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
暗杀其一
艾莉西亚•席薇史东(Alicia Silverstone)
印能法师
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弘化社
人生几十年,有时候浑浑噩噩就过了,对不少人来说,一辈子做了些什么,好像自己也记不清楚。若能每天把自己做的事,选择有意义的记录下来,多年以后回顾,这也是一笔财富,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
据统计,人生如果没有压力,人的潜能只能挖掘出25%;但一遇到压力,其他75%的潜能才能被开发出来。所以,对一个成功者来说,压力越大,动力越大。
佛陀曾说“甜语第一善”、“恶语第一恶”。凡能伤害他人的恶言恶语,即使对仇敌也不要说,否则,就算你让他一时哑口无言、无地自容,但你骂他的那些话,就如空谷的回声一样,终会成熟在自己身上。
我们得这个人身,非常难;有缘听闻佛法,也非常难;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更是难上加难。善知识的一句教言,往往可以改变我们的一生,比任何金银珠宝都珍贵。但善知识陪伴我们的时间,通常不会太长。所以,在有缘遇到真
许多人常抱怨这个世界、抱怨身边的人,经常内心非常纠结。但实际上,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就会发现它有前所未有的美丽;换一个角度看身边的人,就会发现他也有美好的一面。释放别人,就是释放自己,试试吧!
用金钱帮人,用完就没了,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用真理指引人,常会改变他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但有些人往往喜新厌旧,对没听过的道理兴趣盎然,对已听过的却从不深入挖掘。其实,有用的话语哪怕只有一句,也应长期
不论做什么事情,性子不能太懒散,也不能太急躁,不紧不慢行持中道,所做的一切才会有所成效。
学佛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烦恼。谁若通过修学佛陀的教义,性格越来越温和,心情越来越快乐,这就是一种“成就”的境界。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伯恩.玛丽,多次对她的学生说:“少躺在被窝里,多学习和做事,不要埋葬自己青春的时光。如果你现在懒惰,将来就一无所获!”对此,我们每个人也应引以为鉴,假如自己现在懒惰,就会错过人生中改
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个实验:让几个人把未来七天的烦恼写下来,投入箱子,三周之后打开,结果发现,九成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又让他们把现在的烦恼写下来,投入箱子,三周之后打开,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烦恼已不再是烦
我们的心很有弹性,每天庸庸碌碌、无所事事的话,它似乎也没什么不同;可是一旦遇到磨难、压力,它所爆发出的潜力,有时让自己都为之震惊。所以,没必要太追求安逸了,否则只会越来越退化。
南非总统曼德拉曾写过一本书,凝聚了他一生的智慧,书名叫《与自己对话》。他在书中建议:每天睡觉之前,和自己对话15分钟,反思自己全天的行为,去克服一些不好的方面,然后发挥出内在美好的一面。坚持尝试10次以后
一个小孩不愿上学,母亲把他扔到学校里就走了,他大哭。另一个小孩跑到劝他:“我刚来时也爱哭,但这里不像家里,哭也没人理,我只好慢慢坚强起来。”这个小孩想想也有道理,就止住了。同样,我们在生活中,痛苦也不
什么时候,当你倾力做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热爱它、喜欢它,并想用它来造福更多的人。那么,财富自然会滚滚而来,幸福更会与你如影随形。
一个社会的风气,跟媒体有极大关系。假如媒体常播报一些为非作歹、见死不救的事迹,把个别现象扩大化,人们就会以为道德已沦落至此,自己造恶也理所当然。反之,若经常报道一些像司机吴斌这样的感人事迹,人心就会得
许多人对佛教的认识,经常有一种误区,认为“学佛就要不执著善,也不执著恶,一切皆空”,进而做什么都肆无忌惮。其实,空执也是一种可怕的执著。佛陀曾说过:宁可执著“有”大如山王,也不能执著“无”小如芥子许。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现在寺院修得越来越庄严,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出家人被大众关注,似乎学佛的队伍在日益庞大。但实际上,如果你没有系统学习佛法的真谛——博爱一切的慈悲、无我空性的智慧,这些虽然值得随喜,却无法一
我们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好的赞美,以及不好的非议。一般人只喜欢听好的,听到不好的就马上为自己辩解。但实际上,非议中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当你以豁达、坦荡的心去接受它,并试着以此调整自己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