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禅梓
修罗
净空法师法语录
披菲里
生的扶持
净土杂志
大愿法师法语:怎样在人与人交往之中不生烦恼,最关键的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要超越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不要执著于自己的观点,不要偏执,不要抱着成见去看人,那样你一定会生烦恼。
白居易去拜见鸟巢禅师,问佛法修行大意。 禅师开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白居易说:“这太简单了,连三岁孩童也知道” 禅师笑答:“但八旬老翁也不见得做得到!” 白居易乃智慧超群的修行人再不多言,向禅师恭
在生活中常常面带微笑,把好意和善意传递给身边的人,就会与周围的人结下善缘。“未修佛道,先结人缘”。熟悉的人,陌生人都能感受到你的善意,如此,你生活中自然少了许多矛盾冲突,变得更加顺畅通达,这就已经开始
【法语教言】我们的痛苦是从烦恼产生的,如果能从根本上断除烦恼, 我们就能得到究竟的快乐。释迦牟尼佛的教义是要我们降伏内心。每天的每时每刻都要转变自己不清净的动机,心越清净,心的能力就越大,我们就越自由
世间的欢乐极为无常易变,然而你若能修持神圣佛法,你的快乐便会长长久久。世间的财富既短暂又片刻易失,然而你若能持续积聚资粮,你便是真正富有的。——《莲师心要建言 》
我们这一生,要走很多条路,有笔直坦途,有羊肠阡陌;有繁华,也有荒凉。无论如何,路要自己走,苦要自己吃,任何人无法给予全部依赖。没有所谓的无路可走,即使孤独跋涉,寂寞坚守,只要你愿意走,踩过的都是路。你
通过药师法门知道,不再把对立看做是矛盾,而看做是一个互补,因为我们现在运用的是圆的整体观的思维。圆是无始终的,没有一个开始的点,它是循环无尽的,生命观就应该是圆的整体观,而不应该是线段观。大脑思维是线
【承担就是活在当下】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这是禅的智慧告诉我们处理事情的九字真言: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具体怎么去做?有五随:随遇而安、随缘自在、随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处作主,
【大愿法师语录】父母亲是给你生命、包容你,对你的爱没有半点保留的人,也是从你投胎受孕开始,就为你牵挂一生,愿意为你付出一切的人。愿我们都能够觉醒,开启禅的智慧和孝道的慈悲,以禅成就佛心,以孝道成就佛身
得失相随,苦乐相伴,就在于一方之中原本就蕴含着另一方的因子,但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往往忽略痛苦因素的存在。当这种因素生长到一定程度,事物就会发生转化,得就成为失,乐中就会有苦。因此,人生有失也有得
人生需要放下的⑦样东西 :①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②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③放下自卑——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④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⑤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就宽;⑥放下
理解自己的痛苦,进而用慈悲心理解他人的痛苦;理解自己的心,进而理解他人的心;当他人对我们不好时,我们要能理解他人一切的不好,看待他人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样来修持忍辱。和每一个相识或不相识的人相处时,
一切聚合离散都是因缘和合,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如白驹过隙,光阴迅速,日月如梭,人生苦短,要及时行善积德,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我们才不会空过此生,就会在此生此世种下
【日行一善】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赠。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福祸无门总在心,人心不善祸相侵。损人利己甚
【随遇而安】在任何遭遇里面我们都要能够安祥、自在,不要在我们所遭遇的环境里面去分别优劣,去计较得失,那样你就活得很累了。而应该向内在去开启内心的智慧,这样我们就能够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真心。——大愿法师
【平常心】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内心宁静,则幸福常在; 成而不骄,败而不馁,心灵和谐,则快乐常存。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为追求了错误的东西, 更多人都是辛辛苦苦时,过舒服日子; 舒舒服服时,过的却是辛
生活禅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修行不能等待,修行不能选择地点,修行可在一切地方落实,我们起心动念每个当下都是修行的最好时
【禅语智慧】 1、气不和时少说话,有言必失;心不顺时莫做事,做事必败。 2、事莫虚应,应则必办,不办便结怨; 愿莫轻许,许愿必还,不还便成债。 3、万物在说法,看你如何着眼;一切是考验,试你如何用心。 4、知
最大的魅力不是成功,而是责任;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启迪;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步伐不是缓慢,而是徘徊;最宽的道路不是大道,而是坦荡;最险的山路不是陡坡,而是陷阱;最大的幸福不是得到,
【不执著】 只要你对于你的想法不执著,你当下就已经超越了所知障;只要你对你的感受不执著,你当下就超越了你的烦恼障;你对于一切的关系都能够洞见它的时候,你就超越了业障。所以我们应该如此的在生活中间来修,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