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海上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七讲

2025-02-13 汉传人物

第七讲 八月七日

能仁正等诸身是佛之体,一切种智是佛之道。即一切智与道种智全摄,称为一切种种智。于种种一切,谓依所证一切种智为方便,又演而宣说以度众生。度生即是佛果。彼谓能宣说一切法者,即佛也。第四行颂合赞般若为四圣之母。此皈敬颂总赞三智、四圣、人法、体道果,显三智总相次第。此中最后说佛一切种智,而正文中佛智最先说,先求佛智是一乘道理也。

长行总摄颂义。

【狮子贤义疏】:

如是等云云。此中颂义者,是于彼广大体性中,蕴育出生等义具足诠显者也。如闻会解,且发信心,后来复随行等因缘,于经中佛说无疑,因之更能迅速发生炽然之信。以此法随法行,乃至了知于中执一及多之自性与离弃之故,所作名言体量、及道、及其行相生灭,完全了知。

【清凉记】:

广大体性谓般若。蕴者积集种子,育者增长,出生者起现行也。般若无信难入。生信方便,初由闻思会解,次修随行等因缘,即前所说能作妙善之因七义。由修断疑,更能生起极大信心,实际修行。一切执著,不外安立自性。执有自性,非一即多。佛法中人,亦多不免。印度外道礼冥性、大有性,道家立自然、混沌,佛法中各各宗派,许有少许自性者,皆不离一多。有一点自性,就有我执。本宗依因明理细细破除,不许留微尘许自性。或谓佛法说三界唯心,岂可不许有心自性。当知佛明说三界之中方是唯心,三界皆空,超出三界,尚何心之可唯。又或执真如有自性,唯其无自性方名真如,岂可真如复有自性。

离弃之故,即离弃一多之因。于彼起执,即于法上又生执实著。如自续派许名言有自性,应成派即于名言亦不许有自性。大般若初步即破名言也。于法执有自性,即药又成毒,如目中不可著尘翳,亦不可著眼药,著上眼药时,亦不能见物也。虽不许有自性,然于俗谛上许安立法相,故于名言中,了知体(境)、量(心缘境之作用)、道(修行次第)、行相(摄体量及道)、生(应立)、灭(应破)。此是见道以后所学也、此中分三次第:

一、如闻会解。

二、炽然生信,属于钝根。

三、法随法行,属于利根。

【狮子贤义疏】:

由彼了知颂辞文义性相之故,不见经中过失,乃至于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智性之三种,其中体性义理三法具有现证。了知于大觉等能作敌对之魔罗,即是三有甚深之性,即彼决定取持者,以此炽然能作生者之性故。于此炽然等中间,又以此为现欲功德之补特伽罗性。此之二说,及此中依止最胜善说,种种一切摄持等等之义,现证明了,必须最极恭敬随顺法行乃能作也。

【清凉记】:

次一段文,更释前义。不见经中过失句,应移在具有现证句后。体性、义、理、三法即体、对治、及果。魔罗即我执大魔,造三有性者。三有甚深之性即是无明。取持者即是爱取。能作生者谓能生起生老病死等。中间者谓于三有轮转之中。现欲者欲求出离。补特伽罗性者我性也。二说者谓于爱取所起之执,及于现欲功德所起之执。法上起执,指出又犯忌讳,如药又成毒,药误更难医,宗派争执最难治也。最胜善说谓般若经及现证庄严论。摄持谓要点,最极恭敬法随法行,即要点也。恭敬者谓应破我慢。能作者谓有勘能性也。

【狮子贤义疏】:

复次,由闻发生信念,以此了知诸法次第生起,最善能成就最上第一之成就。以此之故,于佛母经至极信仰随行者,最善能获得一切主要之因也。

【清凉记】:

复次以下,总结之文。三智摄于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十法,摄般若全经,应多念此颂,是总持门也。

次释颂文。

【狮子贤义疏】:

此中一切智性三种者,摄持八品之义。某体即是般若波罗蜜经,亦是论中分别成就之理,一切义相完全同经具足故。以此印摄于心,令一切智性三种之门能作总持成就之故,故于般若波罗蜜多作成就之赞也。

此中声闻亦摄缘觉(颂之初句),由被积清净解脱之次第多同,而其本体,缘觉少胜,是故教中摄之为一也。凡于涅槃乐欲等体上,寻求一切性是无生,悉皆了知,以蕴及俱有,及蕴不可得之性相修为,凡诸顺彼解脱涅槃二种之道,此中皆能得者。

【清凉记】:

声闻亦摄缘觉等,明缘觉即利根声闻,故经中摄为一类。无生即离一多。涅槃乐欲是体,一切无生是道。蕴为我执所依。俱有为界处等。蕴不可得即五蕴空。二种者,为随顺解脱及究竟解脱。

【狮子贤义疏】:

若诸菩萨能作尽其所有轮回众生义利之事(颂第二句),以诸道无生自性之证。凡诸众生义利究竟,能作修行成就者皆是。

【清凉记】:

诸道于五道之上更加愿道。诸道无生,俱遣我法二执也。根本智证体无生,道种智证道无生,一切种智证一切无生。此非即无生智。无生智惟证择灭无为一分。

【狮子贤义疏】:

种种一切无生(颂第三句),内心刻印悉皆具足者,大觉正等戒身,具足瑜伽,具足自在之主,诸行对治之法轮,种种无尽无馀,一切能作动转者。

【清凉记】:

刻印者,慧行刻意也。于环境、我执、悲心上下手。由具足故得名能仁。法、报、化、三身,即慧、定、戒、三学功德。化身现比丘相,即是戒身即是戒身。瑜伽谓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一切修行二门决定。陀罗尼门即特殊之三摩地门也。自在谓十自在。智慧为体,法轮为道,教化众生为果。法轮是佛对治之经验。第三转法轮说此是苦我已知等,自未经过,不能如是转法轮也。

【狮子贤义疏】:

若此大觉声闻等中(颂第四句),修行悉皆圆满,及成就能作之性,母经般若是我所顶礼者也。

如是顶礼,先行赞颂,能于现证庄严论论体、及对治、及种种诸业,悉皆相应建立能作摄持者也。

【清凉记】:

论体即三智,对治道即无生,诸业即大般若之修行方便。

次一段文、是应断之疑。

【狮子贤义疏】:

观观初颂一类,是无义殷勤者也。彼于般若波罗蜜多经论,性相体业未说未知,而令接受生信,任何出生亦无有也。观第二类所摄,悉皆清净真实所摄,烦恼遍行实所不摄,将何而为对治,内心不作钩摄,对治如何转变。观第三句者,种种根本皆无吸摄,以故证义亦无,极少之说亦无故,是于无义上求有,或别具有思想转变,或不是,云何?

汝说非是何以故。声闻缘觉菩萨及无上大觉等之位次,如其所有,于中随一皆摄一切智性之三种现证所有。如是摄者,三类相续亦互摄也。

如彼出家之声闻缘觉,于佛母般若未作行业,彼之所作,是一切智性之属也。诸菩萨者,是道智性之属也。如来应供正遍知圆满大觉,是一切智性之属也。

【清凉记】:

第一类、谓疑此颂不能生信,第二类、疑不能得对治用功方法,第三类、疑证义(果)既无,云何于无上求有。思想转变谓由私心建立也。断其疑者,谓当知三智应平列看,以三类皆互摄,随说一种皆摄三种故。

【狮子贤义疏】:

然而如来善能含藏显示一切智之性。若声闻等性,若缘觉等性,炽然善生一切者,谓外内诸法尽其所有少许亦有,次则亦具有声闻缘觉等之智,此等之智,非是道智,亦非一切种智,是故凡声闻缘觉等者,予以一切智性名之也。

世尊善能含藏显示种种道之性。若诸菩萨等之妙善所为,炽然善生菩萨等智,或是悉共声闻之道,或是悉共缘觉之道,谓一切道生之所作,且一切道知之所作也。但如是等完全圆满所作,且此等道之所作复再再所作,于愿道未完全圆满之所作,及诸众生未完全成熟之所作,及大觉佛刹完全具足庄严之所作,如是等正等现边之所作者,皆无为无作也。以此之故,凡诸菩萨者,立以种种智性之名也。

世尊善能含藏显示种种一切智性。如来应供正遍知、圆满大觉是。若凡种种诸法形(行)相云何?安立云何?名相云何?如其诸法细极诠解种种,此等如何安立决择?如何名言设施?如是等如来内智刹那炽然善生不少思维,是故如来应供正遍知圆满大觉者,立以一切种种智性之名也。此文录取经说,为声闻中有乐略论者故,故作如是之略说。若乐广说者,复更依经所摄,作广大之论也。

【清凉记】:

次引经文,含藏谓不可见者。一切以十二处摄尽。一切智所学,如根本教材,菩萨佛亦应学,无此不能教化众生也。妙善谓菩萨方便善巧,道生谓资粮道,道知谓加行道,圆满谓见道,再再所作谓修道,正等现边谓无学道,是佛所证。菩萨未证,故与佛不同。

【狮子贤义疏】:

此中一切智性者,依色等无常等因。果者,断除我相暗昧无明,证得无我体性者也。道智性者,依一切乘决定出生,成办真如性现证未能作之因。果者,于诸有情能作摄非摄等之能作者是也。一切种智性者,依一切法无生为因。果者,为遍空界所系之有情义利悲流无尽,及正性边际究竟证得,永离习气,中间加行界等断除,具足空性之理是也。

如是现证庄严论者,是大般若根体对治道,种种一切现证所摄果般若全部圆满之教。如彼大经佛说,是应顶受修持者也。

有诸智力平庸之士,於般若佛母大经广、中、略、所摄,发起信念受持利益之心,受已具足福德之性,但於此广大母经现证八品之次第,般若波罗蜜多究竟完全之义,无力能作显明了解,或於此超世圣母大经文相广大又广大,指示义理前后不全摄持,是故於义生疑。现今须要听闻显明之故,即依此入行支分,显示本论名诠之所作、及旨趣、及旨趣之旨趣、及随行所有之中、等等善作解说也。

【清凉记】:

次补释三智因果。一切智依五蕴等修四谛十六行观,与阿含同。但彼为断烦恼,此则悟无生。成办者,成办十地等功德。真如性谓应生应灭之性相。未能作者,有所未作当作也。摄非摄者,初地不能如二地摄千世界众生,有摄有不摄也。具足空性者,二十空等皆已修习纯熟也。

现证庄严论亦摄体道果,唯与经组织不同。

更新于:6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