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净法师
马丁
中国佛教网
清心
索达吉堪布
禅是禅非
死生如昼夜。一般人只考虑生,从不关心死的问题。一旦死亡降临,就会不知所措。对生的执著不舍,对死后去向未知的恐惧,使人对死亡充满抗拒,最后无可奈何的离开人世。如果有宗教信仰,如果在临终有心理引导,如果能
有人看重财富,有人看重地位,有人看重名牌,有人看重人品,这是体现价值观的不同。古人三不朽人生中“太上立德”,说明人品的价值高于一切,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父母的控制欲太强,儿女往往会成为其错误想法的牺牲品,这也是共业造成的。要想摆脱这种命运,就得学习佛法,看清人生的因缘因果,主动选择生命发展的方向,勇猛精进,才能开创着自己生活的蓝天。
在轮回中要混得好,福报是不可缺少了,但如果缺乏人生正见及相应德行,福报就会成为做恶的助缘,不仅给社会造成伤害,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恶报。
太多的情绪,使人失去纯真的情感;太多的知识,淹没了先天的良知。科技在发达,人心却在堕落。
在生活中修行,面对越复杂的境界,好比运行越大的软件,对电脑配置的要求就越高,不然就容易死机,或根本运行不了。所以,我们得及时给心灵升级才行。否则,在座下是用不起功夫的。
有孤独心理,才会孤独;有恐惧心理,才会恐惧。摆脱孤独、恐惧的环境,只能暂时回避孤独、恐惧。消除孤独、恐惧的心理,才能彻底消除孤独、恐惧。
对“我”和“我的”的贪执,是凡夫心建立的基础,也是八万四千烦恼产生的源头。
信仰佛教,并非在接受一种与己无关的东西。佛教对于人类具有普世的价值。因为每个人都有困惑、有烦恼,佛教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困惑和烦恼的真相,并提供究竟的解决方法。如果了解这些道理,就会知道佛教对于我们
身体并非是"我",身体只是我们这一期生命使用的重要工具,它的使用是有期限的。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它和我们的关系,不可执以为"我";又要努力维护,合理使用,以便能够正常工作,为我们实现暇满人生的重大意义服务
政府讲宗教为经济建设服务,并非把寺院变成一座商店或者一个工厂,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是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的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现在有不少地方政府把名山寺院变成景区,发展经济,这不
自我是一种迷乱的感觉,家庭只是暂时的关系和存在。家在哪里?菩提家园是家,觉醒的心是究竟的家,把心带回家,那才是你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
一切法无自性,唯心唯物都不能成立,轮回没有真实不变的支撑点,世界只是条件、关系的假相。了知一切法无自性,才能从二元对立的执著中跳出来,体认空性,开启智慧。
一个再好的人也有缺点,如果有人别有用心,将他的缺点无限扩大,很有可能被当做坏人;相反,一个再坏的人,身上也不可能没有优点,如果有人片面宣染他的优点,很有可能被认为是好人。人的认识和语言都有很大的片面性
人间的情爱很脆弱,会受到不同需求的干扰,各种情绪的左右,观念、价值观的不同很快会各奔东西,业力的差别则导致人天永隔;唯有具足无限的悲心,才能建立永久的大爱。
时间是宝贵的,但它没法储藏,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足它,用它来成就善业,增长福慧。
除了基本生存,人类几乎都在为了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而努力奋斗。这些感觉虽然虚幻,且有很大的负作用,可是人们却深深贪执着,即便痛苦不堪,也还是欲罢不能。
学佛、出家,就是帮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回归心灵家园,回到生命觉醒的故乡,不再轮回过流浪的生活。
无明制造的迷乱的心,使人活在一大堆错误想法和混乱情绪中,终日忙忙碌碌,只是因为内心不安和盲目需求。理性的审视,却看不到生命的目标和意义。思考前途,却让人觉得迷惘。看来不解除迷乱的心,生命是没有出路的。
常用慈悲心待人,便在成长慈悲心。常用嗔恨心做事,便在成就嗔恨心。每天的发心、用心,决定了我们的心态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