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禅法师:上海玉佛寺简介

2024-11-25 汉传人物

上海玉佛寺简介

一、历中沆旧革

玉佛寺座落在上海西部的安远路上,是国内外久负盛名的一座佛教寺院。它因寺内供奉两尊玉佛而得名。

玉佛寺创建於清代光绪八年,即公元一八八二年。相传当时有一位普陀山的老僧叫慧根,单丁行脚,学习唐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精神,历五台,峨嵋,入西藏,进缅甸。在缅甸,慧根法师请得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像五尊,它是缅甸佛教信徒和当地的华侨捐赠的,回国时途经上海,留下坐、卧佛各一尊。先在江湾建寺供奉,寺名叫玉佛寺。後因战火,寺庙被毁,玉佛幸无恙。後来,一位名叫可成的法师在今址募地,按照宋代宫殿建筑样式再建新寺,至一九一八年落成。因此,从一八八二年算起,至今不过百余年历史,但因其珍藏玉佛,以及寺院建筑气宇轩昂而闻名於世。

玉佛寺属於襻宗,传临济宗。

玉佛寺现有面积十二亩,计八四〇〇平方米,共三进殿堂。寺内佛像庄严,气势雄伟,保持了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的优秀传统。

二、天王殿

寺内第一进殿堂为天王殿,殿内两侧有高大的四大天王像,人称四大金刚。像高四公尺。个个面貌圆盛,姿态端严,肃穆宏伟,真是威武雄壮,神态毕露。这种美丽的造型艺术,充分显示了传统的中国佛教艺术。

左边第一尊叫东方持国天王。持国的意思足护持国上,保护众生。他手持琵琶,表明他用音乐作为供养手段,使众生得到利益和快乐。

左边第二尊名叫南方增长天王。增长的意思是普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手握利剑,保护佛法,他面容威严,显怒目金刚相,使众生压下邪念从而增善长根。而东方持国天王面容慈祥,循循善诱。一柔一刚的造型抓住了人的心理活动特敞,说明中国佛教对信徒心理很早就有深刻的研究了。

右边第一尊是西方广目天王。广目的意思是用净天眼经常观察保护世界。

右边第二尊叫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比喻福德之命闻于四方,他手持实幢,为的是引导众生丝帛庄严,制服魔众。

按照佛教地理的说法,整个世界可分为四个洲,四大天王各管一个洲。东方叫东胜神洲,由东方持国天王管辖;南方叫南瞻部洲,由南方增长天王管辖;西方叫西牛贺洲,由西方广目天王管辖;北方叫北俱芦洲,由北方多闻天王管辖。

根据佛经记载,四大天王都是保护佛法,保护国土,保护众生的,所以,在佛教寺庙里第一殿一般是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外屋梁上高悬匾额,上写“庄严慈护”。庄严就是庄严国土,保护国上,慈护,就是慈护众生。这是颂扬四天王功德的用语。

殿内正中,前後还供奉慈氏弥勒和天将韦陀的像各一尊。

弥勒佛像,坦露胸膛,笑容满面,一见就令人生欢喜心,所以又叫欢喜佛或笑佛。弥勒佛实际上是补处佛,补处的意思是候补,意为经过几十亿万年之後,他将降临到我们这个世界接替释迦牟尼而成佛,来化度众生。

关於弥勒佛,也有一个传奇故事,五代时候(唐朝以後),有一个和尚,法名契此,常手拿布袋,说话疯癫,人家给他的东西都放入布袋,世称布袋和尚。奇怪的是,布袋和尚身後总有一些孩子跟随左右。另外,他讲的话,以後无一不应验,布袋和尚圆寂前留给世人几句诗,其中两句说:“弥勒真孺勒,分身干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都不识。”後人根据他的诗,断定他就是孺勒佛的化身,从此在中国许多寺庙里,就用布袋和尚的形象来代替弥勒佛。以後,布袋和尚的形象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七佛之一,日本人过新年,都要供奉七佛。

弥勒佛笑口常开,无忧无虑。人生在世,总有忧愁烦恼,但是只要看看弥勒佛,便能舒展愁眉,心胸豁然开朗,烦恼也随之消失了。

孺勒佛後面的另一尊护法天将,叫韦陀。韦陀手持金刚杵,身体结实有力,肌肉突起,显示出大无畏的精神。在佛教寺院里,韦陀总和四大天王在一起,镇守佛地,保护佛法。

三、万年宝鼎

大殿前的天井里,有一个大香炉,叫万年实鼎,由铜鉄合铸而成,高四·八米,直径一·七五米,一九二二年在无锡铸成。万年宝鼎的意思是能永远保存下去。佛教认为,炉中焚香能使死者超度相得到安息,活人增寿,消灾避邪。这个实鼎是佛教信徒捐献的,听以鼎上铸有功德主(捐献者)的姓名。

四、大雄宝殿

玉佛寺第二进为大雄宝殿,在佛教寺院里,大雄宝殿是主殴。“大雄”是教主释迦牟尼的德界之一,意即有毅力,除烦恼,降四魔。四魔就是烦恼魔、死魔、自在天魔、五蕴魔。殴内供奉三尊结跏跌坐的金身大佛,这些佛像法相庄严、慈祥,看了使入自然而然会想起佛教所说的“菩萨心肠”。

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也叫如来佛。为什么叫如来佛?即乘如实道,来化众生。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悉达多,姓乔达摩,释迦是他的种族名称,牟尼是梵语,意即圣人,含起来就是释迦族中的圣人。他原是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一生的经历,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十九逾城六苦行,五年游历三十成,说法度生五十年,是则共为八十寿。”

释迦牟尼佛的形象,可以说是集中了人类一切美好的相貌。他坐在莲花座上,雍容镇定,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两耳垂肩,眉如新月,整个面容在慈祥中带有庄严的神情。

东面一尊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救主蔡师如来,因为他发大愿,要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专医人们的疾病,消灾消难,普度众生,所以被称为药师佛。当然,这里的病痛,不仅指身体上的毛病,更指心理上的毛病。这个精神上的毛病,也就是烦恼。佛教认为人的毛病都由精神上面来的。烦恼来源于欲望,而欲望是无止境的,当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烦恼。欲望有八万四千,可分为四类,即贪欲、瞋欲、痴欲、慢欲,把它们分门别类,共一百零八种,称百八烦恼,所以念佛珠取一百零八粒,撞钟为一百零八下,每粒珠子,每记钟声都代表一种烦恼,平时多念佛号,必能排除杂念,心地清凉,断除烦恼。

药师佛手持*轮,是比喻佛之说法,如轮王的轮宝,所向无敌。

西面一尊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体态端庄,神情肃穆,面像圆满,他手持金台,意即信徒死後,由他用金台接引去西方极乐世界。

在大雄宝殿的两侧,还有二十护法诸天。二十诸天形象各有特色,互不相同,塑造精美,其中有一尊小孩,是鬼子母神的最小的孩子爱奴·佛经中说,鬼子母神有一〇〇〇个孩子,爱奴最受宠爱。但鬼子母神生性残忍,专以食别人孩子为食,闸得世界下宁,人心惶惶·事为释迦牟尼佛所知,便施用神通抓来爱奴用金鉢盖住。鬼子母神急了,要求放出爱奴,佛给她讲解佛法,劝她止恶从善,以爱护自己的孩子之心推及爱护别人的孩子,并给以七粒米饭为食,後来鬼子母神就带着爱奴个起皈依了佛教,并成为佛教的护法天神之一。这是宣扬佛陀慈悲为怀,神通广大,能改造软化所有的恶人。

木鱼,这是佛教用的一种法器。为什么取鱼的形状,因为鱼在水中,昼夜不闭眼睛,永远觉醒着。出家人就以鱼来勉励自己,要象鱼儿永远觉醒一样,不知疲倦地艰苦修行。

一般寺庙中的木鱼有两种,一种取鱼的头部形状,在僧人念经时调节节拍用,一种是取鱼的全身形状,横挂在走廊上,叫做梆,这是一种信号用具。

大雄宝殴的後面,有一幅大型的海岛壁塑,内容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是一位十分好学,十分谦虚的佛弟子。佛经上说,文殊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你要软化众生,必定要具备各种知识,学会各种本领。善财童子于是就参拜佛教中五十三位善知识求教,善知识就是有名的导师的意思,其中第二十七位善知识就是观世音菩萨。海岛右下角有一条船,船上的塑像叫船师,传说善财童子求法途中遇到了一位撑船的居士,发现他有丰富的学识,於是跪在船头,虚心向他求救。

壁塑的正中是观世音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他以鳖鱼为坐骑,在苦海中巡航,信徒有了灾难,只要恭恭敬敬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就寻声救渡他。观世音,就是观察世界,寻声救苦的意思。可是到了唐代,观世音就叫为观音了。为什么呢?原来唐太宗李世民中的世字,与观世音中的世字相同。在封建社会里,这址很忌讳的,所以为了避讳,把观世音就叫观音了。

此外,观音菩萨在印度佛教史上是一位男菩萨,是一位有胡子的大丈夫,按照佛教的说法,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他可以根据教化对象的不同,变化成各种不同的形象以方便教化。从中国宋代开始,寺院内的观世音塑像已有女相。到了明代,观音菩萨的形象基本上为女相了。可能是女性形象更能体现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肠的缘故吧,所以一般人称观世音菩萨为观音娘娘。这是中国特有的,以後这个形象又东传日本等国。

观音像上面的是描述释迦牟尼佛在雪山苦行时的形象,他日进粒米,因而骨瘦如柴,面容憔悴。雪山上没有人烟,只有动物为伴,当时有青猴献果,野鹿献花,作为供养。再上面是天龙八部护法神。

观音菩萨下面两边是十八罗汉,神态栩栩,各有特色。罗汉是佛的大弟子,奉佛之命,永住人世,济度众生。据说在印度原来只有十六位罗汉,为什么到了中国变成了十八尊呢?古代锡兰(斯里兰卡)有一位庆友法师,写了一本书,记载了十六罗汉的事迹,以後,唐代的玄奘法师翻译了这部著作,这样,十六罗汉加上庆友和玄奘就成了十八罗汉了。

左下面有一尊罗汉,在敞开的胸膛里有一尊佛像,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人人皆有佛性,因而人人都可能成佛,那麽,为什么我们现在还不能成佛呢?因为我们心中的那尊佛睡着了,私心杂念蒙蔽了我们的内心,佛教信徒喜欢经常用小木鱼敲敲,就是要把我们心中沉睡的佛敲醒,把所有的私心杂念都排除掉,这样我们就能发善心行好事,将来就一定能够成佛的。

整个海岛观音壁塑上的各个塑像,不仅造型优美,神采奕奕,具有生动,庄严,各具巧妙的特点,而且主从分明,彼此呼应,安排得非常妥贴,丝毫没有维乱的感觉,这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一大特点。

五、玉佛楼

寺内第三进殿堂,就是玉佛楼,楼上供奉着玉佛坐像,所以叫玉佛楼。

玉佛是用整块白玉雕刻而成,重约一吨,高为一·九五米,这一尊玉佛不仅在我国已成为稀有之宝,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玉佛头上和身上佩戴着许多玛瑙、翡翠,宝石,身上的袈裟上用许多钻石镶边,显得雍容华贵。

玉佛的形象,比起其他佛像来,确实更为慈祥和悦,美妙动人,脸略长而清秀,两目凝视,眉如新月,两耳垂肩,面带慈祥的笑容,整个脸部表情可以说是温柔飘洒,神情缥缈,充分刻划出释迦牟尼他那宽广的胸襟和慈祥的心肠。一看到这尊玉佛,内心就得到了宁静和净化。

这一尊玉佛,綫条清晰,花纹秀丽,栩栩如生,真是一件完美的宗教艺术杰作。多少年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敷以万计的香客前来瞻仰。这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是国宝,佛教中的佛宝。

玉佛两侧的橱柜里的一只只精制的木匣囊面藏有一部清代雍正年间的雕版大藏经,凡七千二百四十册。所以玉佛楼又叫藏经楼。大藏经分经、律、论三藏,佛的弟子把释迦牟尼在世时所说的“法”称为“经”。因为佛弟子很多,形成一个团体,就叫僧团,僧团内规定了一些戒律,後来把这些戒律以及对这些戒律的解释称为“律”。又因为佛说的法比较深奥,就有弟子对它进行解释,这就称之为“论”。这种格式,以後就固定下来,称为经、律、论三藏,大藏经就包括了这样三个部分。在佛教里,大藏经称为法宝。

《西游记》里记述了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到西天求法取经的故事。西天,就是印度,因为印度在中国的西面。唐玄奘法师取的经就是这部大藏经的一部份内容,取来之後,玄奘又在西安译经,今天玉佛寺供奉的这部大藏经是清代雍正十三年间的版本,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年的历史。

出家的僧人代表释迦牟尼弘化佛教,故称僧宝。佛实,法宝、僧实,是为三宝。在中国,三宝具足,方可称寺,三宝不全,那只能称庙了。因此,寺的规模要比庙大。

六、般若丈室

玉佛楼下面就是寺院方丈居位和演救说法的地方,室内高悬着一块匾额,名叫般若丈室。般若的意思是智慧,就是说信众经过方丈的教化之後,能够产生智慧,洞察事理,消除烦恼。

方丈一词的来历,据《维摩诘经》中说,有位叫维摩诘的居士学问高深,是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汉代时候,有一位叫王有尺的人事朝廷之命出使西域,途中看到一间石屋,别人告诉他,这就是当年维摩诘居住的地方,王有尺拿出尺子一量,石屋正好是十尺见方,即一个平方丈,於是方丈就此得名,以後凡有权威、有智慧、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居住的地方都可称为方丈。中国儒家有这麽一个习惯,即为了对人表示尊重,不直呼其名,而是用他所居住的地方的地名来称呼其人或其职称。比如康有为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他是广东南海县人,世人为了对他表示尊敬,就称他为康南海先生。中国佛教吸收了儒家这一习惯,寺庙以住持和尚为一寺之长,是寺内最受人尊敬的人,所以把住持和尚也称为方丈和尚,方丈和尚居住的地方,称为方丈室,简称丈室。

七、卧佛堂

寺内还有一个卧佛堂,堂内供奉着一尊比大玉佛略小的玉佛卧像,也是用整块白玉雕成的,这是释迦牟尼佛八十岁结束世寿涅槃时的形像。在佛教中,其他的佛像和菩萨像,那是立像或座像,不能有卧像,只有释迦牟尼才能有卧像,释迦牟尼头朝北,右臂曲肱枕头,这种卧式叫吉祥卧,不压迫心脏,能做吉祥梦。

这尊卧像,雕刻也很美,面容宁静慈祥,两眼微合,从容自若,丝毫没有痛苦的感觉,成功地刻划出释迦牟尼佛进入涅槃状态时的神态。

卧佛堂内还有一些佛教文物,大都是明清时代的作品。

八、上海佛学院

玉佛寺东厢楼上还有一所培养青年僧材的丛林化的院校——上海佛学院。上海佛学院创建于一九八三年秋,由上海佛教协会主办。

佛学院现有学僧一百余名,其中男僧七十余名,分预科班、正科班,研究班,每班修学两年;尼僧二十余名,设在本市榛苓街慈修庵内。上海佛学院共设四个班级。凡进院学僧,均需通过入学考试,择优绿取。剃发染衣,依师出家,方可进佛学院学习。

佛学院注重解行并进。参禅行香,梵咀唱诵以及每日早晚课诵,均在修学之列。课程以佛学为主,还有各种文化课、书法、绘画,梵咀以及英语、日语等。

学僧来自全国各地,均有继承如来家业的信念,通过修学,不仅能通晓教理,并能树立“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的人生目标,以自己的精进努力,来发扬中国佛教晨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往三大优良传统。这些学僧毕业後,将分配到上海各个寺庙去,担任职事,住持佛教。

九、玉佛寺素斋

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色、香、味、形俱佳而名闻中外。

中国寺庙素斋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东南亚国家僧人的饭食,或是到别人家把鉢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所以,他们有什麽吃什么,不论素食或肉食。比丘戒律中并没有不许吃肉的规定。我国大乘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我国汉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们除受比丘戒外,还受菩萨戒,所以汉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从历史上来看,汉族佛教吃素的风习,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及起来的,梁武帝萧衍也是佛教信徒,曾三度舍身寺院,高座讲经,他召集僧众辩论肉食的过错,并敕令不得食肉。客观上,西晋以後,由於僧侣渐多,而且南方出家人大都集中在大城市裹,乞食之制难以实行,於是信众集体布施财物给寺事以僧。这样就形成了寺院素斋,以後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具特色的寺院素斋体系逐渐形成,成为中国烹饪艺术苑地裹的一朵奇葩。

玉佛寺餐厅古朴幽雅,斋宇内浓郁的沉檀香沁入心脾,一边耳闻古刹钟声,一边品尝素菜,使人仿佛置身于极乐净土之中。玉佛寺素斋不仅是僧人生活所托,而且已成为海内外美食家的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一九八七年四月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宗舜法师简介_宗舜法师个人资料 宗舜法师简介_宗舜法师个人资料

泰国佛教文化简介和泰国佛教礼仪 泰国佛教文化简介和泰国佛教礼仪

紫水晶佛珠念珠简介 紫水晶佛珠念珠简介

慧远大师:慧远法师简介_慧远大师个人资料 慧远大师:慧远法师简介_慧远大师个人资料

智者大师简介_智者大师个人资料 智者大师简介_智者大师个人资料

佛教典籍简介:大般涅槃经 佛教典籍简介:大般涅槃经

佛教典籍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教典籍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地藏菩萨圣诞法会开示 真禅法师:地藏菩萨圣诞法会开示

慧能大师简介_六祖慧能个人资料 慧能大师简介_六祖慧能个人资料

黄忏华:五重唯识观简介 黄忏华:五重唯识观简介

刘元春:禅贵实践 不尚空谈——真禅法师禅法精神简论 刘元春:禅贵实践 不尚空谈——真禅法师禅法精神简论

金刚经的简介和作用 金刚经的简介和作用

楞严悲华:楞严禅师、慈宗及其道场简介 楞严悲华:楞严禅师、慈宗及其道场简介

开仁法师:《宝积经讲记》宝积经简介 开仁法师:《宝积经讲记》宝积经简介

道坚法师:藏文大藏经简介——答蓬莱海市问 道坚法师:藏文大藏经简介——答蓬莱海市问

真禅法师:华严宗简论 第三章 华严宗的判教 第二节 五教 真禅法师:华严宗简论 第三章 华严宗的判教 第二节 五教

一经四咒简介,传承与缘起 一经四咒简介,传承与缘起

佛教主要经书简介 佛教主要经书简介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十七回 拜法宝髻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十七回 拜法宝髻长者

本焕老和尚简介 本焕老和尚简介

华;严经简介 华;严经简介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五回 拜遍友童子师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五回 拜遍友童子师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五十一回 拜德生童男有德童女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五十一回 拜德生童男有德童女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十九回 拜无厌足王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十九回 拜无厌足王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七回 拜坚固解脱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七回 拜坚固解脱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十八回 拜普眼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十八回 拜普眼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六回 拜贤胜优婆夷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六回 拜贤胜优婆夷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八回 拜守城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八回 拜守城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八回 拜鞞瑟胝罗居士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八回 拜鞞瑟胝罗居士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四回 拜天主光女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四回 拜天主光女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六回 拜妙德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六回 拜妙德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九回 拜无胜军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九回 拜无胜军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回 拜大光王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回 拜大光王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回 拜正趣菩萨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回 拜正趣菩萨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一回 拜妙德圆满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一回 拜妙德圆满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二回 拜安住主地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二回 拜安住主地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五回 拜喜目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五回 拜喜目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八回 拜妙月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八回 拜妙月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五十回 拜寂静婆罗门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五十回 拜寂静婆罗门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二回 拜瞿波女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二回 拜瞿波女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五十二回 拜弥勒菩萨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五十二回 拜弥勒菩萨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九回 拜观自在菩萨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九回 拜观自在菩萨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三回 拜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三回 拜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七回 拜婆须密多女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七回 拜婆须密多女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回 拜大愿精进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回 拜大愿精进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七回 拜寂静音海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七回 拜寂静音海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四回 拜普德净光主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四回 拜普德净光主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一回 拜大天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一回 拜大天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二回 拜遍行外道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二回 拜遍行外道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九回 拜开树花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九回 拜开树花夜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三回 拜摩耶夫人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四十三回 拜摩耶夫人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五回 拜无上胜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五回 拜无上胜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三回 拜鬻香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三回 拜鬻香长者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一回 拜不动优婆夷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一回 拜不动优婆夷

实力女星潘虹皈依真禅法师 坚持长期吃素 实力女星潘虹皈依真禅法师 坚持长期吃素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六回 拜师子频申比丘尼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六回 拜师子频申比丘尼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四回 拜婆施罗船师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二十四回 拜婆施罗船师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

阿鼻地狱简介以及近五无间四根本罪、五逆重罪、诽谤正法、疑三宝、十恶轮的解释 阿鼻地狱简介以及近五无间四根本罪、五逆重罪、诽谤正法、疑三宝、十恶轮的解释

雍和宫主要堪布、住持简介 雍和宫主要堪布、住持简介

《学佛群疑》圣严法师简介 《学佛群疑》圣严法师简介

人道素食餐厅-简介 人道素食餐厅-简介

佛教的主要佛经简介 佛教的主要佛经简介

佛教故事: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作者简介 目录 佛教故事: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作者简介 目录

佛教故事: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佛教故事: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净化供品咒》简介 《净化供品咒》简介

药师坛城文化集团简介 药师坛城文化集团简介

禄东赞尊者第四世慈仁嘉措法王简介 禄东赞尊者第四世慈仁嘉措法王简介

菩萨戒诵戒程序简介 菩萨戒诵戒程序简介

佛教名词:莲花生_莲花生大士_莲花生大士简介 佛教名词:莲花生_莲花生大士_莲花生大士简介

菩萨戒简介 菩萨戒简介

地藏菩萨简介 地藏菩萨简介

普贤菩萨简介 普贤菩萨简介

大势至菩萨简介 大势至菩萨简介

佛教法器:藏传佛教中常见的八大法器简介 佛教法器:藏传佛教中常见的八大法器简介

佛教法器:佛教艺术法器:铃铎的简介 佛教法器:佛教艺术法器:铃铎的简介

佛教法器:佛教常用呗器简介:拄杖 佛教法器:佛教常用呗器简介:拄杖

佛教法器:佛教法器:三宝印的简介 佛教法器:佛教法器:三宝印的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邱天道主任医师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邱天道主任医师简介

拙火和金刚禅大成就者开初仁波且简介 拙火和金刚禅大成就者开初仁波且简介

华藏寺住持若慧法师简介 华藏寺住持若慧法师简介

第二世丹玛·翟芒尊者简介 第二世丹玛·翟芒尊者简介

省庵大师简介 省庵大师简介

紫柏大师简介 紫柏大师简介

海涛法师简介 海涛法师简介

济群法师简介 济群法师简介

清定上师简介 清定上师简介

真禅法师简介 真禅法师简介

煮云法师简介 煮云法师简介

白圣法师简介 白圣法师简介

永明延寿简介 永明延寿简介

能弘法师简介 能弘法师简介

演培法师简介 演培法师简介

海仁法师简介 海仁法师简介

法照大师简介 法照大师简介

正果法师简介 正果法师简介

法尊法师简介 法尊法师简介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