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光般若经 第十七卷

2022-09-05 放光般若经

放光般若经 第十七卷

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 诏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品第七十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萨云然念。从初发意不离萨云若念。行尸波罗蜜意初不堕淫怒痴。亦不念淫怒痴。亦不为所缠裹。诸不入道捡事。嫉妒恶戒恚意懈怠乱意愚痴项佷。自用着于吾我。及二地意悉无。何以故。皆知诸法相空皆知诸法无所有无所成。观见诸法皆无转还。皆解诸法相度诸世事。处于无为具足沤惒拘舍罗增益功德。为行尸波罗蜜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亦不于世受尸波罗蜜之报。至般若波罗蜜。但欲益于一切教化众生。复次须菩提。菩萨行四禅四等四无形禅。虽行诸禅不受禅福。何以故。以沤惒拘舍罗。知诸禅相皆空。亦知动还者。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从初发意行沤惒拘舍罗。行观行净亦不趣须陀洹。不取须陀洹果。至阿罗汉亦不取其果。何以故。知诸法相空及知不转还法。亦行三十七品过于二地。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无所从生法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行八惟无禅及九次第。亦不取须陀洹道。何以故。悉知诸法相空知不动还。复次须菩提菩萨行佛十力业及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大慈大悲。净佛国土教化众生。然后乃逮萨云若。菩萨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其智甚广大乃行是深法。然不受其报。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所以者何。菩萨于所有处不动不转。世尊。何等为于所有处不动不转。佛言。于无所有而不动转。于五阴所有不转。于六波罗蜜所有不动。于诸禅四等所有不转。于三十七品所有不转。于三脱门所有不转。于大慈大悲所有不转。于十力十八法所有不转。所以者何。是诸法所有皆无所有故。须菩提。不可以无所有逮觉所有须菩提言。世尊。宁可持所有逮觉所有不。佛言不也。须菩提言。世尊。宁可持无所有逮觉无所有不。佛言不也。如是世尊。将无所逮无所觉耶。佛言。有逮觉不以是四句。世尊。是逮觉当云何。佛言。诸逮觉者亦非所有亦非无所有。逮觉者亦非戏言亦非不戏言。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戏言。佛言。言五阴有常无常是菩萨戏言。五阴苦乐者是菩萨戏言。五阴是我所非我所是菩萨戏言。五阴净不净者是菩萨戏言。分别知五阴者是菩萨戏言。知四谛者是菩萨戏言。念四禅四等及四无形禅三十七品总三脱门八惟无九次第禅是菩萨戏言。我得须陀洹道至阿罗汉辟支佛道是菩萨戏言。我具足菩萨十住是菩萨戏言。我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是菩萨戏言。我具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是菩萨戏言。我逮萨云若是菩萨戏言。我尽诸习绪是菩萨戏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五阴有常无常。亦不戏亦不不戏。乃至萨云若有常无常。亦不戏亦不不戏。所以者何。于所有亦不戏所有。于无所有亦不戏无所有。于所有无所有中亦不戏无不戏。是故须菩提。五阴及萨云若为非戏也。菩萨于般若波罗蜜行亦不以戏。须菩提言。云何五阴不戏乃至萨云若不戏。佛告须菩提。五阴无所有乃至萨云若亦无所有。诸可无所有者皆非戏。以是故五阴及萨云若皆无有戏。须菩提。菩萨作是学般若波罗蜜者。得上菩萨位。须菩提言。世尊。诸法所有尚不可得。云何得菩萨位。为用二地为用佛道乎。持何等得位。佛言。菩萨亦不以二道亦不以佛道也。遍学诸道乃上菩萨位。如第八贤圣遍学诸道。虽在乎地未受果证。菩萨亦如是。皆行诸道得菩萨位。未及萨云若。未得金刚三昧。得功德时乃具足逮萨云若。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遍学诸道尔乃上位者。菩萨为复在第八地取须陀洹道耶。在斯陀含地得斯陀含道。在阿那含地得阿那含道。在阿罗汉地得阿罗汉道。在辟支佛地得辟支佛道。在佛地得佛道耶。此诸道各自异。世尊。云何菩萨皆当遍学诸道上菩萨位耶。若菩萨于是八地受八道者。是终不然。在菩萨位便逮萨云然者亦复不然。若菩萨得声闻辟支佛道至萨云然者。亦复不然。世尊。我当云何知菩萨遍入诸道上菩萨位。佛告须菩提。如汝所言。菩萨终不于八地得须陀洹及罗汉辟支佛道以逮萨云若。须菩提。菩萨从初发意常行六波罗蜜。以慧见八地。何等八。净地性地四贤圣八地观地薄地无垢地已办地辟支佛地。以慧观过于八地。以道慧过菩萨位。过位已以萨云若慧舍诸习绪。须菩提。第八地者是菩萨之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慧及习绪除。亦是罗汉慧观。亦是菩萨辟支佛慧。亦是菩萨忍。具足声闻辟支佛道。以道慧上菩萨位。以萨云若慧除诸习绪。以是故须菩提。菩萨当遍具足诸道。尔乃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成阿惟三佛已为众生作道地。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道。何等为道慧之道。佛言。当起诸道净于诸道遍观众生。及相貌像尽觉尽知。皆遍知已当教一切分流广化。遍采音声令得大声。遍三千大千刹土当如响相。以是故菩萨当遍具足诸道。当知道慧悉知众生之意。亦当知泥犁复知泥犁之趣。亦当知众生罪报。当断泥犁缘作罪之报。薜荔畜生亦当知之。薜荔畜生缘作报应悉当断之。当知真陀罗摩睺勒诸龙阅叉。当知人之因缘。人道果报。亦当知天从四天王上至三十三天。亦当知天人因缘天人果报。当知三十七品法三脱门法。亦当知十力。亦当知四禅四等及四空定大慈大悲佛十八法。尽知是已。立诸众生于三乘之道。须菩提。是为菩萨具足道慧。菩萨学是已皆知众生意之所愿。已知所愿如应说法初不断绝。所以者何。普知众生根生死之趣。菩萨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所可应行法。三十七品所行二地所行。尽入般若波罗蜜中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法及三十七品及道法。是诸法亦不合亦不散。亦无有形亦不见见一相。一相者则无相。云何能致道。是法亦不见亦无有形一相。一相者则无相。云何能致道。世尊。譬如虚空亦无所没亦无所致。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是空法亦无所致亦无所趣。以众生不知法相无所有故。佛为说三十七品。及诸法有所致有所办。虽尔须菩提。所有五阴六波罗蜜内空外空及有无空。三十七品四禅四等及四空定。四无碍慧四无所畏。佛十力十八不共大慈大悲。至萨云若。于贤圣法律亦不合亦不散。亦无有形亦不可见。亦无有对一相无相。如来以是故欲度脱众生。以世俗因缘而说是教。非第一最义。是故菩萨当遍学诸道。以慧观随习俗。于法中有应用者不应用者。何等是菩萨应用何等是菩萨所不应用。罗汉辟支佛道以慧观学而所不用。以萨云若慧当用诸法。菩萨如是于贤圣法律。当学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说贤圣律。贤圣律者为何谓。佛告须菩提。声闻辟支佛菩萨摩诃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不与淫怒痴合亦不不合。是我所非我所亦不合亦不散。亦不狐疑亦不不狐疑。于戒行亦不合亦不散。于欲于色于无色界亦不合亦不散。于不黠及顽佷亦不合非不合。凶暴亦不合非不合。于四禅四等及四空定三十七品大慈大悲及有为无为性。亦不合亦不散。何以故。以诸法无有形不可见。无有对一相无相。无色不与无色合亦不散。不可见不与不可见合亦不散。无有对不与无对合亦不散。一相不与一相合亦不散。无相不与无相合亦不散。须菩提。是名为贤圣律。亦无形不可得见。亦无对一相无相。是菩萨无相度。菩萨当作是学。作是学已当得诸法无相。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为不学色声香味细滑识法相耶。不学地水火风空识相耶。不学六波罗蜜相耶。不学有无空相耶。不学四禅四等及四空定三十七品三脱门相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大慈大悲四谛相贤圣相。不学逆顺十二因缘相耶。不学有为无为性相耶。于是诸法无相亦不学。所作相亦不学。菩萨当云何过于二地上菩萨位。上菩萨位已云何逮萨云若。逮萨云若已云何转法轮。转法轮已云何以三乘法度脱众生。佛告须菩提。若诸法有相者。菩萨当学诸法相。诸法无形亦不可见。亦无有对一相。一相者则无相。是故菩萨亦不学相亦不学无相。云何作是问。佛言。若前有相后便有相。以前法无相故后亦无相。是故菩萨亦不学相亦不学无相。所以者何。有佛无佛一相性常住如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非相非无相云何。为念般若波罗蜜。菩萨若不念般若波罗蜜者。不能过于二地。不过二地者不能过菩萨位。不能过菩萨位者不得无所从生。不得无所从生者不得菩萨神通。不得神通者不能净佛土教化众生。不净佛土教化众生者。不能逮萨云若。未逮萨云若者。不能转法轮。不能转法轮者不能安立众生于三乘法。亦不能安立众生于三福地。一者施。二者戒。三者念诸善法。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诸法亦非无相亦非一相。无相之法当云何念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者非菩萨之念。菩萨以无念是为般若波罗蜜相。须菩提言。世尊。云何无念是般若波罗蜜相。佛言。于诸法无所念。是为般若波罗蜜相。云何于诸法无所念。佛言。不念五阴六情。是为般若波罗蜜念。不念色声香味细滑识法。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不净。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四禅四等及四空定。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三尊不念三福。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灭尽不念安般守意。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无常相苦相非我相。不念四颠倒十二因缘。不念吾我寿命及知见相。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三脱门。不念三十七品法。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八惟无九次第禅。不念四禅。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十慧不念六波罗蜜。不念内外空及有无空。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十力不念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不念大慈大悲。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须陀洹及罗汉辟支佛。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萨云若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断诸习绪。是般若波罗蜜念。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不念五阴。乃至断诸习绪复不念。是般若波罗蜜念。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念五阴无所有。何以故。须菩提。诸有相者无有般若波罗蜜念。不念淫怒痴所有。不念无道之处所有。何以故。诸有想者为无般若波罗蜜念。诸有相者为无六波罗蜜。何以故。诸有贪者亦无有六波罗蜜。是名为着诸有。缚著者无有度脱。须菩提。著有者。无有三十七道品念。亦无三脱门念。乃至萨云若亦无念。何以故。缚着于有故。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有何等为无有。佛言。有二者为有。世尊。何等为二。佛言。五阴相者为二。十二衰相者为二。有佛相者为二。有道相有为无为相者是则为二。须菩提。一切相乃至无有相是皆为二。适有二便有已有便有世间众生。不得离生老病死忧悲勤苦。以是故须菩提。当知有二者无有六波罗蜜。亦无有道亦无所逮亦无所觉。何况能舍五阴及萨云若者。佛告须菩提。尚无道念那得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道。那得离诸习绪

放光般若经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十七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十七卷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十七卷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十七卷

放光般若经 第二十卷 放光般若经 第二十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九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九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八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八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六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六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五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五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四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四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三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三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二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二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一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一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卷 放光般若经 第十卷

放光般若经 第九卷 放光般若经 第九卷

放光般若经 第八卷 放光般若经 第八卷

放光般若经 第七卷 放光般若经 第七卷

放光般若经 第六卷 放光般若经 第六卷

放光般若经 第五卷 放光般若经 第五卷

放光般若经 第四卷 放光般若经 第四卷

放光般若经 第三卷 放光般若经 第三卷

放光般若经 第二卷 放光般若经 第二卷

放光般若经 第一卷 放光般若经 第一卷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十七卷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十七卷

增壹阿含经 第十七卷 增壹阿含经 第十七卷

杂阿含经 第十七卷 杂阿含经 第十七卷

中阿含经 第十七卷 中阿含经 第十七卷

佛说长阿含经 第十七卷 佛说长阿含经 第十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