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
释大愿法师
素食是个宝
大愿法师-
素食日
嘉样堪布
佛法不从书中求。你若想要亲证佛陀所说,不须埋首书堆中。看着你自己的心,检视身体、感觉和念头是怎么地生起和消失。不要去执着任何事物,只要清醒地观照着。这是直探佛法真相的方法。修行要自然,生活中每一件事都
这个世界只是一个梦。你一辈子执著的子女,只是你的一个缘。你一辈子放不下的家庭,只是你生命里的一个驿站。你所追逐的感情和名利只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幻影。梦醒时分空空如也,满世界都是你的,整个世界又都是空的。
人们很多时候,都不敢放下,因为怕失去。其实,该失去的,就算你不放下也会失去;不该失去的,你不放下也不会失去。关注点不是该不该失去的,应该是我们能否放下,只有以放下的轻松心态面对一切有,面对痛苦和快乐,
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 ——净慧老和尚
修行,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坦然地接受残缺。人没有三头六臂,做人也好,做事也罢,谁能尽善尽美?修行,就是用智慧看透世间黑白,并用一颗善良的心成就一切美好;用一颗宽容的心,坦然地接纳无法改变的不好。修行,就
【心理建议:每月培养一个好习惯】①用关心和自责口吻说话,责人之前先责己。②遇事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③养成记录习惯不要依赖脑袋。④永远不说不可能。 ⑤提醒自己随时记录灵感。⑥用心倾听不打断别人的话。⑦每
由于不了解自然的法则,因此才会希望事物稳定而持久。这是我,那是她——每件事都从“我”与“我所有”的角度去看待,而没有考虑到法。重点是,走到终点时,每个人都得放下。无论名、闻、利、养,或一切苦乐经验,都
人生不可能让我们保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而除去每一样所惧怕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一颗不陷入好恶、趋避的宽大之心。发愿学习友爱与勇气,不论身处何境,生病、健康、贫穷、富裕、哀伤或喜悦,我们都敞开心门,接受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纠纷与灾祸,很多从好占便宜与不肯吃亏中来。处事能吃亏,是大便宜,大安乐。守住自己的本份,绝不妄想占别人丝毫的便宜,从大处远处着想,遇到和发生利害冲突关头,常作退一步想,不与计较,省却不
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转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具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人道。命实造于心,祸福为人招,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亦听命,天地自相保。
养生先养心:少杂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常运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
有情都最爱惜自己的性命,如果杀害它的性命,就会引发它的怨恨。这股怨气深藏在八识田里,因缘一旦会合,就会来索命报复。所以杀生就要偿命,这是无法逃脱的,这叫“等流果”。如果我们远离损害众生的性命,跟任何众
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执着于某一事或某一物,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接踵而至;如能看开一切,心无挂碍,就会无所畏惧。人生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你看淡得失、无谓成败的时候,反倒顺风顺水、遇难成祥。人生最宝
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人生中途,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还会发生,只是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当你觉得自己有过错,就不要逃避了,面对人生,面对命运,当你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要面对命运
杀生有十罪:(一)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众生憎恶眼不喜见。(三)常怀恶念、思维恶事。(四)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睡时心怖,觉亦不安。(六)常有恶梦。(七)命终之时,狂怖恶死。(八)种短命业因缘。
当我们感到不快乐,感觉有所不妥时,会变得吝啬,紧抓不放。布施是一种能让我们放松下来的行动,尝试布施一块钱、一朵花、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重点不在于给出多少东西,而是释放执著的习性。布施的本质是放下
阿底峡大师说,世上有八件事让人软弱:1.希望受到赞美;2.不希望受到批评;3.希望得到;4.不希望失去;5.希望快乐;6.不希望痛苦;7.希望声名远播;8.不希望默默无名或受到忽视。 结果总是,期望得越多失望就越大,
孝敬父母,回报恩德,经常问候,给父母舒心,少说多做,给父母省心,诚实守信,给父母放心,勤奋上进,给父母开心,虚心好学,给父母称心,宽容豁达,给父母顺心,诚实坦荡,给父母真心,持之以恒,给父母安心!
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意为美妙、雅致、可爱,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
杀生的罪过是很大的。其理由是,任何一个众生,除了自己的生命以外,是没有更加可爱惜的,而不怕死的众生是很稀少的,一切众生都具有生命,有着苦乐的感受。对于这些相同的原因,自己是如此,其它生灵也是如此。在佛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