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五戒

2024-09-08 奉持众戒

1总说受戒功德

学佛的人,在皈依三宝以后,其具体的实践规则,即为受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诸酒五种戒法。

如《大宝各经》八十二卷《随长者会》说: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应受善戒,所谓五戒。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

《辩意长子经》说: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何谓为五:

一者慈心,不杀群生,善养物命,令众得安。

二者贤良,不盗他物,布施无贪,济诸穷乏。

三者贞洁,不犯外色男女,护戒奉斋精进。

四者诚信,不欺于人,护口四过,无得贪欺。

五者不饮酒,不过口行。此五乃得生天。

《最胜无比经》说: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皈依佛竞、皈依法竞、皈依僧竞,乃至复能尽形寿,受持五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一日一夜八戒福慧,比尽形寿五戒神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优婆塞五戒相经》中,佛答净饭王请求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相说:憍昙!(即瞿昙)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

《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般。

论长行文中并说,譬如大地,为生长一切万物的依处,戒亦如是,为生长一切世出世间善法的依处。下品持戒,得生人中;中品持戒,生天天上;上品持戒清净可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故受持戒法的人,若守护无犯,则能远离一切灾难恐怖,具足一切善法顺缘,常为善神之所守护,三宝之所加持,可得之愿,随其所求,皆得成办,所以《大智度论》说: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2 略说五戒

2.1戒的意义

五戒,即从大德师长前乞受: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这五条戒,为得人天善趣异熟报身的根本,也是修行圣道与成就无上菩提的基础。所以学佛的人,在皈依三宝之后,就应该受持五戒。戒是防止义,能防非止恶,故名为戒。

五条戒中,前四条是性戒。性是体性义,即杀生等四种事情,本性上即是一种恶法,不管受不受或,谁作了都是恶性的罪行,于此恶性是守护不作,故是性戒。最后一条,属于遮戒。就是在饮酒的本性上说,不是恶行,本性非罪,故饮酒不是性罪,但饮酒乱性,开不善之门,是生罪之因,可以导致罪性,障碍定等善法,佛陀为了防护修行人的净行,遮令不饮诸酒,所以制戒,故名遮戒。

2.2别说戒相

2.2.1杀生戒

不杀生戒相,生是有情的生命,杀是用刀枪木石毒药等东西,断绝有情的生命。这是一种残忍的罪恶行动。佛法以慈悲为根本,杀害有情的生命,是违反佛法僧的慈悲本怀的,所以应当戒杀。这杀罪在受持五戒的人犯了的时候,有可以忏悔和不可以忏悔的差别,假若杀的是一个人,或人胎,而自己的精神又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所要杀的地实有的人;由于烦恼相应,内心里发起了断绝他生命的杀念,无论是自己杀,或教人杀;在方法上,用刀用枪,用毒药,势力逼迫等;只要自己蓄意想杀的人,因此而死了,即构成不可忏悔的根本罪。受戒的人,不作这样的事,即是守持不杀戒。

若于上说条件不具足,如所杀非人,或精神错乱,或不知是人,或无杀心而误断彼命,皆是可以忏悔的杀罪。若仅仅于人或畜生系缚、禁闭、打伤等,是杀方的方便罪而不是正罪。应该知道,五戒中的杀戒,原则上是不应该杀一切众生,如《大宝积经》八十二卷《随伽长者会》,说到五戒文中就说:不杀一切诸众生等。这是说在家菩萨爱了五戒,修习慈心不应该杀一切众生,但并不是凡杀了一个众生都是犯了杀的根本罪不可忏悔。这以下对于五条戒相都依《优婆塞五戒相经》作一简略地简择。

《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

经文是说,杀戒由五种因缘成不可悔罪:

一是人,即所杀的人,或人胎,非是畜生等。

二人想,即能杀者的想不错乱,意识上清楚地知道所杀的是人,而作人想,非作畜生等想。

三有杀心,即意识中是发起断绝其众生命的杀心。

四兴方便,即杀害的加行,如置刀、购枪、配药、计划等,为达到究竟断绝人命的种种方法,是为方便。

五被杀人命断,即被杀的人因能杀者刀杀,或枪杀,或毒药等而死了。

只要这五个条件具足,其被杀死的人,无论是自己杀的,或教人杀的,遣使杀的,被杀的众生命断绝时,杀者即犯了杀戒的不可悔罪,而失掉戒体,不复成为优婆塞了。

还应该知道,劝赞人死,其人因此而自杀了,也是不可悔罪。持戒者于此应该特别注意。若五个条件不具足,被杀者虽然死了,亦是可以忏悔的杀罪。余打伤,系缚等为方便罪,皆可忏悔,广如经说应知。于上说杀生事不作,就是守持不杀生戒。

2.2.2偷盗戒

不偷盗戒相,偷盗是不与取,即他人的财物等,不给与自己,自己以盗窃心,将其取离本处而据为已有,是为偷盗。包括教别人替自己偷盗,或以势用夺取,或以方法侵占,或借用抵赖不还,或拐骗、贪污、漏税等,皆是偷盗,只在价值满足数量,生起得心,即犯盗戒根本罪,成不可悔。自己不作这样的事,就是守持不偷盗戒。若盗窃未成,或价值不满数量,或以破坏心而破坏他人财物等,皆是方便罪,可心忏悔。于上说偷盗行不作,就是守持不偷盗戒。

《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离本处。用心者,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用身分等滠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

经中所说重物,即价值五钱。此盗戒,以六种因缘成不可悔罪:

一、他物,即所偷盗的东西,自己无主权。

二、他物想,即思想不错知,意识上清楚地知道偷盗之物是他人所有。

三、盗心,即由贪烦恼相应,于他人物生起偷盗心。

四、兴方便,即进行偷盗的种种方法。包括自取、教人取、遣使取。这三种取中,又有苦切取、轻慢取、诈称他人名字取、强夺取、受寄取六种。

五、值五钱,即价值满足;律摄中说五磨洒,古德说是八十小钱,或八分白银。

六、离本处,即将他人物取移原放处所。

六缘具足的偷盗事,即犯盗戒不可忏悔的根本罪,而失掉戒体了。若六缘不具,取了他人的东西,或以破坏心毁坏他人之物,皆是可以忏悔的罪,经中又说以七种因缘虽取他人物无犯。即:

一、已相,于所取物误认为是自己的。

二、同意,所取物的主人,与已亲厚,知已取用,其心欢喜。

三、暂用,取物时无盗心,只是暂时借用即还。

四、无主,即不知所取物有人摄属。

五、狂。

六、心乱。

七、病坏心。

最后三种,皆由神经错乱而取他物。盗戒可悔不可悔罪,《优婆塞五戒相经》中分别很详,应阅读参考。

2.2.3邪淫戒

不邪淫戒相,淫是两交会法,邪淫是指与非自己的妻子之外的女人行两交会法。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儿女亲眷等所守护,或者为国家法律所保护,出家修行女为戒法所守护等,与这些人行两交会法,乃至与畜生行交会法,都是邪淫。即自己的妻子,若受持一日的戒法中,戒有娠、乳儿及非时、非道、非处(地点如清净道场处)行两交会法,也是邪淫,作这些两交会的时候,自己的精神是清楚的,无错乱想,直爱乐心,即得根本罪。若只摩触,言语调戏等,是邪淫的方便罪。自己不作这样的事,就是守持不邪淫戒。

《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尚不应生心,何况起欲?恚痴结缚根本不净恶业。是中犯邪淫有四处,男、女、黄门、二根(一身中具有男女根的人)。

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

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亦同于上类。

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邪淫,犯不可悔。

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犯不可悔。

若发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小可悔。(远方便故)若二身和合止不淫,犯中可悔。(近方便故)

若优婆塞婢使已轻嫁有主,于中行邪淫者,犯中可悔。余犯如上说。

三处者:口处、大便、小便处。除是三处,余处行欲皆可悔。

若优婆塞婢使未配缘,于中非道(即非三处)行淫者,犯可悔罪。后生受报罪重。

若优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淫,二处(口及大便处)犯不可悔罪。余轻犯罪同上说。

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值者,犯邪淫不可悔。与值无犯。

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坏,共彼行淫行,女者三处犯不可悔。轻犯同上说。

若优婆塞自受八支(一日一夜八关斋戒)行淫者,犯不可悔。八支无复邪正,一切皆犯。

若优婆塞虽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这邪淫戒,以三种因缘成不可悔:

一、有淫心,即行淫时,心极爱乐,如饥得食,如渴得饮。

二、是道,道即口及大小便处,于此三处行淫是名为道。

三、事遂,正行交会。

经中仅说自受八关斋戒行淫犯不可悔,应知已妻受八关斋戒共彼行淫亦不可悔,以是破他梵行故。

2.2.4妄语戒

不妄语戒相,妄语即虚妄不实的语言,自己意识不错乱,意欲欺诳他人,对于能够了解语言意义的一人或多人,说自己得了禅定神通等功德,或说证得预流果等,这叫妄说上人法。即超过普通人的常识以上的法。只要听人了解自己所说的意义,不管其信与不信,即犯了妄语戒的本罪,这里面包括他人以如上所说的事来向自己询问,而自己用语言答认,或现相默认等,都是大妄语的本罪。假若自己说的话,听的人不了解所说语言的意义,或自己说的不具体等,虽是不实的语言,但只是妄语的方便罪。若平常小事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觉言不觉,不觉言觉,知言不知,不知言知,皆是可以忏悔的小妄语罪。自己不说如上诸妄语,即是守持不妄语戒。

《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

是中犯者:若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对法,自言我是罗汉者,犯不可悔。

若言我是阿那含,斯陀含,若须陀洹,乃至向须陀洹。若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若得慈悲喜捨无量心。若得无色定、虚空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若得不净观,阿那般那念。诸天来到我所,诸龙、夜叉、薜荔、毗捨阇、鸠盘茶、罗刹来到我所,彼问我,我答彼,我问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

若本欲言罗汉,误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余亦如是说。

若优婆塞,人问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犯中可悔。(未决定了解故言可悔)乃至言旋风土鬼来我所者,犯中可悔。

若优婆塞,实闻而言不闻,实见而言不见;疑有而言无,无而言有;如是等妄语皆犯可悔。若发心欲妄语未言者,(远方便罪)犯下可悔。言而不尽意者,(近方便罪)犯中可悔。

若向人自言得道者,便函犯不可悔,

若狂,若心乱,不觉语者无犯。

此中妄说上人法的大妄语,以五缘成不可悔:

一、所向是解义的人等。

二、是人等想。

三、有欺诳心。

四、说重事,即说是罗汉等。

五、听者解义。若向聋人、痴人、不解语人说、及向畜生等说,并属中可悔罪。

2.2.5饮酒戒

不饮酒戒相,酒是一种有刺激怀的饮料,喝了以后,扰乱人的神经,使人容易失掉本来平静的心行,引起躁动、烦恼、乃至使人颠倒狂乱,生事肇祸。佛陀意在令修行的人,不致放逸乱性,而造作恶行,所以制令不饮酒戒。这里所说的酒,包括一切可以醉人的酒;无论是粮食作的、果子作的、药物等作的、干的、湿的,都在戒禁之内。于诸酒不饮,即是守持不饮酒戒。

《优婆塞五戒相经》中说:诸比丘、优婆塞不得饮酒者,有二种:谷酒、木酒。木酒者,或用根、茎、叶、花、果,用种子,诸药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为酒。

若优婆塞尝咽者,亦名为饮,犯罪。若饮谷酒,咽咽犯罪。若饮醋酒,随咽咽犯。若饮甜酒,随咽咽犯。若噉曲能醉者,随咽咽犯。若噉滴糟,随咽咽犯。若饮酒淀,随咽咽犯。若饮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皆不犯。

酒戒但是遮罪,为防护过患,所以与前四性戒同制,实是可以忏悔的戒。此酒戒三缘成犯:

一、是醉性,即饮之醉人。

二、酒想,即想无错乱,心知是酒,或酒和合的饮料等。

三、入口,入口尝咽即成犯罪。

咽咽犯罪,即结归可以忏悔的罪。若饮食不知有酒,或虽是酒煮之物,但以失去酒性,不能醉人,饮食之并皆无罪。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切精神类的药品、毒品等,不是身患疾病而遵医生建议服用,自取服用、吸食者,因此而迷失心智,也属于犯戒的行为,不得不慎。

3 造作杀生等业的果报

杀生等五事,是残忍、犯法、不道德、不诚实,放逸散乱的罪乱。犯之轻者,自心中常怀恐惧,疑畏,眷属不和,朋友不信,失事处悔等。为善人所呵,为法律所制裁,为舆论所声讨,为社会所憎恶,为智者所厌嫌等。从业果上来说,杀生种短命业因缘,偷盗种贫穷业因缘,邪淫种怨家业因缘,妄语种诽谤业因缘,饮酒种愚痴业因缘。若于杀生等事犯之重者,则成三恶趣因。未来人身尚不保,更想于善趣中得到康乐财富等善法顺缘,那是从梦想中也不会得到的。学佛的人,其最高目标,固在园证无上佛果,但能作此佛果因行基础的所依体,以人身为最善最胜。杀生等事既然是三恶趣的因,与学佛人应修的正行相反,而且于众生有大损害,于自己有很多过患,故必须戒除。

如《优婆塞戒经》第三卷《受戒品》说: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

一切众生因杀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捨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饮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品瓜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已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捨此身已,随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悉心。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

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捨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饮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是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减少。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能,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捨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维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臭烂。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捨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

《大智度论》第十三卷中,依经所说,于杀生列举十罪,于偷盗列举十罪,于邪淫列举十罪,于饮酒列举三十五失。《出家缘经》,于饮酒说三十五恶。《分别善恶所起经》中,于饮酒醉,得三十六失。爱乐广详者,可取经论披读。

4 受持五戒的利益

五戒是远离一切恶法,生长一切善法的基础,能受持五戒,则能渐断一切恶因恶果,生长一切善因善果,故经中说五戒行是世间庄严具中的殊胜庄严,是无上微妙的宝藏。如《优婆塞戒经》第三卷说: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

受持五戒,能远离修习善法的障难,具足增长善法的顺缘。如来在《灌顶经》里说,若持五戒,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在人左右,守于宫门宅户之上,使万事吉祥。故严持五戒的人,非人灾害等不能侵犯,因而能顺利地断除恶法;进修善法。如《法句譬喻经》卷四说: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已,见法为人长,终远三恶道。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龙邪毒害,不犯持戒人。双持五戒者,是于一切众生不作损害恼乱,清廉守正,贞洁不乱,诚实不欺,无迷乱误失。由此之故,心安理得,喜乐无苦。所以《大般涅槃经》十一卷说:持戒则为乐,身不受众苦;眨眼得安稳,寐则心欢喜。

五戒的有漏果报,能招感殊胜的人天福报,如《辩意长者子经》说:不杀得长寿,无病常鲜肥,一切受天位,身安光景至。不盗常大富,自然钱财宝,七宝为宫殿,娱乐心常好。男女俱不淫,身体香洁净,所生常端正,德行自然明。不欺口气香,言语常聪明,谈论不謇吃,据说众奉行。酒肉不过口,无有误乱意,若当所生处,天人常奉侍。若其寿终后,二十五神迎,五福自然来,光影自炜炜。

又严持五戒,即为得一切戒的根本,证得一切无漏功德和圣界的所依器。如《优婆塞戒经》卷三说: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又说:善男子!僧已和合听汝受持优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戒者,当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由持五戒有如是功德,故《大智度论》第十三卷也说:持戒之人,常得令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论中还用多种譬喻,赞叹持戒功德,呵责破戒过失,当检论披读,以广闻慧。

由上经论所说持戒功德,可以知道,无论求现世与后世的利益,有漏与无潜心的功德,皆当以清净受持五戒为根本,由此道理,凡是受了五戒的优婆塞与优婆夷,都应当严持净戒。

5 当满分持戒

经律论三藏中,都说对于五戒可心一分受持,多分受持,乃于园满受持。因为近士男女,居于在家,受世间乐,兼修福德戒行,限于自己力能环境等,难于园满受持五戒,故如来特地开许其发心受持一戒二戒,乃至园满受持。如《优婆塞戒经》第三卷曲说:若受三皈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皈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扳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皈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皈受持五戒,是名满分。《大智度论》第十三卷说:是五戒有五种受,名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分行优婆塞,五断淫优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分行者,尽持五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自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是名五戒。五戒之中,于杀盗淫不饮酒四罪不作,是身善律仪。妄语不作,是口善律仪。受一分多分,皆得戒律仪。如《成实论》第八卷说:佛说优婆塞有五或,问甲:有人言,具受则得戒律仪,是事去何?答曰:随受多少,皆得笃信但取要有五。

更新于:11天前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