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汉传法师
三宝物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三宝物先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佛物有供养物、受用物、献佛物、施属佛物四种。供养佛物有:香、花、灯、幡等。受用物即殿堂、佛像、衣物等;献佛物是饮食、果品等;属佛物包括田等。这四种佛物,不可以互相转用,但当分可以转。如献佛物不可以改作受用物,也不可以改作属佛物,每一种只能属于每一种当分的供养。如果供养物多了,当分可以互转,香多了可以买花、买灯;灯多了可以买香、买花,又如幡可以改做幢,其它则不可以转,因它只属于佛物。所以通常修理大殿,没有坏的香花幢幡等不可以乱修理,东西拆下来,依然作为供养佛所用。
注:佛教戒律是按照信众供养时的个人意愿,来划分此供养到底是属于供佛物品、供法物、供僧物品,如信众没有特别说明,那么即由寺院僧团来决定此供养用于何处。
法物跟佛物一样有四种:法供养物、法受用物、献法物、属于法物。如供养物也是一样,香、花、灯之类;受用物是纸张、经柜、经架子等;献法物跟献佛物相同,也是属于饮食、果品之类;属于法物即藏经楼等类。
僧物有四种,就是说寺庙里的东西有四种,分别是常住常住、十方常住、现前现前和十方现前。
常住常住,用现代话叫作固定资产,以及钱和饮食没有拿出来,今天受用的属于固定的,叫作常住常住物。包括寺庙里面种种用具不可以随意挪动。寺庙的东西任何人不可以把它移到别的寺庙去,也不可以拿去送人,更不可以拿去买卖。有人把寺庙卖掉这是不可以的。因为常住常住物是永久性的。
十方常住即当天供僧物,是属于十方常住,所有僧人来往的都可以食用。
现前现前是当处僧当处现前可以受用。如有人供养、结缘的东西,只是属于那个地方,当处人可以分。
十方现前,过去的出家人往生了,留下的遗物是属于十方僧众。出家有五众故叫作五众亡物,由十方僧众来分,其他人都不可以占用。我们出家人,已经现出家相,所有的受用物都是属于出家人所有,任何在家居士或者俗家人,子女也好,都不可以受用这一类的东西。
比如说父母出家了,他死了,作为子女没有任何资格去受用父母的东西。遗物全部属于寺庙所有,属于出家人所有,为什么呢?因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十方信徒所供养,他已经现出家象,即使家里原先送给他的东西,那也是属于寺庙所有,也不可以把它拿回;除非他没死之前,属于他自己私人的东西,已经把它处理了。或者送人了,这可以接受。如果说他已经死了没有交代,那么这些东西,都不可以拿回俗家人所用,否则就会犯“盗僧物”,这个千万要小心!
我们上一次讲说,作五逆十恶的罪都可以忏悔,唯除“盗僧物”不通忏悔。造五逆十恶的罪,佛都可以救,唯有盗僧物,佛说没有办法救,那就是说罪极重!所以盗僧物,要非常地小心谨慎。比如说寺庙的固定财产,钱财也好,都是属于寺庙所有,寺庙任何出家人,没有资格把这寺庙的财产、财物转为别的寺庙,或者转为俗人所用;如果要这样做,那就犯盗僧物!有人说某个寺庙,为什么可以这样呢?他可以这样,他也不是标准,他高兴犯罪,我们管不着,他愿意堕地狱,你管得着吗?那有人说他怎么可以?他想堕地狱啊,所以说他不是标准的!
这个道理要明白,乃至我们居士借寺庙的钱,一定要还的,而且要有偿的,如果无偿的还,那都要欠债的。有偿、还都还要结罪,更何况不还呢!我们千万不要图一时眼前的利益好处,占一点便宜,这个千万要不得!很多人,一些不信佛的人到寺庙去,拿寺庙的东西或者在庙里打工占庙里的便宜,这个千万也要不得,我们知道应该转告。
佛教文化| 佛教的基本知识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广化法师:千亿天神愿供养
这部佛经里的时空相对论如此奇妙,真是一花一世界吗?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罗睺罗愤懑供养不均,舍利弗自愧乞不净食
供养金光明经感应
为何素食的真相竟如此难得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往昔前世供养过诸多佛陀,才能听闻到的两个佛号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佛教文化旅游的内涵与使命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宣化上人:家庭若觉得有鬼怪,就请这部经如法供养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寂静法师:最殊胜、最有效果的供养!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佛号功德福报无量,超出能发菩提心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使用沉香的人,都有哪些不同常人之处?
沉香油的成分及炼制和使用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如此的观想修持是所有修持中,最为殊胜的相应修持和加持!
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存在“围墙”困境
川西藏传佛教文化冬季探寻越野之旅
佛教造像珍品展揭示艺术发展流变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供养佛像的起源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香品的使用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紫云居士: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七.供养次第法中真言行学处品第一白话注解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梦参老和尚:佛前供养一朵花的功德,你知道有多大吗?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敦煌莫高窟—古丝路上的佛教宝库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盛世佛光—汶上宝相寺塔地宫出土佛教文物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如此玄妙:把石头还给石头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宣化上人:无相的供养
心经
金刚经
大悲咒
楞严经
法华经
药师经
华严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长阿含经
地藏经
普门品
净界法师
其他文章
佛教故事:做人的佛法
佛教故事:佛陀教你不生气
慧律法师
新闻资讯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