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1】七地满心念念入灭尽定,寂静极寂静,烦恼障习气种子已断除极多,全无执著,此时必取无余涅盘;但于入涅盘前,佛来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而不入涅盘,转入八地,以愿波罗蜜的缘故,不断的到十
【2025-01-12】邪淫手淫会对人带来诸多的障碍,这些障碍都是可以感觉得到的,这些障碍可分为身心上的障碍和福报上的障碍,种种障碍都与邪淫手淫有关,下面我们来分别谈论一下这三种障碍对个人的极大影响。第一
【2025-01-12】修行佛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顺心如意和美满,使我们的劫难和苦厄得到消减,并且通过修行佛学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超度,使我们的业障得到消减,而且超度的功德是很大的,因为不仅能超度亡灵,
【2025-01-12】净宗法师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净宗法师简介,净宗法师讲座开示,净宗法师经典语录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净宗法师简介_净宗法师讲座开示_净宗法师经典语录等内容,十八层地狱警示网劝人
【2025-01-13】静波法师: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请远离如果有人跟你说,他佛道双修。这样的人,请远离。这表明他既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也不是虔诚的道教徒。 如果有人跟你说,他能看因果。这样的人,请远离。华
【2025-01-13】静波法师:为人心狠手辣会有什么后遗症?“惹祸只因闲口舌”,世人为什么惹祸?喜欢说人闲话,舌头满天飞,说来说去,就有后遗症了。“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你自己还觉得很委屈。不明真相的人
【2025-01-13】净宗法师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净宗法师简介,净宗法师讲座开示,净宗法师经典语录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净宗法师简介_净宗法师讲座开示_净宗法师经典语录等内容,十八层地狱警示网劝人
【2025-01-15】近代果报见闻录:慧德胜过福德清朝顺治年间,北京的顺义县有一家姓贡的大户,家有田地百顷,驴马成群,中年生下一个儿子,乳名叫庆有。给贡大户家种田的佃户长工叫李大,这一年也生了一个儿子,
【2025-01-15】只要我们还是人,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在我们学会完全掌控难以驾驭的情绪之前,我们依然会伤害彼此,也会伤害自己。因此,找到建设性的方法来回应自己的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那些令人遗憾的状况
【2025-01-15】春秋至汉魏时期中国香文化的发展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
【2025-01-07】目 录前言第一章 佛三身圆满第二章 佛四智圆明第三章 佛有十种功德名号第五章 佛具七胜法第六章 声闻、缘觉圣人和佛的差别结语前 言学佛人经常听到信佛、学佛、成佛等词,那究竟什么是佛呢?这
【2025-01-08】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
【2025-01-08】关于大般涅槃的取证,总共有四种涅槃要修证;这就是说,必须要先亲证法界的实相──万法的本源。而蕴处界的缘起性空,纵使具足观行而证得罗汉果了,所观行的对象都只是生灭性的蕴处界;既是生灭
【2025-01-08】以一分学者毁谤如来教,称如来为凡夫,不信诸希有事;于不信处,以大乘法典非必集结所出,以大乘法典非同于小乘法,乃至大乘法典非易能知晓,更者以大乘法典所说实际难可亲证,所以恶意兴谤,弃
【2025-01-09】诸佛皆是三身成就,四智圆明,十号具足。一、三身二乘人取无余涅槃,是把色法灭尽,永远不会再有未来世的色身;菩萨成佛以后并不灭尽色身,而是世世保有色身以度有缘。诸佛都有三身,或谓三身为
【2025-01-09】佛有八梵音:1、极好音(悦耳声)2、柔软音(发喜声)3、和适音(和杂声)4、尊慧音(入心声)5、不女音(无厌声)大雄之德,天魔外道,莫不归伏。6、不误音(分明声)7、深远音8、不竭音(易了
【2025-01-10】从前定远有一位富翁死了,他的妻子管理家中所遗留下来的数万两金子。她的小叔想要分钱财,她不给。于是,她的小叔便告到县衙,并且暗中禀告县令说:「如果你能追回多少,我愿意与你平分!」姓狄
【2025-01-10】佛教乃是两千多年前,出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一位印度太子,名叫悉达多。后来他感受到生命中的生、老、病、死、苦等无常的痛苦,于是出家学道,最后证悟成 佛。他的弟子们在他过世后,把他四十
【2025-01-10】《瑜伽师地论》卷38〈7菩提品〉:「又诸如来略有十种功德名号随念功德。何等为十。谓薄伽梵号为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言无虚妄故
【2025-01-10】一生补处菩萨,多必往生兜率陀天,心生欢喜,智慧满足。何以故?在下诸天,多有放逸,上界诸天,禅定力多,寂定软弱,不求于生,以受乐故,又复不为一切众生生慈悲故。(《佛本行集经》卷五)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