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的解脱是出世间上上波罗蜜多

2023-07-23 福德概说

持戒在佛菩提道中,居于非常重要之角色,因此正确的了解自己持戒的类别与位置,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所持的是正确的戒法,也能够经由持戒而到彼岸,乃至能够成就佛道。因此今天我们探讨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了解持戒与波罗密的关系。

我们先引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有戒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戒,有戒有波罗蜜,有非禁戒非波罗蜜。是戒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辟支佛戒。是波罗蜜非是戒者,所谓檀波罗蜜。是戒是波罗蜜者,如昔菩萨受瞿陀身时,为诸虫兽及诸蚁子之所唼食,身不倾动不生恶心;亦如仙人为众生故,十二年中青雀处顶、不起不动。非戒非波罗蜜者,如世俗施。】(《优婆塞戒经》卷六)这里面把持戒与波罗蜜的关系分为四种,让我们能够判断自己在持戒的所在位置,因此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探讨这四种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先说明波罗蜜的意思,方便大家来了解这段经文的义理。波罗蜜是梵语的音译,它的意思是到解脱的彼岸;因为众生有六道轮回之苦,因此藉由修行,希望由痛苦的此岸而达到解脱的彼岸。对声闻法来说,要完全断除烦恼----就是要断尽我见与我执,才能说他已经解脱于此岸的烦恼;而断我见也算是方便的到彼岸,虽然只是声闻初果,但是因为初果人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成为阿罗汉,所以断我见是分证解脱,阿罗汉是满证解脱;上面所说的,属于声闻的到彼岸。但我们也要有一个知见,就是实际上阿罗汉的五蕴,并没有真正到达究竟寂灭的彼岸,也就是仅余如来藏的寂灭境界。因为如果阿罗汉不回心大乘,在舍报入无余涅槃之后,已经灭尽十八界了,因此也没有意识心这个自我可以入无余涅槃,连领受这个究竟寂灭境界的意识心都已经灭尽了;因此说,事实上也没有到达彼岸,因为蕴处界自我已经灭尽,只剩下如来藏心而已;如来藏无形无色,离一切觉观亦无思量,不复出现于三界中,永无一切三界之苦,因此把如来藏所处的这种境界,称为无余涅槃。有时候,我们称这种波罗蜜为出世间波罗蜜多,因为定性二乘有学及无学圣人一心取灭,不愿再有后世之自己存在,所修之六波罗蜜多,虽然亦是六波罗蜜多,然而唯能出离世间分段生死苦,而不能了知世间万法之实相,不能了知即生死是涅槃之般若实相正理,故二乘菩提所修之六波罗蜜多,唯能说是出世间波罗蜜多。

但是对于菩萨来说,因为他有大悲心的缘故,想要尽未来际都能利乐众生,因此他不希望如同定性声闻一样,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因为菩萨有更胜妙的智慧,在不灭尽十八界的此岸,而同时能证得不生不灭的彼岸,也就是如来藏不生不死的境界;因为这个金刚心如来藏,从来不生不灭,所以叫作涅槃。而涅槃是菩萨的五蕴现前就可以安住的,就这样的安住下来,这就是菩萨实证的波罗蜜,也就是以五蕴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可是到达无生死的彼岸之后,却无妨同时又在有五蕴生死的此岸,继续与众生同事、利行。相对于二乘的出世间波罗蜜多,菩萨的波罗蜜称为出世间上上波罗蜜多,因为菩萨不仅有亲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同时也具足证得二乘菩提,亦同时具足出世间波罗蜜多,因此称为出世间上上波罗蜜多。因此,在声闻法里面,断我见之后就可以方便称为到彼岸;而菩萨则是在证悟如来藏之后,不离生死的此岸,而到达无生死的彼岸,可是自己五蕴还在,五蕴现前看见了无生死的彼岸,并且可以现前转依无生死的彼岸。

更新于:2023-07-23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