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鲁塔克
众生之家
学诚法师
佛经故事
妙融法师
幸福的同情
《易经》当中对“利”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利者,义之和也”。什么才是真正的利?“义之和也”,就是适宜的和合,这个做法合情、合理、合法,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这个利才是真利、才是长久之利。你做的事不合情、不
一个人不装别人的不是,他是最懂得自爱的人。人把怨一装到内心里面,就污染了自己纯净纯善的心,那是不自爱了。所以师长常说,人最傻,就是拿自己纯净纯善的心去装垃圾,这是最傻的了。傻事不能再干了,所以“恩欲报
教育孩子要“见和同解”,夫妻见解要相同。首先,我们之前讲到的“父慈子孝”,教育孩子当中要“恩威并济”。你不能统统都是恩、都是爱,都没有威严、没有原则,那孩子就非常的嚣张、造次。但是都太严格了,又显得伤
人生,你面对的任何一个人,任何的一件事物,其实都是你的一面镜子。当你对他好,他反射回来对你好;当你对他不好,他反射回来对你不好。
见人家不善,变成跟人家对立,对人有成见,这个心上都是这些不好的心态。干嘛对人家有成见?人之初,性本善!真正相信人都有本善、都有明德,见人家不善是怜悯,是帮助他改过。甚至内心里比他还著急:你有明德,决定
当有一个人处处都替你着想,处处要成就你,你的感受是什么?非常欢喜,非常温暖,所以爱的感觉是什么?“爱的感觉是温暖的”。假如你跟朋友也好,跟你的亲人也好,在交往的过程觉得很温暖,那一定是对方很懂得替你处
面对任何人都可以生活在感恩当中。《大学》开头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代表每一个人都有明德,都有本善。这个很重要,因为认知到这一点,就是真正认识了自己,认识自己才能相信自己。我们人生成长过程当中,很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往往人在福报来的时候,享受来了,慢慢的就觉得应该这样,对别人的付出也觉得应该的。那心性就开始堕落了。
【以自爱心。治无耻心。】羞耻从哪里开始?自重自爱。自己绝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情,有羞耻的人才是不自暴自弃。
我们老祖宗讲,读书人先有度量,心量的扩大,对治自私。“士有器识”,器就是心量,识就是高瞻远瞩的见识,士有器识而后才是学些技能,不然学了技能,不只不给当事人得利益,还有坏处。所以这些先后千万不可颠倒,先
“传道”最重要的,还是要从五伦大道来承传起。从父子有亲的天性,孩子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兄弟姐妹、家族,再延伸到邻里乡党、社会大众。其实这个“道”,也就是仁慈博爱,所有圣贤的教育,其实核心就是爱的教育。
相爱之后,时机成熟了,两方家长也要很认同。这个相交往的过程,不只是你们两个的事,这整个状况也要让父母都能接受、能了解。有被父母祝福的婚姻才比较容易长久。
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和”字,就是懂得人和,懂得以大局的和谐为重。但这个“不同”,当别人跟他意见不同了,他能包容。我们假如听人家讲话跟我们意见不同,马上火就上来了,那就不是君子
教育的“教”怎么写?一个孝,一个什么?用文化来教孝道。所以文化里面最重要的是要传承孝道。而这个孝是什么?一个老,一个子,会意字,老跟子合为一体叫孝。上一代时时记住要把下一代教好,下一代时时想著要孝顺父
有一句话叫“天救自救者,天助自助者”。有人说,“有如神助”,怎么样的人能得神助?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人,能得神助。但是“天弃自弃者”,假如我们自我放弃了,那上天也帮不了,身边的人也帮不了我们。
老祖宗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你偏到枝末上去了,没抓到根本。你重视德行教育了,你下一代有人才;你重视德了,福田又靠心耕,有德的人一定有福。不从根本努力,都从枝末去争夺,最后身体搞坏了,家庭也不能顾全
结婚,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把下一代教育好,承传家族的家风、家道,那对得起祖先,对得起父母,也是尽孝道。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做得不妥当的地方,首先先不要执着在那个行为、动作上,很有可能他是善意的,“当原其心”。
一个人出生,他的天性就是对父母的爱,从这个爱的原点教育他。所以这个人格德行的根在孝,而他身边又有兄弟、又有长辈,他要尽“悌”道,尊重长者,友爱兄弟,所以“悌忠信”是他做人的本。道法自然,根是对父母。
要如何去判断什么叫做「爱」?「爱」是一个会意字,一个「心」加上一个「受」。什么叫心受?就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别人的需要,才叫「爱」。所以当有一个人处处都替你着想,处处要成就你,你的感受是什么?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