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新闻资讯
佛学入门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智敏上师
【2023-08-25】如何净化感情生活 星云大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感情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人,又叫做“有情”,是以感情来维持生命的。在佛教里,一向大家都排斥感情,认为一讲到感情,一讲到爱,就是罪过,就是不
【2023-08-25】有人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何?告曰:人与人之间,皆“恩怨人生”而已! 一个家庭,原本都是骨肉至亲,但是为了个人利益,为了财产纷争,彼此恩恩怨怨,错综复杂,这不就是“恩怨家庭”吗? 一
【2023-08-25】《学佛行仪》里:“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人生的“四威仪”不一定学佛的人要如此,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上,都应该要有此“四威仪”。 我们和人初次见面,但看他的气质和行仪,大致就
【2023-08-24】世间上的人,种种的营求,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快乐处处求,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欲乐,一种是法乐。 所谓欲乐,一般说,世间上有“五欲”——财、色、名、食、睡。 财——财富人人都想拥有;拥有
【2023-08-24】结缘的重要 世间上最宝贵者,并非黄金白玉,也非汽车洋房;最可贵者乃是“缘份”。人与人要有缘份才能合好;人与事要有缘份才能成功;人与社会,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等,都要有缘份才能
【2023-08-24】人有道德,我们要礼赞他;人有学问,我们要礼赞他;人有能力,我们要礼赞他。其实,人能发心,我们更要礼赞他。 古人一直叫人立志,行者一直要人发愿;立志、发愿,就是发心。心一发,则志可立
【2023-08-2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就是我们的缺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见只要能改正缺点,就是善事! 吾人从小,父母就不断的教我们要改正缺点,例如:不可以随地吐痰,不可以用左手拿筷子
【2023-08-24】世间上的人,有善人、有恶人;世间上的事,有好事、有坏事。善人做好事,容易被人欺负;恶人做坏事,总能令人畏服。其实,“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偈语亦云:“善似青松恶似花,看
【2023-08-24】在常人的认知里,大的不是小,小的不是大;有的不是无,无的不是有。但是,在《华严经》里,说明时间、空间、物品的大小、有无时说:小的不是大,大的不是小;剎那不是短,劫波不是长;一个不是
【2023-08-24】“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大厦千间,睡眠几尺?”你有想过吗?这一生当中,你究竟“拥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 在时间上,即使你“拥有”人生百岁,但是你可曾“享有”几时的清闲?诚如西班
【2023-08-24】人,是一个有表情的动物,人有喜怒哀乐;因为有表情,别人就能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有时候即使不表现出喜怒哀乐,他也会有动作、有语言,一样可以表达出心里的想法。 可是,有些人没有动作,
【2023-08-24】人,有好多种,有的人很笨拙,有的人很灵巧。笨拙的人不容易受人欣赏,灵巧的人到处受人喜爱。 灵巧,有时候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有时候靠后天的学习,也能转笨拙为灵巧。灵巧,人人欢喜!即使是
【2023-08-24】读书的人,希望每日进步;经商的人,希望日进斗金;有的人一遇到利益,总想得寸进尺。其实,做人处事应该要以退为进! 有一首诗形容农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
【2023-08-24】人生十二问人,必须时刻躬身自省,才能够修德进业。以下十二个问题,都是吾人应该反省的问题,不知你是否问过自己?一、我出生在人间,曾否做过有益于人间的事呢?二、我对于父母师长的恩德,有
【2023-08-24】一个人的伟大与否,不是看他的钱财多少、名位高低,而是看他有没有自制的力量。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幺?君子能自制,而小人不能自制;快乐与烦恼从那里来分别?快乐幸福的人生是由于能自制,
【2023-08-24】现代的观光事业发达,尤其我国的经济成长迅速,自从政府开放观光以来,每年出国旅游观光的人数,高达数百万人。就算我们只是出去走马看花,观光旅游回来,我总能带一些什么好的东西回国吗? 过
【2023-08-24】火车站前,公共汽车里;甚至海上的行船,空中的飞机,每天人来人往。万千的行人当中,当然有的人是为了行善服务,也有人是为了讲学说教;利他为人者固然有之,但是多数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利”
【2023-08-24】现代的社会,愈来愈懂得要“尊重专业”,例如行医济世的人,须要就读医学院;想要从事兴校办学的人,必须研究教育。此外,修理水电、修理马达、修理冰箱、修理冷气,甚至厨师的行业里,不管中餐
【2023-08-24】传说,曾子的母亲去逝的时候,因为家贫,找不到一条布可以把母亲从头到脚完全覆盖起来;于是有人建议,把布斜过来,不就可以遮盖全身了吗?曾子说:“不行,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 斜
【2023-08-24】每在佛教里,不管你到那里讲经说法,总有人跟你讲:“谢谢你来放光,谢谢你来开示!”把“说法”比喻为“放光”,这实在是非常的有意义! 在佛世时,佛陀每次讲经之前,都必定要“放光”,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