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心理的归纳,主要有三部分。第一是普通心理,即一般心理学都会讲到的常规心理。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就包含三种普通心理。受是情感,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想是思维,属于理性认知的范畴。行是意志,是想好之后准备行动。此外,唯识所说的作意、触、受、想、思,又称五遍行,也属于遍一切时、一切处的普通心理。
第二是不善的心理,佛教称之为烦恼,即扰乱内心的力量。其中,根本烦恼有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伴随根本烦恼产生的随烦恼有二十种,包括忿、恨等十种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两种中随烦恼,掉举、昏沉等八种大随烦恼。我们的心本来可以是清净、自在而喜悦的,但被烦恼入侵后,就会暗潮汹涌,不得安宁。
第三是善的心理,与解脱相应的心理,比如戒定慧。其中,又以慧为根本,即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具备这种认识,并对此深信不疑,就是佛法所说的正见,这是产生正念的前提。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对正念非常重视,并已将之运用到心理治疗、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心理学界有关正念的介绍,比如怎么用心,怎么操作,往往偏向技术层面。当然,禅修本身就是一门调心的技术,但这种技术离不开正见。在八正道中,正念必须以正见为基础,以健康生活为基础。如果不重视正见的引导和健康生活的辅助,正念就会成为孤立的技术,即使能用起来,也收效甚微,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了解心理的不同状态,目的就是为了断除烦恼,成就解脱。所以从作用来说,佛教也可称为解脱的心理学。
更新于:2016-09-20 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