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
「藏经功德大如山,劝君莫作等闲看。若无信心休贪望,僧道无戒也是闲。三乘妙法古今传,开度人天大因缘。生死海中念佛胜,人天路上作福先。」《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印光法师文钞编卷上 》·一函遍复
「佛法渊深,大聪明人,尽平生心力,尚研究不得到详悉处。然佛法随机施教,若欲得其实益,即从特别超异之净土法门研究而修持之,则颇省心力,实为最要之道。」《印光法师文钞》·复马舜卿居士书
「利行」,是帮助他人行事。有人走不动,扶他一把;有人上不了车,拉他一下;有人不认识路,送他一程;有人不了解原委,耐心指导;有人面临困难,义务帮忙……都是利行的最佳表现。
「吃饭不可过度,再好的饭,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养人。吃十几程,脏腑必伤。常如此吃,必定短寿。」《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心可以画出美丽的世界,美好的人间,所以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假如我们的观念里,看到每一个人都存有感谢的心,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
「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
「杀业冤家渐积多,将何情理见阎罗。劝君一路超生法,不如知悔念弥陀。」《劝世念佛》【唐】·永明延寿大师
《观经》讲,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只要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及观音势至二菩萨的名号,都能除无量劫生死之罪。闻名都有这么大的功德,更何况你还能够一心忆佛、念佛,那得功德就更大了。
「世俗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同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视贤圣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甚至书香家之妇女,花册皆是经传
「世上迷人第一蛮,纵有神仙化也闲。恶求千贯容易得。善化一文真个难。肯修之人莫道难,喜舍慈悲不等闲。眼前保得无凶祸,他时免过铁围关。」《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对净土法门来说,你发了成佛度众生的心,这就是菩提心的核心内容。蕅益大师有个判言,叫“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能有深信切愿的心就是无上菩提。为什么?深信切愿求生净土的目的就是为了作佛,作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度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法照大师偈语》【唐】·法照大师
「譬如金木泥彩所造之佛,以真佛敬之,即可成佛。以金木泥彩视之,则亦金木泥彩而已。然亵金木泥彩,则无罪愆。若亵金木泥彩之佛像,则罪过弥天矣。」《印光法师文钞》· 复戚智周居士书一
「绮语者,说风流邪僻之话,令人心念淫荡。无知少年听久,必至邪淫以丧人格,或手淫以戕身命。此人纵不邪淫,亦当堕大地狱。从地狱出,或作母猪母狗。若生人中,当作娼妓。初则貌美年青,尚无大苦,久则梅毒一发,则
烦恼就像一片云,来时无有影,去时无踪迹;烦恼就像一阵风,看似很有力,实则无本体。
净土法门不能首先去谈空,他是从有开始的,他就是要你念佛,念多少数量,然后回向往生一个具体的地方。不能一下子就把它空掉,还是要指方立相。最后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契证那个空性,悟证无生法忍。那个无生就是
有一些人说佛教徒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跳舞,丝亳没有人生的享乐,太消极了。难道抽烟、喝酒、打牌、跳舞、享乐,才算是积极的人生吗?如果能从吃喝玩乐中回头过来,从事修行办道、弘法利生的事业,这种人生还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须志诚恳切,摄心而念,不可著外境相。否则心地不通,观道不熟,魔境现前,亦不了知,则殆矣。切嘱切嘱。今之真宏净土者,实难其人。遍参知识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则利益大矣。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