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第一讲

2023-07-06 入门知识

黄念祖: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第一讲

作为佛学漫谈,我这次来可不是来说法的,更不能说是来向大家开示的,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看经、实修方面的一些体会而己。

即是漫谈,那我们从今天开始谈什么呢?就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吧。大家也许觉得这两部经很不相同,怎么能联系到一块讲呢?所以,这里有三个因缘,先跟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个因缘:

正果法师一直在这个道场讲《金刚经》,现在正果法师生病了,委托我来代替他,所以这里有个接续的意思,因此还是先从《金刚经》谈起。大家都知道本人写了一部《无量寿经》的注解本,而且三月份的时候我就准备来向大家谈这个,后来就广济寺增信班的需要,我就到那边去讲《无量寿经》及净土法门了。当然我们这里接续正果法师的《金刚经》还是要谈到《无量寿经》以及《阿弥陀经》的。也就因此从“般若”谈到“净土”。此为第一个因缘。

第二个因缘:

咱们居士林一恢复以后,开始印经,所印所念的那个经本,是本人所印,供养居士林的。而居士林所印的第一部经就正是这《金刚经》。秦译、唐译的两种版本,老居士们都得到了。接着所印的就是三种版本的《阿弥陀经》,应王居士所提议,我写了一篇序,其中就说明了这两部经先后印是很有意义的,这也说明了我们修行人所要走的修行途径——“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

我们修行拿什么来做导引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导航、一个方向、一个指南针,这要靠什么呢?靠的就是这“般若”——《金刚经》之类。但是我们要走到哪去呀?总要有个归宿吧!以什么为归呢?就是以净土为归!我写的这篇序题就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其中,这个“归”字有几种解释:一是“归宿”。总在外头跑要有个宿处回归呀!不然住在哪呢?这是“归”的第一重含义。

二是“究竟终极”之义。如何能究竟、圆满呢?要究竟、圆满就要以净土为归,汇归大海。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才成,净土就是我们所要归的那个海!“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我们为什么要以“般若为导”呢?

因为我们修菩萨道都要修“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就是“般若”。我们要修“六度”,就必须知道: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对此,《金刚经》中有此证明!所以,正如有人批评人时常说的:“你是盲修瞎练”。因为他没有目标,可不就是盲修吗!如果没有“般若”,行五度也如盲,那就免不了被批评为“盲修”了!“以般若为导”如有眼目。一个人要行路,没有眼睛不辨方向怎么能行?佛经上也说:

“入佛宝藏,智慧为目”。

到了宝藏里头,你要拿宝,你得先能用眼睛看见宝才成。什么是你的眼呢?智慧就是你的眼睛!不然,即使进了佛的宝藏,你看不见,不知拿什么,你若有“般若”,才知道拿什么。那又用什么去拿呢?“信为手”。信心就是手。用 信心 去拿!所以,“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以般若为导”呀!

反过来说,咱们许多在迷中的人,就如同“大富盲儿”一样。拥有财富但却瞎了眼睛的孩子。“日坐宝中,为宝所伤”。天天坐在宝藏里头,珊瑚树、水晶瓶、大金元宝……可偏就让珊瑚树扎破了脸;让水晶瓶碰破了脑袋;让金元宝拌摔了交……整天在那儿受伤。所以“般若”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为目,为目才能为导,其中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什么是“净土为归”呢?

最高的经——《华严经》,八十卷中的最后,讲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再现成再好不过的证明了!整个佛法的宗旨就在这。所以,佛开始就讲《华严经》,一开口告诉众生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把佛的全部所得都给了众生了。最后导归到哪?归的就是“极乐世界”。

普贤菩萨是“华严”的长子,是第一位的大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以净土为归就是“华严”的宗旨!也就是普贤菩萨所给我们示范的、所带头的——以净土为归。为什么我们今天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这就是第二个因缘。

第三个因缘:

就是我自己本人的因缘。有许多老同修总问我:

“你是因为什么而学佛的?”

这就要让我首先感激《金刚经》了,是《金刚经》救了我!不然我已经是“叛徒”了。我这“叛徒”又转变为“信徒”,就是由于《金刚经》的原故。

我小时候常跟着家长到广济寺来,可以说寺院里没有一处角落我没有走到的。在我十一岁的时候,那是腊月初八的夜里头,晚上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那天的道场非常庄严,从大殿绕着念,一直念到第二天凌晨。当年这地方有条甬道,一直通到天王殿,人就从这到天王殿来回地绕着念佛号。当时钳锤也好,钟鼓声也好,念的也好。夜里了,我母亲她们都走了,我还不肯走,还跟着大家绕,后来到了十二点多,才把我叫走……这些都是往事,所以小时候佛教家庭一开始的印象还是很深的。

那么,为什么又成为了“叛徒”呢?慢慢的,由于知识增加了一些,于是我就觉得不是仅仅参加道场、拜拜佛、念念佛就可以了,于是就想看看这些佛教徒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和行动。结果发现许多有名的法师、大居士,他们的名利心还是不淡,在人我是非上还是有很多分别,还是有时嗔恨有时贪,贪、嗔、痴心都不淡,总还有一些计较分别,佛教圈内还是有勾心斗角的现象出现。由于看到有名的在家、出家人的这许多情况,于是便产生了一个错误结论,我以为:“这些人修行几十年,看来修行是不管事的,要真管事怎么还是这样呢?”正好当时看过蔡元培先生的一篇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所以就更以为这些人这么拜、这么念,实际上根本没起作用。直到我上大学三年级考试完了的之后,书也不想再看,也不愿出去玩,于是把母亲的佛书拿了两本来看,一本是《灵魂论》,另一本就是带注解的《金刚经》。这本《金刚经》看过后,不知有多少次地,一次又一次地,从身而心,从顶到踵,如同甘露灌顶一样,一阵一阵的清凉,一阵一阵的清凉……一切世间的事情都不能比的。我这才一下子明白了《金刚经》的道理,恍然而大悟:不是佛法不灵啊!是这些修行人辜负了佛法!通过重新认识佛法,也就从中看到了一部《金刚经》的宗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这时我才思想转变了,也不再是“叛徒”了!同时,自己也有一个体会:这“无住生心”可不是一般主观愿望所能达到的。如果想要“无住生心”,一旦“生心”了,你也就“有住”了,也就不是“无住”;一旦“无住”你就不能“生心”……那时,第一遍看《金刚经》的时候,我刚二十岁,当时还有一个体会:看来这念佛法门很巧妙呀!你念佛的时候就容易达到“无住生心”。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也就是从《金刚经》才到了《阿弥陀经》,也就是到了净土念佛法门。也就是从《金刚经》才体会到了净土法门的道理。这个道理的体会是第一次的开蒙,是开蒙的第一课。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就深化得多了。下面我要谈的就是深化后的一些体会、感想。这是第三个因缘。

通过对许多大德的论著、遗教的学习,多少年后回顾起来,当年我思想上的这一转还是正确的!当然,当年的体会、感想还毕竟很幼稚、很肤浅。其实,基本上说,一部佛法的道理也就是如此一回事!关于“无住生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因缘事迹中看得很清楚!六祖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劳动者,很孝顺!自己用砍柴担水挣钱来养活母亲。他之所以信佛就是因为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也就是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当时,六祖给小旅店里头送水来正欲出门,一个店客在念经,他就听,当他听到此人念到“无住生心”的时候,心中豁然,于是便问:“你这经是从哪来的?”客人告诉说是从五祖黄梅处听来的,于是六祖便要去黄梅。从广东(岭南)去黄梅路还不是太远。六祖就是听了这一句“无住生心”便去了黄梅的。

一个不识字的,也从来没听到过佛法的人,就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样一个基础水平,可是大家都知道他后来见到五祖时的对答的这宗公案,我也党提起这个公案,因为这则公案实在太有意思了。尽管老提,但咱们有时还是觉得不亲切。

我们看,六祖当时就是这么个水平,既没有多少年的修持,也还是一个字都不识的劳动者。等他见了五祖,五祖一看他就说:“你这?獠,你也来学佛呀!”“?獠”当时是骂南方少数民族的话,好比“南蛮子”之类的歧视的话。言外之义:你一个不开化的野蛮人,你也来学佛呀!梅山五祖弘忍是禅宗祖师,所以说起话来都带有禅机机锋在内的。六祖当时就回答了:“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人是可分南北的,但佛性即不分呀!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难道还分南北吗?你看看这是什么水平!这么一问一答,六祖便显出了真水平。五祖就说了:“这个。。。”六祖后来又回答过一句话,这话就更利害了:“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未审再做何物?”他自称自己是“阿那”,阿那每天都生出智慧来。除了我每天生智慧外,我不知道你还要让我干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该是什么人啊!仅仅听了半部《金刚经》,仅仅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所以,《金刚经》的殊胜功德,我们一定要深刻体会,道理就在这!五祖讲:“这个。。。”后来六祖做了个偈子,对于这个偈子,当时很多人都误会了,其实在修证上他已经超过了神秀。这就说明有许多人不相信顿法,这是很可惜、很遗憾的!你能不相信顿法吗!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事实,你不能不信呀!神秀能讲多少部的经论,那《楞严经》在皇宫中第一次讲,就是神秀给武则天讲的。神秀是五祖弟子五百人中的善知识,是首座,所以五祖一宣说:“你们谁来做个偈子,我就传衣钵给他。”听了这话,五百人中没有一个敢做的。因为他们都以为,当然非神秀莫属了,众望所归吗!我们就不必再做了。由此可见,当时神秀是有这么高的威望了。

虽然神秀最后做了个偈子,但他还是没有得到衣钵,倒是让一个劳动者,一个南方来的,还没锑头出家呢,只是寺院里一个干苦活的人给得了去……后来众弟子追衣钵,对此很多人都误会了,认为佛教徒怎么还抢衣钵?不应该呀!其实不然,佛教徒水平不是低到这个程度,咱们可不要低估了、错解了!我要在此给五祖的众弟子们***!他们之所以追钵,是因为这些佛教徒就是想不通呀!怎么一个在家人把衣钵拿去了?

想想看,连戒都没有受,连和尚也不是,他竟成了六代祖师了。现在能有这事?!所以大家想不通呀!他们追慧能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那么,慧能他虽然超过了神秀,但毕竟还没有“见性”!五祖所以夜里才又把他找来,又给他开示,于是便讲到这《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无住生心”是一部《金刚经》的宗旨。

现在香港出了一本《金刚经》的注解,其中对“无住生心”这句话,一句也没发挥而加以再说明,这是很很遗憾的事!在那个时候,六祖是第二遍听《金刚经》,他没有别的基础,也没有见过别的经典,他就是因为《金刚经》最后才大彻大悟的。大彻大悟之下他感叹:“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是这么一个文盲,他给我们以启示,告诉大家不要总以为“我不识字”就学不了佛,其实大家怕什么?学佛开不开悟,不是考状元。大家要知道没有什么可怕的,你的佛性一点不减,一点没减啊!“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我哪里想得到呀!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何其”是哪里想得到的意思。“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何其自性本来具足!”

这个“自性”本来就是具足的,一切都是具足的,没有任何欠少,一点都不缺呀!“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咱们这个妄心有动摇,但哪里想得到,这个 自性 却从来不增不减而没有动摇过呢!“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这就真正认识了“自性”!一切万物皆由“自性”变现出来的!

五祖也对六祖说了: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你不认识你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当然,不是说一点用处也没有,毕竟还是种了“福”,但是,对于解决你个人的生死根本,就必要开智慧,明心见性!你如果总愚昧,这就达不到了,所以也就学法无益了。 若识本心,见自本性! 倒过来说,你如果能识得本心,见自本性,怎么样呢?那你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世尊……佛”了。所以,这是顿法,正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五祖没有全说,言下之义:你是这样的大丈夫、天人师,我就把衣钵传给你。所以,这部《金刚经》的殊胜,也就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上,道理也有于此!关于“般若”的重要性,在此有必要重申,也就是上面所讲过的“如聋如盲”。多少人能有目呢?《金刚经》有言:“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心里有所住,你虽然行布施,但行的却是什么呢?就象一个人进了黑屋子似的,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你即便是行布施,如果没有“般若”,等于进了黑屋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又如《金刚经》所言:“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能无所住而行布施,就才真是“生其心”了。你如果真“无住生心”又怎么样呢?那就是“如人有目”了。“般若”就是目呀!有“般若”才有眼睛。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地在“眼睛”上用功夫!现在大家都是愿意“练腿”,想跑本来是好事,但是先别光“练腿”呀!你跑得再快,如果眼睛看不清楚,是要摔交的。所以“眼睛”太重要了,若人不住于法而行布施,那就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日光明照之下,见种种色,也就是 无住生心 。“般若”的重要,从经文中也可以看到。正如经文所说:“若是无量百千亿劫以身布施,”早晨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中午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晚上还是这么布施……这么布施了百千亿劫,而且还是拿生命来布施,一般人根本是做不到的!这福报大不大呢?这要看跟什么比了,如经所说:“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如若有个人听了《金刚经》能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那他所得的福超过了这个百千亿劫以来能拿生命布施的人。

所以,《金刚经》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这个去行一切功德,就如行人而有目,见种种色。你不如此,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入暗无所见”了。总之,《金刚经》的功德就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是什么人呢?根据?益大师的《破空论》所讲,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他说:“罗汉能够无住,不能生心”。所以只见到了“我空”,真正没有“我相”了,但他证的是“有余涅?”,他证了“真谛”,就入了“大般涅?”了,也就生不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心了。所以他虽是“无住”了,但不能“生心”呀!所以,释迦牟尼佛呵斥这些声闻乘的菩萨为“娇芽败种”。其实,他们已经入圣人流了,但就是因他们发不起“阿?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些事度的菩萨,他虽也发了大乘心,比如:拿些脑髓来施舍,拿种种修忍辱……这些事度的菩萨他虽是发起了这个大乘心,但是他不能“无住”,而是 有所住 。那么只有到了“地前”的“三贤”才成。(几十个圣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地前三贤”是什么情况呢? 十住 、 十行 、 十回向 ,他们只能有时候是 无住 ,在 无住 的时候就不能 生心 而有时倒是 生心 了,但又不能 无住 。相交换的,一段时间 无住 ,一段时间 生心 。只有是登了地破了“无明”的菩萨,才真能做到:生心时即无住,无住时即生心。《金刚经》的殊胜,前面我们通过?益大师的《破空论》了解了:虽是如此殊胜,但要知道这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罗汉的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萨的境界;也不是三贤菩萨的境界,而是登地菩萨的境界!

虽然我们如此赞叹《金刚经》,大家是不是认为高不可攀呢?刚才不是说过吗,在我二十岁的时候就体会到,当你这么单单纯纯地、老老实实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句又一句,一句又一句……这时你心里没有想别的,所以,念佛的人应当万缘放下,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考级,什么家庭纠纷……这一切都应当放下,你万缘放下了,不就是 无所住 了吗!于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声声不己,相续不断,这不就是“而生其心”了吗!你的妄心毕竟还没有断灭,所以佛经告诉我们: 以凡夫的生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的 。

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是不好的。但以我们这种生灭的妄心,就此水平要入诸法实相,那就只能是以持名或持咒才成,因为这种方法是最容易的!所以,?益大师说这个念佛之法是 即事持达理持 ,也就是说:你就这样去事念,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这就是事持。不想别的,就这么念、就这样持名号。再从这个事持便可达到理持,也就变成了实相念佛。?益大师这样的大德,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就是因为这一句的佛号,而暗合道妙的。你虽然不懂得《金刚经》,但是在你念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你就合乎了“无住生心”这个无上的道妙,也可说是妙道了!?益大师说过:“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一个人能够信愿持名,便完全可以把佛的功德全摄成自己的功德,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能从《金刚经》谈净土宗的《阿弥陀经》(即同《无量寿经》),就是全摄自己的功德!

我们虽然知道了《金刚经》有如此的殊胜,但还要知道这并非是我们的境界所能达到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净土法门所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下面就我们所念过的《阿弥陀经》的最后一段,结合?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来向大家做一汇报。刚才所说:从《金刚经》谈到《阿弥陀经》,其实《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所以也就是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最后部分有这样一句:“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十方的佛都在赞叹这部经,这也就是佛在赞叹一切诸佛。“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这说明十方的佛都在劝大家一定要信这部经。同时也在称赞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而作是言,”十方的佛都是这么说的。说什么呢?“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到非常难得、非常稀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多罗三?三菩提。”能够在娑婆国土,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五浊恶世”是什么呢?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就是在这样一个恶世中得“阿?多罗三?三菩提”,在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为这个世界的众生说一切世间人都太难相信的法。大家在赞叹释迦牟尼佛!大家为什么做这样的赞叹呢??益大师就把这个原因告诉我们清楚了,下面就拿?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中的话来供养给大家听。?益大师的这个《要解》是九天中写出来的,完全是三昧境界!完全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的文句!所以近代大德印光大师,咱们现在推崇他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就曾赞叹:“所有的注解之中,唯有?益大师的这本注解最好!而且这一本注解,即使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这话只有印光大师才敢说,正是他说这话,我们对于他,被称为现代中国三大高僧而深信不疑!确实是和虚云老、谛闲老并列。印老,过去我个人总觉得印老“弱”一点,当然这也是我的妄见。现在才觉得不是,可以并列的!?益大师这些话说得太好了: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籍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意,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弥陀要解》

虽然佛所施的教化是有难有易的,实际上佛之功德是没有不同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结合到具体情况,就可以比较了。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本药方书,里面的药方没有一个不是好的,都能够治好病的,收集起来都是经验的总结。你不能说某一个药方好,除非你有科学试验的证实,随便说是不成的。虽然都是好的,都是经验的总结,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病人来说,那就可以说:你用这个药方最对,而用别的药方对于你是不对症的。就如人参是好的,但你患感冒发高烧而吃人参,吃了就会死的!同样的道理,你怎么能说人参好就可以什么病都可以用来吃呢!又如砒霜,也能治病呀!所以一结合落实到具体的病就有比较了。

回过头来,结合咱们这个具体的修行实际,就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便可以说,称赞净土法门最得当!施化有难有易。为什么称赞释迦牟尼呢?是因为他给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出了这样殊胜的法。给五恶众生说一般的法容易,说些渐法也已经就很难了,但是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他还要给众生说顿法,告诉大家不需要“三大阿僧?劫”就可成佛。这话信起来可就太不容易了!《大乘起信论》就是讲“三大阿僧?劫”才可成佛,这个还是渐法。但是众生信起来已经不容易了!所以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在这个五逆、十恶都有的世间,一个人于临终能十念,便能往生极乐世界,生了极乐世界,你就等着成佛,这是顿法!禅宗当下开悟就成佛,这也是顿法。这个不容易说呀!难呀!难有人信呀!佛说“三大阿僧?劫最后才能成佛”,他(泛指有些人)以为说得对,他还能慢慢修去,所以他能接受。而佛说到“当下就成佛”,那他就不能接受了,佛给咱们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其它的顿法,比如禅宗、密宗、天台……这些个还容易接受,而说净土法门,这种横超的法,就不容易说、不容易信了!佛给众生说一般的净土法门中的法,比如念法有四种念法: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要说前三种大家信起来还比较容易,可是你要是给他单说是“持名”,“说此无籍劬劳修证”,告诉大家:不需要怎样闭关、不需要多少多少的修证,“但持名号”就成了,只要去念,你就“径登不退转”,直接达到“阿?跋致”了。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转直到成佛。“奇特胜妙”,出奇、特殊、殊胜、微妙的。“超出思议”,不是众生的思想、言论所能达到的。“是第一方便”,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这是难中之难。所以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甚难稀有”,能做这样的事情,给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这增的众生,说这样的殊胜之法,真是“难中之难”!“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所以,没有一位佛不推崇我释迦牟尼能做这样的殊胜的事情,真是太勇猛了!下面《弥陀要解》解释 五浊恶世 --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劫浊”是个总的名词,就是这些浊法都聚汇了。见也浊了、烦恼也浊了、众生也浊了、命也浊了,这些浊都聚汇了,这样一个时代就叫做劫浊。那么在这样一个一切浊法聚集的时代,你一定会被这个时代所逼、所限制,为苦所逼,有种种的苦来逼破你,你必然要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所以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的!谁都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苦在心里头了。所以在这种时候,劫浊谁都不例外,要不是带业往生,这种“横出”的修行方法必不能度,这是肯定的!结合这个时代,这个“药方”也就出来了。佛法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你要是跑到药师琉璃佛世界,或是跑到其它别的什么国土,那可不一定能实现呀!但是净土法门不然,《要解》这就绝对肯定了,这个净土法最殊胜!否则 必不能度 。没有这个法绝对不能得度!而且这个法殊胜就在于可以带业“横出”。现在有人在国外反对“带业往生”的说法,还写了许多著作。这还是一个修学密教的人,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师兄弟。但是他背叛了我的师父,密宗修行最要紧的就是“尊师”,可他却背叛了师父,这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么样的一个人,他忽然写了些文章,而且还办有他的杂志,大肆反对“带业往生”。有些人也写文章跟他辩论,但这些人说:“带业往生是指带善业往生”。其实这么说也不对。所谓“带业”指的就是带恶业。业深罪重不容易消,所以佛大慈大悲,让你罪业不消的情况下也可以往生。这也才是佛的大愿,也才是净土宗的根本!殊胜就殊胜在这!可是就是有人反对,我们看这就是劫浊时代的特点呀!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汨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弥陀要解》什么是“见浊”呢?“见浊”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见惑,又称为“五利使”。因为它非常之迅速、灵利,所以它比谁动得都快。所谓“见”,就是你的观点、看法。对于一件事,你是怎么看的、你是如何看待问题的,这都属于“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但这个“见”是“五利使”,也就是见惑的前五种。

第一个就是 身见 。也就是说我们常把一个本来由“五蕴”假合而成的血肉之身当作真实的自己了,贪爱这个身体,想种种办法来营养它、保护它。特别是女同志,“身见”更重些!她总觉得我这个身很美,留恋它、装饰它……有很多修练的人,比如练气功或是练这练那的人,又是想通大周天吧,又是想通经通脉吧……而且产生了奇异功能使得这个身体有了些变化,便以为如之何了,这些人都属于“身见”。这也是“见惑”里的第一惑。“惑”就是惑乱,就是迷惑。“浊”是混浊,都是贬义词。第二,什么叫“边见”呢?所谓“边”就是指落到了边上。一个事情要一分为二,一分成二,那两边就出来了。一个球就没有边,你用刀子中间一切,就分成两边了,也就出来“边”了。一边是“空”,一边是“有”。有的人持“空见”;有的人持“有见”。比如,有的人把一切都执为是实有,一切都看成是真实的:人民币是真实的,彩电、冰箱也是真实的……,直到临死的时候都还留恋而舍不得。这些人所持的都属于“有见”。另有些持“空见”的外道,看什么都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这是断灭,也属于“边见”。再有些人执断执常,这也是执两边,是“断”、“常”二见。有些科学家说 人死如灯灭 ,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断见”。现在,国外大量的试验资料已经证明了人有前生。可就是有人还持这种“断见”。“断见”当然就不对了!还有人持“常见”,特别是一些宗教徒说“常”。比如:耶教(天主教)讲:“人死之后将来要等待耶稣来审判,有罪的人就入地狱了,而且是永远地入地狱;善人行善就生天,而且是永远地生天”。这种讲法就属于“常见”。老是如此,没有变化,这也是错误的“边见”!人们的思维习惯于落断落常,不是落于断就是落于常;种种的“边见”,“见惑”里头,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是呀非呀;好呀坏呀……种种的见解都落于“边见”了。“见浊”的结果如何呢??益大师说:“在这个见浊中,决定你是被邪智所缠”。所以现在有很多的人迷练气功,有的人想来见我,于是托朋友找我,说想跟我谈谈,我说:“这样的人你一个也不要给我介见!”这些练气功的人,他们连“外道”也不是(不配),就连老子、庄子的道理还没搞懂。这些人只能称为养生家、气功师。总之,他们都是被邪智所缠。在这种情形之下,有这个“身见”、“边见”。对这些人怎么办呢!你如果 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如果被邪智所缠,就也就没有什么智慧,没有特殊方便的方法让他修行,他就不能得度。不管他如何业进地去修练,尽管还觉得很刻苦,但就因为他没有这个“正见”,便得不到救度,这就是“见浊”。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弥陀要解》什么是“烦恼浊”呢?就是“见惑”中的“贪、嗔、痴、慢、疑”。“贪、嗔、痴”是“三毒”。“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用“戒、定、慧”这三无漏学去对治人心的“三毒”。“慢”就是“我慢”,这个“我慢”仅次于“贪、嗔、痴”。我们人人都想一想:总觉得自己不错,如果两个人发生点意见,总觉得自己对而别人错,总觉得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强……这些都属于“我慢”。还有一种“大我慢”,就是“未得言得;未证言证”。“疑”就是怀疑。对什么事都不信,总要有点怀疑,尤其是对正法加以怀疑,这就最不得了的!“疑根未断,即是罪根”。“疑”的那个根没有断,就是犯罪的那个根没有断!“贪、嗔、痴、慢、疑”称为“五利使”,就是我们的“烦恼浊”。“烦恼浊”就是烦动恼乱。“烦”是烦燥;“动”是乱动,这个人喜欢热闹,静不下来。“恼”就是苦恼;“乱”就是心里很乱。人人种种的心情,实际说起来就在“烦、动、恼、乱”这四个字里头。很烦燥,心里总不安,心里老在动,这样很苦恼,因为心都是散乱的,所以叫做“浊”,又称它为“钝使”。因为痴钝、痴重,所以就好象有了惯性一样,贪就让你老贪;嗔就使你老嗔,总也转不过来。那么,处在“烦恼浊”之中是如何呢??益大师说:“处于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所限。”你在烦恼浊中,一定被贪欲陷进去,象陷井一样把你陷进去。各种的“贪”:贪吃、贪色、贪享受、贪舒服、贪名利、贪人家的恭敬……。你如果被贪欲所陷,为恶业所蜇,就如同蝎子、黄蜂蜇了一样,决定有这样一种遭遇。在这种情形下的众生,若不是“即凡心是佛心之行”,那是不成的。这个念佛之心是什么心?就是 即凡心是佛心 。这句话我们要好好的慎重地理解!也就把你这个凡心变成为佛的心了。若不是这样的妙行“必不能度”。“必”字很肯定。如若不是把你的凡心当下就成为佛的心,没有这样的妙行,你决定不能得度的!所以这也是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的道理所在。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这样的妙法,怎么说是 即凡心是佛心 呢?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能成为佛,而出现这句佛号,是万德的一个果实,是万德之所庄严。由于是万德成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名号之中就包括了万德。当你念这句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在你心里头,也就是用 阿弥陀佛 这句佛号的万德庄严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摄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大家注意: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在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摄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所谓“密宗”就是把凡夫的 三业 (身、口、意造业叫做三业),使之顿然同于佛的“三密”。念佛就是这个方法,使你的口业同于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庄严了你的“意密”,你的“意业”同于佛的“意密”,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为佛心。若不是这样的妙行,不能得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弥陀要解》什么是 众生浊 呢?你又是见浊又是烦恼浊,这样所感便形成了“五蕴”假合的这个肉身,所以“色”跟“心”都痞劣。身色就是这样,一旦把这个肉身之皮扒开,人就成了一个行动的厕所。这个身很劣呀!那么“心”呢?也就是“见浊”、“烦恼浊”,同样也是很劣的!所以众生身心都痞劣就叫“众生浊”。这个五蕴假合的身体,假名为“众生”。在“众生浊”中,你也决定安于臭味而不能洞觉,因为你是“浊”的,所以安于这样臭味的环境之中而不会洞觉到。

昨天晚上,我还批评我的俩个女儿,我老是这么举例,我说:“大家就是类坑里的蛆。”从农村来的人或在农村劳动过的人都知道,这粪坑里的蛆,就在那忙忙乱乱的,争呀!这块粪好,那块粪不好,我丢掉这块粪去奔那块粪,那个蛆不如我这个蛆,我比它强……争来争去,想来想去,可就是不想着我如何出粪坑。对此,?益大师说了:“大家在烦恼浊中,你决定安于臭味!”你不认识这粪坑,就在这争,这个是大富翁的营养充足的粪;那个是病号的粪,我要补充这个粪,换那个粪……甘于劣弱而不能奋起。有人很自卑,总以为自己不行,要问:“我还能往生吗?我念佛就只求一个好死。”我妹妹就是这种人,她念了一辈子佛,用她的话讲,就是求一个好死。还有一位居士跟我说:“我念佛就希望我的一个亡者(她死去的一个亲人)。”这些人就是不想:我们自己的佛性和阿弥陀佛、释加牟尼佛是平等的!我们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摄成为自己的功德。

所以我们决定是可以往生的!我们决定如阿弥陀佛一样,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这些人不能担负起如来家业。所以很多人虽然都关心佛教,如若真关心佛教,你第一件事就应该把你自己这个“灯”先点燃!你不要去管别人!这个寺院怎么样、那个和尚又如何如何了……你最好先管管你自己,只有这样,你这个“灯”才能先放光。可有人就是不想奋飞,而只想管别人的事,这就是“众生浊”的表现。如果在这种情形下,就没有弃厌之心。因为众生陋劣,他没有这个雄心壮志,没有广大的愿力,所以他安于这个臭味。其实这个弃厌,是苦空无常的啊!一定要厌离呀!极乐世界你可以欣厌,这个弃厌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愿”,包括了“苦、集、灭、道”四谛。一般人没有这种弃厌之情,其实它应该对我们的人生是很实际的!人生无常,翻看年轻学生时代的照片,我一看呀,这照片上的人到老的时候,现在一半都变为鬼了。所以只有到这个时候,说到弃厌,我想大家才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也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求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呀!“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命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再有就是这“命浊”。因为你因很劣,所以果也就很沩。感受的寿命就不满百岁。现在到一百岁的人很少很稀有,所以称“命浊”。我们最苦的就是“命浊”。学佛也发心了,也懂了如何去修行,但是寿命却没有了。很多很多人都是知见错误而不觉悟,等到当他也明的了、理解力也强了、决心也有了……可是身体却不顶劲了,人也老了。释迦牟尼佛曾告诉我们:“人老之后,修行就如同那个吃过后已经没水分的甘蔗。”所以希望年轻人可要及早努力,莫在老年方学道。《涅?经》讲:“老年人修行如挤过水的甘蔗。”到了糖厂,把甘蔗挤出水后,剩下的只是甘蔗渣了。老年人修行就如同吃甘蔗渣。所以“命浊”就是这样。在“命浊”之中,?益大师说:“决定为无常所吞。”“无常”是很快的事,就象打石火闪电光一样措手不及。所以在种情形之下,你即便不花多少时间,比如修密宗的人,有时十二年闭一次关,一个关接一个关,那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做不到。现在不需要让你费时节,象明真长老,他一天修“十念法”,修“十念法”照样也可以往生的。比如你早晨起来冲着西方念十口气佛号,特别是象退休的同志,你并没有别的事,你完全可以这么念,但你还是不想念呀!明真长老是修禅的人,他还禅净双修,他这 十念法 也可以往生。所以,不是让你工作很多,能否往生决定你的“信、愿”有无!而往生后的品位则决定于你平时念佛的水平。所以你不需要多少时节、多少勤苦。也只有这个法你才能得度。

现代人命浊呀!生命很短暂。尤其是在家的居士,社会上的事、家族中的事……我们不能不管,也是我人菩萨道修行的一部分。净土宗的好处就在于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世间法所应该做的事,我们一样也不要废除,还能证佛法。这句话最妙了:“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没有离开佛法行世间法,你在炒菜时何尝不可以念佛,你在带孙子,拍孙子睡觉的时候何尝不可以念佛,而且对你的孙子有很大的加持。可谓一举两得。如果没有这个就不能得度。“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弥陀要解》你有信、有愿,用信、愿的心来庄严你的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信愿持名!只是持名而没有信、愿,不能往生,这是最要紧的!用信、愿来庄严你的这一声 阿弥陀佛 能怎么样呢? 五浊恶世 就可以转了!“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这个时代是“劫浊”,一切环境都很浊:核战争有可能爆发,到处闹各种灾荒,恐怖分子到处搞爆炸……这此都是实情,很普遍。但你如能坚持这一声 阿弥陀佛 ,就把这些变成你的清净海会。只要你真能往生了,这个是很好体会的。诸善人聚会一处了,也就清净海会了。大家要知道:你一声正念的时候,当下对于你来说,就是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所谓“见浊”就是污浊,就变成智慧之象。“无量光”是照用,是智慧。你就把这“见浊”完全变成“无量光”,把“烦恼浊”变成“常寂光”了。《金刚经》不是讲“无住而生心”吗,你念佛的时候,什么都不想,这就是“寂”呀!你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照”呀!这不当下就是“常寂光”了吗!“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现在众生这样一个污垢之体,成了莲花化生了。“转命浊为无量寿”。人本来不过百岁,这一句佛号就这么庄严之后,你就把“命浊”变成了“无量寿”了,就是无量寿佛了!“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多罗三?三菩提法”。念一声“阿弥陀佛”,今天我来以此供养大家,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拿这句话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声“阿弥陀佛”即是释迦牟尼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的“阿?多罗三?三菩提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呢?就是咱们的本来的导师释迦牟尼在这个世界证阿?多罗三?三菩提。他所得的阿?多罗三?三菩提法,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现在把佛所得的这个果实的觉悟,全体授给浊恶的众生,一点没有保留地授于浊恶的众生。


更新于:2023-07-06 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