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净法师
马丁
中国佛教网
清心
索达吉堪布
禅是禅非
自大不是自信,而是自我膨胀。所以,那些自大者看起来有点像浮肿的病人,全身都被自我的重要感撑得满满的。
一个人总想着自己,就会想出很多烦恼;如果能够处处想着他人,烦恼自然就减少了。
有很多美味的垃圾食品,明知对身体有害无益,却总是抵制不了诱惑。有很多让人上瘾的娱乐消遣,明知对生命毫无意义,却总是约束不了自己。为什么有害的东西那么容易和人相应?
有的人虽然没什么钱,但他不觉得贫穷,因为他的需求很少;有的人虽然很有钱,但他并不觉得自己富有,因为他的需求太多。
学佛,就是学会智慧的生活、慈悲的生活、正念的生活,远离贪嗔痴的生活。
寺庙如果通过恐吓等手段,坑蒙拐骗钱财,那不是寺院,而是黑店;那些打扮貌似出家的人,一定不是真的出家人,而是盗贼团伙。须知佛菩萨大慈大悲,不会降罪给任何人。真正的出家人,在戒律中明确规定,不可以用占相吉
佛教不鼓励人追求神通,因为神通只是一种超常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力太大了,而智慧与道德修养又跟不上,就会闯祸。所以佛教更重视智慧和道德的修行。
具备善良、无私的品质,即便暂时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本身却蕴含着无限的价值,它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无尽的利益和安乐。
活得明白,活得有意义,也就不虚此生了。
具备利他的善心,会让自己和他人都受益;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只会增长欲望和贪执,并能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不仅不能给他人带去利益,自己也后患无穷。所以佛法以为:利己之心是衰损之门,利他之心是一切功德之本。
忍辱,并非强硬的忍住负面情绪,那是很辛苦的。忍辱也要有智慧,能够用智慧看问题,一切都会显得平常,也就沒什么好忍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惠能得法偈。五祖征选衣钵传人,需要明了心地,体悟空性,并对这个顿教法门的传播有大因缘的人,才能胜任。惠能的偈子也正是表达了自己对空性的领悟,同时五祖
人的根机虽然有利钝,但也不是绝对的。钝根之人通过戒定慧修行,逐渐拂去心中尘垢,也会变为利根。譬如很钝的剑,通过磨砺之后,也会变的锋利。相反,利根之人纵容烦恼习气,日积月累,也会变为钝根。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渐修的方法。我们的佛性虽然清净,但无始以来无明烦恼积累了许多尘垢,使得本性光明被严重遮蔽,通过渐教修行,逐渐消除心中尘垢,觉性光明自然显现。这是一条
贪婪是饿鬼的心理,嗔恨是地狱的心理,愚痴是畜生的心理。只要我们内心有贪嗔痴,就离不开三恶道。因此,在人道中也有三恶道
身自由,心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佛法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心,不去了解自心,学法是无益的;如果认识自心,体认内在的觉悟本性,就能从凡夫转变为佛陀。所以,学佛的重心是我们的心,经教都是为我们明心见性服务的。
人心有迷悟不同,所以才有顿教和渐教的差别。顿教依真心建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渐教从妄心入手,逐渐舍妄归真,最后也要契入真心。顿与渐,一是精英教肓,一是普及教肓,二者相辅相及,同是引领着我们从迷惑走向
水清月现,心清明了,智慧才能显现。
离苦得乐四字看似简单,却是人类文明奋斗的目标。高度物质文明虽然极大改善了生活条件,却没有真正让我们过得幸福、快乐,原因是什么呢?人类的欲望不断膨胀,伴随着欲望产生的贪执、烦恼也越来越多,使得我们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