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嘱品第十

2023-04-27 宣化上人全集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付嘱品第十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

付嘱:付,就是吩咐;嘱,也就嘱咐。又,付就是给,付嘱,就是给他们一个嘱咐。这一品是第十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旨。

“师一日唤门人”:六祖大师,有一天就叫所有的入室弟子。什么叫入室的呢?必须要得到传法的,才叫入室的弟子;没有得到传法呢,还不叫入室弟子。现在六祖大师叫来他十大弟子,十个他最心爱、最欢喜的徒弟。这十个徒弟,有“法海”:你们记得了,法海,就是作《六祖坛经》的法师,是六祖的大徒弟。所以在这个地方,他也把他的名字放在前边,他一定要争到第一,无论如何,要得第一才可以。

“志诚”:就是神秀大师派去做间谍的那个。做间谍到那儿去偷法,谁知不但没有偷到法,而且还弃暗投明,投降了。“法达”:法达,是念三千部《法华经》,叩头叩不到地的那个。“神会”:神会,就是同六祖大师互相打机锋,很顽皮的那个十三岁小孩子。“智常”:有一个法师,就叫智常。有个又叫“智通”,有个叫“志彻”:就是飞猫张,你们要认识他。有个“志道”,有“法珍”,有个叫“法如”的。这十大弟子“等”。

“曰”:就对他们说了,“汝等不同余人”:你们这十个人,和其他的人不同的,你们都是应该做一方的教化主,做一方的法主。“吾灭度后”:等我圆寂之后,“各为一方师”:你们各人,就做一方的人天师表,应人天的供养。“吾今教汝说法”:我现在教你们一个弘扬佛法的方法,你们怎样说法呢?你们说法要“不失本宗旨”:不失去本宗旨;本宗旨就是顿教法门的宗旨。

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菩提场。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须举三科法门”:你讲法,应该根据这三科,以三科法门做根本。“动用三十六对”:也要本着三十六对法去讲经说法。“出没即菩提场”:你能这样子,就是在菩提道场里出没。出没,走出去或者回来。

“说一切法”:你讲说一切法的时候,“莫离自性”:最要紧的,你要根据自性去说法,不要离开自性说法。怎么样根据自性说法呢?“忽有人问汝法”:有人来请问你佛法,“出语尽双”:他说出的道理,一定都是有对待法,有双关语。双关语就是怎么样说,怎么有理。“皆取对法”:这种人哪,你就要用对待法,来应付他。“来去相因”:来和去,是相因相循的,没有来,也就没有去;没有去,就没有来。来,就是去的因;去,就是来的果。“究竟二法尽除”:既是来去相因,就来去二法尽除;没有来,没有去,“更无去处”:再没有可去之处了。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三科法门者”:什么叫三科法门呢?就是“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这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入是十二入”:什么叫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这合起来,就是十二入。界呢?“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六尘,这是色声香味触法;六门,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中间,就生出六识,所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六识。

“自性能含万法”:在自性里边,包含着一切的法门;“名含藏识”:所以给它取个名字叫含藏识,就是第八识。你如果转第八识,就成大圆镜智。“若起思量,即是转识”:你若生出思量,这就是转识,转成到第七识;第七识又生了六识,所以说“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出这六门,就见六尘了。“如是一十八界”:像上边所讲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都是从自性生出的用。

@@@@@@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自性若邪”:你自性要是邪了,不正当了,“起十八邪”:就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你自性若邪,这十八界,就变成邪了;自性若正,这十八界,也就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你要用得对,你若用得不对,就是众生;往好的地方用,就是佛用。“用由何等”: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由自性有对法”:这就是因为自性有这种对待法,“外境无情五对”:外边境界,本来是无情的,这都是自性里,生出来的对待法;这有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什么叫五对呢?我告诉你们,他要是问天,就以地对,因为地就对着天。你要知道日、月是一对,明与暗是一对,阴阳是一对,水与火是一对,这就是五对。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又有法相、语言,就十二对。这十二对是什么呢?就是“语与法对”:言语与法,相对的。“有与无对”:有和无,是对待法。“有色与无色对”:有色和无色,这是对待法。“有相与无相对”:有相和无相,也是对待法。“有漏与无漏对”:有漏法、无漏法,这相对的。“色与空对”:有色的就和虚空相对。“动与静对”:动就对着静。“清与浊对”:清净就和混浊相对的。“凡与圣对”:凡夫和圣人是相对的。“僧与俗对”:出家人和在家人是相对的。“老与少对”:老的和少的,这是相对的。“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这是法相、言语的十二对。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对,什么叫对呢?对,就是相对待的。相对待,就是有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一是一非,所以这叫对待法。这对待法“自性起用十九对”:在真如自性里,生起这种的作用。这种作用有十九对,就是“长与短对”:长就是对着短。没有长,也就显不出来短;若没短,也显不出来长。所以长短是相对待法,在长短的中间,就是中道。“邪与正对”:邪和正的中间,也就是中道义。“痴与慧对”:痴呆,和智慧来相对。“愚与智对”:愚笨就和聪明相对的。“乱与定对”:乱,心里为什么很乱呢?没有定力!所以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慈能予乐,予乐就和毒相对着。“戒与非对”:戒就是众善奉行,诸恶不作,所以和不对就相对着。“直与曲对”:直的呢?就和曲相对。“实与虚对”:实与虚这相对。“险与平对”:险就是危险;危险就和平安相对着。“烦恼与菩提对”:烦恼和菩提是相对着。“常与无常对”:常就和无常是相对着的。“悲与害对”:悲能拔苦,和伤害是相对着。“喜与瞋对”:欢喜就和瞋恚是相对待法。“舍与悭对”:舍,是布施;悭,就是悭贪。你能舍,就没有悭贪;有悭贪,就没有舍。所以舍和悭贪,是相对着的。“进与退对”:向前进就和向后退相对着。“生与灭对”:生和灭,是相对待法。“法身与色身对”:法身,就是遍满一切处的,和色身也是相对着。“化身与报身对”:化身与报身相对待,“此是十九对也”:这是自性生出的用,有十九对。

@@@@@@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六祖大师就说了,说这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假使你能明白这个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就能贯穿起来一切的经法;一切的经典、佛法,都是由这种的道理上,生出来的。“出入即离两边”:都不会落于两边,这都是求中道的了义。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自性动用”:你自性生出的用,“共人言语”:你和人谈话的时候,“外于相离相”:外边要对相而离相;“内于空离空”:你要是对内而说,就要于空离空,空也没有了。“若全着相”:假使你内外都着相的话,“即长邪见”:你就会生出邪知邪见。“若全执空”:假使你不执着有,你执着空,“即长无明”:无明就会增长起来。“执空之人有谤经”:执着空的人,他就说什么都不要了,所以经典也不需要了,你也不需要去学。“直言不用文字”:他说一切都是空的,不用文字,文字是着相的。“既云不用文字”:既然说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人也不要讲话了,不应该说话的。“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你的语言,就是文字,文字也就是语言。语言就是文字的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执着空的人,又说,直心是道场,不要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就是不立文字的“不立”两个字,“亦是文字”:还是文字,还没有离开文字啊!你要是不立语言,也是文字;你若说不立文字,这“不立”两个字,也是文字。“见人所说”:你见人所说的,“便即谤他言着文字”:见着人就毁谤人,说人家都着住到文字上。“汝等须知”:你们这十个人,应该要知道,“自迷犹可”:自己迷了,那还可以,因为你自己迷,是你自己的事情;“又谤佛经”:你自己迷了还不算,又毁谤佛经,说佛经没有功德。“不要谤经”:六祖大师对这所有的人就讲,说你不要毁谤佛经啊!你若一毁谤佛经,“罪障无数”:你造的罪和业障,就是没有数量那么的多。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挂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假设你尽着相在外边,而用妄心去做种种着相的事情,来求真理,“或广立道场”:或者广建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或者说有,或者说无,这个过患。“如是之人”:像这种的人,“累劫不可见性”:任何的时候,也不能明心见性啊!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你但听我所说的法,依法修行;又不可以百物不思。你百物不思,那变成顽空,也没有用的。“而于道性挂碍”:你如果百物不思,而对于修道的自性,就变成有了挂碍。“若听说不修”:你若单听,不实实在在去修行,“令人反生邪念”:令一般人反生出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你依照我所说的法去修行,不要用那个着相的法施行。“汝等若悟”:我所说的道理,你们若明白,“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你们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讲经说法,去生出变化的用来,去修行,去做去;“即不失本宗”:你们就不失去本宗顿教的宗旨。

@@@@@@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若有人问汝义”:假设有人问你意思的时候,“问有将无对”:他问你“有”的道理,你就用“无”的道理给他讲。“问无将有对”:他若问你什么是“无”啊?你就用“有”来对答他。“问凡以圣对”:问凡夫是怎么样?你就用圣人的道理来对答他。“问圣以凡对”:他若问圣人,你就用凡夫的道理来给他讲。“二道相因,生中道义”:这是两种的道理在相因相循;相因相循,这里边就生出中道的意思。“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其余的,他怎么样问,你都依这样来问他。“即不失理也”:这就不失去顿教的宗旨、顿教的理。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我现在给你预备一个问题,假设有人问,什么叫暗呢?“答云:明是因,暗是缘”:你应该这样答他,明,就是个因;暗,就是一个果的缘。“明没即暗”:明没有了,就是暗,“以明显暗”:以这光明,来显出那黑暗。“以暗显明”:以那黑暗,才能显出这光明。“来去相因”:来和去是相因的,“成中道义”:这其中就发生中道的了义。

“余问悉皆如此”:他要是有其他的问题,你都根据这个道理去答覆。“汝等于后传法”:你们在将来传法的时候,“依此转相教授”:依照这种的道理,辗转去转大法轮,互相教授。“勿失宗旨”:不要失去真正的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这一年岁次是壬子,中宗(就是庐陵王)的弟弟睿宗年号叫太极。怎么又有延和七月呢?因为在五月间,他把皇帝的年号,又改成延和,所以说是延和七月。等到八月,这一年,又改成先天元年。在这一年期间,换了三次年号。因为在七月的时候,睿宗把他的帝位,传给儿子玄宗,所以他的儿子这年的年号,就叫先天元年。

六祖大师在太极元年,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叫他一个弟子到新州国恩寺。新州就是六祖大师的家乡;国恩寺就是他以前的住宅,以后改成寺院,叫国恩寺。建塔,到那儿造一个塔,预备他死了之后,把身体放到塔里。“仍令促工”:仍令,就是又叫他建塔的弟子,说你到那个地方要快一点,不要慢慢地做,工作要特别快。“次年夏末落成”:在第二年夏天要终了的时候,也就是在七月间,落成了。塔造完了,就叫落成。

“七月一日”:七月一日,就鸣钟击鼓,把寺院里的钟打响响的,鼓也打响响的。“集徒众曰”:把所有徒弟都召集到法堂里,就说了,“吾至八月,欲离世间”:你们大家要注意,到今年八月间,我就要离开世间。“汝等有疑”:你们如果什么事情还有怀疑,“早须相问”:你们应该趁早来问我。“为汝破疑”:我为你们大家破除疑惑,“令汝迷尽”:令你们大家都没有迷惑,迷惑都穷尽了。“吾若去后”:说我要是圆寂之后,“无人教汝”:没有人再教化你们,你们知道吗?所以有什么怀疑,赶快地问!

“法海等”:第一个弟子,又是法海!这不能完全说有多少人,就说法海等;就是法海率领这所有的弟子。法海是处处都欢喜第一的,所以这个地方,他也说我法海等,“闻悉皆涕泣”:听见这话之后,法海带着这一班徒弟,你说怎么样啊?就都哭起来,都啼哭悲泣,眼泪也流出来,鼻涕也流出来;就像小孩子没有妈了,把妈失去的样子,没有奶吃的样子,就都呱呱哭起来,都变了小孩子。有的偷着哭的;有的公开,也不怕丑,不怕人家见笑,就哭起来;大约也有装着哭的,看见旁人哭,他不哭不好意思,所以就假装哭起来。这里都有真有假,就像作戏一样的。

“惟有神会神情不动”:就是这一个最小的小孩子不哭。为什么他不哭呢?他大约不懂事情,妈没有了,他也不管,因为他没有知觉?不是的!不是这样子的。因为神会虽然年纪小,定力可大,他明白一切的境界来了,都要无动于衷,都要不动心。孟子四十岁才学到不动心。我告诉你怎么样叫不动心。有人说你好,也不欢喜;有人说你坏,也不生气;有人说你用功修道,你也无动于衷;有人说你最懒惰,你也无动于衷。但是你可不要真是懒惰的时候,人家说你,你说我这是定力啊!我无动于衷。那又错了!你要真正不动心,好像神会这个小孩子,神情不动,也没有欢喜,也没有哭。哈!这个小孩子,真好乖的,广东话叫乖,乖就是非常好。“亦无涕泣”:他最小的,他没有哭。

@@@@@@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

“师云”:你看!这回六祖大师就说了,“神会小师”:怎么叫小师呢?受戒一年到十年,都叫小师,这叫下座。受戒十年到二十年,这叫中座。你受戒二十年到三十年,都能守戒,这叫上座。小师就是下座,也就是他是最小的法师,所以叫神会小师。他这时候不是小沙弥,因为已经受具足戒了,所以不可以叫小沙弥。

“却得善不善等”:神会小师,虽然年纪小,你们这些人看一看,他年纪小是小,但是他比你们都好。为什么呢?他因为善不善都平等了,好和不好都一样了。他没有分别心了,他真是转识成智,他有大智慧。你看!六祖这样赞叹小师。

“毁誉不动”:毁,就是毁谤你,说:“那个法师啊,真是!一点也不修行,一天到晚,各处去找女人。”这是毁谤。有的又说:“哦!那个法师真是用功啊!一天到晚,也不睡觉,也不躺着,常常在那儿坐着,一天就吃一餐。啊!苦行真是了不起。”这是赞叹。誉,揄扬你,就是说你好;毁,就是说你不好。不动,说你好,也像没有这么回事似的;说你不好,也像没有这么回事似的。有人说:“哦!他像猪似的!”就像猪了嘛!没有什么问题的。有的人说:“哦!这个人哪,道德又好,学问又好,简直在世界上,都找不到第二者了。”那你不要管他,你像没听见似的。如果你听见赞叹你好的,你就高兴,好像说:“啊!他在现在佛教里,是最有学问的人。”你若高兴,那你正是没有学问。他骂你,你要是就发脾气,那也正是你被境界转。怎么叫不被境界转呢?就是不取不舍。也不贪,也不舍,爱憎无动于衷,没有爱心,也没有憎恶的心,这就叫毁誉不动。这讲起来,若往多讲,那多得很。

“哀乐不生”:哀,就是哭泣,乐,就是欢喜。说这个小师,你看他年纪小,他毁誉不动。你说他好,他不欢喜;你说他不好,他也不发脾气。哀乐不生,他也不生悲哀心,也不生快乐心。这真是中道了义!这真是难得!

“余者不得”:你们这些年纪老的,中年的,完全都没有合格啊!你们都不可以的,你们现在火候还都不够呢!火候,你若有火的时候,你候一候;候一候,它就没有了。你发脾气的时候,你说:“哦!等一等、等一等,等一等再发脾气。”咦?等一等,就没有了,这叫火候。你若有火,要得候;你若不候,就有火;你一候,就没有火了。所以说神会够火候了。就好像打铁,把铁烧红,这叫够火候了;你打,叮当一打,打成一个器皿。你若不够火候,你就打,打也打不好,里边没烧红呢!所以这也叫火候。

“数年山中,竟修何道”:你们这么多年在山里,修的什么道啊!啊?一点都没有定力!一听我说圆寂,你们就都哭起来。唉!真是没有出息!个个都被六祖骂了一顿:你们修什么道?就是吃饭睡觉!

“汝今悲泣,为忧阿谁”:阿谁就是哪一个。你们现在哭、忧愁,忧愁哪一个啊?为谁哭啊?“若忧吾不知去处”:你们若担心,说我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的话。我告诉你们,你们切记不要担心,你们大家都放心好了!“吾自知去处”:我自己自然知道我到什么地方去;不用你们担心我的事情!我的事情,我自己自有安排。也就像那联语似的:“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修自了自安排。”“吾若不知去处”:假设我不知道我到什么地方去,“终不预报于汝”:我就不会预先告诉你们,说我要八月间就走了,我不会告诉你们的。为什么呢?我根本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嘛!我怎么会预先报告给你们听?“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你们这一班人,这样痛哭流涕来悲哀,大概你们是为的不知道我到什么地方去。“若知吾去处”:你们若知道我到什么地方去,“即不合悲泣”:就不应该哭起来,就不应该悲泣。

@@@@@@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法的自性、法的本性,本是不生不灭的,也没有来,也没有去的。“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你们现在不要着急,不要慌张,不要悲哀,不要这么对着我面前哭!唉!这简直都是不听话的徒弟。好好的,你们大家一起坐下,我现在给你们说一个偈颂。什么偈颂呢?“名曰真假动静偈”:就是讲什么叫真理?什么叫假的道理?什么叫静的道理?什么叫动的道理?这个偈颂,就叫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你们都念诵这个偈颂,都好好保存着,“与吾意同”:你就是和我意思相同。“依此修行”:你们照此偈修行,“不失宗旨”:就不会失去顿教的宗旨。“众僧作礼”:各位和尚,被六祖大师这样一骂,这样一呵斥之后,于是乎,大家都叩头,“请师说偈”:请六祖大师说偈颂。

偈曰。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偈曰”:六祖大师说偈颂,“一切无有真”: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真的,“不以见于真”:你不要以为这个不真的,你见它是真的。“若见于真者”:如果在这个不真之中,你认为是真的话。“是见尽非真”:你所见的见,也不是真的。“若能自有真”:假设你能自己回光反照,反求诸己;在你自性里,你就知道它是真的。“离假即心真”:你离开世间上一切的假形假相,那就是你的真心。“自心不离假”:你自己心里不离开这个假,“无真何处真”:你心里要是没有真,那么哪个地方又会有真的呢?所以真的是不离自性的;离开自性就没有真的。

“有情即解动”:在你有情的知觉性上,你就能明白动。“无情即不动”:你若是没有知觉性,你就不动。“若修不动行”:假设你想修行这不动的行门,“同无情不动”:你也要好像无情那么样不动。“若觅真不动”:你若再想找真正的不动,“动上有不动”:你不要离开这个动去找不动;在动上就有不动。“不动是不动”:不动就是不动。动,是在有情才有动;有情,你再能不动,这是真正的不动。“无情无佛种”:你若没有知觉性,你连佛种都没有了。“能善分别相”:你在有情的知觉性上,再能善于分别诸法相。你不是用识去分别,而用智¾¾成所作智¾¾来分别诸法相。“第一义不动”:你能证得自性的理体,得到第一义的境界,那是真正不动。

“但作如此见”:你但作像这种的见解,“即是真如用”:这种的情形、这种的见解,就是真如的妙用。“报诸学道人”:我现在报告你们学道的人哪,“努力须用意”:你要努力、努力,要存心用你的真心去修行。“莫于大乘门”:你不要在大乘佛法的门里头,“却执生死智”:却执着你生死那一种执相的智慧。“若言下相应”:我现在给你们说偈颂,你们若听了之后,就能明心见性的话,“即共论佛义”:我现在就和你们共同来讨论佛的道理。

“若实不相应”:你若是不能言下明心见性开悟,“合掌令欢喜”:你应该合起掌来,令这一切的众生都欢喜。“此宗本无诤”:我顿教的宗,本来是修这无生法忍的,是没有所诤论,不和人争执的。“诤即失道意”:你若和人一诤论,就失去道意。所以说“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所以诤即失道意;你一诤论,就失去道的本旨了。“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如果你一定执着诤论的法门,你的自性就不能出轮回,一定要受生死了。

@@@@@@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时徒众闻说偈已”:当时在南华寺六祖大师的这些徒弟,听六祖大师说偈颂之后,“普皆作礼”:大家都起身叩头,向六祖大师来礼谢。“并体师意”:并且都体谅六祖大师的意思,“各各摄心”:所有的人,现在都不哭,也不吵也不闹,也不互相辩论。“依法修行”:依照偈颂的方法来修行,“更不敢诤”:大家也都不诤论。“乃知大师不久住世”:大家都知道,六祖大师在世上,大约没有一个多月,很短的时间。

“法海上座”:这又是法海第一,他什么时候都忘不了他自己。“再拜问曰”:就又去向六祖大师问了,说“和尚入灭之后”:和尚圆寂之后,“衣法当付何人”:衣法应该交给谁呢?他现在大约也想接衣钵和法。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师曰”:六祖大师就说了,“吾于大梵寺”:我在韶关大梵寺¾¾现在叫大鉴寺¾¾“说法以至于今”:说我每一次所说的法,到于现在,“钞录流行”:当时没有taperecorder,没有录音机,所以都用笔写笔记。钞录,大家互相你抄下来借给他抄。流行,就像水那么流通。“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你们互相都要守护法宝,要辗转来流通,你传给他,他再传给另外的人,这么互相钞录。“度诸群生”:要广度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你若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这就是正法。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我现在给你们说法,你们都明白,所以我不传衣了。“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为什么我不传衣呢?因为衣是要表信的,现在你们这些人信根淳熟,对我决定没有怀疑,所以“堪任大事”:堪任,就是担当;大事,就是如来的家业。你们都可以担当如来的家业,来教化众生。“然据先祖达摩大师”:可是话又说回来,虽然我是这样说,因为根据先代的祖师菩提达摩,“付授偈意”:他传授偈颂的意思,“衣不合传”:这衣从我这儿开始,就不应该再传出去。

“偈曰”,“吾本来兹土”:本来我来玆土;玆土,就是中国,“传法救迷情”:我为的传佛的正法,来救度一切众生的迷情。“一华开五叶”:在我这花上,将来会开五叶。五叶,就是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这是五个祖师。“结果自然成”:到这个时候,就不需要传衣,只传法就可以了。所以五祖大师也对六祖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说衣是争夺的开端,由你这儿就不要再传了。

你们现在看见“结果自然成”,结果的“果”,就是你们这一班“果”,要自然成了!你不要忘了自然成。后面六祖大师说的偈颂,他也说“菩提果自成”,你们这一些菩提果,要快一点成,最要紧的,不要懒惰。所以你看!菩提达摩,早就给你们授记。六祖说“菩提果自成”,达摩祖师就说“结果自然成”;这预先就知道你们有这么多的果,将来都会自然成。那个果,也就是这个果,这个果,也就是那个果,没有两样的。

明天是地藏菩萨的诞辰,又是虚老的生日,所以明天有一个居士来供斋,做了很多斋菜。希望大家都来帮帮忙,行一行苦行。我和果法,已经行了苦行,给送锅;爬了一道山,有五、六百蹬的石级,爬到这儿来,走了有一个多钟头,才找着地方。所以我们先行苦行,你们大家后面来行一行苦行,我相信也都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师复曰”:六祖大师又说,“诸善知识”:各位呀!你们都是有智慧的善知识,都是有善根的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你们每一个人都自净其心,把你的心收拾干净,不要有一些贪瞋痴。“听吾说法”:你们清净其心,然后来听我说法。“若欲成就种智”:你们假设要成就一切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们应该要明白、要通达。通达什么呢?通达一相而无诸相的三昧,一行而无诸行的三昧。

什么叫一相三昧呢?我现在对你们讲,“若于一切处”:你要是在任何的地方。任何的地方,就是无论你在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在动的地方,静的地方,“而不住相”:你不着住到相上。“于彼相中”:你就在外相上,“不生憎爱”:你见着境界,不要生出憎恨的心,不要生出爱欲的心。憎恨,就是讨厌的心;爱欲的心,就是你欢喜。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也不生憎爱的心,所谓憎爱不动于衷,心里如如不动。

“亦无取舍”:在你爱的境界上,你也不要想取为己有。你有爱心,就想取、就有取。十二因缘上不是有:“爱缘取,取缘有。”为什么要取呢?就想自己占有,想为自己所有。舍,就是憎;你憎,就想不要,就想舍弃,弃置到一边去。因为你有爱憎,就有取舍。

“不念利益成坏等事”:你也不想念这种的问题。什么问题呢?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利益,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你这么一想,对你有好处,你才做,那就是贪心,那就是攀缘心,那就是不干净的心。知道吗?成坏也不要计较,说这个事情,对我有所成功,对我有什么害处。都不要有的,这种心都不存。等事,这些事情。

“安闲恬静”:安闲,就是什么事情也没有;恬静,就像水没有波浪似的。水没有波浪,就是你没有烦恼。没有什么烦恼?没有爱憎的烦恼,没有取舍的烦恼,没有你利益成坏的烦恼;你不计成功,也不知道什么叫失败。

“虚融澹泊”:虚,像虚空似的;融,是融会贯通。你看!万物都在虚空里生出来。可是在虚空里生出来,虚空也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情是它办的。它没有立一个办事处,说在那个地方,你去生啦!那个去死去啦!所有的万物,生生灭灭,生生化化,都是天然的,什么麻烦也没有;就是虚融恬淡,很澹泊的,澹泊以明志。什么叫澹泊呢?澹泊,就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就是平常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一点贪心、瞋心、痴心,什么都没有的。也就是什么呢?也就是少欲知足,没有欲望,没有攀缘心。没有说:“哦!等我作一部书,这一部书作成了,一出版,我就成名了,就做为世界上有名的学者。”或者说:“啊!我想在世界上标异现奇,做奇怪的事情,令举世注目,这也就成了名。”没有这种的心。少欲知足,就是不论什么欲望都没有,知足,常常知足;所以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这是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你在虚融澹泊上,就能在相离相,在尘出尘,所以这叫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怎么叫一行三昧呢?我现在再给你讲一讲。你能够在一切处、任何的地方,无论好处、坏处、善处、恶处、是处、非处,“行住坐卧”:你在行住坐卧,这四大威仪里,“纯一直心”:时时都用直心,直心是道场。我们学佛的人,切记不要用弯曲心。你对任何人,都应该直心、直言、直行,不要心里尽来回转弯抹角的,在你的心里,有很多弯弯曲曲的事情:应该直心。直言,就是你心里想的,你口里就说。不是说我心里想东,我口里就说西;我心里想西,口里说东,心口不如一,这就不直了!你心和口,要一样的。所谓直言,做事情也直,说话也直。说出话来,没有委曲婉转的机谋智巧,所行所作都要直的,所谓“直心是道场”。其心不直,你这因不直,将来你果也不直;所以必须要行住坐卧,纯一直心。

怎么叫纯一呢?就是精纯到极点,就是一个了,绝对没有两个。精纯到一个是什么呢?就是直心。我们修道的人,无论对人、对己、对事、对什么,都要有直心,不要尽心里总计算人:那个人有钱,我和他借一点来,我自己用一用。就是穷到极点,也不要做这种没有廉耻的事情。因为你借人钱,如果你快一点还给人钱,这还是不失为君子;如果只有借而没有还,简直行为很卑鄙的。所以要“不动道场”:直心就是道场。你心里直,就是不动道场。“真成净土”:你直言直行,不动道场,这就是真正成就的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这就叫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假设这个人具二三昧。什么叫二三昧呢?二三昧,就是前边所说的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如地有种”:这两种三昧,你要是能依照着这道理去修行,就像地种上种子一样。“含藏长养”:在地下,埋藏得时间久了,就会长出菩提芽。“成熟其实”:就会成熟这个菩提的果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和这是一样的。

@@@@@@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我现在对你们所说的法,好像这及时之雨。怎么叫及时之雨呢?就是种的农作物,正需要雨,雨就来了,这叫及时雨。你若不需要雨的时候,雨下得太多,农作物就会被水淹,就会涝死;需要雨的时候,若没有雨,那就会乾死、旱死。正需要用多少雨,就下了多少雨,这叫及时之雨。所以六祖大师说法时,也就像及时之雨似的,“普润大地”:普遍滋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你们自己本有的佛性,就比方种子一样。“遇兹沾洽”:“洽”字,有读“霞”音的,有读“恰”音的,都一样。遇兹沾洽,就是遇到时雨。遇到时雨,就都有长养滋润的希望,都有成熟菩提果的希望。“悉得发生”:完全都会发生菩提芽,而结菩提果。

“承吾旨者”:你们明白我所说宗旨、道理的人,“决获菩提”:一定会得到菩提。“依吾行者”:你依照我所说的法去修行,“定证妙果”:一定得到菩提的妙果。

“听吾偈曰”:你听一听我说一首偈颂,你们注意一点。我给你们说这么多法,你们大约听得都散漫无章的,所以我用偈颂再表达一下,再说一说给你们听听。各位都要自净其心,注意来听我这首偈颂。

“心地含诸种”:心地,就是自性。你自性里含藏着一切的种子。“普雨悉皆萌”:现在由得到及时之雨,普遍来滋润这一切的种子,所以都生出菩提芽来了。“顿悟华情已”:顿悟,立时明白。你要知道有情的众生,你明白结果就要开花,开花又要结果。那么花开过了,然后是什么呢?“菩提果自成”:菩提妙果,自然就成就了。

你看!菩提果自成。达摩祖师说:“结果自然成。”这个是“菩提果自成”,这都说你们现在这一班“果”。说我们的果,能普遍到整个世界去,这叫结果自然成;自然到每一个地方去,每一个地方,都会结你们这种果。什么果呢?菩提果。现在六祖大师,恐怕大家还没有明白,所以就说明显一点,说菩提果自成。现在你们每一个菩提果,要自成啊,我不能帮忙你们;如果你们不自己成,那是自暴自弃,现在我告诉你们,你们都要成了。你看!就赶着这么巧,你们这些人的名字,都赶到这“果”字上。我们的宗派,也是说到“果”字上,说得很妙的,说是:“思修常安果”,常、安、果,“亲传无为教”。思修常安果,才能亲传无为教;你们将来要亲传这个无为教。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师说偈已”:六祖大师,说完这首偈颂后,“曰:其法无二”:对大家又说,我所说这种顿教的法门,没有两个,就是一个。一个就是什么呢?就是顿教。“其心亦然”:那么教是一个,心也要归一,也要变成一个。“其道清净”:所修的道,本来就是清净的,“亦无诸相”:也没有一切的相。“汝等慎勿观静”:虽然说无有诸相,但是你们也不要误会,就观这个“静”。为什么呢?你观静,这也是执着。“及空其心”:也不要这么很乾燥地守着顽空;守顽空,又不对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切众生“此心本净”:心的本体本来是清净的,是没有染污的。“无可取舍”:也没有可取,也没有可舍。

“各自努力”:你们都要努力向前,不要懒惰呀!“随缘好去”:你们到处去随缘,到各处随你们各人的因缘去建立道场。好去,你们好好地去修行用功。“尔时徒众作礼而退”:这个时候,这一切的徒众¾¾六祖大师座下这几千人,都叩头顶礼,就退到一边。

@@@@@@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谶曰。

头上养亲 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 杨柳为官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六祖大师,在这一年的七月八日,忽然对大家说了,说什么呢?“吾欲归新州”:我呀!想回到新州去了。“汝等速理舟楫”:你们赶快预备一只船,预备摆船的来摇橹。楫,就是橹。“大众哀留甚坚”:这时候六祖座下这么多人,大家又有的哭起来。前边哭了一次,这回一听说要走了,又哭起来,就不叫六祖大师走。甚坚,就是执意不叫六祖大师走。

“师曰”:六祖大师就说了,“诸佛出现,犹示涅槃”: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于世,都尚且示现涅槃相呢!“有来必去”:有来必有去,有生必有灭,“理亦常然”:理是很平常的。“吾此形骸”:我的这个形体,“归必有所”:我归回去,我一定有好去处去。

“众曰:师从此去”:大众就说了,祖师您从此一去,“早晚可回”:我们想祖师还不会圆寂,不会入涅槃,早早晚晚,还会回来的。“师曰:叶落归根”:六祖大师说,我啊!好像树叶落了似的,一定要归树根底下。“来时无口”:我想无“口”,或者是错字,或者是个“日”字;来时无日,我来的时候,没有那一天了。这个“口”也可以这样讲:无口就是“吴”字没有口,就是“天”;也就说我来时没有那一天了!这又是一个讲法。还有一个讲法,我来时无口,我来也没有说法,去也没有说法,没有口所说出的法。法相本来是不增不减的,我虽然说这么多年法,也没有说法,所以说“来时无口”。

这有好几个讲法,都可以的。法没有定法,怎样讲,只要合理就可以。但是你不要讲到不好的地方去,你要往那好的地方讲;若往不好地方讲,把人都引到地狱去了。就算无有定法,也不可以说这种法。

“又问曰”:这一般的弟子,啰啰嗦嗦的,总舍不得六祖大师走,所以这个问这个,那个就问那个,问得¾¾我相信当时六祖大师,觉得这些人真很麻烦的,我赶快走了。“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就又问六祖大师,说正法眼藏,您传给谁了?当时跟着六祖大师这么多人,没有人知道六祖大师的法传给谁了。这些问的人,大约都想得到正法眼藏,都有这种贪心。要不是,他问干什么?你“既在江边站,就有望海心。”你在江边上站、海岸上站着,就想要望望海;你若不望海,你在那地方站着干什么?所以这些问说正法眼藏¾¾也就是衣钵¾¾传给谁了?当时这些人,都是对衣钵这么样重视,可惜六祖大师,也不会做买卖;当时若会做生意,恐怕就是六十五两银子,也很多人买的。

“师曰”:六祖大师就说了,“有道者得”:传给谁了?谁有道,就谁得了,我就传给谁。“无心者通”:无心,就是没有攀缘心;谁没有这种攀缘心,他就明白我的法了。这也就是得到前面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那种人,就得到我的法。什么是六祖大师所传的法呢?就是传所说这些偈颂、这些道理。你能依照偈颂的道理去实行,就是得到他的法了。

“又问:后莫有难否”:又问说:将来我们教里,会不会有灾难、有困难哪?将来有没有什么磨难、祸患呢?这是问将来。意思就是六祖大师在生的时候,遇到这么多的磨难;有人来杀他,又派间谍、派特务来盗情报,来偷法,又有人来放火,想烧死他。你看这种种的灾难哪,一言难尽,说不完那么多。

《六祖坛经》上,只记了这么一点点,我知道当时有很多的灾难,比这些灾难更多。有人来偷衣钵偷了六次。偷衣钵,顺便就都想把六祖杀了,不过都没有得手,所以经典上,都没有记载。

@@@@@@

六祖大师,叫他的徒弟立阶(又叫立楷),在前一年就去造塔;现在塔已经造成,所以他就要回新州去。一般人就问:“后莫有难否?”后,就是将来,说将来我们还有没有什么灾难哪?莫有,就是不会再有;这是一种希望的口气,就说将来我们不会再有灾难了吧?祖师圆寂了,会不会有人来杀我们这一班人呢?意思就是在这儿:因为我们是您的徒弟呀,杀不了你,就杀我们来了。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六祖大师说,我入灭之后,等到五年或者六年,不一定,“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来,要把我的头割去。你看!活着有人来杀他,圆寂之后,入了涅槃,还有人要取他的头。做祖师,真不好做的!在当时祖师是不容易做的,现在没有那么严重了。所以不要害怕,不要说:“祖师这么样难做,我也不做祖师。”还不要退心。

“听吾谶曰”:你听我说一个预言,给你们听听。

头上养亲 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 杨柳为官

“头上养亲”:谶是预言;在那个时候,当然没有人知道啦!以后就证明:头上养亲,就是有一个高丽的贼和尚,想把六祖大师的头偷去。偷去干什么呢?偷到他国家去供养。这所说的头,就是六祖大师的头;上,他是很恭敬的;养亲,是他要供养,好像当他父亲、母亲那么样供养。这个和尚,叫什么名字呢?叫金大悲。金大悲在洪州雇了一个人。这个人叫什么呢?叫张净满。金大悲,用了一点钱,就买得他来偷六祖的头。

“口里须餐”:为什么张净满来偷六祖大师的头呢?就因为他想要吃饭。因为他要吃饭,所以就收人这种的钱,受雇把圆寂祖师的头给斩来。这高丽和尚大约很有钱,所以就给他很多钱;他因为钱多的关系,就答应来斩取六祖大师的头。这个人姓张,名净满,所以说“遇满之难”:满,就是张净满,单单用他名字的一个字,来做预言。遇满之难,这是因为这个满来了,要斩六祖大师的头,这也算有一种灾难。

“杨柳为官”:当时的官¾¾刺史¾¾姓柳,叫柳无忝;县官姓杨,叫杨侃。所以说杨柳为官,杨,就是杨侃;柳,就是柳无忝,他们两个在这儿作官。为什么说他们两个作官呢?因为当时六祖大师的肉身在塔里,晚间就有和尚听见很大的动静在塔里。因为六祖的徒弟预先听六祖有这种的预言,就把六祖脖子的地方都用铁包上。所以张净满来的时候,用刀斩头,他照脖子上斩,怎么也斩不动。一用力,就出响动,所以就把和尚都惊醒了。

和尚一醒,这个人从塔里就跑出了,浑身都穿着一身孝服。孝服,就是白衣服,中国人父母死了,孝子孝女都穿白衣服志哀,这叫孝服。这个人穿着一身白衣服跑了,和尚就去检查塔里。一看六祖大师脖子的地方,被这个人用刀砍过,有刀砍的痕迹;虽然铁没有被砍动,但是也都有痕迹。于是乎就报官,报韶州刺史和县官。那时候,大概警察也很努力,在五天之内,就在一个乡村里,把张净满抓住了。

抓住了,柳无忝就亲身到南华寺,把贼带到南华寺去审问,说:“你为什么来斩六祖的头?”他就说了:“因为有高丽的和尚,他想偷六祖的头,但是他自己不敢来,他就给我很多钱。我因为用他的钱来吃饭,所以我就答应他做这个事情。”当时柳无忝就问六祖的徒弟令韬:“这应该怎么办呢?”

六祖这个徒弟令韬就说,若按着国法来讲嘛!一定要杀头的,一点都没有保留的余地,一定要把他杀了。但是佛教里,我们是冤亲平等¾¾没有冤,没有亲。若让我的意思,还把他放了算了,因为我们祖师预先都有预言,是应该有这么一回事的。柳无忝说:喔!今天我才知道佛门广大,佛门太伟大了!于是乎,就把这个人又放了。

@@@@@@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又云:吾去七十年”:六祖大师又说了,等我圆寂七十年之后,“有二菩萨从东方来”:有两位菩萨,是从东方来的。“一出家”:一个是出家的菩萨,“一在家”:一个是在家的菩萨。“同时兴化”:在同一个时间兴化。出家的菩萨,据说就是江西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造丛林,百丈立清规。”所有的丛林,都是由马祖造的,清规是百丈禅师留下的。在家人,据说就是庞蕴。庞居士是开悟的,他全家都开悟了;他的太太也开悟,他的姑娘也开悟,他的儿子也开悟,统统都开悟。在同一时期,统统都入涅槃,都往生。所以有人说,是马祖道一和庞居士。又有的说,是黄檗禅师和裴休丞相。

总而言之,谁都可以的,讲哪一种都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出家、一个在家。说现在也可以,现在是哪一个都可以的,这没有一定的。同时兴化,在同一个时间,来宣传佛法,“建立吾宗”:立下顿教的宗旨,禅宗的法门。“缔缉伽蓝”:就是把庙宇,又修造了一次。“昌隆法嗣”:就把佛法又发扬光大,隆昌起来。法嗣,就是佛教里的后人。

有少少时间,讲庞居士。他非常有钱,钱不知多少,喔!数不过来那么多。他造了一个大船,把他的金银财宝都装到船上。船开到海里,把金银财宝都放到海里去,给龙王爷送礼,叫龙王爷庄严他的龙宫。他自己做这一个最大的布施,然后回来,编竹笼来卖,靠此吃饭,过穷苦的生活。

虽然生活穷苦,可是他一家人都修道。修道,庞公就讲了,说:“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哪!”说非常之难,非常之难!好像担十担的芝麻,一粒一粒放到树上,喔!这个太困难了。

他的太太听了,就说:“你这简直地老得没有出息!有什么难的?难什么!你看是难哪,我看是最容易!”她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很容易,很容易的。百草头上,都是祖师西来的意,在这个地方,都现出来,只不过你没有慧根来看罢了。他见的就是难,她见的就是易。他的庞女来了,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说我也不觉得难,我也不觉得容易,我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有什么?没有什么!

所以他们家里,庞居士虽然有太太,但是他和他太太就好像普通的朋友一样,并没有男女那些个问题,所以他们都开悟了。做居士的,都应该学庞居士。这庞居士,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弟子:他说难难难……

上人:困难的难。

弟子:yeh(是),yeh(是),什么是难难难啊?

上人:十担芝麻树上摊,一担一百斤。这芝麻粒是很小很小的,你要把十担芝麻摊放到树上,这不是很难吗?

弟子:yeh (是),很难!他太太说是易易易,在哪个意?

上人:百草头上,草木的头,草的梢上,都是祖师意,就是祖师的心。

弟子:他有一个儿子?

上人:有儿子,现在不讲他儿子。

@@@@@@

众复作礼。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

“众复作礼”:大家又叩头作礼,“问曰”:又问了。你说是不是很啰嗦的?左问右问的。“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我们现在不知道从最初的佛祖应化示现到现在,“传授几代”:传授多少代了呢?“愿垂开示”:我们愿意请祖师还慈悲指示我们。

“师云”:六祖大师说了,“古佛应世”:古来的佛,应现于世,“已无数量”:那个数量啊,没有数量了,说不出来了。过去威音王佛、日月灯明佛、大通胜佛,到现在,说不出来多少数,“不可计也”:我算不过来啰!况且我也不识字,算术也没有读过,不要算它了。“今以七佛为始”:现在以过去七佛,做我们的开始。

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已上七佛。今以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婆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须密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密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喉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众人信受。作礼而退。

“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在过去庄严劫,有一千位佛出世,第九百九十八位佛,就叫毗婆尸佛。毗婆尸,有的翻译说是“胜观”,有的翻译“种种观”,又有的翻译说“胜见”,又有的书上说是“种种见”。总而言之,这是一位佛的名字,我们就记得毗婆尸佛就好了。过去七佛,庄严劫有三位,贤劫有四位佛。第二位“尸弃佛”:尸弃,也是梵语,翻译过来,就叫火。这位佛,叫火佛,这是庄严劫的第九百九十九尊佛。

第一千尊呢?就是“毗舍浮佛”:毗舍浮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一位佛。“今贤劫”:现在就叫贤劫。什么叫贤劫呢?因为这个劫里,有很多的贤人出世。很多圣贤在劫里,所以就叫贤劫。贤劫,也有千佛出世,第一尊佛,就是“拘留孙佛”:拘留孙佛,翻译叫“所应供”,就是一般人天都应该供养他。又有一个翻译,叫“庄严”,也是拘留孙佛的意思。“拘那含牟尼佛”:是贤劫的第二位佛。“迦叶佛”:这是第三位佛。“释迦文佛”:这是释迦牟尼佛,就是贤劫的第四位佛。

“已上七佛”:已上是最近的七佛。“今以释迦文佛首传”:以释迦牟尼佛开始传,第一代的祖师,叫“摩诃迦叶尊者”:释迦牟尼佛,在百千万人天围绕之中,拿着一朵花,摩诃迦叶祖师就破颜含笑,旁人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迦叶祖师就笑了。释迦牟尼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以心印心的法门,已付嘱摩诃迦叶矣!”说我已经传给摩诃迦叶:所以摩诃迦叶是初祖。

“第二”祖,就是“阿难尊者”。“第三”祖,就是“商那和修尊者”。商那和修尊者一生出来,就穿着一件衣服。他长,这衣服就随着他长,在这身上穿着一件法衣。阿难度他出家,他身上这件衣服就变成僧伽梨,就是大衣。等他圆寂的时候,他把衣留下,说:“等释迦牟尼佛的法完全都灭完,这衣才会坏;如果法不灭完,衣还是存在的。”

“第四”祖,就是“优波鞠多尊者”。“第五”祖,“提多迦尊者”。“第六”祖,就是“弥遮迦尊者”。“第七”祖,“须蜜多尊者”。“第八”祖,“佛驮难提尊者”。这都是一代一代的祖师,若讲起来,很多要讲,所以现在每一位祖师,就都直讲下去了。“第九”祖,是“伏驮密多尊者”。

“第十”祖,是“胁尊者”:第十祖很奇怪的,怎么奇怪呢?他在母亲肚子里,住了六十二年。等他一生出,头发已白了,胡子也都白了,就和中国的老子一样。可是生出之后,他就欢喜修道。以后遇到第九祖伏驮密多,就跟他出家。第九祖把佛的心印法门传给他。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富那夜奢尊者见着胁尊者的时候,问胁尊者说:“我想要成佛,怎么样才可以成佛呢?”胁尊者就说:“你想要成佛啊!现在这个没有成的就是。”富那夜奢尊者说:“我现在没有成的,就是佛;我怎么知道没有成的,就是佛呢?”胁尊者就说:“你怎么知道没有成的,就不是佛呢?”由这一问一答,他就开悟了。开悟,胁尊者就把法传给他。

@@@@@@

以后富那夜奢尊者遇着马鸣大士。马鸣大士绝顶的聪明。富那夜奢尊者,就去化马鸣尊者;知道他的机缘成熟,他应该做第十二代的祖师。于是乎,就到马鸣大士那儿度他。马鸣大士问富那夜奢尊者说:“我想认识佛,得要怎么办呢?怎么能认识佛呢?”富那夜奢尊者,就对他讲:“你想要认识佛,不是吗?你不认识,这就是佛!”马鸣大士说:“这个不认识就是佛;佛既不识,焉知是佛?”我连佛都不认识,我怎么知道他是佛呢?富那夜奢尊者就说:“你既然不认识佛,又怎么知道不是佛呢?”这和他对胁尊者讲的道理,差不多的。

可是马鸣大士又说:“哦!此是锯义。”就好像一个锯,saw,来回这么锯,我说这么样,你说那么样,这么来回,这是一个锯的意思。富那夜奢就说:“啊!彼是木义。”富那夜奢问:锯义是什么意思?马鸣大士说:“与师平出。”和你一样的。马鸣大士也问:“木义者何?”木头是什么意思?富那夜奢说:“汝被我解。”你啊!你被我给锯开。锯,就是锯木头的嘛!就这么一讲,马鸣大士豁然就开悟了,即刻就剃度出家;十一祖富那夜奢,就传给他法,他就做第“十二”代祖师。

怎么叫“马鸣大士”呢?马鸣大士能够说法,他一说法,马都叫,马统统都悲鸣。本子上说“恶马悲鸣”,这不一定是恶,就是宝马,他一说法,教马叫,马就会叫,就有这样的感应,所以叫马鸣大士。大士,就是菩萨的别名,就是马鸣菩萨。

“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第十四祖,是龙树大士。你们听过《华严经》的都知道,他到龙宫里,把《华严经》取出来。他非常有智慧。“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祖,“罗喉罗多尊者”。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伽耶舍多尊者,在第十七祖见到他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十七祖问他,说:“你多大岁数了?”小孩子说:“我一百岁了!”十七祖说:“你年纪这么轻,怎么说你一百岁呢?”他说:“我若一百岁不明白佛的法,也不如生出来一天的小孩子能明白佛法。”所以十七祖一听,小孩子这么样聪明!于是乎就度他出家,然后传给他法,是第十八祖。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二十”祖,“阇耶多尊者”。“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祖,是“师子尊者”:师子尊者是被人杀的。他行法去到罽宾国,罽宾国的国王信奉外道。外道有两个领袖,一个叫末曼尼,一个叫蜜师何,专门破坏佛教。所以罽宾国里,当时不准有比丘。师子比丘到这国里,想教化国王。一见国王,国王就问他,说:“你了生死了吗?”师子比丘说:“已经了了。”国王说:“你生死已经了了,你应该把你的头布施给我。佛教讲行菩萨道,要布施头、目、脑、髓,有人要你什么,你都布施。现在我想要你的头,你可以布施吗?”师子比丘说:“可以的。我生死都没有了,这一个头,又算一回什么事呀?你只管拿去啦!”国王听他这样说,拿宝剑就把师子比丘的头斩下来。斩下头来,头冒白浆,没有血出,就出像牛奶这种白色的浆。这时候,国王拿剑斩师子比丘的那条臂,随着就断了;没有人斩,国王的臂,也就断了,因为这叫弑阿罗汉。于是乎,他把两个外道¾¾末曼尼和蜜师何,也给斩了,但是斩的外道这两个人,像普通人一样,斩了也就斩了,没有流出白浆,什么事情也没有。以后他就通告所有的国家,再有这种外道,不可以存留的。由此之后,佛法就大兴。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在中国,他是初祖。“二十九”祖,“慧可大师”。“三十”祖,就是“僧璨大师”。这以前都讲过,你们都听过。“三十一”祖,“道信大师”:这是中国的第四祖。“三十二”祖,“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六祖大师自己说,惠能我啊!我是第三十三代的祖师。

“从上诸祖,各有禀承”:都是以心印心,都是有所传承的。“汝等向后,递代流传”:你们这一班人哪,将来向后也一代一代向下传。“毋令乖误”:不要乖错违背佛法,而令佛法断灭了。“众人信受,作礼而退”:大家听完六祖说历代祖师之后,都生出信心,叩头退到一边。

@@@@@@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六祖大师在唐朝先天二年时;这一年的岁次是癸丑,八月初三这一天。“于国恩寺”:在新州家乡的国恩寺。“斋罢”:吃完了饭。“谓诸徒众曰”:对着所有的徒弟说,“汝等各依位坐”:你们依次而坐。

将来你们要去台湾受戒的五个人,也要注意,你们天天在什么地方坐,一定在什么地方坐;在什么地方睡觉,也有一定的地方。不是今天坐这儿,明天欢喜,又坐到那儿去,一定要挨次而坐。你到禅堂里,每天坐哪一个位子,一定的。好像我们这儿参禅这班人,也是每天坐哪一个地方,天天就坐到那个地方,不是乱坐的。座位呢,按照佛教,就是先受戒的,坐到前边,后受戒的,坐到后边。总而言之,你先受戒一天,或者先受戒一个时辰,这也是先受戒的;以戒律为尊卑的次序。

各依位坐,你们都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吾与汝别”:我现在就和你们告辞,要分别了。

“法海白言”:又是法海,这头一个!听六祖大师要走了,他就做一个代表。在六祖座下,他一定是个长老,一定是比那一班的人都高,所以时时都是他出来讲话。白言,对六祖大师说,“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和尚!我不知道您现在要留下什么教法,使后代的迷人,能明心见性呢?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师言:汝等谛听”:六祖大师说,你们好好注意听着,我来告诉你们。“后代迷人”:后代这一些个迷昧的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要知道,你若认识众生,就是认识佛性;你若不认识众生,也不认识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你要是不认识众生,你去找佛,就找一万个大劫,也找不着,也碰不见的。你想要找佛吗?就在众生这儿找。为什么常不轻菩萨见到众生就叩头呢?他就是认为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见到谁,就给谁叩头。因为他见人家是佛,所以他自己才能成佛;如果他见人家是魔,他自己也就是魔。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我现在教你们,要认识自己心里的众生;“见自心佛性”:要见自己心里的佛性:不要向外驰求,不要到外面去找。“欲求见佛,但识众生”:你想要见佛的话,就先要恭敬众生;你恭敬众生,认识众生是佛,那你就是明心见性了!“只为众生迷佛”:为什么?因为众生不认识佛,对佛不认识。“非是佛迷众生”:不是佛不认识众生,是众生不认识佛。

“自性若悟”:你自心里的自性,你若觉悟了,“众生是佛”:你这个众生就是佛。“自性若迷”:你自己要是愚痴不明白,你不觉悟,“佛是众生”:你不觉悟的时候,你本来是佛来着,也是个众生。你若觉悟,你本来是众生,也就是佛,就成佛了。“自性平等”:自己的佛性,是平等平等的,“众生是佛”:你若能真正平等,真正平等视众生,众生是佛。“自性邪险”:自性尽看人家不对,尽看人家不好,“佛是众生”:你就是佛,现在也变成众生。所以佛和众生,只在一念之间。“汝等心若险曲”:你心里若不直,直心是道场,你心里若弯弯曲曲,“即佛在众生中”:就是佛在众生里面。“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你能直心,就是众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我心里、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佛;“自佛是真佛”:自己的佛,才是真佛呢!“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你自己心里,连一个佛都没有,那么你又到什么地方去找真佛呢?真佛,就是你心里要有一个佛;佛即心,心即佛。你存一个正念,就是佛;你存一个邪念,就是魔。你生一个清净念,就是佛;你生一个染污的念,就是魔。所以看你生什么念,你能把你心里清净了,这才是真正的佛!你心里若不清净,没有真正的正心、佛心,你到什么地方去找真佛啊?找不着的。所以说:“佛在心头坐。”佛在你心里头。

“汝等自心是佛”:你们各位啊!自己心就是佛啊!你不要到外边找。“更莫狐疑”:再不要生怀疑心。“外无一物而能建立”:你若向外驰求,没有一种东西能建立得成功的。“皆是本心生万种法”:万法都是自己心里生出来的,不是外边生出来的。“故经云”:所以经上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你因为心里生,所以就有种种法生出来;你心若灭,就种种法都灭了。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说,一切都不离自心,也不离自性。

@@@@@@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我现在留一首偈颂和你们分别了。我们要注意这一首偈颂,这部坛经最要紧的,就是最后这一首偈颂,讲得太好了!所以六祖大师不单留给当时的人,也是留给现在的我们,都要依照这首偈颂来修行。偈的名呢?“名自性真佛偈”:就叫自性真佛偈。自性,就是自心;自心,也就是自性。

“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你看!六祖大师,当时就看见你们在这儿听,所以说我们现在都有份呢,都应该依照这首偈颂来修行!因为我们都是后代之人,不是后代的畜生,所以都有份。后代的畜生,得要做了人,才可以有份。六祖大师,是给人说的偈,不是给畜生说的,所以我们现在都有机会成佛。又者,在畜生道里,畜生想成佛,也要转生到人道来,才能成佛。我们现在都不要放弃这个机会。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量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 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 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 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 不作此见太悠悠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什么是真佛呢?人人都有真如自性,你的真如自性,又叫实相,又叫如来藏,又叫佛性,又叫你自己的自性。真如,就是你的自性;你的自性,也就是真如;自性真如,也就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那么真佛你认识了,你也应该知道魔王是什么?魔王,就是你的邪见,你的三毒。你的三毒,也就是你的邪见;邪见,也就是三毒。你若没有邪见,就没有三毒;没有三毒,也就没有邪见。你现在三毒和邪见都有,这是什么呢?就是魔王。

三毒是什么呢?就是贪心。贪财是贪;贪色也是贪。中文所谓贪色这色,就指着女人说的。你贪一切,都是三毒。好像你出家之后,你贪着攀缘,这也是三毒。你各处去攀缘,想要收多几个徒弟,这都是三毒。所以你看我们这儿这么久,你们这些皈依的,很少说有人叫你们皈依,要你们自己发心来皈依,这时候才皈依;若没有发心皈依,就想要你皈依,也不勉强你。你看我们前几天皈依的,都是自动的。如果我叫你:“啊!你皈依我啦!”你说:“你够不够师父的资格啊?我皈依你,你是不是好的善知识?”那我也没有话讲,我不知道我自己是不是好的善知识,所以不叫的。

“邪迷之时魔在舍”:你若邪迷,就生出无明;生出无明,就生出爱欲;有爱欲,就是魔在舍,魔在你家里住着。“正见之时佛在堂”:你要是有正见,没有邪知邪见,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痴心,你把你自己的心里收拾乾干净净,非常清洁;这时候,就是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佛和魔,是由你自性所显现的。你自性里若生出邪见,就有贪、瞋、痴这三毒生出来;你若没有邪见,三毒就不生了。你生出三毒,“即是魔王来住舍”:就是魔王来住你的房子。你的房子是什么?就是你的身体。“正见自除三毒心”:你若有正见,就把三毒除去,贪瞋痴的心都变了,没有了。你没有三毒心,就是“魔变成佛真无假”:魔王即刻变成佛祖;这个道理是最真,决定不会假的。你只要存正见,就是佛;你存邪见,就是魔。

@@@@@@

“法身报身及化身”:你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万化身,虽然说是三身,“三身本来是一身”:三身,就是由你一个身变化出来的。所以这叫三而一,一而三;三身就是一身,一身也就是三身。“若向性中能自见”:你要是在自性里,能自见自性的真佛,“即是成佛菩提因”:这就是将来成佛的菩提种子,菩提的因;因,就是菩提的种子。你有了菩提种子,一定会结菩提果的;你结菩提果,一定就是成佛了。

“本从化身生净性”:你本来的自性,也从你的化身生出清净的自性来。“净性常在化身中”:你清净的自性、清净法身,也在你这化身里。“性使化身行正道”:你自己的自性,能使你的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量无穷”:将来就是圆满你的菩提自性,这种的量,也是无穷的。

“淫性本是净性因”:人虽说有淫欲心,但不怕有淫欲心。你看《楞严经》上的火头金刚,原来他的淫欲心非常重,以后,他用锻炼的功夫,把淫欲的火,变成智慧的火,而做火首金刚。所以这个淫性,淫欲心哪,本是净性因,你要是存正念,这就是净性因。你若存邪念,它就是邪,就是不清净。所以淫欲的性,不能说要断了它。不是断,是把它变了;变了什么呢?变了净性。淫性,本来是不清净的,把它变成净性。净性,就是正知正见;淫性,就是邪知邪见。“除淫即是净性身”:你把淫性除去,就是变过来,并不是说叫你把它掉了,因为你无可掉的。你就把念头一转,转成净性,就对了!所以除淫即是净性身,这就是清净自性的法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在你自性里,你要离开五欲。五欲是什么?讲了很多次。有的说是色声香味触,即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有的又说是财色名食睡。总而言之,这两种都是五欲。财,人人都欢喜贪财;色,就是女色,这也是一种欲;名,欢喜名誉,这也是欲;食,欢喜吃好东西,这也是欲;睡,欢喜睡觉,这都是欲。这五种欲,你要远离,你要在你自性里头,不起邪见,生出正知正见,离开这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你能离开五欲,就会见性的。你见性,在很短的期间,就得到你自己真如的妙性了。

我再讲一讲财色名食睡五欲。色,不单说是女色,就是男色也包括在内。男人欢喜女色,女人就欢喜男色,这是对待法,我们不要以为就单单女色,这要知道。

“今生若遇顿教门”:我们今生都遇着顿教的法门。顿教法门是什么?就是禅宗的法门。“忽悟自性见世尊”:你忽然间开悟,自己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个时候你就亲见世尊了;也就是十方诸佛,你都可以见了。

“若欲修行觅作佛”:你要是想修行,想要找着如何作佛的话,“不知何处拟求真”:你不在自性里用功夫,你向外驰求,不知道你到什么地方去找,才能找着真正的佛?“若能心中自见真”:你要是能自己在自己本心里头找,找你真正的佛性,“有真即是成佛因”:你能明心见性,知道你的真如妙性,这就是成佛的种子。“不见自性外觅佛”:你不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你不向内里去求,你要尽向外边去求佛,“起心总是大痴人”:你生念头,想到外边去找一找佛,这就是最愚痴的人。大痴人,就是最愚痴的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禅宗的顿教法门,我现在已经留给你们。“救度世人须自修”:世界人遇见我这顿教法门,要自己修行啊!不是不修行的。“报汝当来学道者”:我现在对你们讲一讲,你们学道的这一些人,“不作此见太悠悠”:你要是不做这种见解,不像前边我所说偈颂的这种见解的话;那是空过时光啊!把时光都空过,你一点好处,都得不到的。悠悠,就是把时间都空过,一点利益也没有得着。

@@@@@@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着

“师说偈已,告曰”:六祖大师说完偈颂之后,又告诉大家说,“汝等好住”:你们都好好在这儿住着,不要尽打妄想,不要放不下,不要看不破。你们要是看破放下,就得到自在。“吾灭度后”:我圆寂入涅槃之后,“莫作世情”:你不要像世间一般的俗人那种世情的表现,不要有这种的举动。什么举动呢?就是哭!“悲泣雨泪”:喔!眼泪像下雨那么多,种几百亩田,都可以不会乾了。“受人吊问”:受人来祭奠,来吊问;就是来祭祀。“身着孝服”:你身上穿上为死人穿的孝服;“非吾弟子”:你们如果这样做,就不是我的徒弟!我的徒弟,就要听我的话。你们若这样做,不单不是我的徒弟,“亦非正法”:而且这也不是佛法,和佛法也不相合,所以你们不可以这样做。要怎么样子呢?

“但识自本心”:你认识你自己的本心,“见自本性”:见到你自己的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你本心、本性什么样呢?它是没有动,也没有静的。自性是不动不静的,自性是无生无灭的,自性是无去无来的,自性也无是也无非的,自性是无善无恶的,自性是无好无坏的,自性是无黑无白的,自性是无长无短的,自性是无住无往的,也不是在这个地方,也不是到旁的地方去。

你们在自性里头用功夫,要明心见性;如果不明心见性,那你就是空过光阴。“恐汝等心迷”:我现在恐怕你们这一班人心里还迷惑不清楚,“不会吾意”:不明白我对你们说的道理,“今再嘱汝”:所以我现在再告诉你们一遍。“令汝见性”:我无非就想你们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你们都能明心见性。“吾灭度后”:等我圆寂入涅槃之后,你们要“依此修行”: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如吾在日”:就和我在的时候是一样的。“若违吾教”:假使你违背我的教化,“纵吾在世”:纵然就是我在世界上,我不入涅槃,“亦无有益”:对你们也没有益处。

“复说偈曰”:又说了一首偈颂。“兀兀不修善”:兀兀,就是不动的样子,就是在那儿“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种境界。不修善,也不知道做善。这不是不修善,而是叫你不要着住修善。你做善不要像梁武帝,那个贪心鬼:“啊!你看我有多少功德!”不要有这种的思想。并不是说叫你不修善,是叫你就不要着住到修善。

“腾腾不造恶”:腾腾呢?就是逍遥自在,很优游自得的样子。优游自得,很好玩的,一天到晚,都很快乐,这叫腾腾。不造恶,不修善,是不着住到善上;但是不造恶可不是说,我造恶,我也不着住,没有关系。不是的!这是决定不可以造恶的,不可以去做恶事。什么叫恶事?你杀生、偷盗、邪淫,这都是恶事。邪淫这条路啊,所谓“万恶淫为首,死路不可走。”万种的恶事,邪淫是第一条,是最重要的;你若有邪淫的行为,这就是往死路上走呢!所以这一条死路,不可以走的。

“寂寂断见闻”:寂寂,就是安静的样子,很平静的。这种境界,就是又平安,又舒服,又快乐:这安静的样子。断见闻,也无见无闻,把见闻都断了,不要在这六根门头,生出一种邪见。生正见可以,要把邪见、邪闻都断了,譬如人做不正当的事,你不要去看;人讲不正当的话,你也不要听,这是断见闻。

“荡荡心无着”:荡荡,是平坦的样子。荡荡然,就是平坦、高大、宽广,有这种种的意思,就是无边无际。心量包括宇宙,充塞天地,这是荡荡然的样子。你荡荡然无所著住,这叫心无着。

@@@@@@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师说偈已”:六祖大师说完这四句偈后,就“端坐至三更”:就坐那个地方结双跏趺坐。至三更,就是半夜十二点钟的时候,“忽谓门人曰”:六祖大师在打坐,这一班门人也都陪着。六祖大师,到半夜十二点钟时,就对门人讲了,“吾行矣”:说我到时候了,我要走了,和你们大家再见啰!see you again!

“奄然迁化”:说完这话后,忽然间气就断了,人就不动弹,入涅槃了。迁化,就是搬家。谁搬家了呢?肉身的菩萨搬家了。

“于时异香满室”:在这个时候,有一种异香,从来没有闻见过的香。满室,在法堂里都满了。“白虹属地”:虹,就是在天空里现出霓虹,这种的光。白虹,也就是白光。属地,由天空一气接连到地下。“林木变白”:为什么林木变白呢?因为白光照得林木都变成白色,这是一个说法。又有一个意思,就是林木自己都觉得祖师圆寂,他们也都生出悲哀,好像穿孝服似的,都变白色。“禽兽哀鸣”:当时山上有很多飞禽,很多的兽类,好像老虎,这一切的兽类。哀鸣,都哭起来。你看!草木本来无情的,也变成有情,也要穿孝服。禽兽本来是无知的,也有灵性,也都哭起来。

“广韶新”:广,就是广州;韶,就是韶关、韶州;新,就是新州。“三郡”:这三个地方。“官僚洎门人”:作官的官僚,和他的皈依弟子。门人,就是皈依弟子、徒弟。“僧俗”:僧,就是出家人;俗,就是在家人,“争迎真身”:广州就要迎到光孝寺去,那时候叫法庆寺,就是六祖大师落发的地方。说:“六祖祖师的发,都埋到这个地方,祖师的真身,也应该请到我们广州供养。”新州的和尚,和在家皈依弟子,就说:“六祖大师是我们新州的人,他应该回到我们的家乡来,在我们的家乡供养。”韶州的人说:“大师在南华寺这儿开山,是个开山的祖师,应该请到我们南华寺才对。”大家就争论,你说你的道理,他就说他的道理,不能决定,大家几几乎就打起来了:“不行!一定要我们请去。”就这样子。

你要知道,当时的人,都想要争祖师来供养。祖师活着,在生的时候,他们不争,因为祖师在生,他有自由。这回圆寂,没有气了,都想:我们都有权利要来供养!所以你说你的理由,他就讲他的道理,各有各的辞。你看!本来六祖大师,是新州的人,请到新州去也对啊!六祖大师自己都说,他是叶落归根。南华寺这儿呢?南华寺,是六祖造的,请到南华寺也对的,也合理。广州光孝寺,是六祖落发的地方;落发落法,法应该落到这个地方,他们要请去也对的。所以各人都有理由。

“莫决所之”:莫决所之,就是说不能决定。你看经文,你就知道在这时候,情形很严重,非常紧张,因为各人都想要抢六祖的宝身嘛!大家几几乎要打架,其中就有一位聪明人,说:“不要,不要,不要!六祖大师在生的时候,我们要听六祖大师的教;六祖大师圆寂了,我们还应该听六祖大师的教,叫六祖大师来决定啦!”

@@@@@@

有人就说:“那已经圆寂了,怎么会教我们到什么地方去呢?”

这一个聪明人就说:“有办法,我有办法!”

大家说:“你有什么办法?”

他说:“六祖大师非常灵的,在生的时候,他有他心通;圆寂之后,他当然也有他心通啦!我们为争着供养他老人家真身要吵架,他一定不很欢喜的。我们现在来焚香,香烟指到哪一边去,六祖大师就是愿意到哪个地方去。我们谁也不要争,我们听六祖大师的吩咐。”

这样一说,大家说:“好好!这样可以,这是六祖大师的意思。”

“乃焚香祷曰”:于是乎就焚起香来,祷告说,“香烟指处,师所归焉”:六祖菩萨,你大发慈悲,大显神通,你令香烟向什么地方指去,我们就把您送到什么地方。“时香烟直贯曹溪”:香烟呢?就向南华寺指,就是直指到曹溪。所以广州那个地方也没有办法;新州那个地方也没有办法啦。于是乎,就把六祖大师真身,送到南华寺去供养。

“十一月十三日”:在十一月十三日这天,“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在十一月十三日那一天,就把六祖大师真身,和达摩祖师所传衣钵,请回到南华寺。“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到第二年七月二十五日那天“出龛”:就把六祖肉身¾¾这个真身¾¾由龛里请出来。这龛是什么样子呢?龛,就像椅子,四面都有挡着的,就像佛龛似的。那个龛,是把六祖大师放到里边,但是不是玻璃门,是用木头造的门。在第二年的七月二十五日,把六祖真身,从龛里请出来。

“弟子方辩”:你们还记得善造佛像的方辩?他也是得六祖传法的弟子之一。“以香泥上之”:用香灰和泥,就把六祖身体有塌进去的地方,用泥补一补。“门人忆念取首之记”:这一班的门人,记得取首之记;就是六祖大师说,过了五、六年,有人来取他头的预言。所以“仍以铁叶漆布”:所以用铁的叶子和漆布,“固护师颈”:就把六祖大师脖子封固,用铁叶子包上。“入塔”:放到塔里。“忽于塔内白光出现”:忽然间,在塔里,又有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白光冲到天上,这一股白光,三天才散去。

“韶州奏闻”:韶州的刺史,就把这灵瑞的情形,奏给皇帝听,说是六祖大师放白光有三天。于是就“奉敕立碑”,“纪师道行”:记载六祖大师道德和修行的情形。“师春秋七十有六”:一春一秋,这叫一年,所以六祖大师的春秋七十有六年,就是七十六岁。“年二十四传衣”:二十四岁时,他得到法,到“三十九祝发”:三十九岁他才落发,才把发断了。“说法利生,三十七载”:他说法利生有三十七年这么久的时间。“嗣法四十三人”:他传法的弟子,有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开悟得道、超凡入圣的这一些人,“莫知其数”:不知道有多少。

“达摩所传信衣”:达摩祖师所传做证据的袈裟,“中宗赐磨衲宝钵”:中宗赐给他的袈裟和水晶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和方辩法师造的六祖大师真相,“并道具”:道具,就是修道所用的东西。三衣钵具,或者锡杖,都叫道具。“永镇宝林道场”:永远都在宝林这儿镇守道场,为镇寺的宝贝。“流传坛经”:流传六祖的坛经,“以显宗旨”:好显出来禅宗法门的道理。“兴隆三宝”:这都是令三宝发扬光大。“普利群生者”:就是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的。

更新于:2023-04-27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