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禅行
佛经故事
达照法师
萧伯纳
印能法师
益西彭措
我们的烦恼全部来自于心,而心,又如掠过天空的云彩。它来自虚无,归于虚无,不会停留,也不会伤害谁。除非是我们一开始就把它当真。
对于佛教,只是理论研究并不够,还要有实地修持;只是盲修瞎炼也不行,还要有理论依据。这两者,任何人都值得下一番功夫。
如果没有生起想要出离轮回的心,哪怕今生的名声再大,弘法事业再广,做的善事再多,修证境界再玄妙,也不算佛教中真正的修行人。
很多人一提到学佛,马上想到不吃肉、不结婚。这些行为在佛教中是有,但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佛教中最根本的,不单单是戒律,还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一切行为只会成为盲目之举。
当寺院没有讲经说法,只剩旅游观光;当僧人不求闻思修行,只会算命念经;当信众不解佛法教义,只懂烧香拜佛。这样的佛教,仍是佛教吗?
不管是谁,人生中都会遇到痛苦。这种痛苦,就像坐火车时经过的黑暗隧道,它并不是旅途的全部。当你身陷其中时,黑暗只是暂时的,光明其实就在不远处等着你。所以,请不要放弃自己,也不要伤害周围的人。
不会游泳,换多少游泳池也没用;不会做事的人,换多少工作也没用;不会修行的人,换多少道场也没用。
高明的医生,可将山上所有的草都变成良药。同样,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经历、生起什么样的情绪,都能将之化为完美人生的动力。
如果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计较一时的得失,那即便是自己最拿手的本事,也无法充分施展开来。双眼一定会被蒙住,心也一定会失去分寸。所以,不管做什么,保持一颗平常心很重要。
唐朝药王孙思邈说过:“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意思是,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这是他对良医的要求。放在今日,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良方。
有一次上课,苏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的弟子们做一件事——每天甩手100下。一个星期后,问多少人还在坚持,90%的人举手。一个月后,他又问,只剩一半的人。一年后,他再问,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那人就是柏拉图
你给别人的,其实是给自己的。你若想被爱,就要先去爱人; 你期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关心别人;你要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对别人好。这是一个绝对有效的秘方,适用于任何时候。
判断自己的行为,或是别人的行为,不能轻易下定论。按佛教的观点,一件事情是对是错,不看表象,而看发心。
只承认今天,不承认明天,只顾现在挥霍,不管晚年窘迫,就太目光短浅了。同样,只承认今生,却不承认来世,不行善法、天天作恶,将来感受难忍痛苦时,必定后悔莫及。
接受命运的挑战时,强者说:“我永远不会放弃。”弱者说:“算了,我承受不住。”所以,外境不会让你失败,让你失败的,是你的心。
愚人当旁观者时,专挑人毛病,特别会说;一旦自己亲自去做,所作所为极其糟糕,连母亲都不忍去看。——藏地谚语
现在东方文明几乎被全部西化,不管是看问题的方式,还是我们住的房子,甚至是衣服上一个小洞,都带有明显的西方痕迹。罗素曾说,东方有最好的哲学,不需要来西方学,你们来西方只学科技就可以。遗憾的是,很多人已经
怒气是一种奇怪的力量,一旦产生,就会骂人、砸东西、昏倒、疯狂,甚至让你得心脏病、出精神问题。不过,制止它也很容易,在刚刚生起时,暂时不要说话、不要做事,让自己像棵树一样,然后观察其本体,它当下就会消失
一个人大喜大悲时,要学会淡定,否则,激动心情下所做的一切,事后很容易让自己后悔。弘一大师很喜欢一句格言:“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也就是说,极度欢喜时,不要许诺给别人东西;极度愤怒时,
父母怎样对待子女?林则徐有一段名言:“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应成为天下父母之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