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1】大安法师:你念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问:请教法师,《了凡四训》消业障,福报现前,做得很成功,为什么我跟他一百八十度相反呢?皈依佛法僧三宝已经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霉透了,常想这是逆增
【2025-01-05】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Buddha的音译,简称为佛。为什么称为佛?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佛?首先要从佛的十号,就是佛陀的十种称号所代表的意涵来加以了解。佛陀的十号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
【2025-02-12】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第86集。在上一集中,我们谈到了以依染心,违一切法平等之性,今天我们接著要来谈粗细两种心的生灭相以及粗中之粗,凡夫智境。马鸣菩萨
【2025-02-13】精美的葫芦,生动的剪纸,鲜艳的服饰,优美的舞蹈,熟练的轮滑……10月11日,一场活泼有趣、丰富多彩的艺术节在裕华区东苑小学进行。这场由裕华区十余所中小学社团参加的艺术节,吸引了很多家长
【2025-02-1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大乘起信论讲记》这论文,妄心熏义有二种别:一、分别事识熏,令一切凡夫二乘厌生死苦,随己堪能,趣无上道。二、意熏,令诸菩萨发心勇猛,速疾趣入无住
【2025-02-06】孙正德老师主讲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今天要来为大家继续说明,禅师如何隐覆密意,而为人指出方向,让学人悟入,而能够让学人随顺,不落在语言文字的妄念上。现代的禅师
【2025-02-13】能海上师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能海上师简介,能海上师讲座开示,能海上师经典语录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能海上师简介_能海上师讲座开示_能海上师经典语录等内容,十八层地狱警示网劝人
【2025-02-06】柯正村老师主讲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节目。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题目是何谓本觉、不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这总共是三集的探讨,这是第三集节目的
【2025-01-20】蓝珀是珠宝业界公认的“琥珀之王”。在众多琥珀品种中,蓝珀因具有特有的美感与品质而拥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近年来价格暴涨,居高不下。走访山西古玩城,通货蓝珀的拿货价已涨至1500元/克—1800
【2025-02-15】鬼神上了门,要多管齐下请走有道友说,她家有个孩子十四岁了,近两年来经常犯病,而且越来越严重,孩子每次病好的时候,就说看见去世的爷爷了,见到爷爷穿着很破烂的衣服,拉着她的手说,我没有
【2025-02-15】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讲《大乘起信论》,这个子题是谈到平等摄持众生的后半部。这个地方是谈到诸佛菩萨除了差别缘以外,也有平等缘。诸佛菩萨有其智慧,以其志愿来摄持一切众生,以
【2025-01-21】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
【2025-02-15】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我们继续带大家来看 平实导师所讲述的《起信论讲记》。今天是从《起信论讲记》的第四辑第一页开始,我们先把经文念一次【问:上说真如离一切相,云何今说具足一切诸功
【2025-02-16】韩国光州近来举办了研讨会,邀请政府官员与教师考虑在学校实施纯素饮食措施。韩国民间团体共同的组织称为:环保世界打造希望之餐团队联盟。此团体是以“为孩童打造更健康低碳的学校餐点”作为目
【2025-02-16】智通禅师在归宗禅师处参禅时,有一天晚上巡堂,大叫:我开悟了!我开悟了!大众听了吓一跳,第二天上堂,归宗禅师集合大众问道:昨夜是谁自称已开悟了,请站出来!智通走出来,直下承担地说道:是我!归宗:你
【2025-02-17】不管学佛还是不学佛的人,在遇到苦难灾厄的时候,许多人会第一个想到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甚至不自主的就念一句“观音菩萨保佑”!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
【2025-01-12】各位菩萨都知道,佛法里面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是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要主张唯一佛乘?因为声闻乘、缘觉乘如果脱离了大乘菩萨乘,那么它就不是佛法;因为声闻乘跟缘觉乘,他修完以后是
【2025-02-09】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在此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道业精进否?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在上集里我们为大家说
【2025-02-09】各位菩萨:阿弥陀佛!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从《大乘起信论》之中说到的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一同相、二异相。而言同相者,已经在前面的单元中讲述过了。今天要和
【2025-02-09】各位菩萨:阿弥陀佛!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今天要和大家谈意有五种异名,其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相(《大乘起信论》卷1)。前一次提到,在《大乘起信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