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
梦参老和尚
安娜·珊威尔
陈瑞三
奥维德
恒复法师
我们投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就好像欠了很多债的人,与国王是亲戚关系,于是便躲进皇宫,这些债主没有可能到皇宫里找你的麻烦。这就比喻我们信愿持名,有弥陀光明的护佑,就好像得到了皇帝威神的保护力量,所以不必担心
【苦难即为良师】国太夫人韦提希,平日养尊处优,突然遭遇到儿子阿阇世的恶逆,深感人世剧苦,顿生厌离之心,恳求往生净土,足证苦难即为良师。阿阇世王子的宫廷政变亦是成就其母亲往生极乐的逆增上缘。--大安法师《
【起精进七期示众】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
古人修行,皆能证道。今人修行,少见明心。岂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历观传记高人,咸皆视经像如视活佛。其敬畏之迹,虽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
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 《印光法师文钞》
【乐天知命】若人知因果,则穷、通、得、丧皆知是由己自取。纵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惭己德行之浅薄,不见人天之过失。乐天知命,无往而不自在逍遥。--《印光法师文钞》
【朝暮必须向佛发愿】须知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行如车牛,愿如御者,信如前导。导与御者,正成就其车牛之进趣耳。是以朝暮必须向佛发愿。—— 《印光法师文钞》
大安法师:家人对佛教不了解,你就慢慢来,就不要太明显地显露你学佛。你就学莲藕嘛,和光同尘,这样慢慢过渡一下。念佛也有很多种念法。心里默念佛号,既念了佛同时别人又不知道。所以有时候学佛也需要方便善巧。
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将死想,一心念佛。寿若未尽,反能速愈。若唯望病愈,则是怕死。有怕死之心,便难感佛。--《印光法师文钞》
命中没有修善因,求之不可得;命中修了善因,今生的善果却之不可免。-- 大安法师
恒顺众生是成就众生的戒定慧,而不是助长众生的贪瞋痴。恒顺众生不但要有圆满智慧的摄持,还必须要有强烈的出离心作为基础。
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印光法师文钞》
一个念佛行人最好做的善事不要让别人知道,积阴德,佛菩萨会知道,定会给我们很好的果报。——大安法师
学道之人,道念重一分,则凡情轻一分,此必然之势也。然未断惑之人,常须努力。若一放纵,旧病定至复发。--《印光法师文钞》
通途法门注重戒定慧、六度万行,净土法门也强调净业三福。阿弥陀佛在因地圆满大愿的修行中,始终清净持戒。那念弥陀名号者怎能不随教主学习呢?虽然我们业障重,达不到持清净戒的水平,但在态度上,得尽最大的努力去
大安法师:在任何佛教机构都应该要六和敬。要和谐,要恭敬,要无我,要大公无私,做到无诤三昧:人、我——自己和他人,水乳交融。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奉行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恒顺众生就是破我执的极好方法。你恒顺
医业最易劝化人。凡有病者,无有不愿速好。为彼说其吃素念佛,消除宿业,增长善根,彼自肯信。信而能念,则病当速愈。且勿以学西医,总教人吃肉,谓滋养料富。此种人来生皆要做人之食料矣。——《印光法师文钞》
大安法师:念佛一点都不伤气。不仅不伤气,而且会补气,补元气、补能量。因为这个名号就是大能量场,具有无量的光明!念得越多,你的能量就越大,脸上都能放光,神采奕奕。我们这里十天百万佛号,念下来,你看看念出
“在家菩萨戒”不同于小乘声闻之戒,菩萨戒摄受的范围很广,可以接纳一切众生。尤其是求授菩萨戒之后得到“光明金刚宝戒之戒体”,尽未来际,永为道种,此是无作戒体,无漏色法,即使转生之后,也依然是受戒之体。所
遇到逆境,不要怨天尤人,既然是宿世恶业所致,那么现在发大心,改恶修善,改变命运操之在我;处在顺境,也不要欣喜若狂,既然了知福报由宿世善因所致,就应进一步行善积德。——大安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