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六

2024-09-07 居士人物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十六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第一之二

辛三、相行摄2 壬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想行愚相眼胜利 九智无痴与胜进

我见差别三相行 法总等品三后广

壬二、长行释10 癸一、想行2 子一、标列

于诸行中,修无常想行有五种。谓由无常性、无恒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变坏法性故。

子二、随释

此中剎那剎那坏,故无常。自体系属有限住寿,故无恒。外事劫后决定无住,故非久住。寿量未满,容被缘坏,非时而死,故不可保。乃至尔所时住,于其中间不定安乐,故变坏法。

癸二、愚相2 子一、举愚相3 丑一、标

复次,愚夫略有三种愚夫之相。

丑二、征

何等为三?

丑三、释2 寅一、举谓己胜

谓诸愚夫,于一切行如上所说五无常性不能思惟;于非真实胜劣性中,分别胜劣,称量自他,谓己为胜。是名第一愚夫之相。

于非真实胜劣性中者:诸行胜劣,唯是相待假立差别,故非真实。

寅二、例谓等劣

如谓己胜,谓等、谓劣,广说亦尔。

子二、例相违

与此相违,当知智者亦有三种智者之相。

癸三、眼2 子一、标列

复次,由二种相,当知圣者慧眼清净。谓由远尘及离垢故。

子二、随释2 丑一、约缠及随眠辨2 寅一、远尘

由见所断诸烦恼缠得离系故,名为远尘。

寅二、离垢

由彼随眠得离系故,说名离垢。

丑二、约慢及余烦恼辨2 寅一、远尘

又现观时,有粗我慢随入作意间无间转,若遍了知所取、能取、所缘平等,彼即断灭;彼断灭故,说名远尘。

寅二、离垢

一切见道所断烦恼随眠断故,说名离垢。

癸四、胜利3 子一、标

复次,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时,当知即得十种胜利。

子二、征

何等为十?

子三、释4 丑一、见法等4 寅一、见法

一者、于四圣谛已善见故,说名见法。

寅二、得法

二者、随获一种沙门果故,说名得法。

寅三、知法

三者、于己[1]所证能自了知:我今已尽所有那落迦、傍生、饿鬼,我证预流,乃至广说。由如是故,说名知法。

我证预流乃至广说者:谓证预流无退堕法,及已永尽除其七生、二生、一生所余后有所生诸行,是名广说应知。

寅四、遍坚法

四者、得四证净,于佛法僧如实知故,名遍坚法。

丑二、无惑无疑

五者、于自所证无惑。六者、于他所证无疑。

丑三、不藉他缘等

七者、宣说圣谛相应教时,不藉他缘。八者、不观他面,不看他口,于此正法毗奈耶中,一切他论所不能转。九者、记别一切所证解脱,都无所畏。

丑四、随入圣教

十者、由二因缘,随入圣教,谓正世俗及第一义故。

癸五、九智3 子一、标列

复次,有九种智,能于诸行遍知、超越。谓诸行流转智、诸行还灭智、杂染因缘智、清净因缘智、清净智,及苦智、集智、灭智、道智。

子二、随释3 丑一、释九智3 寅一、初二智

此中诸行流转智者,略由三种因缘集故,一切行集所有正智。谓喜集故、触集故、名色集故,随其所应,若色集、若受等集、若识集。

谓喜集故等者:如下说言:一切行因,略有二种。一、共,二、不共。共因者,谓喜为先因;由此喜故,于彼彼生处障于厌离,滋润自体。为欲将生所生之处,虽有一切烦恼为因,而于生处生喜者生,非于彼起厌逆想者。又即此喜唯依色说,宿因生已,不待余因究竟转故。不共因者,谓顺苦、乐、非苦乐触,望于受等所有心法;无间灭意及俱生名、十种色等,望六种识。由彼虽从先因所生,剎那剎那别待余因,方得生起。(陵本八十七卷一页6553)此应准释。

即此三种因缘灭故,三种行灭,是名诸行还灭智。

寅二、次三智

杂染因缘智、清净因缘智及清净智者,谓于爱味、过患、出离,如前应知。

谓于爱味过患出离等者:谓如前说:由三种事、二种相,应当观察杂染、清净。云何由三种事,观察一切杂染、清净?一者、于诸行中观察杂染因缘,谓观彼爱味为爱味故。二者、于诸行中观察清净因缘,谓观彼过患为过患故。三者、于诸行中观察清净,谓观彼出离为出离故。(陵本八十五卷十二页6456)

寅三、后四智

四圣谛中苦等四智,如前分别圣谛道理,应知其相。

如前分别圣谛道理者:声闻地说: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六、结缚行,七、不可爱行,八、不安隐行,九、无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证成道理能正观察。(陵本三十四卷一页2734)当知此中,初五种行,无常智摄;次三种行,苦智所摄;次一种行,空智所摄;后一种行,无我智摄。如彼广释应知。

丑二、释遍智2 寅一、由谛现观

于异生位修前五智,能[2]速证后四圣谛智;由证彼故,能于诸行如实了知。

寅二、由谛道理

又若于前诸智有阙,必定不能以谛道理遍知诸行,要当证得方能遍知。

丑三、释超越

若于谛理遍知行智有所阙者,必定不能于上修道,以对治力断诸烦恼,超一切行。与此相违,乃能超越。

子三、总结

是故说言有九种智,能于诸行遍知、超越。

癸六、无痴2 子一、显无痴住4 丑一、标

复次,修观行者由三处故,于诸行中无愚痴住。

丑二、征

何等为三?

丑三、列

一、于过去诸行,如实了知是无常性;二、于现在诸行,如实了知是灭法性;三、于未来诸行,如实了知生灭法性。

丑四、释

彼由如是,于三世行无有愚痴,不染污心安乐而住,堕在明数。

子二、辨有痴住2 丑一、例前相违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有愚痴住,堕无明数。

丑二、广其差别2 寅一、举三烦恼2 卯一、标列

复有三种烦恼异名,多分说在烦恼品中。一、贪异名,二、瞋异名,三、痴异名。

卯二、随释2 辰一、辨异名3 巳一、贪异名

贪异名者,亦名为喜,亦名为贪,亦名为顾,亦名为欣,亦名为欲,亦名为昵,亦名为乐,亦名为藏,亦名为护,亦名为着,亦名为希,亦名为耽,亦名为爱,亦名为染,亦名为渴。

巳二、瞋异名

瞋异名者,亦名为恚,亦名为憎,亦名为瞋,亦名为忿,亦名为损,亦名不忍,亦名违戾,亦名暴恶,亦名蜇螫,亦名拒对,亦名惨毒[3],亦名愤发,亦名怒憾,亦名怀戚住,亦名生欻勃。

巳三、痴异名

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

辰二、指前释

如是等名,当知如前摄异门分,多分已辨。

如前摄异门分多分已辨者:摄异门分中黑品异门,广说贪瞋痴应知。(陵本八十四卷十六页6400)

寅二、别释喜贪2 卯一、标当说

喜、贪差别,我今当说。

卯二、辨行相6 辰一、约自体境界受辨

缘依止受所生欣乐,说名为喜;缘生受境所起染着,说名为贪。

缘依止受所生欣乐等者:缘自体受,名依止受。缘境界受,名生受境。如是差别应知。

辰二、约将得已得境辨

又于将得境生名喜,若于已得境生名贪。

辰三、约临受用正受用时辨

又于已得临将受用名喜,即于此事正受用时名贪。

辰四、约能得所得境辨

又于能得境界方便名喜,即于境界名贪。

辰五、约后有及现境辨

又于后有名喜,于现境界名贪。

辰六、约自他荣利辨

又于所爱他有情类荣利名喜,于自所得荣利名贪。

癸七、胜进2 子一、依正修辨2 丑一、总标列

复次,于诸行中如理修者,有四胜进。谓胜进想略有三种,一、未得为得,二、未会为会,三、未证为证。若为获得现法乐住,名第四胜进。

丑二、随别释4 寅一、未得为得

最初能得先所未得预流果故,当知是名未得为得。

寅二、未会为会

即此为依,复能契会上学果故,当知是名未会为会。

寅三、未证为证

即此为依,复能证得阿罗汉果,于诸惑断能作证故,当知是名未证为证。

寅四、为获现法乐住

若已证得阿罗汉果,更无未得为得乃至未证为证故,正勤修习;但为现法乐住,正勤修习。

子二、依自义辨3 丑一、标列

又依自义,有三胜进想。谓于诸行中厌背想、过患想、实义想。

丑二、随释3 寅一、厌背想3 卯一、标列

厌背想者,复有四行。谓于诸行思惟如病、如痈、如箭、恼害。

卯二、随释4 辰一、如病

如病者,谓如有一,因界错乱所生病苦,修厌背想。

辰二、如痈

如痈者,谓如有一,因于先业所生痈苦,修厌背想。

辰三、如箭

如箭者,谓如有一,因他怨箭所中之苦,修厌背想。

辰四、恼害

恼害者,谓于亲财等匮乏中,因自邪计所生诸苦,修厌背想。

于亲财等匮乏中等者:谓于亲属有所衰亡,或于财宝有所衰失,或于无病有所衰损,名于亲财等匮乏中。起不如理分别,名自邪计。

卯三、总结

如是名为修观行者,于诸行中修厌背想。

寅二、过患想

过患想者,复有二行。谓于诸行思惟无常及思惟苦。

寅三、实义想

实义想者,亦有二行。谓于诸行思惟空性及无我性。

丑三、结说

此中先于过患想及实义想正修习已,然后方能住厌背想。当知此中,先说其果,后说其因。

癸八、我见差别2 子一、辨种类2 丑一、略标

复次,有四种我见为所依止,能生我慢。

丑二、别释2 寅一、释四我见4 卯一、有分别我见

一、有分别我见,谓诸外道所起。

卯二、俱生我见

二、俱生我见,谓下至禽兽等亦能生起。

卯三、缘自依止我见

三、缘自依止我见,谓于各别内身所起。

卯四、缘他依止我见

四、缘他依止我见,谓于他身所起。

寅二、释生我慢2 卯一、分别我见为依3 辰一、标相

分别我见为所依止生我慢者,谓由此见观自、他身,计有实我;由此二种我见为依,发生我慢。

由此二种我见为依者:谓缘自、他依止我见,是名二种我见应知。

辰二、举喻

譬如清净圆镜面上,质像为依,发生影像;影像为依,于自依止发生劣中胜想。

辰三、合法

如是由邪分别故,缘自依止我见为缘,发生缘他依止我见。如依质像,发生影像。又此为缘,发生我慢,方他谓己或胜、或等、或劣。

卯二、俱生我见为缘2 辰一、简别

俱生我见为缘生我慢者,当知譬喻与前差别。如明眼人,临净水器自观眼、耳。

辰二、例同

所余如前,应知其相。

当知譬喻与前差别等者:前说譬喻影像为依,发生我慢。今此不尔,自观眼、耳,故与前别。发生我慢,如前应知。

子二、出能断2 丑一、唯依善说

此一切种萨迦耶见,唯依善说法毗奈耶方能永断,非余邪教。如是如来,及众共知同梵行者、或诸弟子同梵行者,有大恩德。

丑二、释名报恩2 寅一、真实报恩

唯由如是一因缘故,名于大师、或灭度后同梵行者真实报恩。

唯由如是一因缘故等者:谓依善说法毗奈耶,永断萨迦耶见,唯由如是一因缘故,名于大师等真实报恩。谓佛世尊为我等故,行于无量难行苦行,求得此法。以此为依,证真解脱,是故说名真实报恩。

寅二、随分报恩

又由第二,谓若有能即依如是差别句义为利益故,勤修正行,如是亦名随分报恩,彼所希望未满足故。

又由第二等者:前说永断萨迦耶见,是为报恩第一因缘。此说勤修正行,是为报恩第二因缘。此名随分报恩,于如来所梵行未立,彼所希望未满足故。修所成地说:谓如正修法随法行大师,为欲建立正法,方便示现成正等觉,云何令彼正修行转;故彼修习正法行时,即是法尔供养大师。(陵本二十卷五页1716)其义应知。

癸九、三行相3 子一、标列

复次,由三种相诸行灭故,说名无余依涅槃界。一者、先所生起诸行灭故;二者、自性灭坏诸行灭故;三者、一切烦恼永离系故。

子二、随释3 丑一、先所生起诸行灭

先所生起诸行灭者,谓于先世能感后有诸业烦恼之所造作,及由先愿之所思求,今所生起诸行永灭。

丑二、自性灭坏诸行灭

自性灭坏诸行灭者,谓彼生已任性灭坏,非究竟住诸行永灭。

丑三、一切烦恼永离系

一切烦恼永离系者,谓诸烦恼无余断灭,由今灭故,后不更生。

子三、结名2 丑一、显正

是故由此三相诸行灭故,说名寂灭。非永无相,其相异故。

丑二、遮非

若永无相,不可施设说名寂灭。

非永无相其相异故者:诸行灭故,证得寂灭,一切白法之所显发,故非无相,然与诸行相异。思所成慧地决择中说:由五相故,建立有为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后际未生故;二、前际已灭故;三、中际自相安住故;四、因缘相续故;五、果相续故。又由五相,建立无为诸法差别。何等为五?谓与上相违,应知即是此中五相。(陵本六十五卷十五页5198)其义应知。

癸十、法嗢柁南2 子一、明建立2 丑一、标列

复次,由三解脱门增上力故,当知建立四种法嗢柁南。谓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

丑二、配释3 寅一、无愿

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者,依无愿解脱门,建立第一、第二法嗢柁南。

寅二、空

一切法无我者,依空解脱门,建立第三法嗢柁南。

寅三、无相

涅槃寂静者,依无相解脱门,建立第四法嗢柁南。

子二、辨乐欲2 丑一、总辨四种2 寅一、标列

复次,当知有二种法嗢柁南增上行欲。一者、胜解俱行欲,二者、意乐俱行欲。

寅二、随释2 卯一、胜解俱行欲

胜解俱行欲者,由四种法嗢柁南故,于诸行中而生乐欲。

于诸行中而生乐欲者:谓于诸行无常及苦、无我及净乐欲观察故。

卯二、意乐俱行欲2 辰一、举有退2 巳一、标

又于诸行寂静生乐欲者,由意乐故,独处空闲作意思惟。由四种相,于彼寂静其心退还。

巳二、列

一者、于中由见胜利,不趣入故;

由见胜利不趣入者:谓于涅槃寂静唯见功德胜利,而不乐修随顺正行故。

二者、不信彼得,不清净[4]信故;

不信彼得不清净信者:谓于涅槃不信能得,不于彼理起净信故。

三者、于彼所缘不生喜乐,不安住故;四者、于彼而起不乐胜解故。

辰二、例俱行

与彼相违,当知即是意乐俱行欲。

丑二、别广第三2 寅一、出退还2 卯一、标列二缘

又由二缘,依止无我胜解之欲,于彼涅槃由惊恐故,其心退还。一、由于此欲不善串习,未到究竟故;二、于作意时,由彼因缘念忘失故。

由彼因缘念忘失者:谓由无我忍欲不善串习为因缘故,令念忘失。

卯二、广未串习

又此忍欲未串习故,当尔之时,于诸行中了唯行智其心愚昧,数数思惟:我我尔时当何所在?寻求我行微细俱行障碍而转。由此缘故,彼作是思:我当不有。不作是念:唯有诸行当来不有。彼由如是随逐身见为依止故,发生变异随转之识,由惊恐故,于彼寂灭其心退还。

寅二、明对治2 卯一、标列二法

复次,为断如是惊恐,有二种法多有所作。一者、于诸有智同梵行所,如实自显;二者、因善法欲,发解了心及调柔心。

卯二、别广二心2 辰一、发解了心2 巳一、标列

又发如是解了心者听闻正法,由三种相发生欢喜。一者、由补特伽罗增上故;二者、由法增上故;三者、由自增上故。

巳二、随释3 午一、补特伽罗增上

补特伽罗增上者,谓由覩见深可赞仰具大威力端严大师,及所称扬善说法者。

午二、法增上

法增上者,谓所说法能令出离烦恼业苦,及令信解最上深义。

午三、自增上

自增上者,谓有力能于所说法能随觉悟。

辰二、发调柔心2 巳一、标列

又发如是调柔心者,谓有三见。一者、若依彼而转,二者、若由彼遍知,三者、若应所引发。

巳二、随释2 午一、释三相3 未一、随彼而转

依彼而转者,谓于诸谛未得现观,为得现观,依彼胜解俱行极善串习正见而转。

未二、由彼遍知2 申一、总标举

由彼遍知者,谓依随顺现观正见,于三事执着[5]萨迦耶见,及彼随眠断、常两见所依止性,并所得果能遍了知。

于三事执着萨迦耶见等者:谓于所取、能取及如是取,计我、我所,名于三事执着萨迦耶见,此为断、常两见所依止性。萨迦耶见种子随缚,名彼随眠。由是为因,生现行缠,名并彼果。

申二、随难释2 酉一、释其三事2 戌一、标列

言三事者,一、若所取,二、若能取,三、若如是取。

戌二、随释3 亥一、所取

此何所取?谓五取蕴。

亥二、能取

谁能取?谓四取。云何而取?

亥三、如是取

谓四识住,随其次第,如前应知,为二取心之所依处。

随其次第等者:如前意地决择中说:有四依取,以为所缘,令识安住。谓识随色而住,缘色为境。广说如经。(陵本五十四卷一页[6]4282)显扬释云:谓识随色而住、缘色而住、依色而住,如是乃至随行而住、缘行而住、依行而住。此中随色而住者,谓执受所依故。缘色而住者,谓取[7]境界故。依色而住者,谓由粗重故。如是乃至随行等三。(显扬论十八卷三页31,568b)由是当知,此说随其次第,为二取心之所依处。谓执受所依及取[8]境界,为所取心之所依处;麤重,为能取心之所依处。

酉二、指我执等

又即于彼所有诸缠,非理所引缘彼境界萨迦耶见生起执着,及彼随眠,如前应知。

如前应知者:谓如前说:计我因相,乃至随眠因相。彼彼差别应知。(陵本八十五卷十九页6475)

未三、应所引发

云何应所引发?谓住于彼,而能永断萨迦耶见三事执着,及彼随眠,于圣谛智不藉他缘。

午二、辨位别2 未一、辨3 申一、依彼应所遍知正见转时

又若依彼应所遍知正见转时,于其三处起我执着,及有随眠。于诸行中,若集、若没不善知故,于处中行尚不能入,况得出离。

申二、随顺现观正见住时

若随顺现观正见住时,于三事中,所有我执皆已离系,犹被随眠之所系缚。于诸行中,若集、若没能善知故,远离二边,入处中行。虽未出离,堪能出离。

申三、已引发圣谛现观时

若已引发圣谛现观,由正见故,于三事中无我执着,远离随眠。于处中行先趣入已,后由此故,方得出离。

未二、结

当知如是三见转时,有此差别。

辛四、速通摄2 壬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速通自体智境界 流转喜足行顺流

知断相想立违粮 师所作等品后广

壬二、长行释10 癸一、速通2 子一、出能得法3 丑一、标列

为欲证得未得真实究竟解脱,略有三法,能令获得速疾通慧。一者、智力,二者、不放逸力,三者、数习力。

能令获得速疾通慧者:谓能获得漏尽通慧,速令诸漏永尽故。

丑二、随释3 寅一、智力

智力者,谓若住彼,堪能无间永尽诸漏,当知即是有学智见。

寅二、不放逸力

不放逸力者,谓已获得如是智[9]见,即依如是所得之道方便勤修,于心防护恶不善法。

寅三、数习力

数习力者,谓即依此方便勤修,常作常转。终不谓我为于今日得尽诸漏,心解脱耶?为于来日?为于后日?由此邪思令心厌倦。无厌倦已,便无怯畏;无怯畏已,不舍加行能尽诸漏。

丑三、别广2 寅一、智见差别2 卯一、问

问:智、见何差别?

卯二、答9 辰一、约三世辨

答:若照过去及以未来非现见境,此慧名智;照现在境,此慧名见。

辰二、约二取辨

又所取为缘,此慧名智;能取为缘,此慧名见。

辰三、约三慧辨

又闻思所成,此慧名智;修所成者,此慧名见。

辰四、约断证辨

又能断烦恼,此慧名见;烦恼断已能证解脱,此慧名智。

辰五、约二相辨

又缘自相境,此慧名智;缘共相境,此慧名见。

辰六、约假实辨

又由假施设,遍于彼彼内外行中,或立为我,或立有情、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10]、紧捺洛、牟呼洛伽等,或立军林及舍山等,以如是等世俗理行缘所知境,此慧名智;若能取于自相、共相,此慧名见。

辰七、约寻伺辨

又寻求诸法,此慧名智;既寻求已,伺察诸法,此慧名见。

辰八、约无分别有分别辨

又缘无分别影像为境,此慧名智;缘有分别影像为境,此慧名见。

辰九、约有色无色辨

又有色尔焰影像为缘,此慧名见;无色尔焰影像为缘,此慧名智。

寅二、方便修事2 卯一、别辨2 辰一、标列

彼由如是若智、若见为所依止方便修时,复更勤修四善巧事。一、观察事,二、舍取事,三、出受事,四、方便事。

辰二、随释4 巳一、观察事

观察事者,谓四念住。为欲对治四颠倒故,如实遍知一切境故。

巳二、舍取事

舍取事者,谓四正断。为欲断除不善法故,及为修集诸善法故。

巳三、出受事

出受事者,谓四神足。依四静虑,次第超出始从忧根乃至乐故。

依四静虑等者:谓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一卷十页880)

巳四、方便事

方便事者,谓诸根、力、觉支、道支。当知即是能断见、修所断烦恼正方便故。

卯二、略摄2 辰一、标

如是勤修善巧事者,当知有四种所依、能依义。

辰二、释2 巳一、所依义

所依义者,谓观行者正勤修习。

巳二、能依义2 午一、略标相

能依义者,谓成就学诸无漏法,而未清净,余无明[谷-禾+卵]所缠裹故。

四种所依能依义者:谓依四善巧事正勤修习,成就学法,义各差别,由是说有四种所依、能依义。

午二、广应修2 未一、由清净道

又彼诸法,由清净道后方清净。此清净道,当知复有四种差别。一者、习近正法,正审静虑;二者、亲事善友;三者、以尸罗、根护、少欲等法熏练其心,四者;独处空闲,用奢摩他、毗钵舍那胜正安乐以为翼从。

未二、证得清净

又清净者,谓即依彼清净行道多修习故,令有学法破无明[谷-禾+卵],趣无学地。

子二、略摄渐次

又为得真实究竟解脱,当知略有五种渐次。一者、先集资粮以为依止。二者、以此为依,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三者、以此为依,具谛现观涅槃胜解。四者、以此为依,于劣少证不生喜足,亦不安住,于可厌法深生厌患。五者、以此为依,证得最后金刚喻定相应学心。

癸二、自体2 子一、出无常2 丑一、标五因缘

复次,由五因缘,当知一切自体诸行皆悉无常。

丑二、别释其相4 寅一、第一因缘

谓一切自体寿量有限。假使有人,欲自祈验:我今以手执持泥团、或牛粪团,能经几时?作是愿已,随取彼团,是人尔时任情所欲,能执不舍,乃至于后欲弃即弃,欲持即持。非如所受必死之身,至寿尽际,尚不能遂己之所欲,延一剎那,况乎久住。

寅二、第二第三因缘

又一切自体因所生故,彼因作故,是无常故。

因所生故等者:自体果相,名因所生。自体因相,名彼因作。有因果法,故是无常。此中总说第二、第三因缘,如次别配应知。

寅三、第四因缘

又有自体广大兴盛终归磨灭而可得故。谓在色界、欲界,天、人、大梵、帝释、转轮王等。

寅四、第五因缘

又由无倒阿笈摩故。谓佛世尊,于诸自体无常法性,现见现证而宣说故。

子二、广圆满2 丑一、出差别3 寅一、标

复有三种诸受欲者圆满差别,由是因缘,诸受欲者恒常戏论。

寅二、征

何等为三?

寅三、列

一、资产圆满,二、自体圆满,三、广大殊胜有情供养圆满。

丑二、释得缘

当知复有三种因缘,能得如是圆满差别。谓施、戒、调伏诸根俱行,及欲界慈修所得果。慈为先导,慈为因处,于诸有情损害寂静行相转故。

当知复有三种因缘等者:谓施能得资产圆满,是为第一因缘。戒及调伏诸根俱行,能得自体圆满,是为第二因缘。欲界慈修,能得广大殊胜有情供养圆满,是为第三因缘。言欲界慈修者,谓慈无量定应知。

癸三、智境界2 子一、智差别

复次,当知于所知事,有七种如实通达智行。一、已得智,二、未得智,三、无颠倒智,四、是处非有知非有智,五、是处所余知不空智,六、苦不净智,七、速灭坏智。

有七种如实通达智行等者:无漏后得智,名已得智。无漏加行智,名未得智。无漏正智,名无颠倒智。于有知有,名是处所余知不空智。余文易知。

子二、彼境界3 丑一、标

又由十五种相觉了诸行,能速断灭一切行愚。

丑二、征

何等十五?

丑三、释2 寅一、辨5 卯一、于色蕴

谓水界所生故,无我似我而显现故,不住随欲而造作故,觉了诸色犹如聚沫。

不住随欲而造作者:谓速增减应知。

更新于:12天前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四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四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十七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