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文教授开启药山讲堂第三讲

2017-06-12 新闻资讯

讲座开始前,杨教授与明影法师交流

杨曾文教授在湖南讲学

现场听众

现场听众

杨曾文教授讲座现场

腾讯佛学湖南讯(孙嘉潞)6月10日,著名佛教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杨曾文先生,在湖南药山寺以《惟俨与李翱》为题,开启了药山讲堂第三讲。他指出,李翱参访药山后,系统地吸收佛教的心性思想对儒家性善论重加阐释,成为宋明理学性命伦理学说的基础。但将李翱作为惟俨的嗣法弟子,并不符合事实。

杨曾文先生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东省即墨县,其长期致力于中国、印度、日本等国佛教史的研究,以对不同流派佛学思想的剖析和史料文献的考据、订正见长,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史专家。这是杨曾文先生第一次在药山讲学。

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三家之间既有互相矛盾、较量以至发生激烈冲突,然而又通过彼此比较而互相会通、互相吸收,从而从整体上推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杨曾文先生长期以来从事佛教学术研究,掌握了大量的资料。本次讲座,杨曾文先生从惟俨禅师与李翱的交往故事入手,讲述了禅宗的心性思想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以及心性思想从哲学的深度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新的阐释。例证之一,便是李翱药山问道。李翱参访药山惟俨禅师后,其“复性”学说系统地吸收佛教的心性思想,对从孟子以来儒家性善论重加阐释,增强了儒家人性论的哲学思辩性和系统性,成为以后宋明理学性命伦理学说的基础。比如书中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在这里,“性”相当于佛性,是清净无染的;“情”相当于佛教所说的无明烦恼。他提出通过“无思”,达到“至诚”,就会如同《中庸》所说的“诚则明矣”。李翱的“复性”说发展了从孟子以来的儒家的性善论,成为以后宋明理学性命伦理学说的基础。通过讲述,使大家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药山禅师的在中国文化的地位和价值。

在中国佛教史乃至哲学思想史上,李翱参访药山惟俨禅师问道被传为千秋佳话。李翱是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唐朝古文运动的重要成员,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李翱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时,因仰慕惟俨的名声特地到药山造访惟俨禅师。他进了药山寺后,惟俨禅师竟好像没有看见,仍坐着“执经卷不顾”。侍者提醒他:“太守在此”。在唐代,“太守”是州刺史的别称。李翱见惟俨禅师还不理会自己,便大声喊道:“见面不似闻名!”这时,惟俨仍没下座,却是直呼李翱之名。李翱应声答应。于是二人相见。李翱见到惟俨后辟头就问:“何谓道耶?”是想探询他对“道”的见解。惟俨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运用禅宗接引学人的隐喻方法,用手指着天,又指指净瓶对他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无非是表示道是不可用语言正面加以表述的,但它真实自然,就像云飘浮在青天,水盛在净瓶一样。李翱茅塞顿开,回来后做诗一首:“练得身体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杨曾文先生还指出,将李翱作为惟俨的嗣法弟子,并不符合事实。李翱虽在《复性书》中吸收佛教的心性思想论语儒家的复性成圣的问题,也曾向惟俨问道,然而始终没有改变儒家的根本立场和纲常名教的价值观念。

药山寺是著名禅宗祖庭,位于湖南省津市市药山镇药山村,始建于唐贞元年间。药山寺是唐代著名高僧惟俨禅师驻锡弘法之地。药山惟俨禅师,是中国禅宗走向繁荣的关键性大宗师。他秉承石头希迁的思辨色彩,深沉孤傲、玄奥莫测。从他座下衍出的曹洞宗,家风绵密严谨,功厚悟深、默照敲唱、理事回互。明影法师任药山寺住持后,非常注重禅学和传统文化在药山的传播,并将未完工的废弃大殿加以整修,开办了药山讲堂。药山讲堂是药山寺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文化工程,以“讲述真知灼见,传承生命智慧”为原则,从2015年开始,每年邀请海内外高僧大德、知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名流来药山讲学。

本次讲座,是药山讲堂的第三讲,前两次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的6月10日主办,主讲嘉宾是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和中佛协副会长、柏林禅寺住持明海大和尚。现场300余名听众聆听了讲座。药山寺住持明影法师希望通过举办药山讲堂,为最基层的民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智慧和各科前沿知识的传播。

更新于:2017-06-12 19:58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达真堪布:一把开启完美之门的钥匙 达真堪布:一把开启完美之门的钥匙

徐文明:药山惟俨的宗系和禅风 徐文明:药山惟俨的宗系和禅风

践行德化教育开启智慧锦囊 践行德化教育开启智慧锦囊

王志远教授: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王志远教授: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周齐教授:慧远及其因果报应说 周齐教授:慧远及其因果报应说

佛门的教授教化艺术 佛门的教授教化艺术

佛法,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的金门——上篇:彷徨转为淡定 佛法,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的金门——上篇:彷徨转为淡定

佛法,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的金门——下篇:痛苦转为安乐 佛法,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幸福的金门——下篇:痛苦转为安乐

遂宁本地特色素食征集活动开启 遂宁本地特色素食征集活动开启

当音乐开启了心灵窗口时,我听到了佛陀亲唱的《稀世绝唱》 当音乐开启了心灵窗口时,我听到了佛陀亲唱的《稀世绝唱》

达真堪布:这是一条探索宇宙人生真理的道路,邀您开启奇幻旅程 达真堪布:这是一条探索宇宙人生真理的道路,邀您开启奇幻旅程

第053集 教授学人 建立正见 第053集 教授学人 建立正见

总是指责批评别人的教授难以升迁 总是指责批评别人的教授难以升迁

达真堪布:在网络共修讲堂里受八关斋戒能得到戒体吗? 达真堪布:在网络共修讲堂里受八关斋戒能得到戒体吗?

陈士强教授:净土宗文献方隅录——南宋宗晓的《乐邦交类》与《乐邦遗稿》 陈士强教授:净土宗文献方隅录——南宋宗晓的《乐邦交类》与《乐邦遗稿》

陈坚教授: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 陈坚教授:黄绾的“艮止”心学兼谈黄绾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

陈士强教授:《唐高僧传》新证 陈士强教授:《唐高僧传》新证

陈士强教授:小乘佛藏形态论(上) 陈士强教授:小乘佛藏形态论(上)

陈士强教授:小乘佛藏形态论(下) 陈士强教授:小乘佛藏形态论(下)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舆律典(上)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舆律典(上)

陈士强教授:《宗藏遗珍》所载佛经目录四种考释 陈士强教授:《宗藏遗珍》所载佛经目录四种考释

陈坚教授:除了“五明”,还要“文明”——论佛教与文明 陈坚教授:除了“五明”,还要“文明”——论佛教与文明

陈士强教授:纯正密典研究 陈士强教授:纯正密典研究

陈士强教授:《长阿含经》总论 陈士强教授:《长阿含经》总论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与律典(下) 陈士强教授: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与律典(下)

陈士强教授:藏文佛典导论 陈士强教授:藏文佛典导论

王雷泉教授谈禅悟人生

陈坚教授:是法非喻:理解“文字禅”的一个模型——以圆悟克勤《投机偈》为中心 陈坚教授:是法非喻:理解“文字禅”的一个模型——以圆悟克勤《投机偈》为中心

陈坚教授:和谐世界,从何开始-——《普陀山宣言》、《全球伦理宣言》和《大学》之比较分析 陈坚教授:和谐世界,从何开始-——《普陀山宣言》、《全球伦理宣言》和《大学》之比较分析

陈坚教授:乘着“宗派佛教”的翅膀 陈坚教授:乘着“宗派佛教”的翅膀

陈坚教授:永明延寿论“名” 陈坚教授:永明延寿论“名”

陈坚教授:贝施特和智????论“恶”的宗教价值——兼谈宗教中的“善恶”观念 陈坚教授:贝施特和智????论“恶”的宗教价值——兼谈宗教中的“善恶”观念

陈坚教授:谭嗣同与佛学 陈坚教授:谭嗣同与佛学

陈坚教授:赵朴初佛教“三自”思想论析 陈坚教授:赵朴初佛教“三自”思想论析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

陈坚教授:“心”的佛教之最终成熟--从释迦牟尼到马祖道 陈坚教授:“心”的佛教之最终成熟--从释迦牟尼到马祖道

陈坚教授:弥勒信仰与“希望佛学” 陈坚教授:弥勒信仰与“希望佛学”

陈坚教授:《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兼作“中国佛教”新解 陈坚教授:《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兼作“中国佛教”新解

陈坚教授:大隐隐于市:天台佛法与“都市佛教” 陈坚教授:大隐隐于市:天台佛法与“都市佛教”

陈坚教授:略论通明观禅法 陈坚教授:略论通明观禅法

陈坚教授:智旭对《周易·大过卦》的佛学解读 陈坚教授:智旭对《周易·大过卦》的佛学解读

陈坚教授:论智????的“一念心” 陈坚教授:论智????的“一念心”

陈坚教授: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陈坚教授: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