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杀放生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
学佛之心态
情感世界
印顺导师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
【2024-06-21】太虚大师讲述佛教经律,说二处学:一曰比丘学处,是指比丘应学习的律仪言,规定若者应作,若者不应作,使所有如法出家的比丘大众,都轨纳在这个范围内。一曰菩萨学处,这是把范围更扩大开来,除
【2024-06-21】金光明经卷第四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佛告树神。尔时流水长者子。于天自在光王国内。治一切众生无量苦患已。令其身体平复如本。受诸快乐。以病除故多设福业。修行布施。尊重恭敬是长者子。作如是言
【2024-06-21】节录自《虚空藏菩萨经》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久在生死离善知识。何等为八。谓彼菩萨
【2024-06-21】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说:(一) 办道的先决条件 - 深信因果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也少不了他。佛云:「欲
【2024-06-21】合大地狱:首先要有三种恶业,打好地狱的基础---喜欢去杀生、偷盗、邪淫行,但是这边是偏于邪行多作又彼比丘。知业果报。次复观察合大地狱十六别处。何等十六。一名大量受苦恼处。二名割刳处
【2024-06-2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七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五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道。何等为十?所谓:一道是菩萨道,不舍独一菩提心故。二道是菩萨道,出生智慧及方便故。三道
【2024-06-20】《菩萨本缘经》卷中尔时释提桓因即作是念。怪哉菩萨无所爱惜。即下化身为婆罗门。至菩萨所而说偈言。大仙今当知名闻彻梵天能行于大施爱乐于正法今我所求索盖亦不足言唯愿大正法满我之所愿菩萨答
【2024-06-20】《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一首偈,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坛经》)(从上段话移至这里)那不仅是宗门如此,经教中也有如此的记载。譬如《维
【2024-06-20】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有开示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十种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护心、戒心以及愿心等十种心。十信位修行需要多长的时间,则是要看众
【2024-06-20】在玄奘菩萨所翻译的《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当中,记载了佛陀答覆弟子请问什么是正命的时候,佛陀这样说:圣所爱无漏戒摄,无漏作意同时而转;于邪命起身语二业,能正远离;超越一切诸险恶趣。(
【2024-06-20】什么是一行三昧一心这个词在中文中本来就常被使用,像说万众一心、上下一心以及团结一心,都是在说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共同地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如果说是各怀一心呢?那就各自怀着不同的
【2024-06-20】地前菩萨的修行内容菩萨行,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追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而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所修学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六度以及四摄等法,以及所应该圆满成就的无量功德等等。如果从凡夫地开始,
【2024-06-20】地上菩萨的修行内容菩萨当十迴向位满心时候,要勇发十无尽愿,成为通达位的菩萨,发起一分的道种智,并且要能够永伏性障,成为意乐清净的初地菩萨。二地菩萨要主修戒波罗蜜,要能够戒行自然清净
【2024-06-20】一切的菩萨,如果要修集殊胜的佛菩提道及解脱道,得要这样修集圣道;能够成就的话,那就要遵循四种法要来如理实践第一就是要亲近善友,而不是亲近恶友。我们前面提过,选择善友、善知识的时候,
【2024-06-19】佛陀曾在《妙法莲华经》当中,以羊车、鹿车、大白牛车作为譬喻,来说明三乘佛法的差别。世尊说:有些众生具有出世间的智慧,跟随佛陀听闻解脱道法之后,能够真实信受;他厌腻了生死轮转的痛苦,
【2024-06-19】在佛门中,身为佛教徒,经常在见面的时候就会互相寒暄,称呼对方为某某菩萨,这样说法正确吗?这样说法如法吗?身为佛弟子们,是不是应该要深入加以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菩萨,以免积非成是,流于
【2024-06-19】不但发愿世世远离恶友,还要发愿世世不生于恶国,也就是说不生于边地。生于恶国,就是生在佛法上的边地。若生于善国,可得要生在中国;所谓的中国,就是不要生在佛法的边疆,有佛法的地方就叫作
【2024-06-19】世尊灭度七百年后, 龙树菩萨赓续了佛陀正法。此点, 佛陀早已预知授记,读者可参阅《入楞伽经》卷第九,总品第十八之一。当年 世尊宣说如来藏法时,因为太胜妙了, 大慧菩萨摩诃萨悲悯众生,就
【2024-06-19】(一)看色情画面与邪淫的因果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观念,就觉得:色情的画面看一下没有关系,只要不做就行了。那也许当时能够忍住,但是在看的当下,就已经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种下邪行的种子,遇缘祂就会
【2024-06-19】佛教看待爱佛教教导要以慈悲来对待一切人,而不说爱。因为佛教看待爱,就是欣乐厌苦,是有着贪着的负面意涵,是染污的。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