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修道,从念念为对方著想,在每一个境界当中练这一句话

2014-12-01 大德居士

其实要帮得上团体,帮得上他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除非我们时时能够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退,然后和睦;以团体的和谐,处处以大局为重,这样的心态。不然我们情绪伏不住,必然造成流弊,后遗症会出现。比方我们在家庭当中,哪一个太太不希望帮助自己的丈夫?都希望「助夫成德」,有帮夫运这样的态度。但事实上假如当太太的,抱怨的心不能够去除,遇到事情可能忍不住,开始complain(抱怨)。大家细细想想,我们在抱怨的时候是在帮丈夫吗?不是。不只帮不了,比方跟婆婆闹别扭,先生面对他整个家族的人事情况,包含他整个工作的人事情况,他的压力已经不轻;太太本来要来帮忙,助夫,可是这么一抱怨,先生还得要处理太太的情绪,又要再处理婆婆的情绪。甚至於太太一抱怨,还不是婆婆进来,连小姑都进来,亲戚被点名的六、七个,丈夫要去协调所有这些人事关系,他每一天还承受著许多人事,还有工作、经济的压力。所以事实上,在我们人生旅途当中,我们假如不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很难去理解对方。哪怕是最亲的夫妇,都不见得能体恤对方,进而去协助对方。能体恤对方,我们的言语会让对方感觉受到体恤,受到认同,受到支持,无形当中丈夫的压力就减一大半。可是假如最亲的人反而不能理解他,然后还制造更多人事上的问题需要他去解决,他相对的压力就会非常大。

所以圣哲人有讲到,虽然我们读圣贤书,都是读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我们有目标成就自己。进而,「亲民」是什么?是利益家人,延伸开来,利益家族、邻里乡党,利益社会,利益国家,更有机缘利益天下。像我们师长老人家,这么多国家的元首,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他可以利益天下。我们有利益他人的心,但不能这个心态变成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帮得上别人的忙,这个还要很冷静看。因为假如我们的性格不能调伏,不能以和为贵,以大局为重,人事关系当中我们的性格马上就容易起作用,一发脾气,在众人面前讲一句气话,后面要再来调整整个人和的关系。一句话出去一秒钟,调整这个人事的协调,可能就是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时间。所以古圣先贤让我们慎言,提醒我们「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讲,大部分是成年以后才学,跟师长老人家不一样,他们从小扎根。所以我们学了以后,确实有那分承担,而我们德行的根基都还不是很牢固。所以不能错估了自己的德才、德能,觉得可以帮了;其实更重要的功夫用在哪?用在不断的关照自己的心,不断革除自己的习气,不断调伏自己的性格,这个才是根本。不然可能我们想帮的事愈多,延伸出来的人事问题会愈多。因为我们用性格做事,我们用习性在做事情。确实出了很多力,可是假如我们没有内观,没有谦卑的态度,人家一给我们提意见,我们马上火气来了。比方说先生一提意见,「你不知道我付出很多吗?」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给你提醒一下。「我付出那么多,你连肯定都没有,还给我批评。」麻烦了,讲不通,这个叫「谁怕谁,乌龟怕铁锤」,没办法了。

所以假如我们的心态没有「要道」,没有「要情」,才有可能帮得上忙。「要道」,就是要别人行道。在家庭当中,团体当中一看,某某人怎么没有做好,他都已经学多少年了,怎么还这样。这个话假如又出去讲给别人听,是非就来了。所以不能要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首先自己要做对。「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我们现在没有正己,要看别人不对自己有怨,还抱怨出去,别人的怨又来,所以不能要道。不只不能要道,要宽恕别人的不足,「先人不善,不识道德」,他爷爷又没教,他父母又没教,怎么可以要求他?再来「要情」,要情就是我们只要付出有留在心中,就会想对方要回报我,付出愈多这个要情会愈强。突然有一天对方没有感谢你的付出,还提出批评,马上这个火山就要爆发,所有的旧帐全部都要翻出来,一样一样算。

其实坦白讲在这个时代经营家庭不容易,经营一个事业、经营一个因缘也不容易!为什么?第一个,自己自身的德能都不够,有压力,得要下很多功夫提升。再来,自己福报不够,众生的福报也比较薄,很多因缘不容易。福报为什么薄?福报跟心相感应,人愈厚道,心量愈大,这个时代、这个家庭就有福报!人心量小的时候,整个社会团体的福报就相对小。福报小,要做事难度就高。所以弘扬传统文化,像我们在大马,有这么多护法、社会大众支持,这太难得、太不容易,要很珍惜这种因缘。很多因缘很不容易,但是要起变化,这个因缘要继续维持,都是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才办得到。所以不容易保持,很容易这个缘就不能成就了。《了凡四训》讲,「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谤」。这些道理是让我们冷静的去了解现在的情况,而不是去怀疑或者指责任何人。为什么?因为传统文化已经断了好几代,所以大家的基础扎得没有那么牢,不能苛刻,不能要求。

其实不要说别人,我们就说自己就好。我们遇到任何事情,第一个念头是会为对方想,还是为自己。比方今天走在路上,突然有一个人撞到你一下,你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干嘛撞我。第二个念头,很痛!第一个念头,那是最准的,就是我们最习惯起的念头。假如突然有一个人撞过来,是他撞你,你马上扶著他,「对不起,你有没有受伤,痛不痛」,那你修养很好。他突如其来给你,你不只没有不舒服,马上是先跟他说对不起,有没有受伤,那是修养。你这么反应,保证对方说:「对不起,对不起,是我撞你的。」你那种没有先想自己都是想对方,你就感动他。其实都可以在我们每一天,每一个情境当中看出自己的第一念。比方在团体生活当中,可能我们做了一件事,别人误会了,「某某人,做哪一件事这样很不好。」结果说我很不好,人家来提醒我,某某人说你做这个事这样很不好。我又不是那个意思,他怎么可以误会我?您看,第一个念头就是要证明自己是对,就是受不得任何委屈,谁都不能误会我,这一口气咽不下去,下一秒钟要去找那个人理论了。假如有修养,第一个念头:虽然我没有那个意思,但是我这个行为造成别人的误会,可能是我做得不谨慎,可能是我做这件事的分寸确实没有拿捏好;我虽然是善意的,但是已经造成别人的误解,是我做事不够慎重,而且这个分寸确实没有拿捏好,我可以修正,免得因为自己的行为造成别人的误会。这第一个对自己来讲,受益非常大,因为我们会愈来愈谨慎每一个言语跟行为。其实人每一天讲的话几百句,没有藉由别人这一些提醒,增加我们的这种警觉性,有时候言语失误了,自己不知道。第一个自己得受用。第二个受用是什么?当别人误会,最后厘清,人家想他误会你,你不只没有不高兴,还反省调整自己。甚至去道歉说:「不好意思,让大家误解了,恼害了大家,是我不对,我做调整。」对方了解以后说:「他出发点都是这么好的,我误会他,他不只没生气,还来道歉。」德就能服人。

所以师长说,修道,从念念为对方著想。我们现在冷静,在每一个境界当中练这一句话。比方我们现在跟亲人、跟朋友、跟同事在谈话,突然要抱怨的事上来了,想到念念为对方著想。我先想,我讲这句话会不会增加他的压力?我能不能自己去处理,能不能自己去化解?再想想,他现在的处境如何?我能分担哪一些工作?念念为对方著想。其实说实实在在的话,人真的能扩宽心量把怨化掉,自己的受用很大。假如怨化不掉,又要批评,又要抱怨一场,其实又把自己的气又调动了好长一段时间。甚至於抱怨完,当天晚上又不好睡觉,为什么?不愉快又复习了一次。所以知人善任,在用人,这个都是有很多学问在其中。包含要用这个人,能够把他可贵的地方讲给大众听,让大众了解到,他的过去经历过那么多事,忍了很多的侮辱、委屈,这个人很能为大局著想,让大家对他生起一种信心,而不是一种嫉妒。这个都是一种铺垫。包含事先做一些安排,让他好去发挥他的所长,人情练达皆文章。

更新于:2014-12-01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