的离开,心中颇多感慨,回朔佛教在娑婆弘传以来所经历的种种变迁,深感众生与如来圣教法缘之日益衰减,故今特书“佛教理论的两面性”一文以醒世人。

释迦佛陀佛教理论建立之初,没有两面性,只有独一理体,如释迦世尊所说三藏理论,是处于佛陀的境界中,对证取圣量境而获得解脱涅槃的方法所作的一种说明,或者叫客观记录。这样的佛教理论是由真实的圣证量所生发建立,而不是意识层面凭空设想成文,佛经里都有记载。初始的佛教理论与佛法证量是一体无分的,首先从实证的佛法圣境中诞生出完整的法义理论和仪轨,尔后再由完整的法义理论和仪轨造就实证圣境,理法相契,理为法用,法为理显。但随著众生法缘的变迁,大量法轨的遗失,佛教的独一理体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滋生出两面性,一面是理论与圣证量相得益彰的完整保留,另一面是基本脱离了圣境道量显现的纯理论。佛教理论两面性的呈现,客观上使佛教界形成两大派别,只要是佛教,无论何宗何门,大乘、小乘,无论显、密,说到底,全都归属在这两大派别中:一者“理论实证圣量派”,二者“理论知见体悟派”。当然,此处所指理论都是正知正见的佛法理论,而非举经论之名实则背离经教的第三者错误理解和邪见。

“理论实证圣量派”是依于经论,以正知正见的认知去体悟修行、心性真谛,实证到超越心智理论的圣量,并付诸实际证量的显现,以此证实其达到了究竟涅槃。这个派别以正宗三藏密典理论为基础,但不以空说理论为目的,必入圣境证量的呈显,以身心实际超越轮回束缚为修持宗旨,它拥有完整的传承教法仪轨,能显出超越物质和精神领域的神通智慧力量,是真正契合三藏密典诸论本质的派别,它是佛教理论原始第一面理体相契的完美佛法,对众生的解脱成就具有决定性效用。如释迦佛陀正法时期的佛法,如莲师所传佛法,阿底峡尊者所传佛法,玛尔巴大师、密勒日巴大师、宗喀巴大师、无我母大师、吉美林巴大师,以及达摩、玄装、慧能、虚云大师等等历代真圣者祖师所传佛法,都是“理论实证圣量派”佛法。但可惜,这个派别在当今娑婆世界已经非常稀罕,非常少见了,“理论知见体悟派”已取代其位成为主流。

“理论知见体悟派”也是以正宗三藏及密典理论为基础,是经由正知正见的认知去近附、体悟心性真谛,以期最终了证涅槃。这一派的佛法,只有理论精神部分的表达,自身没有实际的圣证量可以展显,故只能借前辈祖师的量境事迹为例证。现在大部分的佛法都应该归属于这个派别,这是当今佛教界的流行现象。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派别的理论虽也是正知正见,但它所造就的解脱是很难彻底的,容易流入空洞戏论,是否真能解脱究竟涅槃还是个问号,因为仅靠单纯的理论极难将人领入圣者境地,况且这些理论还各说不一,如般若与中观论见不同,他空见又另有说法,若用现代术语“软、硬件”来譬喻,这各家理论到底谁者是可达成硬件成果的实用软件,仅凭软件本身很难确定,毕竟要实际造成了硬件的成果才能说明软件理论的对错。再者,所谓佛法之法,当为超凡解脱之法,这个“超凡”的表显在哪里,也不是单凭理论就能代表的。而这种仅从理论知见角度去求取解脱的现象,主要是佛法传承过程中许多教法仪轨失传造成的。特别是藏密法,理论部分从密法建立初期到现在没有多少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实证部分,过去的藏密祖师们传法,神通证量展显多不胜数,也正是这些惊人的神通证量,形成了藏密法在世人心中的神圣与特殊,像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示现的大量神通,如玛尔巴大师修夺舍法令已死的动物复活,密勒日巴祖师神足飞行,进牛角里躲冰雹,如日古温波仁波且带著全家连同帐篷牲畜一起飞行,如两位第四世多智钦法王所示现的殊胜证量等等说不完道不尽的证量圣境。佛法的本原特质就是具有实际证量展显的“理论实证圣量派”,但到了末世,很多法义都已不完整,修不出证量,多数佛法尤其是密法,开始向“理论知见体悟派”演变了。例如胜义内密灌顶坛城的彩砂结坛,莲师时代的这个内密灌顶法,是要隔大石板将石板表面所绘彩砂曼达拉图或金刚种子字,通过圣证量,隔石转入石下的曼达盘中成为穿石金刚砂,可到了如今,完整的法义已经没有,圣境证量修不出来,无法胜义内密灌顶,彩砂结坛已经演变成用彩色沙直接在曼达拉盘中画坛城图,毫无圣力显现了;又如内密灌顶的金刚丸,六七十年前的藏密真正圣德们,大多都能让金刚丸苏醒颤动乃至明震大动,可现在的藏密法中,金刚丸不过是一个象征表法的药丸罢了。又如财神法密密部灌顶,为胜义内密之法源,当场即能让受灌行人于坛城中升起圣次第,并以三种白物,糌粑面所制成的金元宝或吐宝鼠,在行人面前翻跃而起,呈显非人为物理之圣境,受灌行人即刻服食其法源之母,由此修法财神自然驾临而成圆满次第,可这样的法如今也失传了。不惟这几法,多数内密灌顶法都已变质,虹身成就者也基本上看不到了,包括化虹最多的莲师道场噶陀寺,近代很多法王圆寂也未化虹飞顿。现在很多人动辄就以石头上留手脚印以示其证量,但那不是现场诸师证人监护展显的证量,有什么可信度?著名的格鲁巴隆务寺卡索仁波切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西藏五六十年代的特殊社会状况,造成大量经论法本被烧毁,很多大德根本没条件把法义完整传承下来就被迫圆寂,逃亡印度的大德们也没有带走多少法本,在那之后全世界最多还剩下百分之二三十的藏密法,大多数法都永远失传了。正是这类失法因缘,造成当今大部分佛法都拿不出实际证量,说穿了就是不懂法,长久陷于空头理论,以致于很多人真的把佛法误解成理论精神性的悟境而已,对于证量的问题已自然麻木,甚至觉得没有证量是很正常的了。其实这种概念是非常错误的,“圣”与“凡”的区别,除了理论之外,实显圣证量是最重要的真假鉴别。

比如说到空性,空性的理论稍有学识的行人都能讲出一堆,但那头头是道的理论知见到底是对是错?这可不是单凭知见本身可以判定,也不是任何有为法意识经验可以判定的,非得住入空性真如,生发了妙有神通智慧力,才可真的晓了其知见对错。当年未证圣道的阿难被罗汉们逐出集结佛经的僧堂,他证破真如后回到僧堂门外,大迦叶尊者要他从锁孔进门以证明其已证道,阿难便穿锁孔而入。证空解结者,必定具备神通圣量进入非人为能力所及的另一空间状态,同时必得是拥有了这种实际超凡圣量的硬件成就,才能证明那理论软件是否正确实用。因而,在这个问题上,“理论知见体悟派”与“理论实证圣量派”的差别在于,前者止于理论性体悟,是否实际证入非意识的圣量得到了解脱,都是未可知数。不是此派隐而不表,而是其不完整的法义致使他们修不出证道圣量来表显。后者“理论实证圣量派”同样宣讲正确的教法理论,但绝不止于纯理论的机锋纠缠空性悟说,而是依完整法义仪轨实证真如体性,超越精神意识层面而解苦因之结,达成其转凡成圣的身心结构转变,实际超脱到轮回之外的圣境空间。

“理论知见体悟派”与“理论实证圣量派”虽然都建立在正宗佛教理论的基础上而进取涅槃,但这两派佛法大有成就快慢、高低程度的差别,且“理论知见体悟派”因仅限于纯理论领悟探讨,对法义中部分出世法的理解,往往很难站到纯正的解脱圣境立场去理解相应其本意,容易导致知见的偏差错解,稍不留意还会滑向邪见。

在末法时期能学到“理论实证圣量派”的完整法义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事情,而且这一派也不是固定派体,它具有演变性。就如前面说到的一些佛法,在祖师传法时尚且处于“理论实证圣量派”理体一味,拥有大量实证境显,坛城法规严谨,内密、外密、胜义内密区分有序不乱,但法义逐渐失传,传承到后辈,则演变成“理论知见体悟派”空说理论了。很多大圣德都认为,因佛法失传的现实状况,当今世界“理论实证圣量派”与“理论知见体悟派”相比,前者仅占大约百分之一二的比例,至于邪知邪见的所谓佛教大德,那更是遍地丛生,这就是当今佛教令人痛心的发展趋势。

2024-02-04 21:53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女人比男人修行困难吗?佛教对女性的解读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答:在佛教关于“灾难”的说法当中,有没有“末日说”和“毁灭说”的说法?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崇慈法师:佛教为什么叫佛教_成佛的标准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明贤法师:佛教与科学没有兼并的必要

佛教的因果观念 佛教的因果观念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明真法师文集 后记 明真法师文集 后记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因果论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胡晓光: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 胡晓光: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欧阳竟无: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研究》《毛诗课》叙 欧阳竟无: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研究》《毛诗课》叙

欧阳竟无: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研究》中庸传 欧阳竟无: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研究》中庸传

欧阳竟无: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三编《佛典研究》《藏要》第一辑叙 欧阳竟无: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三编《佛典研究》《藏要》第一辑叙

欧阳竟无: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研究》附:读《大学》十义 欧阳竟无: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研究》附:读《大学》十义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林崇安:禅修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 禅修的原则和一个方法 林崇安:禅修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 禅修的原则和一个方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华方田:岭南佛教是澳门佛教的源头活水 华方田:岭南佛教是澳门佛教的源头活水

Slovakia Women's U16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