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略说

2025-01-10 佛地(等觉妙觉)

目 录

一、佛有三身

1、化身佛

2、报身佛

3、法身佛

二、依教判三身内涵

三、佛之三身所说法义的不同

四、念三身佛

1、念应化身佛

2、念报身佛

3、念法身佛

五、佛之十种名号

六、如来行一切行、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七、诸佛有二种清净法:庄严清净、果报清净。

八、佛之四智

一、佛有三身

1、化身佛

佛有应身化身,依有情得度之缘而现化身,或数分钟、或数小时而灭;有时示现应身,譬如卢舍那 佛之示现释迦牟尼 佛,与有情同现生死饮食之身,方便度入 佛法,现入无余涅槃,故有八相成道以示人间,此等名为应化之身。

化身佛者庄严报身及真如,为度众生而现色像,或数分钟或数小时数天而灭,唯是影像,无有形体。

应身佛者为某界有情得度因缘成熟而示现受生成佛,说法涅槃,是名应身佛,犹如释迦牟尼佛。

2、报身佛

庄严报身佛者如卢舍那佛,常住此界色究竟天宫;亦如常住极乐世界之弥陀报身,皆具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常住于无住处涅槃者。

卢舍那 佛则是 佛之庄严报身,现今仍于色究竟天宫说法,不可谓 佛已灭;卢舍那 佛分身八十亿,于八十亿世界示现应身而度有情;此界菩萨若已修入初地而有轮宝者,悉能随时至色究竟天宫面见释迦牟尼 佛之庄严报身卢舍那 佛;若有人自称能乘轮宝至极乐世界见 佛,而不能随意于此娑婆世界面见卢舍那 佛者,悉是以其神通面见他方世界应化身 佛,此人尚非初地菩萨,何况三地四地?若是戒慧直往菩萨,须至三地满足方有轮宝及与五通,方能随时面见庄严报身卢舍那 佛及十方庄严报身 佛。是故戒慧直往菩萨,于三地满足之前,皆不能见报身 佛,唯能见应化身 佛。

3、法身佛

法身者,谓佛真如能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等心所法相应,不忘不愚一切法,能以无功用行而了一切有情心行。法身佛不说法,无色无相,唯佛与佛乃能具知,证悟之菩萨随其悟之深浅,知其多少。

佛之法身则是无垢识真如,常乐我净,能与二十一心所相应;于十方界之有缘众生,随缘赴感,靡不周详。

此谓 佛真法身无形无相,乃是真如。真如法身与三大无量数劫前之阿赖耶识非一非异。因地阿赖耶识修除执藏三界有漏法种之执藏性已,舍阿赖耶名;复修除变易生死之种子流注,断尽尘沙惑已,复舍庵摩罗名,无有异熟,方名真如。一体三名,随于修证层次差别而分别安立,实唯一心,非谓有三;故云现今异生凡夫身中之阿赖耶识,与未来三无量数劫后之真如非一非异;

二、依教判三身内涵

以上依 佛三身,说 佛有三种:谓应化身、庄严报身、真如法身。此外依有情一心说有三身:前六识说为应化身,一切有情悉能与悟者之前六识相感相应故;第七识说为庄严报身,一切异生乃至初悟之人,悉皆不知不觉悟者及自身之意根末那识故,唯除已受真善知识之教导者;第八识说为真如法身,一切凡夫异生及与二乘无学圣人,悉皆不知不解七住菩萨所悟真如阿赖耶识故,说为法身;此名依一心三身,说 佛有三种。

复依藏通别圆四教判果,说有四种 佛:三藏教 佛、通教 佛、别教 佛、圆教 佛。三藏教之菩萨地分入通教九地,九地圆满入第十地,名为三藏 佛或通教 佛;此二种 佛,等别教初地;别教初地之异于见道七住者,后自当说。别教 佛者庄严报身 佛也,亦即圆教六即之究竟即 佛也。

圆教 佛者说有六种,谓六即 佛也。三藏教及通教之 佛,布衣木食,菩提树下吉祥草为座;别教 佛及圆教究竟 佛皆是究竟 佛,以庄严应身,于欲界六天现有锦衣玉食;亦如释迦 佛之庄严报身卢舍那 佛,于色究竟天宫以禅悦为食,七宝金刚为座。此谓藏通别圆四教 佛有异有同,说有四种 佛。

三、佛之三身所说法义的不同

智慧佛能说法度众,化身佛多示因缘,很少说法,不名智慧 佛;应身佛多说二乘法,二乘法说已,复说大乘法之总相,少说一切种智;此是智慧佛,以应身住世时多所饶益人天故。报身佛多说大乘一切种智,少有宣说二乘法者;唯有地上菩萨之具意生身及轮宝者能见,戒慧直往之初入三地菩萨犹不能见;所说诸法甚深难解,未入地者闻之不解,于报身佛所说诸经不能信受;二乘无学及诸未悟大乘凡夫,悉不能测,往往谤为后人伪造,而不知诸大乘经法能修能入,故称愚凡。是故应佛及报佛名为智慧佛。

法身、涅槃、离自性者,亦谓真如也。第八识即是法身,是一切法之根本故,大圆镜智之所从生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皆从之而生,故名法身。涅槃即是法身真如之别名,涅槃乃依真如不受生之现象而立名,非离如来藏而有涅槃可证,是故涅槃非是死已断灭。

法身者有自性法身与自受用法身二种,自性法身谓 佛地真如纯净无瑕,第八识中唯持旧种,不受新熏,不复有种子变易生灭,永断二障一切烦恼种子随眠,一切 佛之自性法身悉皆如是,故名身等。

如弥陀赞云:阿弥陀 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 佛无数亿,化菩隡众亦无边。弥陀如是,一切 佛之自受用身悉皆如是;同具圆满之三十二相,同有八十种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无量好,是名诸 佛自受用法身;依 佛地究竟圆满功德法而现起,故名法身。一切 佛之自性法身及自受用功德法身,如是平等具足,圆满无别,故名身等;

法身 佛即是 佛地真如;真如不说法,悉依报化身而为众生说法。法身 佛有自觉圣智所缘境界,依之建立三乘 佛法及人天乘法;建立已,为诸有情施设五乘法,而有法施之作业。是故报化身 佛之说法度众诸种事业,悉依法 佛之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而施作;此非等觉菩萨之真如所行境界,唯究竟 佛地真如法身所行境界, 佛地真如能与五别境及善十一心所法相应故,等觉菩萨以下之法身真如唯与五遍行相应,故真如无自觉圣智所缘境界,不起法 佛大用。

法身 佛虽与二十一心所法相应,而不堕于觉知心性种种相中,依其自觉圣智所缘 佛菩提境界,建立报化身 佛之一切法施运作。

化身 佛为 佛子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真实心之般若智;报身 佛唯说唯识种智之智慧,不说六度。是故方广诸经中,属于唯识种智之般若,皆是报身 佛所说;或有依于化身中而于人间说者,或有不依于化身而纯以报身说者,其义深妙,非未证悟者所能知之,是故一切凡夫及与二乘定性无学众人皆不能知,闻之茫然,不知何趣。

然而化 佛为度众生,依法身 佛自觉圣智所缘境界而次第开示菩萨六度,由布施植福乃至真心般若智慧,离五阴十八界六入而说真心般若,说解脱七转识之阿赖耶解脱相,不依阴界入之无常空而说解脱相,依此观察而建立菩萨六度修行次第相;超越一切外道见解,超越一切误计无色定境界为涅槃者之邪见;一切外道及一切未悟大乘之 佛子等,悉不能知、不能摧坏。

有时应化身 佛具足三身,有时唯是化身;譬如最后身菩萨于有缘世界降神受胎成长出家修道而成 佛时,其法身真如住于后身菩萨之五蕴身中,有时化现庄严报身而为地上菩萨说法,非地球世间之一般 佛子所能知见;是则此一应身 佛具足三身于其五阴。有时唯是化身者,譬如报身 佛视察人间因缘成熟时,示现肉身之化身,或示现唯有影像之化身,则彼化身无有余二身。若是后身菩萨初成 佛者,则于一五阴身中,有三身全体起用。

依于应化身而说人天乘法及二乘法,复于其后说般若空真实心空性智慧之总相别相。复于第三阶段依报身 佛之智慧而说般若种智究竟之中观。大乘种智般若,乃是报身 佛为诸恶取空、拨无一切法之中观学者而说,消弭彼等与二乘人之争端,圆摄一切 佛法,是故宣说缘起自性,令离兔无角之邪见。

若有 佛说一切诸法缘起性空之自性,并说诸法缘起性空之自共相者,这一些法皆是应化身 佛所说,并非法身 佛所说法。蕴处界一切诸法无非缘起缘灭,皆是缘起性空之自性:无有一法不依缘生,无有一法不随缘散而坏,其性非真实有,是故归空,故说蕴处界及所生一切法莫非以缘起性空为自性;此诸二乘法者依于应化身 佛之自相而说与众圣弟子,众圣弟子闻已亲证,即入自相;以此自相现观一切有情,即人共相。如是,一切法自性之自共相,全部是应化身 佛所说,并非法身 佛所说法。然应身 佛于四大部《阿含经》中,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一切法界之实相涅槃本际阿赖耶识是故阿含不得自外于大乘,大乘亦不得自外于阿含,皆以涅槃本际之第八识而一脉相连故;若有人言大乘外于阿含,或言阿含中不说大乘法,斯人即堕诸法自性见中,不解阿含真实义也。

诸多金刚密迹等力士所随护之人间 佛身,乃是自心如来所化现之 佛,非是真正之如来。真正之如来其实乃是 佛之自心如来第八识法身;真正之 佛,乃是色究竟天宫中之圆满报身 佛。自心如来自无始劫以来,恒离一切六根所处境界,恒离一切世间六尘境界,故自无始劫来,恒不了知世间六尘境界,故自无始劫来恒不分别六尘中之一切法,故其自体从无始劫来恒无生灭流注,如是安住而随缘应运、流注自体所含藏之八识心王种子,以令八识心王之种子现行于三界中。

故名诸 佛庄严圆满报身为解脱色,解脱色方是真正之 佛身,三界中无有任一大力众生能起灭之,假饶十方诸 佛威神之力合为一力,亦不能毁坏任何一 佛之圆满庄严报身;如是圆满报身,非是密迹金刚力士之所卫护者。由如是解脱色故,亦令诸 佛觉知心等八识心王得在人间常住不灭,亦令诸 佛之六识心王得在天界中常住不灭,不堕眠熟、闷绝等五位中必灭之间断法中,如是安住,亦名无间法智忍也。如是无间法智忍所住之解脱色,以及第八识自心如来,皆非是金刚力士所能护持者,无人能坏之故。

由是缘故,彼及随学之徒众,悉皆不信释迦尚有庄严圆满报身常住色究竟天宫中宣说一切种智妙法,悉皆不肯承认尚有卢舍那 佛所化现之释迦 佛变化身仍在人间随缘感应而度众生,以为释迦已经入灭而灰飞烟灭,已经一法不存。悉皆不肯承认:十方法界中之一切 佛入灭后非是断灭空。悉皆不肯承认 佛所授记之真正成 佛之道。是故彼等诸人皆不信释迦常住人间而度有缘众生,于是便敢随意解释 佛法,便敢用藏密之应成派中观邪见,来取代真正之 佛法。

而是转入自性受用之圆满报身解脱色,常住世间而利益众生;而生起他受用之圆满庄严报身解脱色,利益诸地菩萨。杂阿含如是说,大乘方广唯识诸经中亦如是说;是故, 佛于此经中说: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一切 佛所记,说离诸过恶?此乃是说:远离一切过失与恶法,故名如来,非是灭尽一切法而可言为如来也。

化 佛者,谓 佛之第八识真如所化现之色身与知觉心,以及依此而有之受想行蕴等,如同人类之色身五蕴身心一般无二。若非如是化 佛示现于人间,则学 佛大众皆不能见之,不能亲承供养植福,不能受学三乘菩提妙法。如是具有同于人类身心之 佛,皆是 佛地之第八识自心如来所化现者,故名应化身 佛。

一切化现于人间之 佛,悉皆非因往世所造业果必须受报故出生于人间;乃是由其本愿力故,由其大悲心欲救众生解脱故,由往世所化之弟子已经缘熟,应该得度,是故示现受生于人间,而有 佛在人间出现。然如是 佛非是真 佛,乃是 佛之自心如来所示现于人间者;犹如吾人之受生于人间,亦是吾人各自之如来藏所化现者,所异者为:吾人往往因于业果之故而化现于人间,唯除极少数人因愿力、 佛命而受生人间,仍是自心如来所化现者。

然而化 佛虽非真正之 佛,却也不离真实如来。犹如世间制陶人家所有经由转轮等事相而造就之陶器,说陶器是由泥土所制成者;化 佛所说诸法亦复如是,由事相之修行上,为众生宣说:诸 佛实由众生在道业上所作之种种修行,而使其 佛法修行之法相得以成就,因此而成就究竟 佛道。如是而为众生宣说种种 佛法,所说者,非依如来所自证通达之内证究竟境界而说,亦非是说如来自身所觉证之深妙不可言说之境界。唯是为令众生理解 佛地境界之修行法道,故说种种法门,乃至将唯一 佛道,一分为三,次第引导众生,方便诱进,令众生发起大心,渐渐引入究竟 佛道之行门中,以令未来世中悉皆成就究竟 佛道。若是诸 佛自住之 佛地境界,则难以宣说,众生若未至其地,闻之悉皆不解,亦不可能信受故。

四、念三身佛

1、念应化身佛

一般念佛人持名念佛,只要信愿行真切就可以往生西方,但有的人为求实相念佛,所以学无相念佛;有的人为求上品上生,面见弥陀世尊,所以学无相念佛做为功夫;有的人为求学佛得力以度化众生,所以学无相念佛。无相念佛就是楞严经中所述,第二十四种圆通法门---「法以人名」,称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

念佛,许多人在念,也知道佛有三身:化身、报身和法身。因为佛有三身,所以念佛的法门就有所分别,有念应化身佛、有念报身佛、有念法身佛。所谓念应化身佛可分二种:

1)感应示现所见的佛。譬如:持佛名号,同时忆想着佛,这时感应所见到的佛形相,就是化身佛。

2)应身佛:这是在兜率天内院中讲经说法度众,到因缘成熟时,示现降神入母胎,出生后,自行七步,指天指地,告一切人天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然后示现学习各种世间学问,娶妻生子,见人间有生、老、病、死,而于二月初八降魔,明星出时,见道成佛。二月初八日转法轮,说法四十九年,于二月初八明星出时入涅盘---等(菩萨处胎经卷七),称为八相成道,以八相成道在人间示现,而后入灭,这是应身佛。因为世间众生得道因缘成熟了,所以在世间示现。一般人持名念佛感应所见的是化身佛。

感应所见的化身佛,通常是八尺或一丈六,这是以持名或礼拜供养的念佛法门修行感应所见。有的人礼忏时见到佛陀示现放光,这个礼忏也是念化身佛。

2、念报身佛

所谓念报身佛:佛的报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随形好放八万四千种光,每一种光有八万四千种好,这种佛的身量非常广大,不是凡夫众生的心量可以测知;譬如,观想念佛的第八观---想象观,和第九观---偏一切色想:观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庄严、无量无边;又譬如蚂蚁无法测知人的身量多大,我们体内的细菌无法知道人身的广大。同样的,对人而言,佛的报身也不可思议。

虽然如此,《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然彼如来,宿愿力故,凡有忆想者,必得成就。」无量寿佛无量劫以来的愿力是---只要一切众生愿意观想祂,祂就帮这个人观想成就。这种观想所见的佛身,具足了无上无量的庄严,这个庄严和身量是随观想者各自心量的大小而有不同;心量小的人观想出来的佛身量也小;心量不庄严,观想得到的佛也不庄严;心量广大又庄严的话,所观想的无量寿佛的报身也无比广大和庄严,所以只要次第而修,此感彼应,必定能见。从观经十六观的第八观到第十三观都属于观想念报身佛法门,第九观则兼述念法身佛之境界。

念报身佛并不仅是念无量寿佛,也有念十方佛,也有念释迦牟尼佛或毘卢遮那佛。在阿含部《央掘摩罗经》卷三记载:「释迦牟尼佛住无生际,住解脱地,而复住此世界。」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住在本来不生的境界,住在究竟解脱的境地里,但也同时住持在我们的世界。央掘摩罗是一位大阿罗汉,为了求得证明,于是借着文殊师利菩萨和世尊的神力到十方佛世界去,所谓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上方下方,每一方各到十个佛世界,总共见了一百尊佛,最后所见的一尊佛是断一切疑如来。这一百尊佛都跟央掘摩罗说:「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你们如果想要明白释迦牟尼佛住于娑婆世界不入涅盘的原因,你们应该回到婆婆世界问释迦牟尼佛。」

央掘摩罗和文殊师利菩萨回到娑婆世界问世尊,世尊告诉他们:「十方世界有八十亿佛,皆是一佛,即是我身,如是无量佛剎,无量如来,色身无量无边,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云何我有疾病无常。一切如来悉皆不乐生此世界,以此众生不可治故,以是义故,我于此世界,治不可治众生。我于无量阿僧祇劫,行难行之行故,获无量身,于一切无际处住,而复住此。」其意思是说:在十方世界有八十亿佛,同时都在度众,这八十亿佛都是同一尊佛,就是我释迦牟尼。在无量的佛剎里有八十亿的佛,色身无量无边,成就无量的功德,你怎么可以说我释迦牟尼佛有疾病、有无常呢?一切如来都不乐意在此世间出生,因为此世间的众生无法度化、对治,所以我在这个地方治理这些不可治的众生。我在无量阿僧祇劫,行一切难行能行的那一些身、口、意行的缘故,所以获得无量身,同时住于八十亿佛世界,也同时住于没有边际、不可捉摸、无生无灭的境界。

所以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应身示现了涅盘,他的报身和化身则常住世间,寿命无量,因此,我们应当念释迦牟尼佛。在同一部经里,文殊师利菩萨说:「彼之世界,无诸沙砾,平澄如水,柔软乐触,犹如绵纩,如安乐国。无诸五浊,亦无女人、声闻、缘觉,唯有一乘,无诸余乘。」

文殊师利菩萨和央掘摩罗到那一百佛世界回来以后说:「这一百佛都是释迦牟尼佛所化的世界,分身在那边度化众生。那里的世界不像我们这个世界,那里没有沙子,石头,地面平坦澄净,犹如水面一样,地面柔软,踩在上面,那种触觉非常的美妙,犹如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花。那些世界就像极乐世界,没有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没有女人、声闻和缘觉。在极乐世界还有声闻,可是释迦牟尼佛的一百佛世界只有一乘,全部修学菩萨道,唯一佛乘。所以有志,有愿的人不妨念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或毘卢遮那佛。这是同一佛的化身、报身法身的不同,而有三个名号。

然后,世尊对文殊师利菩萨等人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称彼一切诸佛名号、若读、若思、若闻,乃至戏笑言说,或顺他人,或欲自显,若有一切恐怖事至,悉皆消灭,一切诸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等,不能恼乱,闻则拥护,闭四趣门。未发心者,得菩提因;况清静心,若读、若诵、若思、若闻。」意思是说:你们三人去过那一百佛的世界,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称念这一百佛世尊的不同名号,不管是用读、用写,乃至听到,或以开玩笑方式来说这一百尊佛或其中一尊佛的名号。乃至为了迎合别人的意愿,或只为彰显自己的多学、多闻而说此诸佛名号的话,如果有一切恐怖的事情来了都会消灭,所有天龙八部都无法对你干扰,只要他们听到你念其中一尊佛的名号,他就拥护你。此后不但不生三恶道,连阿修罗道都不会往生。尚未发心的人,听到这一百尊佛,甚至一尊佛名号,就种下了将来成就菩提的净因,何况是以净心来读、来诵、来写,乃至听闻。

诸位大德,这一百尊佛的名号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想求生极乐世界者固然要常念阿弥陀佛,有时早晚也要礼拜忆念释迦牟尼佛。

另有经说,世尊住于十方无量世界,祂的报身寿命有七百个无量数劫。而我们修行成佛只要三个无量数劫,所以我们修行成佛后世尊的报身还在住世度化众生,祂的报身无量无边,无尽久远,这个报身是示现给初地以上菩萨来亲近修学的报身,所以悟后尚见不到报身佛。因为悟了只是菩萨须陀洹,或菩萨斯陀含,还不到初地菩萨,故不见报身佛,必须修入初地以后往生色究竟天才得以见。因此有些外道因不见报身佛,也未见到化身佛,就说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盘,再也见不到了,这是因为对佛法未深入了解所产生的误会。

3、念法身佛

所谓念法身佛:诸佛法身没有形相,他不是物质,没有重量,方位、处所,所以念法身佛不用语言、文字、声音,要离一切相而念。《佛藏经》内念佛品念法品中说:念无分别,修习念佛、清净念佛、真实念佛等,都是属于念法身佛。因为念佛时无语言、声音、形相,所以称为无相念佛。唐朝怀感大师着《释净土群疑论》卷六云:「得有相念佛三昧,念报化身佛。得无相念佛三昧,念法身佛。」即是此意。

五、佛之十种名号

《瑜伽师地论》卷38〈7菩提品〉:「又诸如来略有十种功德名号随念功德。何等为十。谓薄伽梵号为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言无虚妄故名如来。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正等觉。明谓三明。行如经说。止观二品极善圆满。是故说名明行圆满。上升最极永不退还。故名善逝。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类染净相故。名世间解。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是故说名无上丈夫调御士。为实眼故为实智故。为实义故为实法故。与显了义为开导故。与一切义为所依故。与不了义为能了故。与所生疑为能断故。与甚深处为能显故。令明净故。与一切法为根本故。为开导故为所依故。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众苦。是故说佛名天人师。于能引摄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前等觉。故名为佛。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

《菩萨优婆塞戒经》云:〖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如来世尊修空三昧、灭定三昧、四禅、慈悲、观十二因缘,皆悉为利诸众生故。如来正觉发言无二,故名如来。如往先佛从庄严地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如来。具足获得微妙正法,名阿罗呵。能受一切人天供养,名阿罗呵。觉了二谛:世谛、真谛,名三藐三佛陀。修持净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更不复生诸有之中,故名善逝。知二世界:众生世界、国土世界,名世间解。善知方便,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能令众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离苦受乐,是名天人师。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为佛。能破四魔,名婆伽婆。〗

如来十号具足,当我们了解如来十号的由来,就大略了知佛的境界相了。由于大略了知佛的境界相,终于知道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辟支佛都无法测度如来,何况凡夫未悟众生?所以对佛就有了殷重的恭敬心,如此心态,念佛时就会使戒行次第转变清净。如来的十号是怎么来的?如来从因地还没有见道的三大无量数劫之前,在凡夫地中为求离欲,因此修不净观。修不净观能使人离开欲界地而生起初禅境界,舍报后可以生到初禅天中;乃至善根比较好的人,由不净观可以取证声闻的初果境界,这就是四念处中的观身不净。由于如来从因地时修不净观,是最初、最基本的观行;再从最基本的不净观往上进修种种法门,乃至最后阶位的无上正等正觉。这样次第的修行,从庄严地,也就是从庄严佛菩提的资粮位、加行位,从庄严佛菩提的见道位、通达位、十地位,一直到究竟解脱的如来地,在在处处所修诸法,都胜过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所以如来名为无上尊。无上尊是最上第一的称号。若能了知成佛的次第、内涵与所证的解脱内容,以及佛菩提的境界相,念佛时一定会使戒行清净,就能快速取证解脱果,所以应当念佛。

除此以外,如来世尊修学空三昧等。空三昧有很多种,我们这里只简说空、无相、无愿三昧的空;或者说空、无相、无作三昧的空。二乘人亲证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但是世间定的四禅八定也称为三三昧,但这种三昧是通外道的,是讲禅定中的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昧,属于世间定的三种三昧,通有漏法,且不谈它。单说这无漏法的空、无相、无作三昧,就有二乘与大乘的不同。二乘所修的三三昧,是因为亲证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全都无我、无我所,所以证得蕴处界等一切法缘起性空的无我观。缘起性空而无常,所以无我、无我所,全都无常故苦;既然如此,蕴处界等一切法当然是空,这就是亲证二乘菩提的空三昧。证得空三昧就了知五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悉皆无相;既然统统无相,则无所得;无所得,所以心中无愿、无求,不会再起愿:愿我得到一百万美金、愿我长寿千岁;都不会再起世间法的种种愿求了。无愿、无求,当然也就无作,这叫做空、无相、无作三昧,或者说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二乘圣人所证的三三昧。

可是大乘菩萨不但要证二乘圣人所证的这种三三昧,而且是在加行位的满心世第一法时就要完成取证,大乘菩萨还得要亲证另一种三三昧,仍然称为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说,菩萨另外要再亲证心真如。证得心真如如来藏观察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于一切法皆无所得,无形无色,所以是空,空故无所得,这就是空三昧。既然空无所得,所以于一切法中无相;既然无相,还需要再起心求愿吗?不需要了!因为本来都无所得,未来也一样都无所得;无所得,所以心中无愿无求;无愿无求而不起任何希望,自然而然就无所作了;从此以后凡有所作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不为自己计较,这就是大乘法中依心真如的亲证而发起的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知道的。菩萨必须具足证得这两种三三昧。至于四禅八定的三三昧,从菩萨的立场来看它,从二乘俱解脱圣人的立场来看它,以及从证得四禅八定的凡夫来看它,又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一种三三昧是无量无边的,并不是只有一种。而且菩萨还得修学种种三昧,所以三昧不是只有少数几种而已。同理,诸佛如来在因地所证的三三昧,到达佛地来反观时也会不一样,所以诸佛如来所得的空三昧、灭尽定的三昧也都不同于二乘圣人。所以诸佛如来所证的四禅,也不同于二乘圣人;所证得的慈与悲三昧,更不是二乘圣人所能了知的。而且诸佛如来现观的十二因缘,不是单只有十二因缘,而是从心真如来现观十二因缘的,也是基于十因缘观(或说九因缘观)而说十二因缘的,所以也有不同的十二因缘观。这些都是为了利乐诸众生而必须亲证的。能这样修行而获得的解脱智慧和佛菩提智慧,都是究竟而无人能加以质疑的。因此,如来正觉发言开示时,不会有前后不同的二法,永远是前后如一而深浅有异,但是永远都不会自相冲突,以此缘故而称为如来从诸法法性究竟如如而来世间。

有许多凡夫读大乘经典时往往会毁谤,或是心中有所怀疑:如来不是讲空、无常、无我吗?为什么到第二转法轮般若系诸经里面会说有真实我、实际、如来藏、真如、非心心?似乎前后有一点自相冲突吧!读到第三转法轮诸经时疑心就更重了:竟然说如来藏常住,说有常住的我,还说常乐我净,这不是与原始佛法的苦、空、无我、无常前后矛盾吗?有些凡夫们常常这样怀疑。但事实上完全没有冲突,那些凡夫们不懂,就说:如来发言有么,两种说法前后冲突。但在初转法轮的四阿含中说缘起性空时,其实就已经明讲了:是依无余涅槃的实际、本际来说蕴处界诸法的缘起性空;所以,原始佛法所说的空、无我、无常是蕴处界的空、无我、无常,却早已说有实际、本际了。二转法轮的般若经是为了引导阿罗汉们迥小向大,所以就更明确的说有无念心、无住心、无相心、无心相心、非心心,把祂叫作菩萨心。以这个涅槃心来说诸法的缘起性空、说蕴处界的无常、苦、空、无我,以涅槃的实际常住不坏及蕴处界缘起性空来说中道与实相而不落两边,所以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与涅槃实际的中道缘起性空与真如心根本就没有冲突或矛盾!未见大乘道的凡夫不懂阿含、般若、唯识的真实义,才会说: 如来说法前后自相矛盾。佛在第三转法轮时更进一步作深入的开示:成佛的内涵就是一切种智的修证圆满。一切种智具足圆满时更不会落于断灭空、常见有,所以释迦如来前后三转法轮诸经发言无二,怎可说诸佛如来发言有二呢?诸佛也都如是发言无二,凡是通达三乘法义的人绝对不愚佛、不愚法、不愚僧;而凡夫总是愚佛、愚法、愚僧,甚至更大胆的诽谤佛陀说法前后有二、自相冲突。当我们了解了三乘菩提中的种种异同时,就可以如实了知诸佛如来确实是正等正觉而无上的,所以诸佛如来发言无二,因此应该叫作如来从诸法法性究竟如如而来世间。

又因为犹如往昔过去诸佛都从庄严地出生:从布施庄严、持戒庄严、忍辱庄严,以及精进、禅定、般若的庄严,加上方便善巧庄严、智慧庄严,要具足十波罗蜜来庄严,这些都是庄严地。最后还要百劫修相好,专做布施:内财外财一切时、一切人、一切地皆施。这样具足了庄严,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诸佛如来才叫作如来。当我们心中能这样念佛时,戒行自然清净了!所以应当如是念佛。

佛有第三个名号,叫作阿罗汉。为什么诸佛又叫作阿罗汉呢?第一、因为诸佛都具足获得微妙正法。二乘圣人成为阿罗汉而被称为人天应供,是因为他们能出三界生死,而凡人与诸天都未能出离三界生死,所以出三界生死的人都可以称为阿罗汉,阿罗汉的意思就是应供:一切人、一切天都应当供养他们。他们在人间只是人类之身,但是一切人与天都应供养他。因为一切诸天不能出三界生死,他能出,所以人天都应供养。诸佛具足获得微妙正法,远远超过诸阿罗汉,当然也应该称作阿罗汉,所以诸佛也是人天应供。诸佛远远超过诸阿罗汉的解脱证境,而诸阿罗汉尚且是人天应供,何况诸佛呢?当然能够受一切人、一切天的供养,所以诸佛也称为阿罗汉。当我们念佛时,知道佛也有人天应供的证境与名号,当然念佛时一定会生起惭愧之心,就必定会使得我们的戒行越来越清净,心地就渐渐变得清净了,所以应当念佛来清净戒行。

第四、佛还有一个名号,叫作正等正觉。佛为什么叫作正等正觉?因为祂具足觉了二谛:世俗谛、真谛。证严法师怎么解释世俗谛呢?她认为:在家人以财物来供养出家人,这叫做发俗谛。所以,现在真的是末法,连大法师都会误会世俗谛。这样教导下去,几百万的信众都相信说:我们在家人以财物供养出家人,这就是我们证得世俗谛了,这样就是修世俗谛了。真是误会大了!佛所说的世俗谛是什么?是说:对世俗法蕴处界,现观其无常、苦、空、无我,才是证得世俗法的真谛,世俗法是指蕴处界,不是指财物,也不是以世俗财物供养出家人。现观世俗法的缘起性空,就是证得世俗法的真谛,才是证得世俗谛。因为苦、空、无常、无我,是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缘起性空而无常住的真实我性,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是世俗法,如此亲证者名为证得世俗谛。

现观五阴的一一阴、十二处的一一处、十八界的一一界都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是世俗法中的究竟正理,所以称之为谛。这样现观而断我见,乃至进而断我执,都叫作世俗谛的亲证,这样修行才叫做修学世俗谛,这样亲证才叫做世俗谛的亲证与现观。不是说在家人以财物供养出家人就称为世俗谛,如果依证严法师这样的说法,外道也应该有世俗谛了!因为外道也有很多人出家修行,他们也有很多在家信徒来供养出家人,所以外道们也应该有世俗谛在家人以世俗财物供养出家人。可是外道为什么还被佛陀称为外道?因为他只有世俗法而非谛有世俗而无谛。他们所谓出生死的涅槃境界,都是错误的,不能现观识蕴的生灭无常,所以不是谛谛是真实理所以他们有世俗而无谛。现在证严法师所讲的世俗谛跟外道的世俗法一样,同皆有世俗而无谛,怎么叫作佛法呢?所以世俗谛不许弄错:定义错了,法就错了。诸佛如实觉察现观究竟了知世俗谛,所以能教导阿罗汉们出三界生死。

诸佛所证的第二谛是真谛。真谛是说:有一个法是正真无二的,正真无二的法就是一切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一定是常住而不可坏的。一切诸法的实相讲的就是心真如,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另有种种名称。因为祂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没有一法不从祂出;所以祂是一切法的真相,是一切法的真际、实际、本际,当你证得第八识时就是亲证真谛而入门了。诸佛对一切法根本的第八识究竟了知,对第八识中的一切种子已经具足现观、具足亲证,所以称之为具足真谛。佛具足了这二谛,所以称为正等正觉。

佛又因为修持净戒,所以具足三明,才能称为明行足,这是第五个名号。明行足就是具足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什么是天眼明?任何一个人只要到达不退转位时,佛就会知道这人未来多少劫之后将会成佛,他的佛世界是什么名称,他的佛号是什么,他有多少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他的正法住世多久,像法、末法各住世多久。因为诸佛都有天眼明。这种天眼明不是阿罗汉所有的,因为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只能看到未来八万劫,超过了就看不到了!但诸佛的天眼明没有限制时劫。关于宿命明,大阿罗汉的宿命明最多只能了知八万大劫前的事,超过八万大劫就看不见了,诸佛则无限制。还有漏尽明,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虽然也有漏尽明,可是他们的漏尽明只在世俗谛上漏尽,世俗谛中的法无所不知,但是一碰到真谛就丝毫不知了;诸佛不然,包括习气种子随眠如何断尽,也包括智慧障的所有上烦恼如何断尽,都无所不知,这样的漏尽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因为具足修了这三种明法,所以也都称为明行足三明已圆满具足。阿罗汉有三明而未具足,所以不能称为明行足;辟支佛也不能称为明行足,所以这是诸佛才有的第五个称号。当我们了知诸佛有明行足的境界时,以这种念佛心来持戒,戒行当然会清净,心地也就跟着清净了,证果就容易了,所以应当念佛。

这三明要如何达成?基本条件就是戒行清净。可是阿罗汉也戒行清净,为什么他们无法像诸佛这样?我告诉你:阿罗汉无法自由自在的转变自己的内相分,所以他们无法断尽习气种子的随眠。但是诸佛都要经过二地满心的阶段,在这阶段已经可以自由转变自己的内相分,使恶法种子都不能再熏进第八识心田中了。但是阿罗汉连无生法忍的基本的条件明心都没有实证,他们如何能究竟清净自己的习气种子随眠呢?当然无法究竟清净戒行。戒行的究竟清净是要从无生法忍中修来的,阿罗汉根本不懂大乘般若种智的无生法忍,如何能证得诸佛的三明究竟境界?当我们了知这一点,就知道:想要成就诸佛的明行足境界,得要亲证大乘无生法忍果,应该先明心,然后清净自心才能证得;想要清净自心就是严持戒行。当你了知这一点,念佛时当然会使戒行清净,不会违犯,所以应当如是念佛,使自己的戒行渐次清净。

诸佛的第六个名号是善逝。诸佛可以永远不再受生于二十五有之中。有人也许想:阿罗汉也可以不再受生于三界二十五有之中,因为他们都可以出离生死。可是阿罗汉如果想要成佛,还得要再受生于三界诸有之中。阿罗汉如果是三明六通者,已经离胎昧了,也可以不再受生于二十五有之中;但因为回小向大及悲愿和成佛的善法欲,因此发愿受生于三界中,但是却能在每一世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不会再轮转于三界中。不过,并非所有阿罗汉都是三明六通的圣人;如果俱解脱的阿罗汉还没有修学五神通,他还是会有胎昧的;如果是慧解脱的阿罗汉,当然更离不开胎昧,当他们回小向大再来学大乘佛菩提时,一样要重新受生于三界二十五有中,当然不能称为善逝,因为他们的异熟果种都存在,都还有变易生死存在,不是究竟离生死了。但是诸佛究竟断尽阿罗汉所断的分段生死,也究竟断尽变易生死,所以诸佛能称为善逝,所以阿罗汉、辟支佛都不能称为善逝。

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若回心大乘,就会像四、五、六地的菩萨一样:乘愿重新来到人间时,前世的姓名与行业都能了知,可是当你要求他: 你下一世来示现时,能否像佛一样示现为几夫而把一切往世的事情都忘掉?他们都没有办法,八地、九地菩萨也都没办法,但是诸佛就有这个能耐:明明已经成佛了,乘愿去某世界的某星球受生时,在肉胎出生时示现意生身,指天指地而行七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接着把往世的一切事情都忘掉,示同凡夫,这只有诸佛才做得到,任谁都做不到。这也是善逝的境界,能故意隐蔽威神之力、智慧境界与解脱境界,示同凡夫一世修成佛道:以凡夫之身示现成佛。天上天下有谁能做得到呢?没有人做得到!所以诸佛因此才能称为善逝。化缘已毕,舍寿而去,又在另一星球重演一遍这种戏码,不断的度化有缘众生,没有人能如此,所以称为善逝。已经知道善逝的意涵以后再念佛时,心地当然会开始转变清净,所以应当以念佛心来令戒行清净。

诸佛还有一个名称:世间解。因为佛已具足了知二种世界:众生世界、国土世界。众生世界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世间:你的五阴世间、十二处世间、十八界世间,这是每一个众生各自的世间。这种世间:人有人的世间,天有天的世间,鬼道众生有鬼道众生的世间,乃至地狱有地狱的世间,各各不同,诸佛都具足了知,所以是世间解。有些人学佛一两年,就说他知道天世间了,其实都是妄语;不说别的,光问他最粗浅的:初禅天人的五阴发间是怎么回事?讲不出来了,就反问说:初禅天人?我又没生到那狸去,我怎么知道!就扯上一大堆理由。初禅天人都有五支功德,所谓觉、观、一心、喜、乐。我不问他五支,我只问:初禅天人的天身是怎么回事?就答不出来了。这样的人说他已经明白天人的世间了,也太荒唐了吧!光是一个初禅天人的色阴就不知道了,还能知道什么呢?所以说他不是真正的了知世间。真正了知世间的人,得要从欲界天人的天身,初禅天、二禅天,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他们五阴、四阴的内涵都能了知,才只是世间解的一部分。但是诸佛都具足了知三界五趣众生的五阴世间,所以包括畜生世间、饿鬼世间、地狱世间,无不了知,这只是世间解的第一部分。

还有器世间也得了知。器世间:十方虚空无穷无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问他说:十方虚空有哪些世界?不知道!有些人甚至连听都没听过,从七金山、铁围山等等十重山,七香水海;暂时别说到那么大的世间吧!光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海就好,就不知道了。虚空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所以再问他:这些世界从哪里来的?这些世界为什么都会有成、住、坏、空的不断转变呢?他也答不出来!说是自然就会如此。可是为什么会这样?一定有原因,不可以说它自然就会成住坏空。凡事皆必有因,不可能无因而有那些现象出现的。十方虚空的器世间从哪里来的?且不说十方虚空的器世间,光说我们这个地球世间就好,是从哪里来的?其实都是从你们各人以及我的如来藏,是从地球上所有有情的如来藏共同运作而来的。为什么能够这样来?这是佛地才能具足知道的,我们目前所知的也只是少分知而已。诸佛对器世间也能具足了知,所以称为世间解。所以,要具足了知众生世间及国土世间,才能称为世间解。这是什么境界?是一切种智的境界,不是诸地菩萨道种智的境界。当你了知世间解的真义,以这种念佛心念佛时,戒行一定会清净,心地也会清净,成佛就很迅速,所以应当念佛。

诸佛的第七个尊称是调御丈夫,因为能调御一切众生,所以称为调御丈夫。有一句话说:女中丈夫,女中豪杰。为什么现女人身而被称为丈夫、豪杰?因为能在世间法统理大众无碍,不是因为有力气,而是因为在理,并且没有小家碧玉的扭捏心态,直爽而不偏心,所以处置种种事务时使得大家都心服口服,这就是能调御众生的世间豪杰,以妳成为女中丈夫,表示妳有调御的能力。诸佛又称为调御丈夫,是因为善知众生心与众生境界,并且善知一切器世间境界,因此具备了无量无边的方便善巧来调伏众生心,教导众生如实、如法的利益自己。教导就是 御,调伏就是降伏其心;这必须有无量无边的智慧与福德,若无福德而单单只有智慧,也是做不到的;当福德无量无边时,若有贪求无厌的众生来求,也都能调伏他们。他需要一百万,就应允赠送;但是同时要求他遵守约束:不生气、不邪淫、不窃盗、不杀生等等,立誓遵守而受戒了:若是破了这些戒,就得下地狱。然后送给他一百万元,他若接受了受戒的条件,你就调伏了他;所以有时调御众生,还得要有大福德,不光是靠智慧。诸佛善知众生世间,了知一切众生心,又因为福德、智慧具足,威德极大而成为大丈夫;又因为诸佛智慧无量无边,有种种方便,所以能调御众生而成为调御丈夫。我们要与诸佛相比,实在相差太远了。如果想要修到这个境界,只有效法精进修行。可是效法精修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许破戒,一定要保持你的戒行清净,这样就不会违戒了,所以应当如是了知佛是调御丈夫而修行念佛法门。

诸佛第八个尊号是天人师,因为祂能方便教化众生离苦得乐。众生在三界六道中,有种种苦,也有种种恐惧怖畏,都无法消除,但是佛有能力施给众生一切无畏,因为这个缘故,众生乐于亲近祂;因为只要依于佛座而住,什么恐惧都可以消除;既然如此,就可以安心学法。佛当然可以用无量方便来教化众生离苦得乐,诸天天人有苦来求,佛也可以让他一念之间,免离天人的生死,这在经中也有现成的典故,所以天主的五衰之相,当下消除了。这就是说,他的一期生死在一念之间就解决了。佛能这样教导众生离苦得乐,当然是天人师。诸地菩萨因为没有这种大功德,所以在人间示现时有人尊称他说:您真的是天人师!他说:对不起!受当不起。因为天人师是佛的称号,明明知道自己还没成佛,哪敢受这个称号?所以最多只称度人师,不敢称天人师。纵使诸地菩萨说法时,常常有天人来听法,也不能这样自称,因为这是佛所用的名号,不应当僭越。

最后一个尊称是佛,婆伽婆。佛也就是婆伽婆,叫作佛陀、Buddha。但是,为什么称为佛?有两个原因:一是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所以称为佛;另外是因为能破四魔,所以称为佛。佛具足了知一切法,无所不知,一切法指的是众生心所起的一切法,所以佛智就称为一切种智。而且,佛具足行一切行,修证成佛所应当修的一切行,都已修过了,具足圆满了,所以称为佛。而且,还要能破四魔;诸位还记得四魔吗?烦恼魔、生死魔、天魔、五阴魔。你们想想看,这四魔,你破了哪一魔?五阴魔都还没有破尽,怎么叫作破魔呢?破五阴魔是慧解脱阿罗汉的证境。大乘菩萨的初步摧破五阴魔成为能取证慧解脱的人,至少也得初地满心。因为初地满心是可以破尽五阴魔的,但是故意不破而保留最后一分思惑;因他觉得破不破尽都没关系,反正那是七地满心的事,眼前不必管它,所以都不以为意,他是能破尽而故意不破尽。可是初地满心能破五阴魔,其它的三魔也还是破不尽的,因为鬼神魔来捣蛋时,若没有护法大善神护持,戒慧直往的初地菩萨是赶不走他的,只能不受影响而已。但是诸佛可以赶走他,只是因为慈悲而不赶他,还要摄受他。五阴魔,光是我们在《楞严经》讲那五阴的境界,你们好多人听过了,可是整理录音带时,整理到同生基三个字时已经遗忘了!我们不是讲过了吗?同生基就是行阴,那时不是说行阴熠熠吗?真的讲过了!结果还是忘了,何况能破五阴魔?

至于烦恼魔,其实就是一念无明的四住地烦恼,这也不容易破;对一般学人与大师而言,光是了知就不容易了。所以能破四魔的人就能破天魔,天魔摄在鬼神魔之中。四魔都能破,所以才称之为佛,所以佛另外有一个尊号叫作怖魔。比丘的意思也是怖魔,因为出家了,渐渐会出离魔所掌控的境界,所以魔就恐惧了:我的魔子魔孙又少了一个。他恐怕世界众生都入无余涅槃,就空掉了!世界空掉以后,他就没有发挥的舞台,他真的不安于寂寞。比丘就是安于寂寞,这不是魔的境界;所以如法修行的比丘们才能破四魔。若知一切法而且具足一切行,这就称之为佛,称为婆伽婆。当你了知佛这十号的内涵时,你念佛时一定会想:我为了修学佛法,所以来受戒;受戒是为了想要成佛,然而佛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我应该要清净一些。想要清净时还能犯戒吗?心心念念想着我要戒行清净,当然戒行就不会被玷污了,所以念佛能让戒行清净。

六、如来行一切行、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菩萨优婆塞戒经》云:〖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

如来所行与如来的戒定慧,全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来行一切行、如来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生,都不曾有过一念是为自己而修的。如果心中想着:我修增上慧学、增上定学、增上戒学,可以迅速成佛。我告诉你,你将无法修三种增上学,只能够修一般的慧学、定学、戒学,谈不到增上学,增上是指初地开始所修的三学。从初地开始,绝不会起过一念为了自己而求进步,他想的只是为了佛教、为了众生,想去把它圆满;不会想要先把自己的目标达成再来为众生、为佛教做事。除非为佛教、为众生所应做的种种事都已经有人在做了,用不着他了,他才会乐得清闲而为自己修道。如果需要用得着他,绝对不会推辞,他会马上出来做事,不必等人家开口。假使要等人家开口才出来做事,那个人不可能修增上三学的。菩萨应该这样观察:如来无量劫来都是这样修,一切行乃至修戒定慧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的,所以诸佛如来都是以很长久的时间,在不可计算的一世又一世中,对怨家、亲眷都是平等的加以利益而没有差别。

诸地菩萨在无量劫弘法的每一世中,都会遇见过去世的眷属,也都会遇见过去世的怨家,可是当他知道某人是过去世的怨家时,不会起心动念加以排斥。如果有一天自认为是某地的菩萨了,可是遇见过去世的怨家时,心中不高兴而不想帮助他证道,那你的自认为第几地就是大妄语了!因为诸地菩萨都不会这样想的,明知道是怨家,也不会有所计较;乃至当世的怨家,他也愿意接受他们忏悔,然后继续帮助怨家,这样才算是诸地菩萨。诸地菩萨都没有记恨的,会记恨就表示他仍然是地下菩萨尚未入地。已成为如来,当然是超越诸地的,那当然是怨亲等利,不会有差别心。若说诸佛如来会有差别,那只是观察众生的得道因缘成熟与否:若遇缘未熟的众生,勉强帮助反而会揠苗助长。如来对众生只会有这个差别,但不会有怨亲的差别,因为已经断了烦恼。在诸地已经开始断习气种子随眠时,就不可能会有排斥怨家的事情出现了,何况是佛地呢?所以,佛地已经断尽一切无量烦恼。无量两字就包括所知障的上烦恼在内了。四住地烦恼是有量的,只不过四种住地烦恼而已,但是所知障的上烦恼是无数量的。所以无量二字是包括无始无明的恒河沙数上烦恼(又名尘沙惑),诸佛把这些烦恼也都断尽了,所以 一切无量烦恼当然一一皆知。既然如此,我们知道佛的境界时,你的念佛心就一定会清净下来,一定不会再去犯戒。这样念佛,戒行当然就会清净;能这样念佛就是真正懂得念佛的人。所以,真正懂得念佛,还真的是在见道以后。没有见道而说懂得念佛,只是方便说;因为光是十号就不懂了,还能懂得念佛啊?所以应当如是念佛,就能令戒行清净。

诸佛都很清楚知道:一一众生都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烦恼而无量世中受大苦恼。诸位想一想: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量世的生死就是众生最大的苦恼,而众生会受这些大苦恼,都是为了一个烦恼:我见。单单只为了一个我见烦恼,所以在无量生死中受大苦恼。四种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我见烦恼),以及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这四种烦恼,归根究柢仍是基于我见而有的。譬如欲界爱是贪爱欲界法,就是贪爱欲界中的色声香味触;但是欲界的贪爱也是从我见而来的,因为有我在欲界五欲中享受,所以贪爱欲界法,因为众生觉得我真实存在啊!你随便找一个学佛人,向他说:五蕴无我。他会说:对啊!无我。你突然给他一巴掌:是谁在痛? 你为什么打我?很痛欸!我就跑出来了。你向他说:这个痛既然也是无我,你干嘛生气?所以你挨我这么一巴掌,算是活该!他不信,就跟你争执:我又没有讲错话,你凭什么打我一巴掌?又是我,正因为这个我,所以他生气起来了。

众生轮转于欲界中起贪,是因为这个我;色界爱也是这个我,放不下觉知心自己,不愿灭掉觉知心自己;无色界众生还是执着这个 我,都是因为这个烦恼而轮转无量生死中。外道也有很多人可以不贪,所以他们也有少数人能离开欲界地而证得初禅,所以称为离生喜乐地,死后不再生于欲界中,可是他仍然会再轮转下来人间继续受苦;所以显然不是断贪,只是藉禅定来伏贪。所以想要远离无量世的大苦恼,就得要断我见,才能渐渐离开无量世的大苦恼。只要一断我见,犹如《阿含经》讲的,最迟钝的初果人,最多也只不过是七次的人天往返受生,最后生也可以远离三界生死苦恼。那你想想:所有的众生为了一个烦恼而受无量世大苦恼,当然是指我见。由此可知断我见的重要,明不明心倒是其次,见不见佛性倒是其次,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

我如果没有死,帮你悟了如来藏,你将来还是会否定祂,因为仍会认为离念灵知是真实常住的心;这就是古时禅师所骂的:人家是死了活不了,你是从来不曾死。就是指这种人:我见根本没有断。我见没有断,帮他悟了实相心以后,还真是后患无穷;你帮他悟了,他还会反过来否定你,还会回头去认离念灵知为常住心、佛地真如。所以,一一众生为一个烦恼而在无量世中受大苦恼,这个烦恼当然就是我见;只要一断我见,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必然会出三界生死。可是,如果断或离贪瞋等法,但是我见没有断,那还是要继续轮转生死;断、离贪瞋等法只是一个短时间离开人间的生死,最多只有八万大劫,仍然要回来人间又重新开始人间的生死。所以,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远比明心与见性更重要;明心与见性的重要是为整体佛教,为全体众生而说的;因为如果能明心、见性,渐渐发起道种智,就能护持正法,不让任何人破坏,所以是为全体众生考虑,也为整体佛教考虑的。但是若从每一个人自身的切身利害来考虑,我告诉你: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这个使人流转生死的最主要烦恼我见诸位去禅三之前可得先好好观行,先把它断除。先别急着想:再过一、两周,我要去禅三了,要赶快参出来:如来藏在哪里?错了!你要做的是先观行蕴处界的一一法虚妄,先断我见,不可漏掉任何一蕴、一处、一界。我见若能观行很彻底,把它断除了,找到如来藏时稍微为你点一下,你就知道怎么整理了。如果我见断除的观行没做好,找到了如来藏时教你整理,你还是不容易整理好;喝了一整天的水,可是进了小参室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白喝了!但是别人喝无生茶是越喝越欢喜,有好多法出来了,智慧越来越增上;结果你不是,这时越喝越痛苦:好难喝!这杯水比什么苦药都苦。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断我见的观行,你在禅三前得要独自坐下来,好好去思惟弄清楚,色受想行识一一弄清楚,十二处一一弄清楚;十八界一一弄清楚:六根、六尘、六识都弄清楚,都观察出来:果然六尘虚妄,六识虚妄,六根也虚妄。当你观行清楚时,就把破参明心的前方便完成了,就不必在禅三道场一次又一次被打回票。只要我见断了,平时也有熏习如来藏体性的正见,当你一找到如来藏时就能承担,自己就能确实体认祂是不是如来藏了。所以修学佛法最重要的还是二乘声闻法的见道断我见要你现观能取与所取都是虚妄。

问题是:能取是什么?大师们都弄不清楚。诸位都知道所取了,所取是六尘,六尘虚妄,大师们都会接受,但在能取上面都会误会了。为什么在能取上面产生误会?因为很多大法师、大居士都会教导大家:我们一念不生时,什么都不分别,心中只要没有语言文字在分别,这时了了分明就是不分别,就是无分别心,就是不取。错了!请问:了了分明是不是已经分别完成?是啊!了了分明时就已经是完成分别了,才能了了分明;突然打你一巴掌,你心中还来不及生起骂人的语言文字,就已知道别人打你一巴掌了,也知道别人是没有理由的打你一巴掌;连别人没有理由的打你一巴掌,你都知道,都了了分明了,那不正是分别吗?分别完成了就是取尘啊!换句话说,四加行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要能亲证能取和所取全部虚妄,最主要部分还是在能取的了知心虚妄上做观行,并且要能印顺二取的虚妄,心无怀疑的印定而随顺。能取就是这个觉知心,当你了知六尘时就已经是取六尘完成了,这个能取是虚妄的。换句话说,你要确认了知、能知的心是分别心,分别心就是虚妄法;不但如此,还要观察了知心是否能恒时常在不灭?若不能遍一切时都常在不灭,那祂是依什么藉缘而存在的?要一一把祂存在的藉缘都找出来。当你全都找出来时,就已确认了知心、觉知心是虚妄法,是依他起性而缘起性空,并无自己就能单独存在的自性,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断了我见。

大乘别教见道前有四加行,四加行就是让你现观能取与所取都是虚妄法,完成现观时就断了我见。接着就是大乘的真见道,就是明心而亲证如来藏了。在断我见的前提下证得如来藏阿赖耶识,你就不会再轮转生死,也不会退转了!永远不会再去怀疑说:这个可能不是如来藏,离念灵知应该才是如来藏。没有先断除我见就直接明示如来藏,所以就会退回离念灵知意识心中。已经现观知就是取,如此断了我见,接着帮你证得如来藏时,你就不会再退转了。你经历参究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否定离念灵知的变相,意识心离念灵知有很多种的变相,你借着参禅过程而不断的观行,了知确认祂的种种变相全都虚妄,那就是断我见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找到如来藏时,你就不会退转了!所以断我见烦恼是很重要的,若能先断我见,就算是没有明心,也不会无量世再受大苦恼,最多就是七次人天往返受生,也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

如来世尊知一切法,所以为了众生而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施能施,大家往往以为最难施的是所有财产,年老时医师叫我别牵挂财产,全都布施给子女,这最难了!有的人说:不!这不难。因为真的有人可以把所有财产都捐出去,然后他自己回复到一无所有的状况而出家了。他说:最难施的是内财。你要眼睛就挖眼睛,要手就剁手,要整个色身就死给你。可是我告诉你,这还不是最难施的,因为纵使你能作内财外财布施了,但我请你来布施无生法忍,你做不做得到?没办法了!连阿罗汉都做不到,他们最多只能布施二乘的无生忍,但是大乘菩萨的无生法忍就做不到了;因为连般若的总相智都不懂了,还能布施大乘无生法忍的道种智?还早哩!若是连大乘无生法忍都能施,才真的是难施能施,这只有诸佛才做得到;布施一切种智,连等觉菩萨都做不到,最多是布施道种智。

还有难忍能忍,有众生来问佛:世尊啊!我年老了,快死了!我都没什么依靠,要如何去未来世?佛绝对不会骂说:你来见了佛,应该请法,怎么问这个?这么愚痴的众生,佛也能忍,众生来求人天善法,祂也能教,这叫做能忍。若是一般人,可能心中这么想:我如果有了无生法忍,谁要是来跟我请法时,问得太浅,我就给他一棒。这就是没有生忍。所以众生来学法时虽然请问的题目很浅,你也愿意为他详细解答;若当时没有充裕时间,就指示:在下一章会解答,现在没时间,你那时再来听。绝不会说:你不该问这个问题,太粗浅了!不管众生询问多么浅的问题,佛也为你详说。所以佛对那个老人说:你这一世以来真的悭贪,没有供养三宝,也不对众生布施,所以你往生后世时没有福德可以依靠。老人家又问:那我怎么办?佛说:你可以先赞叹三宝,赞叹完了就供养三宝,三宝供养完了就孝顺父母,父母如果已经过发,你就去布施众生、利乐有情,有这些善法作依靠,下一世就可以好好的过日子。佛对世俗众生也是很有耐心的开导,这也是难忍能忍,并不是只有忍众生的瞋恚、贪求无厌。此外,还要在法上忍于众生的愚痴,这也是难忍能忍,佛都能忍。

对凡夫众生而言,最难忍的是如来藏。当你为他明讲如来藏时,众生都没有办法安忍的,心中老是怀疑:祂是不是如来藏?所以必须让众生自己参究出来,才有可能安忍不退。悟了以后能安忍下来,确定祂真正是如来藏,有智慧确认祂是如来藏,有信力认定祂是如来藏,这也是难忍能忍。对众生,你如果直接指出如来藏,告诉他:这就是如来藏,这是佛法最大密意,法界的最大密意。我告诉你,他一定忍受不了,他会跟你开骂、诽谤;所以对一般众生来讲,最大的难忍能忍,就是证得法界实相的密意之后而能安忍,确认他自己的如来藏所在而不疑,这是最大的难忍能忍。好在我们现在已有很多人能忍下来,没有退转,真是可喜可贺。诸位可以回想当年:刚找到如来藏时,是不是也很怀疑:这真的是如来藏吗?现在能忍下来,安住下来,以一切经教来印证确实,这就表示你已是难忍能忍者,所以从今以后,能以忍者自居了。

七、诸佛有二种清净法:庄严清净、果报清净。

《菩萨优婆塞戒经》云:〖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以是因缘,如来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善男子!若人受持优婆塞戒,欲净戒者,当作如是修念佛心。若修念佛,是人则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贪瞋痴断,具足成就一切善法。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念佛心,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诸佛有二种清净法:第一是庄严清净,第二是果报清净。

庄严清净是说:在成就佛道的资粮上,都是以正行来成就,不以非正行来成就。譬如福德资粮的庄严,有人是正正当当做生意的;有的人是朝九晚五奉公守法,对自己很苛刻、很勤俭的省下钱财来护持正法,或为众生做事;但是有人实在是不得已,因为他永远都是贫穷的,所以他使了小聪明去小骗,用来护持正法。他想: 我下辈子得要还他一千倍,但我用这些钱财来护持正法,下辈子可以得到无量倍,就能还那个被骗的人,也可以从此离开贫穷。因为他这一世根本没办法赚钱。这样庄严来的福德,他的庄严就是不清净的。有人借钱不还,把借来的钱去护持正法,都是属于福德庄严不清净。到未来世虽然能有很多福报来还清欠债了,也还有剩余好多倍的钱财,但这是投机取巧,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想出来的花招,也成功了。但这样的福德庄严是不清净的,若往世曾经这么做过,千万千万不要再做了!因为这件事情会使他未来成佛时的福德庄严不很清净,也会把成佛的时间拖长。然而诸佛的庄严都是清净的,从不以不清净的行为庄严佛菩提。

第二、果报清净:诸佛在佛地的果报,没有不净之法,所以经上说习气烦恼随眠永断无余;因为永断无余,没有一丝一毫习气,所以说果报清净。这二种清净因缘的力量,会导致初十十到后十十,也就是从最前面所作的一百件事情或一百次说法,到最后做的一百件事情或一百次说法,都没有人或天主、天人能说佛有什么过失。

如来还具足了八万音声,所以众生闻之不生厌离。换句话说,诸如来都有无量的方便善巧而为众生说法,让众生各个欢喜接受;所以众生听闻诸佛说法时,都不会产生厌离之心。佛若评论外道的法说错了,总是会破斥到体无完肤,但是外道不会当场走人,还是会继续听下去,所以后来就证果而成为佛弟子了。这就是说,佛的八万音声有无量的善巧,让众生听闻以后纵然不愿接受,但也不会讨厌。由于这些因缘,如来超出、胜过一切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因此说,如果有人受持了优婆塞戒以后,想要清净戒行的话,应当如此了知诸佛的种种功德以后而修念佛之心。当这样想念到释迦佛时,这个人就一定会远离内心的恶不净因缘,使意根、意识相应的不净恶因缘灭除;也可以远离外面的身口所造的种种邪恶不净因缘,就可以增长悲慧。增长了悲慧,贪瞋痴就可以次第断除,就能够具足成就一切善法。

八、佛之四智

初次明心开悟而转识成智,唯下品转而已;亦唯六识转生妙观察智,七识转生平等性智,前五及八皆未生智。七地入八地时唯中品转,亦唯六七二识转生中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尔,五八仍未转。释尊修行直至三大祇劫满已,成最后身菩萨,坐菩提树下,于夜后分,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时,六七二识方得转生上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异熟流注生灭断尽,第八异熟识顿现大圆镜智,改名真如;而犹待随后旭日出前之目睹东方明星,眼见 佛性时,方使前五识顿生成所作智,而名成 佛。

如来自到境界:如来无上正等菩提功行圆满,上品转识成智第六识起上品妙观察智,第七识起上品平等性智;前五识起成所作智,第八识起大圆镜智此是如来自觉圣智境界,能令真如与别境五心所法及善十一心所法相应,任运圆成利益有情成熟有情事业,于己皆无功用。菩提道及解脱道皆唯利他,于己皆无功用,故名圆满无功用行。又复能于真如相应二十一心所法,一一径与有缘众生相应,非必须经六七二识;非如等觉菩萨之异熟识唯与五遍行心所法相应。成性自性具足圆满,是故 佛地真如唯带旧种,不受新熏,识种流注已断,离变易生死,得无住处涅槃及一切种智,不共等觉菩萨。七种性自性及七种第一义菩提具足修证,过恒河沙数上烦恼断尽尘沙惑已尽,从此以去永无异熟果,金刚道成,永无识种生灭。证得过恒河沙数所应证之一切法,住于法身 佛境界;不须经由前七识,而直接由真如与有缘 佛子相应,法身功德圆满成就,是名如来自到境界,唯 佛与 佛乃能具足知之,等觉菩萨所不能测。

如是而言五智者,显见萨迦派之五智与佛所说完全迥异。大圆镜智者,乃是以清净烦恼障及所知障而永尽无余后之佛地第八识真如,能生无量智慧,能与二十一心所有法相应,并能各自运行,故能「十方赴感靡不周」,方是佛地之大圆镜智也;如是大圆镜智唯佛地方有,非等觉菩萨所能知之证之。非如密宗双身法之以俱生智乐空觉受,而开显诸法不生之体性,为「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者,乃以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者,因见一切众生之本源真心如来藏普皆无二,同是一种体性无异,无有高下差别,故生平等性智,此是下品平等性智,禅宗初证第八识如来藏者之所证得,名为第七住之贤位菩萨。佛地究尽平等性智,故为上品平等性智。密宗所说则是误以双身法中、一心享受淫乐之无念灵知心(意识)之不作语言等分别,以之作为涅盘境界,误会无余涅盘,而言此觉知心住于三界中时即已是涅盘境界,而言轮回涅盘无二,以此误会之观念作为平等性智之因,与佛所言迥异,绝非佛教之修行法门。

妙观察智者,乃以证知第八识如来藏为因,生起观察法界实相心之微妙般若慧,由此慧故能观察十方法界一切有情皆以第八识心为本,而能现见此心之运作,非未悟之二乘无学所知,非凡夫所知,故名妙观察智;密宗则误会世俗菩提心(精液之浊分及净分)能摄持不漏失,能普遍计执之而升华之,名为妙观察智,迥异佛教之法义。

成所作智者,乃是佛地之「前五识」各能起用,与诸有缘众生感应而作诸利生之事;此智唯究竟佛地方有,非诸菩萨所能知之证之。密宗则以打坐至一念不生时之离念灵知心为佛地真如,或以双身法中之乐空双运时无念乐明之觉知心为佛地真如,堕于意识中而误认为佛地真如,便说:以自身成办真如,为「成所作智」,与佛法中之成所作智完全不同。

法界体性智乃是以证知及领受第八识之本来无分别体性,证知「第八识之能生一切有情法界、能生三界中一切有漏有为法与无漏有为法、能显现出世间之一切无为法」,因此证知与现观领受法界之实际,而出生之智慧,方是法界体性之智慧。密宗则以觉知心入于淫乐之第四喜大乐中,由大乐之一心享受而制服语言妄想、暂时不起分别身外诸尘,乃言:以无分别义,而为「法界体性智」;其实仍然是分别心,能了知正受淫乐即是分别淫乐故,如是所言与 佛所说完全相异。如是迥异 佛说之五智,乃是密宗自己所发明之五智四智,绝非佛法中之佛地四智及菩萨初悟所证之法界体性智也。

而四智之本,实在四圣六凡法界根本之如来藏之体性而证得,非如密宗之以四智圆满而加以法界体性智之名者、可以明之也。所以者何?谓法界之体性,即是第八识真如之体性;证知此法界之体性者,即得发起法界体性之智慧,方得名为法界体性智也。复次,诸佛悉皆具足四智圆明,何得以东方阿 a 阿閦毗如来代表大圆镜智?何得以南方宝生如来代表平等性智?何得以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何得以北方不空成就如来代表成所作智?何得合此四如来之四智而成中央之毗卢遮那如来之五智?而成法界体性智?审如是者,则应彼诸四佛皆是尚未成就究竟佛道,皆唯一智故。如是颠倒之说,云何密宗行者是上上根器之人,而竟信此下下之说,闻之不疑、而不加以思维检查之?

唯识学上之《八识规矩颂》云:「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如是颂言,凡我佛教学人大多耳熟能详。颂意乃谓:第六识相应之妙观察智,及第七识相应之平等性智,于因位(菩萨位)时即已因证得第八识、而在菩萨第七住位时已开始现行运转;随菩萨之增益其智慧,而地地转进增上,至佛地方得圆满。前五识相应之成所作智,及第八识相应之大圆镜智,则于果位(究竟佛地)方能一时圆成而现行。

当知大圆镜智、成所作智之圆满,要依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之修证圆满而得,妙「观察与平等性」二智则要依证得法界体性智方能现起,若不能证得法界体性之智慧,终不能发起妙观察智;不能发起妙观察智则不能发起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无由生起故。然学人若不能了知有情法界之根本何在,云何能有法界体性之智慧?无是理也!

所以者何?谓一切有情法界之总体性,皆由万法根本之第八识如来藏而直接及间接发起故;一切学人若证第八识心已,便能现观有情法界之根源何在;由是现观故,便生妙观察智,非诸凡夫及二乘有学无学等愚人所能观察,故名为妙;由是妙观察智之所现观,故亲见一切有情之理体法尔平等,各各悉有第八识故,而各各有情之第八识悉皆同一平等体性故,非因悟与未悟而有差别故。

由有妙观察与平等性二智故,方得渐修一切种智及修除性障等而进住初地,分证五分法身而渐除习气等,乃至究竟佛地而得顿生大圆镜智与成所作智。由是正理,当知一切学人欲成佛道者,必须先证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是佛菩提一切种智之基础故,是明心证悟者所亲证之智慧故,明心证悟者所证之法界体性智唯是第七住菩萨之般若总相智故,证得法界体性智之一切菩萨皆未能了知一切种智故,尚须亲从大善知识而修学别相智与一切种智故,此是一切证悟般若总相智之七住菩萨所共安住之般若境故,亦是一切证悟之后进修一切种智之菩萨所共了知之正理故。

更新于:10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