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缘是修心的良药

2021-03-29 其他文章

逆缘是修心的良药

衮却格西我们既然生而为人,同时具足一切修学佛法的内、外在条件──八暇、十满的人身,就应该庆喜自己。这么难得的机会,未来要再遇到,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有的话,也不是永远拥有的。所以为了追求无量来世的利益,我们应该生起清净的皈依心,并且谨慎地注意因果,也就是何种行为该断除、何种行为该修持,按照自己的能力好好做,逐渐使业更清净。 如果修学佛法的目的,是希望来世能生到人天善道,这个目标是很不够的,因为人天道的安乐,只不过是短暂的,并不能永远保持。生死的本质是苦的,不管是苦苦、坏苦或是行苦。 在生死当中没有绝对的朋友或敌人,身处上层或下层社会,也都不是固定的,所以生死中的现象不可依赖。生死轮回的经历就是经历生老病死的种种苦,不断地投胎到不同的生存状况。除非达到觉悟境界,才能脱离生死苦。 若修学佛法,只是因无法忍受自己的苦,而想脱离它,这个佛法不是大乘的佛法。所谓大乘,是指你发心学佛唯一的动机,是要使一切有情脱离痛苦,成就究竟的安乐──佛果。 因此不管用禅思、诵经或念佛,只要动念是为利益一切众生,那怕是只诵一部经或念一句佛号,所造的功德就像佛所关心的众生的数量那样大。假定这种随时要利益一切有情的心态能够维持,那么连穿衣、吃饭,都不会造恶业,因它的基础就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念头。 然后把一切善业的功德回向众生,希望它变成众生安乐的因。也许你会想:“这样回向,那我自己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念头来自把我当做实有的,这种无明,来自爱惜自我的心。两者都是根本的惑痴。事实上,我们利益一切众生时,间接的也是利益自己。 如果修学佛法,一切修持及所作所为,都仅仅为众生愿生善趣,期望利益一切众生;追求佛果,也是希望能给有情安乐,这就是修我们的心,培养这种利他的念头,当我们碰到任何困难时,困难就会变得非常渺小。举例来说,如果父母发心拿武器来攻击我们,我们知道父母的心有问题,不但不想报复,反而生起悲悯;同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如遇敌人欲夺取我们的财物,危害我们的身体或生命,我们也可以把他当成是中了烦恼毐而发狂的众生。如此思惟,就可以减少对这类众生的嗔恨心。 对一般行者来讲,如果受的损害小,如小东西遗失、碰小伤,要他忍受,他还可以;假定是重大的损伤,要他维持平衡的心态,就很难了。除非已经成就忍辱波罗蜜,并调伏了嗔恨心。对修菩提心的菩萨而言,无论遇到的伤害或损失有多大,其反应是非常喜悦并深深感激。 这是因为当财物丢了或身体受伤时,菩萨会感觉到这是还多世恶业的债。相反的,人家给他东西,并不会很欢喜,因为他了解这只是进一步的造新债,不仅是债还有利息,所以即使是很小的东西,他都不会很欢喜。 一般而言,我们不熟悉这种观念,也未培养我们的心来习惯它,一旦碰到损失、伤害,很难马上有如法的反应,只会再造更多的恶业──生起种种烦恼和不善的念头,所以除了损失之外,还加上更大的损失。这是多么划不来!不如去思惟:宿世的债,现在还了。尤其是那种感激的心不能生起时,最起码不要起嗔恨心。假定我们能够这样修心,是非常值得且有意义的。 有个故事说,某人曾接受一大块肉和很多奶油,为了要还这个债,来世便投胎为牛,生在送他奶油的人家,让那家人挤它的奶。多年后,有次天灾,牛被大水淹死,冲到曾给过他肉的人的家门,那家人便吃它的肉,直到肉尽骨出,只见上面刻着:“奶油跟肉的债已经还了”的字。这个例子说明了所谓逆缘──看似困难或不如意的情况,是可以转化为修学佛法道上有利的条件。通常我们遇到损失或感觉不很妙时;按修心的法门来讲,可说是宿债已还。表面上虽是损失,实际上获得很多。 我们的生活的确需要一些物质的财产,但除真正需要外,拥有的财富越多,真正行者会把它视为一种障碍。有故事说,有个人获得一大块田,可以选择自己耕种或变卖。他选择了自己耕种。为了能自己耕作,就娶妻努力生子。人家问:“孩子怎么那么多?”他答:“我需要帮手。”所以他一辈子都花在那块田上面。可见不管我们的财富有多少,所想的只是要维护或增加它,为此整个心不由自主的被卷入,相应的心所法如贪欲、吝啬,统统会一个个冒出来,也就是把我们困在生死里的因,会不断加强。因此对修学佛法来讲,财富太多,是一种障碍。它阻碍我们把心放在佛法上,不能很清净地修持。如果没有很多财富,才能够好好培养佛法的基础。 有句谚语说:“喝醉酒的人一直想喝酒”。同样地,富有的人一心想怎样能更发财,甚至贪求贫穷的人家所拥有的东西。所以财富对此种人而言,变成了不断贪着更多财富的基础。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人懂得善用财富,把它用在做善事、供养十方,假定只是不断想累积财产,并不拿来布施或做善事,这种人所拥有的财富,就等于他来世生到饿鬼道的因的宝藏──因。 因为他为了累积财富,不断造恶业,使其他众生受苦,结果他带到来世去的是这种恶业,费心累积的财富却留给别人享用。对菩萨道的行者而言,财富不多,反而是他学佛的宝藏。 菩萨道行者少欲知足,就有办法把心放在佛法上。各位不要误会,不是修学佛法,就必须当乞丐。重点是,我们不是不断贪着更多,而是不管获得或损失,心都不受影响。 获得时,不会高兴,且懂得怎么善巧利用;有损失时,也不会感到难过,反而把它当做可能获得更多的基础。 通常遇到某人说我们的坏话或骂我们时,我们就会感到很不是滋味、忿怒;相反的,人家讲几句好话,就很兴奋。实际上,听到赞美,只会让我们感到骄傲、自大,进一步增长烦恼,妨碍我们好好修学佛法。所以受人称赞,我们没有理由很高兴;被人指出错误或被讲得一文不值时,我们应该非常高兴。藉着人家批评,一方面注意自己有那些缺点或不正当的行为,他方面,过去世口业的过失会净除,以免来世投生恶道。 换句话说,批评我们的人是非常慈爱的。他就像善知识、像师父一样,把我们带离恶趣。因此应该照顾我们的心,认识清楚,如果受到赞美,不值得高兴;别人批评就是找到自己的安乐。 朋友和敌人也一样。世俗的想法是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就觉得很亲切、高兴,碰到所谓的敌人,就分外厌恶。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就发现对亲朋好友的执着,只是进一步贪着的基础,犹如把人捆在生死里的绳索一样。 要成佛则必须要有敌人。当阿底峡尊者到西藏时,有个随行的侍者,脾气非常不好,连细微的小事,都可以生很大的气。尊者的弟子觉得很奇怪:“师父怎么会有这样的侍者?” 阿底峡回答:“他是我修习忍辱的一个对象。”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也提到,敌人比上师还珍贵。因为忍辱的无量利益,不能依止上师或三宝而生起,要依止敌人才行,从这点来看,敌人比上师还珍贵。何以忍辱那么重要?因为恶业中没有一种比嗔恨心的力量还大。 嗔心的果报是要堕落到热恼地狱。如果热地狱的苦会让自己受不了,就可以了解,碰到伤害或不如意的事,不要用嗔恨心去回应,应该修忍辱。 因此不管我们跟什么人生活在一起,或在那个团体里,如果有一个可以生起嗔心的对象,就要好好利用机会来转化我们的念头,修习忍辱。尤其是利用他来修我们的心。培养善心对自己无量来世而言,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它不只是安乐的基楚,也是取得成就佛果的重要因素。 至于有人学武术、拳击,为赚钱或出名跟别人拚,而忍受皮肉之痛。因动机不清净,跟我们谈的忍辱不同。 一般世俗的看法,若一切都很顺利,就高兴庆贺;若碰到苦就觉得受不了。对菩萨道的行者来讲,遇顺利舒适时,不值得高兴,因为他了解,如果不把它用在成就佛果的善业上,那只是在耗掉过去世所累积的善业;而苦的状况让他觉得值得欢乐。因为他们平时发愿要代替一切众生受苦,因此一旦经历苦境,便是满了他的愿。这是菩萨的修行。 我们虽不应刻意追求舒适安乐,但经历舒适安乐时,应把它当成遍满虚空的海洋,然后供养出去。遭逢苦难时,就想成是还恶业的一种方便,不像真的长期堕入恶道那么痛苦。很多患绝症的人,在那种情况之下,会想到佛法想到三宝等皈依处,想要布施供养等,可见苦反而能促使我们的心生起善的念头。 也许有人觉得自己修得很好,经常布施却不断遭到障碍,再看别人既不学佛也不布施,反而一切都很顺利。这种思惟是对因果不了解,属于邪见。 修学佛法的人,平时看起来好像受的苦比较多,事实上他把恶业都净除了,剩下的只是善业。而那些常常造恶业的,虽然好像一切都很顺利,没什么障碍,但是,一旦善业用尽,他有的只是一大堆恶业,往生时便直奔恶趣。 能够修心,懂得用这些善巧方便来转化一切逆缘和困境,这样我们在佛法上的心,便会不断地进展,并获得很的利益,可以说,我们已经入了安乐城。 假定安乐来时,不去贪着;痛苦时也懂得如何转化它,这样我们已经活在安乐城。总之这个法门的要点是,当经历很顺利的情况时,就应该思惟:这全是一切有情的恩惠,是来自三宝的加持;经历到痛苦时,应该思惟:这是在消除过去世的恶业,应觉得欢喜。以上是简单地说明,如何把逆缘转化成佛道。更新于:2021-03-29 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