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教你不生气
内分泌系统
其他文章
素食资讯
汉传法师
梦参老和尚
【2025-01-03】学佛人应当时时忆持所念的世间、出世间的种种善法,存心来护念然后增长这些善根。佛法当中也有所谓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什么?念佛就是要思念佛的种种功德,思念佛
【2025-01-03】别教菩萨的修行位。菩萨璎珞本业经上卷(大正第二十四卷第一○一一页)所说五十二位中,第一位至第十位的位阶。谓信心、念心、精进心、定心、慧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心、愿心十种。亦称
【2025-01-03】关于修行十信位的时间,《璎珞经》谓,修此十信,经一劫乃至三劫,可至初住位;《仁王经》云,十千劫中行正道,其进退不定,犹如轻毛随风,东西不定;《起信论》则谓,经一万劫修此十信,可得成
【2025-01-03】第五善说正法中。初说世间法。说彼世间施戒修法令离恶趣得生人天名初所作。于五欲中开示过患令离染着故说施论。于彼恶趣欲令出离故说戒论。欲令离下生上净天故说修定生天之论。二说出世法中。初
【2025-01-03】《华严经》中讲解五十三参,但是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总共参访了五十二阶位的善知识,这些善知识遍布于人间的各种阶层之中,或者在家、或者出家、或者贵为国王、宰官(专门判罪犯剁脚后跟的执法
【2025-01-03】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自古以来即有诸方大师所施设的种种分位差别,虽然分位的角度也许有诸多差异,但不管是依何种角度、何种面向契入,总是以生命实相心如来藏为核心;必须依自心藏识之修行,而
【2025-01-03】在上一次的节目当中,我们说明了认识三宝的真实义。今天,我们继续谈世间凡夫如何能进入到佛法十信位的修行具足对佛教三宝及佛法的信心。我们在前面几集当中说明了,如果一位有情他具足了人天善
【2025-01-02】菩萨修行的位阶,总共有五十二个位阶。这个位阶是从信(就是相信的信),信位开始的,所以我们今天课程的内容就是十信位单元。首先也许有菩萨会问:为什么要从信这个部分开始讲?我们常常在强调
【2025-01-02】一二三于此虔诚礼敬大陆诸大众菩萨,愿此文能够确立菩萨行门,令诸菩萨多生累劫誓愿毫不动摇,以此佛道无上誓愿成就!菩萨于十信位圆满,得以入初住,名为发心住菩萨。如果对佛法僧三宝无有强烈
【2025-01-02】十信位的修学,主要是要能够具足对大乘佛法以及佛教三宝的信心。那么十信位要具备什么样的基础才能够开始修学呢?在《占察善恶业报经》当中,地藏王菩萨有一段开示说得非常清楚。经文是这样说的
【2025-01-02】念佛法门可以让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或者是往生到纯一清净的这个世界,乃至可以帮助我们实证佛法明心见性--既然念佛法门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就应该来修集、来实践这个念佛法门。念佛法
【2025-01-02】如果一位有情他具足了人天善法,能够孝养父母,无论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或是房舍、财宝,他都能够尽心地供养,并且还能够经常地恭敬、礼拜、尊重、赞叹;除此之外,也同样能够奉事师长,除
【2025-01-02】命运从哪里来?命运如果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偶然性,这恰好是一种不理性的人生观念。如果人甘愿将命运归于偶然,那是将今生自己一切的幸和不幸都归结于一种自己所无法操控的力量上面,保持这种观念
【2025-01-02】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有开示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十种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以及愿心等十种心。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
【2025-01-02】十信位所要学习具备的,第一个就是所谓的信心。这个初信位要具有的信心,就是前面所谈的,我们必须要相信,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除此之外,还要相信有佛地究竟无上圆满胜
【2025-01-01】十信位的第二信位,就是要成就所谓的念心。所谓念,是指对一件事情能够忆持不忘,就是我们要时时忆念着善知识教导我们的善法以及正法,要持续不断的安住在法上。这个念又可以用六念来作说明,六
【2025-01-01】佛在经典时常告诉我们,也有祖师讲:信为道源功德母。所以,信在菩萨道来讲,十信位是摆在前面的,信的具足非常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基础。既然信的具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们的五根、五力都
【2025-01-01】信心、念心、精进心、定心、慧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以及愿心这十个心,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 佛所开示的:初住位以前,在十信位的菩萨所应该修行的十种心。那么这十种的心,从
【2025-01-01】十信位的第七信位叫作回向心。到回向心的时候,是说因为对佛菩提道已经能够信心坚定不退,原本是一直积极在世间五欲上用心,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回转过来心向佛道;而在善法上所作的福德,也就
【2025-01-01】第四个(信位)是所谓的慧心。慧心就是我们愿意去闻熏、听闻、熏习,并且思惟法义,这个叫慧心。也许有的菩萨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慧心呢?这个最主要是各位菩萨不妨仔细想想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