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观后感

2017-07-01 其他文章

一群形形色色的人,看了一场朴素写实的路演。去看《冈仁波齐》之前,在网上大概搜了搜,“闯入者,猎奇者,观光客”。这就是观众的状态,藏地因未知而神秘,有很多的作品,渲染藏地和朝圣路的壮美、神秘、神圣。《冈仁波齐 》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视角和手法,去记录一群人在朝圣路上的一切:存活与信仰、降生与死亡。

“一群人决定去朝圣,带着各自的罪孽和希望。”

影片从藏民的生活起笔,炊具的响动、长者诵经以及羔羊降生。这片高原上的生灵从降生开始就热气腾腾,与寒冷抗争。尼玛扎堆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朝圣,于是待产的孕妇、酗酒的屠夫、渴望远方的少年和一个懵懂的女童陆续组成这支队伍,带着各自的罪孽和希望出发。

电影第一个震撼我的节点,是一行人在出发时开始叩拜,没有任何的对话和预示,朝圣路自此开始。这一路没有任何配乐,故事和时间的推进靠简单的对白,路碑和沿途的意外。镜头记录着十一个藏民本真的状态,蓬头垢面而神情笃定。这一路他们在公路的一侧叩首匍行,两块木板的敲击是唯一的响动,听得人内心空旷而孤独;公路的另一侧不时有车辆带着噪音呼啸而过。沿途有雪原,有冰河,有漫山的花朵;也有西医,加油站,广告牌,女童甚至用一部山寨苹果打了电话。这可能就是藏地真实的状态:现代的,工业的世界在慢慢进入一个闭塞落后又纯粹的世界,而这里的人们,在努力地接受,努力地保留。

这样的一行人中最吸引我的,是那个女童,这样懵懂的年纪里,经历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其他人带着各自认为的罪孽,带着自己和家族的愿望上路,目光坚韧而笃定;可她没有,她甚至还不能理解信仰,也没有更宏大的缘由。或许只是好奇,或许是耳濡目染,她在这支队伍中。所以我看到她最纯粹她磕头,是因为母亲告诉她磕头好,磕头有福报。当一行人被流水阻隔,众人脱去棉衣磕长头淌水前进的时候,巨大的水花和众人虔诚的神情之间,她在笑,孩童玩水的笑。这样纯粹的记录与不加升华的表达让人震撼。

这一路,遇见其他带着故事的朝圣者、遇见劳作着的藏民、遇见车祸、遇见滑坡;这一群人就用身体去丈量一条路,从拼尽全力的存活匍匐着走向无量幸福;这一路上看见人世的辛苦与满足,看见人世的更替轮回。一个男婴在朝圣路上降生,苍白的,满身血污的,哭嚎着挣扎着降生;一个老人在朝圣路的末沿离世,安静的。这一路的经历逐渐堆叠,于单调寂寥中孕育着人生的坦荡与勇敢。

影片在一行人到达神山冈仁波齐时戛然而止,影片的主题,一行人的终点只短短的平常的出现了几分钟。剪辑是再创造的过程,信仰,人的精神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活着,我们就在朝圣的路上。这是我在片尾得到的感受。神山冈仁波齐也是至今无人登顶的信仰之地。

《冈仁波齐》不是一部纪录片,它是一部剧情片;它不是一群人的故事,它是一代藏民的一段生活。

我们没有那样一种环境,无法理解信仰给予他们的力量和意义,但至少,我们中的大多数,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人是一切行为都需要意义的生物,我们思考,我们假设,想让行为合逻辑、有意义。所以这样一群人,闯入者,猎奇者,带着各种预设和标签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能体会到的是 无论信仰、世俗的烂大街的理想、人生价值,都只是方向,不存在终点;精神的架构高于生活,所以神圣。

当我们这群旁观者或唏嘘、或落泪、或瞌睡、或咒骂,如三毛在《荒山之夜》中所写,一个年轻木匠爱上女高中生而迷茫不安时,她自己心中的无奈感。我们在观看着别人的故事,我们走在自己的路上。

更新于:2017-07-01 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