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5】有很多人都听说过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说佛的身体有种种美妙的地方。那么是那三十二相呢?又是怎么来的呢?在《优婆塞戒经》中对三十二相是如何产生的作了一番详细的说明:为菩萨时。
【2025-01-06】韩声振,四川梓潼县人。生于富豪之家,父母都是开明、慈爱之人。声振自幼即优游于儒家思想中,个性恬淡、朴实,不喜在官场谋略。及长,娶樊氏为妻。婚后一周即告诉妻子:‘谨身节欲,凡三元五腊
【2025-01-06】出世间的三宝一样是佛、法、僧三宝。所谓的佛宝,就跟世间三宝是不一样。世间三宝是佛像----裱好的佛像,不管是大理石雕的、玉雕的或是土去塑型的,或只是印刷的佛像,那都属于世间的三宝、表法
【2025-01-07】契经说:诸佛十号具足。也就是诸佛都有十种功德名号,具足这十种功德才能称为佛。如果对这十种功德名号有详细的了知,对佛就会产生殷重的恭敬心,就会生起十种随念功德,只要一想到佛,就记得有
【2025-01-08】石榴汁抗氧化 以色列研究所证实,每天饮用100毫升石榴汁,连续饮用两周,可将氧化过程减缓40%,并可减少已沉积的氧化胆固醇。即使停止饮用,这种奇特的效果仍将持续一个月。石榴汁还是一种比红酒
【2025-01-08】很久以前,森林深处住着一群鹿。它们的鹿王十分仁慈,非常爱护自己的部下,因而森林里的鹿,都很尊敬它、爱戴它,跟随它的鹿也越来越多。 有一天,它们一路寻着食物,边走边玩耍嬉戏,来到国王
【2025-01-08】有关朱砂供相信大家都听闻过这个词,可是真正了解的人却很少,很多朋友也经常问什么是朱砂供?怎样用朱砂供养佛珠?下面就分享给大家,以星月菩提为例。那么该怎样利用朱砂供奉自己的佛珠?1、
【2025-01-08】以一分学者毁谤如来教,称如来为凡夫,不信诸希有事;于不信处,以大乘法典非必集结所出,以大乘法典非同于小乘法,乃至大乘法典非易能知晓,更者以大乘法典所说实际难可亲证,所以恶意兴谤,弃
【2025-01-09】乐于文玩收藏的玩友越来越多,各类文玩的价格更是水涨船高。菩提子作为与佛教有着颇深渊源的器物,深受人们喜爱,很多人开始佩戴菩提子手串。因为它造型古朴,还可以彰显一个人独特的生活品位,
【2025-01-09】宋朝的江西从悦禅师参访云盖守智禅师的时候,对谈不到几句,云盖守智禅师就批评他道:看你虽然是长沙道吾山的首座,但是谈吐竟如醉人一样!从悦面红耳热的答道:请和尚慈悲,不吝开示!守智禅师问道:你
【2025-01-09】《佛说十号经》卷1说,佛有十种功德名号,即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果我们了解佛的十种功德名号的由来,就能大略了知佛的境界相了,
【2025-01-09】【三十二相】三藏法数云:一、足安平相 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二、千辐轮相 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三、手指纤长相 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月*
【2025-01-09】《菩萨优婆塞戒经》云:〖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以是因缘,如来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
【2025-01-10】唐朝相国裴休,是一位学禅的居士,他将其参禅的心得,用文字记载下来,并编印成册,册成之后,非常恭敬地呈送到黄檗禅师面前,希望禅师对其内容有所指示。黄檗禅师接过手后,看也不看的就往桌上一放,许
【2025-01-10】王安石当宰相时,曾经跟他儿子王讨论恢复肉刑的事,不久,王死了。有一天,宰相府里有一位牙校(低级的武官)来参拜王安石,乞求王安石叫左右的部属退下。这位牙校说:「昨天晚上,我恍恍忽忽,
【2025-01-10】黄龙慧南一日上堂说法:「有一人朝看《华严经》,暮看《般若经》,昼夜精勤,不曾懈怠。另一人不参禅不论义,白天铺张破席睡觉。这两人一起到我这里来,一人有为,一人无为,哪一个才对呢?」许久无人答
【2025-01-10】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已经断除烦恼,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对许多尼姑们叙述了她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善恶果报。她说:我过去曾经做一个有钱人的太太。虽然我先生家财万贯,可是我自己并没生育。后
【2025-01-11】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文昌帝君丹桂籍白话参考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
【2025-01-12】修行佛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顺心如意和美满,使我们的劫难和苦厄得到消减,并且通过修行佛学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超度,使我们的业障得到消减,而且超度的功德是很大的,因为不仅能超度亡灵,
【2025-01-13】这个世界上,生缘可谓少得可怜,死缘却多如牛毛。如圣天论师云:“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彼亦成死缘。”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在我们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