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2024-10-23 居士人物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作为慧能《坛经》主要思想范畴的心与性,两者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对立、统摄、依存和同一的多重关系。这种关系,《坛经》譬之以「心地性王」: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注释:《坛经》〔35〕。〕

这是以城喻人身体,城地喻心,城王喻性。意思是王是全城的主宰、主导,性是身心生命的绝对精神主体。心犹如地,所以名为「心地」。慧能认为性是王,是心的主宰、主导,心是被性的统摄的。性是身和心即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的维系者,性若离去,身心也就坏灭。这就是说,众生的身、心与性具有三重关系:一是身、心与性三者是对立的;二是性对心具有统摄的关系;三是身、心对性具有依存的关系。「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性可离开身心而去,可在身心坏灭的情况下独立永存,这里涉及了形神关系问题。联系「法身即是离色身」〔注释:《坛经》〔17〕。〕等说法,实是一种形灭神不灭的思想变相。再从心地性王的比喻看,性无地也不成其为王,所以,性与心又有互相依存的关系。

慧能在强调心对性的依存关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从心地开发本性,他说:「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注释:《坛经》〔35〕。〕「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惠(慧)。」〔注释:《坛经》〔41〕。〕又说:「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注释:《坛经》〔42〕。〕「知见」,见解。「佛知见」,即佛的智慧。「众生知见」,是众生的世俗见解。这些话的意国思是,性就是觉性、自性,性在心中。众生要在自心中做到无非、无乱、无痴、觉证本性、开显佛智。慧能这种心性论思想与如来藏说颇为一致。如来藏说认为,一切众生身心中都隐藏着永远不变的自性清净性如来法身;慧能也认为众生身心中有觉性如来。如来法身与觉性如来,如来藏与性、自性,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且两种说法的运思路数也是相同的。

由性对心的统摄、心对性的依存关系又可以过渡以心性的同一关系。从《坛经》的思想内容来看,它也经常是将心与性的概念等同使用的。这种心性同一的思想是在两种意义上说的:一是就众生的证悟解脱来说,心与性是同一的。《坛经》说:「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注释:《坛经》〔8〕。〕「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注释:《坛经》〔30〕。〕所谓「识心」是不向外寻求,而直观自心。所谓「见性」,是无须分析思虑,而觉知自心具有自性(佛性)。这里的直观自心和觉知自性实际上是同一修持工夫,同样能进入成佛的境界。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把慧能的禅法思想归结为「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75页。〕「性海」,指本性深广如海,即成佛之境。后两句是说,不管是识心还是见性,都会归于本性之海。这和上引《坛经》的话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就众生就佛道来说,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心与性是同一的。上引《坛经》关于含容万法的两段话,就是从一定意义上强调,万事万物都是心或性所变现的。这里,心性两者和万事万物的关系是相同的,两者实为同一精神实体。心性同一,也就是自心与自性同一,本心与本性同一,由此《坛经》第〔53〕节就有「自心自性真佛」之说,同经第〔16〕节又有「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之论。

更新于:2个月前

《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