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3 入门知识
顶果钦哲仁波切
说明:在密乘里,对上师的虔信心被认为是开悟过程必备的条件,本文摘录自《如意宝》一书,是顶果钦哲仁波且应弟子之请,依隆钦宁体(意谓为隆钦巴之心要,隆钦巴即无垢光尊者)传承,以十八世纪伟大的上师立津吉美林巴(无畏洲尊者)的教法为蓝本所做的“上师相应法”的指导开示,开示的地点于加德满都近郊的雪千天尼达杰林寺。
所谓一个“修法者”,是指面对任何顺逆诸境,皆能转极逆的境界为助缘的修行人;他能清净一切外境,且对修行的过程中一切顺逆外境的经验及相应,也能清楚了知。“修法者”不应被顺逆诸境所引起的障碍而停滞及困挠,应视自身如同大地,对于任何的众生,不分其好坏及顺逆,均同样加以维护,并作承担与容忍。修行者又应视困顿环境为修持的增上逆缘,如同强风,不但不会熄灭火焰,而是会于一般火中,帮助吹出更猛烈的火焰。 当我们遭遇逆境之时(诸如诱惑、恶语、指责或入狱等),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认为:“我不断地祈请三宝,所以不应遭此灾难,”而是应该认为此过去世损害他人所造成的恶业,因此今生受此灾难,而思维:“籍此灾难,愿一切有情众生过去世的恶业,皆由我身承受”。我们应该时时明了:一切的考验,都是莲花生大士的善巧示现,籍此来消除我们的恶业。因此,我们应该衷心的接受任何伤害与责骂而思维:“此均为上师的慈悲的赐予!” 许多藏人在过去二十五年来,一点也未退失他们对上师的信心,反而更虔诚地修法,他们已将一些横逆遭遇的烦恼,转化于佛法中,且更加强修持的实践。当我们在遭逢顺境之时,则不应攀缘,而应视之如幻梦。如果遇到富裕以及发达成功,能居住于高楼大厦之时,则不应自认为成就,也不应累积财富而要求享受与追求名利、权势,反之,应当了知幸运的来临,实在是我上师慈悲教导的结果。纵使事业成功,也不应该忘记世间一切的成就都是无常的。 经典中说:“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有长必有消,有升必有降”。置身于逆境之时应常祈祷:“所有吉祥回向一切众生,所有功德供养莲师,而我只满足于粗衣淡食”。生活应仅须要温饱以维持生活就好;且应如同过往的圣者,隐居于岩洞及尸陀林中。 所以过去的圣者,均居于岩洞与野兽为伍,他们之所以如此,实在是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存在,全部转向佛法了,他们放弃一切而专注于如同流浪者的苦行修持,此种精进的苦行者的内心,已充满法喜。求法的意念,使他们关闭于岩洞,而且被死亡的来临所策励不断精进。我们应当尽量趣入这种心灵状态,在这种情况之下,由顺境产生的修法障碍也可避免。 如果不是这样,一旦行者获得名利与恭敬,将视自身为上师或喇嘛,并自认为应该得到丰衣、美食、恭敬等等。当此念头兴起之时,贪心慢慢随之增长,原来修法的清净心,也随之而消失了。若我们视顺境如同梦幻,上述退堕的行为就可以避免,而能增长自身的修持。 我们亦可以同等的善巧方便,来观察自身修行的变化。当我们修法遭遇阻逆之时,诸如昏沉、掉举、观想不清晰等,应当转化为培养清净的洞识见地,也就是:观想所在的外境以及一切众生为住满勇父空行灿烂光辉的铜色山,也可观察一切的示观,都是莲花生大士,一切的音声,都是其咒音的共鸣,一切的思维意念均为他的智慧游戏。若修法时幸运地有所了悟与相应之时,也不可自以为有广大的进步,而应该视之为上师的指示,亦应当当下清楚明白地了悟,此种进步并无任何目的或贪执。简要言之,一切的财富、光荣、名誉、锦衣美食以及修持经验,均可能引起我们的攀缘与执著,如果这种妄念兴起之时,我们应当安坐于座上呼出浊气二次,观想妄念随着浊气而排出,如同排除贪、嗔、痴,并自我提醒:宛如蜉蝣似的成就,是短暂而无实质的。 在过去世时,佛陀出现于印度,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大转法轮于各地,而成就数千阿罗汉,使他们得以证悟。这些证悟者有的可飞行于天空,并具有各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而现在这类的奇迹,已不复再见,仅留奇迹出现的地名。后来,佛法传入、奠基、并弘扬于西藏,成就了无数的大圣者,他们亦复四出弘传佛陀的教诲,而今这些成就者,均已往其他的刹土,无一遗留于世间。记取这个事实,我们应当了知无论得到何种的成就,这期间均无本质可得。我们切不可贪求世间的事业,而生起执着,应当避免攀缘。 我们于日常的修行或睡梦之中,可能屡屡遭逢厉鬼及魔障等恶业的强烈影响,若这些现象发生的时候,我们绝对不可以希图歼灭此种有害的厉鬼(即使在睡梦之中也是如此),而应当视他们为过去世的父母。他们曾养育我们,而现在竟欲妨害、伤害我们,他们之所以如此,必然是我们过去世所造恶业的结果。我们更应该进一步了知,这种损害我们的恶业力量,他们本身也为他们过去世的恶业所支配,作此害,无非是为自己来世种恶因。作如是的观察,大悲心乃随之而升起。 若这些魔类决心为害,我们应视之为清除无明的逆增上缘。任何的障碍、身体的痛苦、心灵的折磨,都可转换为修行的方便,也就是将这些障碍,视之为上师智慧的示观。当我们做如是修持时,恶业自然清净而痛苦也随之消除。随之如此觉照,这些恶业力量就不能成为伤害;反之,若视之为敌对,而想要摧毁他们,则会自招增加烦恼。 近几年来,许多人因为杂念妄想而引起各种不正常的障碍,这实在是自身潜在意识的作用。行者不应以此为外来的困境,而应当了知这是上师的赐予,作为修持过程中的增上因缘,如此更应专心祈请上师,而对于所有魔类生起广大的悲心。如果能如此的话,魔障就不会兴起。 若遇外力的干扰,则应探究其来源,追究这些障碍本身是否有其具体的实质,是不是可以用手掌握或用棒击打?如果是如此,则追究他们安住在何处?源于何处?以及从何因缘生起?以此心意,我们应当专心持诵莲花生大士心咒,并发愿:“愿诸魔类,得依莲花生大士大慈悲心,而亲遇莲师的善法;愿他们不致自损损他;愿菩提心深入他们的心中。” 如此的大悲心融摄诸魔的心念、我的心及莲师的清净心三者合而为一,其功德尤其广大。如果能视一切外相为上师的智慧的示现,那么“障碍”这个名词,也将自然消失。 我们对任何横逆,均须保持清净的洞见,视一切的外相为圆满清净,勿使自心入于染污之中。我们必须以自身所处的地方,即为莲师净土铜色山的宫殿,而周围的亲戚朋友为勇父与空行,一切的音声,都为无休止的莲师咒音。坐时,观想莲师安坐于我的头顶上,为我至诚的依怙。行走时,观想莲师以及他的刹土就在我的右肩上,对他环绕恭敬。 又应进一步观想,不仅铜色山为莲师的宫殿,即使莲师身上的每一个毛孔,均住有千千万万的莲师宫殿以及其眷属。饮食之前,观想所有食物及饮料,变为甘露与白菩提,并供养第一份与安住于喉间的莲师,而将其余残食当作是莲师对我们的赐予,并籍此维持生命。如此,则可以消灭对美食的执著与贪欲。 夜晚就寝之前,应观想安坐于我头顶上的莲师,现在慢慢进入我头中,逐渐下降至心轮,安坐于半透明发光之红莲花上,莲花上的四朵花瓣微开,于是莲师放出无量光,先照亮我全身及卧室,旋即又遍照至整个法界。当整个法界转化成清净光明之后,我即安住在寂静纯熟而不失觉知的清净自性之中。 入睡的一刹那,则所有法界光明融入自身,而我又融入清净光明之中,再融入莲师,这时莲师已缩为一指大,融入光,再融入虚空。我随之安住于此无尽无量空性光明的寂静之中。我们必须了知:入睡与死亡的程序相似,此种修持方法,有助于我们临终的修持。 假若醒来,发觉自己在睡时并未进入这种虹光境界,则要诚恳祈祷莲师赐予我们这种大觉的力量,再行入睡。假若妄想频起扰人入睡,则应了知此种杂念无生起、无留住、也无休止。假如没有干扰的妄念,则安住于自然的状态之中。假若睡梦之时,于梦中则尽力了知这本来就是如幻之梦。 清晨醒来,则观想空间呈现莲花生大士的皈依报净土,围绕着莲师的空行与勇父,促我起身,时空中均充满莲师咒,以及超于世间的天乐。起身时则观想我步入空行刹土,该处为所有勇父空行所居住,而我们自身也是金刚亥母,真实不虚,且从无始以来,便是如此。 我们以至诚祈请莲师“喇嘛千诺!喇嘛千诺!”棗即“上师了知一切!上师了知一切!”。莲师本已安坐于我们心中的红色莲花,此时莲花盛开,而莲师出现,再度上升于我头顶上。我们不停地祈求:“祈请我的心识随顺教法,祈请一切教法缘于正道,并祈请一切幻觉悉转为智慧”。精进的修持直至我们心充满莲师的开示,而且行住坐卧之中,均不离于此。 仅仅听闻上师以及短暂的开示,不可能有成就。莲师不仅是外在的形象,也必须与我觉悟的心完全融合,莲师称:“我不舍弃任何虔诚的弟子”,如果视莲师为一有血有肉的凡夫,则修持进步所必须的恭敬心,很难兴起。我们应当视莲师为莲花生大士永恒不变的智慧,出生白莲花无所不知的智慧贯通三界,即使千万有情同时向他祈祷,莲师也必能够分辨。 须知信仰在修持过程中至为重要,如果我们一心至诚信仰莲师,则一切事业均为莲师所加持。随时虔诚修行,其本身就是祈请。一切的思维,均是莲花生大士,自然地随之而生起这种信仰心自会关照一切。一切色身均成为莲师,一切的音声都是祈请,一切变化的心意,均是一切自然解脱。 此为极殊胜的上师相应法,且视上师为不可分别的法、报、化三身。此修法之完成无须依赖修持次第、闭黑关、证空性、以及持气进入中脉。籍此修持,所有其他修法均可融入此专一的修持中,就如渣华葛山巴等大圣者所为,日夜一心修持,经年累月不断,亦不知饥渴。 以此信仰心弃绝此生的各种诱惑,而不迷惑于世间行,了知因果,而不做恶业,一切寻求的执著自然消失,行者就不会偏离无上佛道,视一切示现为本尊、音声及大乐,行者就不会误入凡夫的念头。视一切事物为上师所示观,并真诚地相信,行者就不会误入邪见。在此情况下,出离及杜绝妄念将自然升起,一切立摒弃者自动消失。上座下座无分别,绝对的自性及智慧观照,则自然明现。 我们应不断地修持清净心,使我们能直接地观照到一切法界与众生本来就是清净与圆满,而更进一步,无论因外境而起的念头或过去深植于内心的经验,我们必须了知其本质并无实有,而自然解脱。我们切莫追忆过去的心念,并沉迷于此种忆念之中,若是兴起妄念即行觉察而断绝。如不予以断治,则一切成功胜利、敌人、财富经营,或任何世间成就的沉迷,将产生无止尽的烦恼,一如微风吹过湖面,涟漪不绝。若任自己沉迷于贪、嗔、痴、嫉的忆想当中,那无异是使自己沉浸妄想之中。正因对此一切情境的执著,众业随造作生起,而痛苦随之而来。杂念来时,仅察觉它的兴起,并同时了知它无来处、无住处、无去处、也无蛛丝马迹可寻,一如燕过晴空,飞影自逝,依此思维,念头来时,则放之于绝对无边的境界。念头不来,则随顺自然无念。 简而言之,第一、无论任何的行为,都不可脱离对莲华生大士的观想,如此,则可获益无边。再者,所有的功德必须发心回向于一切众生。此利他的念头为发展宝贵菩提心的先决条件及基本的前行。 第二点,于正行时,我们的一举一动,均须启发为真实体性的证悟,而心必须专注于此种修法。假若初学者修此证悟较为困难,或甚至不可能时,则应专心一志于观想莲华生大士,以免心渗入任何的妄念。 第三点,也就是最后回向,将所有修持以及其功德,发心回向于一切众生。以上即大乘佛法的三大特点:前行,避免修持过患而偏离;正行,依此修持可得果;以及结行或回向,保任无限的增上利益。 我们能发挥忆念上师的心意能力,则修持上师瑜伽就没有大的困难。如果未能适当修心,不能精进修持大乘的根本心要,而妄想进修大圆满,将毫无成果。大圆满见,至为高超,而我们此时的境界则极低。犹如两三岁小孩的经验、才能与悟性,不能与二十岁的成年人相比。若终身谨记莲师的教诲,莲师不会放弃我们,且将不断加持我们逐步发展成熟的修持。如欲保证莲师常忆念我们,则必须经常修持,如果幻想数月或一年的修持即可成就,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必须从此时开始直至最后一息努力精进,此种精进非常重要,因我们于恐惧及面临死亡的刹那,所能依持的就是信念及信心。并时时自念,临终时也应当忆之所有莲师的教诲,并且使之牢牢记得。死亡时实在是很难如法修持,除非是在生前经常修习。 修法者应能面对任何外缘,不因顺境而喜,也不因逆境而悲伤。不执著期望与迷惑,而谨慎地依止莲师。欢乐与悲伤、高兴与忧愁皆无自性,均可成为我们修持的助缘或逆缘。而所有经验均是对修行者真诚的考验,此即上师瑜伽的真实本质,也是其主要的修持,若能循此途径努力精进,此即为唯一甚深的教法。 而关于生起次第的精密观想方法应有四种,是四种配合清净“四生”之过程。四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及化生。此上师瑜伽,具有此四种精要,却无此等的繁琐;其他方面生起次第的修行,亦均包含于上师瑜伽之中,而不必分别研讨。此为“清楚相”,即是清楚观想本尊;“清净观”即是了知本尊各相的表义,例如,一头表绝对与统一,两臂表方便与智慧;“坚固的佛慢”表坚固不拔的信心,从根本以来即是本尊等。 谚语说:“如能生动而清楚地观想根本上师,为时虽然只有一刹那,其获益远胜过十万倍于观想其他本尊”。这上师瑜珈也是圆满次第的基本,圆满次第具有六种成就法:拙火或灵热,为成就根本;幻化为成就的基础;梦修反映成就的进度;光明为成就的本质;中阴为修证的延续; 迁识或颇瓦则允准行者中途衔接道果。这六种修持法,必须发轫于上师瑜珈:拙与幻化身的修持契合,与上师金刚不坏身二相应;梦修与光明则契合上师金刚语的相应;中阴与颇瓦则与上师金刚意相应。所以上师瑜伽为圆满次第的基础,亦为圆满次第修持的心要。 发心证悟甚深的圆妙智慧的行者,应如谚语说:“应当了知证悟本具的智慧,实为上师加持的道果,任何其他方法均不足持”。又说:“任何行者欲开拓超越世间聪明的智慧,而不祈求上师者,一如在崖洞之内,却要观察旭日太阳的灿耀一般,绝对不会明白外境与内心是本来如一的”。 上师瑜伽即为实践一切事物本来面目的究竟法门,为一切本来面目的核心,核心乃伏藏的本质,虽不外显,却存在于一切。纵然生起、圆满、及大圆满次第的教法无数,它们均摄纳于上师瑜伽。上师瑜伽宛如连锁,所有教法均渊源于此。 此修法易于进行,无入魔的危险,且能直入高超的成就。一如高科技的机器,于一小时内,完成相等于数千工 人的工作,此法集纳所有其他教法于内,了无遗漏。上师相应为增进修持、排除障碍的主要方法,可谓“一即是一切”的法门,上师相应法,虽名为加行的一部分,而实际上为一切修持的核心。无论宁玛、萨迦、噶举或格鲁各派,均以上师相应为修持佛法的基础。 在萨迦传承之中,我们可发现著名的“道果”,即道与果同时修持的教法。行者必须修持上师瑜伽的甚深精华,其中行者将接受上师身语意的灌顶与加持,继而观想上师。口授传承亦以热烈虔诚心来接受,修法若无专注虔诚心,就犹如无头的行尸一般。 而任何支派,若不能视上师与佛陀无二无别而修持,欠缺虔诚心的话,均不可能引发内心的经验与证悟。伟大的噶当派大成就圣者嘉喜顾珠唐美,不修习其他法门,而仅专注观想其师阿底峡尊者与佛陀无二,并终身以身语意来供养。于举世著名的噶当巴传承的“修心七要”中,第一步就是上师瑜伽。
修行
宣化上人:我们现在修行,处处都要修福,处处都要修慧
香烟对于修行上有极严重的危害
悟慈法师:六 转轮圣王修行经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如何正确修行而不误入歧途
风水对修行人影响,其实挺大的
恒强法师:在家居士的健康生活
成峰法师:菩云的“小资”生活
岳钰: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内涵
佛教音乐也是一种修行法门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二十六)修行难应如何克服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三十四)恒心,毅力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十一)念佛就是修行
忆 • 香史(唐朝香文化之生活用香)
健康减肥的十个生活好习惯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一)修行精华序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五十六)心好何必做善事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六十五)自利利他
沉香 让生活更有品味
智海法师:佛法修持与生活(第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
智海法师:修行人定中上升忉利天看见天王在说十善法
这个就是修行真实的意义所在!
呷绒多吉上师:一个有智慧、真正的修行人眼里示现的一切都是因果的正见
明海法师:在生活中的禅修听禅
明海法师:生活中的禅修——《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讲解
明海法师:在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
明海法师:《净行品》立足当下的修行法
明海法师:修行的试金石 永远都是自己错
学佛修行、懂得因果以后,面对问题,或者犯错的时候还是很苦
达照法师:达照法师《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放生三年那些事儿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对于因果彻底明了,我们就知道怎么生活
【沉香讲堂】拥有沉香,品质生活改变一生
宣化上人:修行人要对人好,可是切记不要掺杂情爱思想
达真堪布:无论你的修行有多好,境界有多高,言行也不能疯狂,不能颠倒
呷绒多吉上师:人们能自然和谐的生活必须要修因果法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不孝的轮回
这些平日生活中的观想,都是修行的诀窍!
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
修行人降魔的方法--印光大师
海云继梦:修行在修行,不是修听,也不是修讲…
海云继梦:修行就是让你看得清楚你现在是怎么想的
海云继梦:依修行而得成就
遇到事情才想起佛菩萨?初学佛者要警惕这些修行上的“误区”
把饭吃饱,把觉睡好,这就是最好的修行!
达真堪布:这四种贪执 会毁了你的修行!
宣化上人:依照《华严经》的义理去修行,一定会成佛的
既然往生全靠佛力,那我们又何必辛苦修行呢
大宝法王:如果你一直感觉很好,或许那代表你的修行不一定很好
不义之财君莫得:从老三过山车一般富豪生活,看因果昭彰之理
惟贤法师:为何说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呢?
净土法门法师:修行叁步曲,清净、平等、觉
修行勿怀胜负心
修行人的四大毒蛇
圣严法师: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信心不退转
大宝法王:不离慈悲与菩提心,是修行道上最确凿的征兆
大宝法王:修行人不是不能生气,要练习和烦恼做朋友
工作、做事上,应该如何修行?
梦参老和尚:修行的秘密藏在这三个字里
修行中出现的感应
把艺术融入生活
广钦和尚:烦恼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广钦和尚:关于念佛与修行之精要开示
海涛法师:修行的第一要件就是转念,修行人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深信因果业报,培养利他心
达摩祖师:修行人该如何过自己的日子?
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
白玛多吉:让佛法走近生活:因缘和合
香道在生活中的风雅与禅意
宣化上人的100条珍贵修行开示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陈红兵:试论生活禅向生态环保方向的拓展
梦参老和尚:《地藏经》的修行方法
李抒:香道是一种生活 闻香让人沉静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家庭也是修行的道场
为什么小庙越多,修行人越少?(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修行要处处本着道德,以不妨碍道德为根本戒条
梦参老和尚:修行的助道因缘:正知正见
海涛法师:修行笔记 佛法是从因果中去解决一切的
杨笑天:日本禅僧中国修行体验谈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金易明:佛教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佛化
正因为习气未除才需用心修行
达真堪布:不要执着修行时出现的境
净土法门法语:怨亲平等,这是修行功夫
高人指路,你应该知道的一些生活哲学
净土法门法语:修行功夫不得力,就是因为放不下
净土法门法语:众生病根,修行难,难在此地!
阿姜帖:正道修行
净土法门法语:念佛人,怎样检验自己的修行功夫?
五毒减少,才是修行中成功的征兆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八 修行四念处之七项利益禅修问与答
修行三年,我是如何用运用佛法来提高事业!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修行的开示
中道的智慧生活
珍贵甘露 - 至尊阿秋喇嘛针对修行误区的重要开示
一行禅师: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愿持守五戒
第十一卷 第四章 论修行方法
普巴扎西仁波切:清晨,是修行的绝佳时间!加持力最大!
何不尝试用佛法减轻生活的烦恼压力?
心经
金刚经
大悲咒
楞严经
法华经
药师经
华严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长阿含经
地藏经
普门品
净界法师
其他文章
佛教故事:做人的佛法
佛教故事:佛陀教你不生气
慧律法师
新闻资讯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