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当好一个居士

2023-05-18 其他文章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达,作为一个居士,如何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如何把佛法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如何使佛法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启开人们的智慧,达到利益众生的目的?笔者简谈几点认识,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习法律,爱国爱教

建国以来,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一直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尤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改革开放,佛教事业在宗教政策、法律的保护和支持下,得到了健康发展,很多的佛教重要古迹、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或修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佛教文化研究方面成绩显著,佛教七众弟子随着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人民的利益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繁荣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佛教事业的振兴和发展,标志着党的宗教政策的正确、国家的兴旺发达。国家保护佛教,支持研究、挖掘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作为一个居士,务必学好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关于宗教方面的文件精神,自觉地遵纪守法,爱国爱教,处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运用如来般若智慧,在国家政策许可下和法律保护下学习佛法,弘扬佛法,增长智慧,自觉觉他,利益众生,续佛慧命。

二、正确认识佛教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据1982年牛津出版的《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统计,全世界1998年有佛教七众2.96亿人,与1972年的2.45亿相比,增加了0.51亿人。目前推测佛教七众约有4亿人,七众以外的信众要超过4亿这个数字。为什么佛教具有这么大的凝聚力呢?关键所在是佛陀的教育是指导人们解脱烦恼的教育,是启迪人们智慧的教育。佛教中说的佛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意,菩萨是正等正觉之意,罗汉是正觉之意。佛是真实语者、不妄语者,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宇宙的规律,发现了解脱人们生、老、病、死和烦恼的真理,为众生开创了觉悟的道路。由于佛陀以大慈大悲的胸怀和般若智慧自觉觉他,普渡众生,故长期以来赢得了世界上数以亿计信众的敬仰,创立了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因此,居士们要以佛陀为榜样,认真领悟佛、法、僧三宝,学习佛觉而不迷,学习法正而不邪,学习僧净而不染,正确地认识佛教,坚持正信,破除迷信,树立正气,弘扬正法,坚持不懈地学习佛法,印证佛法,不断地觉悟,要像佛那样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地。

三、向高僧大德学习,深入经藏,博采众长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佛经若浩瀚的大海,博大精深,其中充满了无量的智慧,这些经典不仅是我国佛教文化的宝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库,是佛教的智慧结晶。老实说,一个人一生要想弄懂弄通所有的佛教经典谈何容易,没有数十年的功夫去精心研读领悟,是难以知其大概的。

某些居士仅学一两句经文,念一两句真言,就以为懂得了佛法,其结果会做出一些脱离实际、事与愿违的事来。还有一些居士分别心较重,刚涉人佛陀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个法门,甚至对此一个法门也仅仅是断章取义、一知半解,就去对其他法门评头论足,以偏概全,以我之见去曲解佛法,如此是不能学到佛法真义的。

所谓深入经藏,也并非把所有的佛教经典全部看完、精通,而是说无论学哪一部经典,都要认真研读,反复琢磨,深入领悟其中的道理奥妙,待弄懂弄通后,再学其它经典;要尽快悟得佛法,就要向高僧大德学习,向善知识学习,在高僧大德、善知识的指导下,先选择一些适宜自己学习的经典,待入门后,再渐次多看、多学一些其它佛经,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入经藏,以佛的大智大慧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因为那些高僧大德、善知识在长期的修行实践中已印证了佛法,找到了学习的门径,悟出了佛法的真谛,所以必须向他们学习,才有利于顺利地步人三宝智慧的殿堂。

四、敬重三宝,慈悲宽容,团结互助

佛、法、僧三宝是居士的老师,作为居士三宝的学生,既受三宝教育,就要敬重三宝,以报师恩,以三宝智慧搞好佛教七众的团结,并团结一切有缘,以佛、菩萨的大慈大悲精神自利利他,显示大乘佛教的慈悲胸怀和无量智慧。

如果居士不敬重三宝,不慈悲宽容,不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在贪、嗔、痴的迷惑下为些许名利而斤斤计较,因个人的恩怨而毁谤他人,甚至毁谤僧、尼等,如此怎能够当好一个居士呢?怎能够学好佛法、自觉觉他、续佛慧命呢?因此,这是每个居士值得深思的大事,特别是受了菩萨戒的居士,已经是居士菩萨了,也可以说是菩萨,已具有较高的觉悟程度,千万不要忘记你肩负的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大责重任!

五、切合现实,自觉觉他

六祖慧能说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尤其现实社会是一个法制化的社会,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哲学、宗教等领域中都有包含着佛法,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即使一草一木也都包含着佛法,总之,大千世界无处不有佛法。为此,居士要在现实社会中学习体验佛法,首先觉悟自己,然后才能去觉悟他人。如果自己还居愚昧痴迷之中,自己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他人,不了解社会,不搞好人际关系,不把社会人生看明白,不努力学习知识、科学、技术、法律等学问或掌握一技之长,不去努力奋发工作,不学佛法,不悟佛法,整天比不归依者烦恼多,怎能够谈得上自觉觉他呢?假若好逸恶劳,身无分文,终日为贫困而苦恼;或腰缠万贯,库存万金而分文不舍;或常为个人名利及恩怨互相抵毁、勾心斗角,如此则离佛陀教育相违甚远,是很难获得菩提智慧的。

祝愿每个居士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真心归依三宝,以佛、菩萨为楷模,深入佛教经典,掌握丰富的佛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以三宝智慧灵活运用佛法,把佛法与现实社会圆融地结合起来,团结一切有缘,为社会和人类服务,为了众生的利益去悲智双修,当好一名合格的居士,及早地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居士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宽运法师:不念佛会怎样? 宽运法师:不念佛会怎样?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六、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六、

金刚地狱是怎样的?什么人犯下何等罪行要奔赴此狱? 金刚地狱是怎样的?什么人犯下何等罪行要奔赴此狱?

把慈悲心体现在生活中

虚云和尚最后遗言:不止一个,而是两个 虚云和尚最后遗言:不止一个,而是两个

佛学院为什么不招收在家居士? 佛学院为什么不招收在家居士?

顶果钦哲法王:一个能化解冤亲的方法! 顶果钦哲法王:一个能化解冤亲的方法!

阿弥陀佛是怎样成佛的

请问明华居士,您对保险行业怎么看待? 请问明华居士,您对保险行业怎么看待?

印顺法师:为在家居士说法

一个微小之业十八天会增长13万倍之多! 一个微小之业十八天会增长13万倍之多!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男孩的一个心愿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男孩的一个心愿

生活在报恩的世界里

圆瑛法师:答何明亮居士问六则

蔡礼旭:怎样对待父母的责罚 蔡礼旭:怎样对待父母的责罚

不要向生活投降

慧律法师:什么事都加上一个【无】字

慈航法师:做一个完全的人

十点生活的原则

达真堪布:佛怎样度有缘人? 达真堪布:佛怎样度有缘人?

黄念祖居士:选择结婚对象的标准

继空法师:在一个家庭中有信仰佛教有信仰天主教的有冲突吗 继空法师:在一个家庭中有信仰佛教有信仰天主教的有冲突吗

希阿荣博堪布:每一个今生都是来世的基础! 希阿荣博堪布:每一个今生都是来世的基础!

相信西方有一个纯一清净的极乐世界可以往生 相信西方有一个纯一清净的极乐世界可以往生

一个终身受用的测试题

在生活中磨练自己,在违缘中坚定自我

变成富人又能怎样呢

达真堪布:做影视行业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如理如法呢? 达真堪布:做影视行业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如理如法呢?

黄念祖居士:一句弥陀念到底

纯智法师:什么是律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343-346) 纯智法师:什么是律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343-346)

怎样念佛让往生净土更有把握? 怎样念佛让往生净土更有把握?

佛教故事:邪淫恶报感应录:一个售卖黄色光碟的人,患了口腔癌的果报 佛教故事:邪淫恶报感应录:一个售卖黄色光碟的人,患了口腔癌的果报

索达吉堪布:让自己的心能够安住,才算得上一个修行人,是吗? 索达吉堪布:让自己的心能够安住,才算得上一个修行人,是吗?

索达吉堪布:随顺众生是否意味着佛教修行人尽量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生活? 索达吉堪布:随顺众生是否意味着佛教修行人尽量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生活?

一个念头的巨大影响~~~ 一个念头的巨大影响~~~

索达吉堪布:追求钱财是怎样成为痛苦之因的呢? 索达吉堪布:追求钱财是怎样成为痛苦之因的呢?

星云法师:在家居士如何布置佛堂 星云法师:在家居士如何布置佛堂

星云法师:觉悟的生活 星云法师:觉悟的生活

大安法师:边地疑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达真堪布:出家和在家的修行人各自都有怎样的责任? 达真堪布:出家和在家的修行人各自都有怎样的责任?

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

星云法师:如何安排生活? 星云法师:如何安排生活?

达真堪布: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工作是平等的”这句话呢? 达真堪布: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工作是平等的”这句话呢?

星云法师:做一个好公务员 星云法师:做一个好公务员

一个“酒鬼”是如何蜕变为虔诚佛教徒的? 一个“酒鬼”是如何蜕变为虔诚佛教徒的?

索达吉堪布:笃信佛教时苦难一个接着一个,退失信心后反而没 索达吉堪布:笃信佛教时苦难一个接着一个,退失信心后反而没

不浪费一个苹果

索达吉堪布:物质生活为何难以填补内心空虚? 索达吉堪布:物质生活为何难以填补内心空虚?

索达吉堪布:现实中很多高材生反而陷入了人生的绝境。原因何在? 索达吉堪布:现实中很多高材生反而陷入了人生的绝境。原因何在?

索达吉堪布:生活中该如何面对绝症或死亡? 索达吉堪布:生活中该如何面对绝症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