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种譬喻僧宝,列表如下:
20、麟喻独觉
19、阿罗汉向
为欲尽断烦恼障故,精进修行的第七地菩萨。
喻十地菩萨,不依师教,以自然智而证菩提故。
三种一来
6、一来向
7、一来果
8、一间
钝根名信解
利根名见至
已断欲地第六品修所断惑之圣位菩萨。
为断欲地第六品修所断惑得解脱道故,精进修行之修道位菩萨。
已断欲地修惑第八品之圣位菩萨。
五种预流
1、钝根随信行
2、利根随法行
3、但住预流果
4、天家家
5、人家家
断欲惑三品之圣位菩萨,名曰家家。
安住见道八智之圣位菩萨,永尽见断三结。
预流向:大乘见道十六刹那中,安住八忍之圣位菩萨,名预流向。
十种不还
13、无行般
9、不还向
11、生般
10、中般
12、有行般
18、身证
17、现法涅槃
16、遍殁
15、半超
14、全超
勤修功行而得断随一烦恼障之解脱道者。
生色界乃得断随一烦恼之解脱道者。
圣位菩萨于色界中有身得断随一烦恼障之解脱道者。
为断欲地九品修惑得解脱道故精进修行之修道位菩萨。
钝根名信解
利根名见至
若从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渐次受生,后证彼道者。
菩萨不求无色界生,故名为往有顶者,是说离色界贪之菩萨。
若先往梵众天生舍诸余处,次生色究竟天而证彼解脱道者。
尽断惑业结生相续者
不用功行而得断随一烦恼障之解脱道者。
若从梵众天殁,在下三净居天随受一生次生色究竟天而证彼道者。
证得八解脱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三四顺抉择分
《般若经》四零八卷十页至四一零卷十二页
庚二、修教授义(最初发起缘空性之修得)分二:辛一、略标;辛二、广释。
第三、释四顺抉择分
三、释教授果抉择支分二:一、结合;二、正释义。
(一)结合:问:若尔,释教授与抉择支,在释教授后即说大乘加行道是何因由?答:谓由菩萨资粮道修教授义,当在彼身中生起大乘抉择支故,说名结合。因为初业菩萨获得教授,而生起抉择支,是名抉择支。
(二)正释义分二:一、略标体性;二广释差别法。
1、略标体性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1)经说:谓开示修道之教授处,说菩萨不堕过失,如是寻求善根圆满,当学般若波罗蜜多之余。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何者名生。善现对曰,生谓法爱。舍利子言,何谓法爱。善现对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安住色空而起想着。
辛一略标
(2)论释:就略标经义门说:
颂曰:所缘及行相,因缘并摄持,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
依具四分别,分下中上品,胜出诸声闻,及以诸麟喻。
就彼词义门释,是说诸菩萨获得闻等究竟,在信等顺解脱分性相之善根后,随顺通达四谛及四顺抉择分,皆从世间修所生。
此中分四:1、明大乘加行道具五种殊胜;2、显示胜出声闻独觉加行道;3、显示菩萨所缘种种法;4、断诤。
一、明大乘加行道具五种殊胜者:1、因殊胜;2、所缘殊胜;3、行相殊胜;4、就体性门分差别殊胜;5、分位差别殊胜故,名为诸菩萨等。显示因殊胜者,谓诸菩萨闻慧等。显示所缘殊胜者,谓随顺通达四谛。显示体性殊胜,谓四顺抉择分,从世间修所生名暖善根,其后名顶善根,其后名忍善根,其后名世第一法。小中大之差别等,谓小等以次第生起,或联系菩萨钝根等补特伽罗之差别分小中大。如是加行道者,胜出小乘加行道,显示就所缘门超胜。所缘差别体性谓缘四谛法,明行相门殊胜,谓由见法对治趣入无贪著等相。明就因缘门超胜,谓通达三乘分之因性。明遍摄持超胜,谓具足善知识方便善巧性相遍摄持,就具足法门显示殊胜,谓由见修所断,所取能取四种分别之理趣联系生起者,是胜出声闻等暖等超胜。
二、显示胜出声闻独觉加行道之因由,谓彼暖等善根者,胜出于色等变碍性相法之自体,谓所缘四谛;由趣入对治我见无常等行相;为了唯独通达自乘;远离遍摄持,不具足四种分别而生。
三、显示诸菩萨所缘的种种法,谓诸菩萨的顺抉择分等,以方便善巧力,或者就因,或者就果,或者就体性,或者就法性门,如其所有皆是缘四谛法,如前虽有其它行相,但一切皆缘四谛。
四、此中断诤。何故此处唯建立他者,是故任于何时皆不应说破坏依其它乘。
辛二、广释分三:壬一、释暖等前三胜法;壬二、释分别;壬三、释摄持。
壬一、释暖等前三胜法
颂曰: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行相破着等,是得三乘因。
色等离聚散,住假立无说。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
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不执著诸法。不见彼性故,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
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无生无出离,清净即无相。
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正定正作用,授记尽执著。
三互为一性,正定不分别。是顺抉择分,下中上三品。
二、广释差别法:所缘无常等至下中上三品七颂。
此中分:1、所缘行相因缘三种差别;2、相应分别之差别;3、善知识遍摄持之差别有三种。
一)所缘行相因缘三种差别分:一、总的结合;二、各各差别。
1、总的结合:问:所缘行相之差别如何?答:是故所缘与行相清净由七颂解释。
2、各各差别分:暖顶忍世第一法之所缘行相之差别。
1暖:以下品暖四谛为增上之所缘行相之二种差别。舍利子言,具寿善现,何为法爱?善现对曰,具寿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色无常起贪著;加行及此遍知者,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法爱过。是说此色应断,由此为所断色,名为贪著。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色无常起贪著,说明应断除贪爱色过患,应了知法,应当学。前三句明下品暖所缘者,即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行相破着等是依苦等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是破除于苦等行相实执贪著所缘等。
就因门殊胜,经说欲学声闻地,应听闻、应持、应受和应读诵、应遍知、应如理作意般若波罗蜜多,乃至是三乘广大之因。释彼义者谓是得三乘因应当了知,暖等一切法,亦获得通达三乘分之因体。
中品暖所缘行相之差别。经说:菩萨与般若波罗蜜多不可得,真中不见。是说如是名者亦不住,亦非不住,非离住。彼义是说,色等离聚散是中品暖所缘者,谓胜解和真如作意,修习色及破除色等皆不可得,是名不见。行相者谓由无一切名,不同相续与同相续随转之性相皆无。
上品暖所缘行相之差别。经说:如是假立名句之法,蕴处界等,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无言说。乃至不住菩萨法,应知名住。彼义是说:住假立无说,上品所缘者,说谓色乃至佛的中间,一切法假立名字之法,皆是名言。行相者谓善等法任于何时亦无言说。
彼等总义是说,如是无分别智火是先兆故为暖,所缘、行相、具足三种。
2顶:下品顶所缘行相之差别。经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色乃至不取他自性空故。彼义是说: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下品顶所缘者,谓于色等是离自性之体性,由自性空名不住于色等。行相者谓胜义中色等一切法;与空性相互是一体,由于空性中无常等皆无,所以于色等常与无常等是名不住。
中品顶所缘行相。经说;一切相智者,不取于相,因为相是烦恼乃至世尊是此是诸菩萨摩诃萨的般若波罗蜜多。彼义是说,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不执著诸法。中品顶所缘者,谓由法界自性,于无常等及诸空性者,是以无自性,则于无常等及与空性相互体性名为是一。行相者谓已破自性故于色等不执著以为自性。
上品顶的所缘行相。彼经义是说:不见彼相故,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上品顶所缘者,由无自性性,是名不见彼于色等青黄等相。行相者谓以般若智慧辨别真实法,决定通达一切法皆无所得。彼之总义是说,如是,是善根转动之顶故,顶所缘行相及具足行相三种
3明下品忍所缘行相。经义是说: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下品忍所缘者,谓性相之自性,及自性之性相,由空性即一性,故名色等无自性。行相者谓有所缘众生性,即色等法无自性。
中品忍所缘行相。何以故?具寿舍利子,如是一切法者无生亦无出离。明经义是说,无生无出离,清净。名中品所缘者,谓由自性不生,是名于色等亦无生,亦无涅槃。行相者唯通达一切法之自性,是名身等一切行相皆清净。
明上品忍所缘行相者。彼经义是说:即无相,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上品所缘者,由于不应是自相和共相,是名一切法无相。行相者谓唯远离自性色等诸相之所依,以胜解作意,即非胜解,由真如作意,是名无一切想(遍知)。彼等总义是说以无如是恶趣,是上品法忍故,即成为忍所缘、行相及具足三种。
4下品世第一法所缘行相。经云:具寿舍利子,一切相智法亦无自性故,无二无二事乃至彼者犹如虚空以无贪是名解脱而无染定(无诤三摩地)。彼义是说:正定定作用,下品所缘者,谓应修一切法无生,及勇行等三摩地(正定)。行相者谓由自己之愿、福德、智慧及法界之力,任运成就在一切世间界中如实机缘,是入定作用(名入三摩地的作用)。
明中品世第一法所缘行相。彼经义是说:授记尽执著。中品世第一法所缘者,入真实三摩地相应瑜伽,诸佛作授记,此名法性。行相者谓无有一切分别,自己通达菩萨三摩地自性,根本定等无生想。
明上品世第一法所缘行相之差别。经说:具寿善现,住此三摩地的菩萨摩诃萨,如来应供正等觉有否授记?善现告具寿舍利子言,无彼授记,乃至无识无有为。释彼之义:三互为一性,正定不分别。上品世第一法所缘者,由法性三摩地、菩萨和般若波罗蜜多,三义互为一性。行相者谓由一切法无有性,无分别定(三摩地)者谓方便善妙。释彼等总义,是世间一切法最殊胜故,即名世第一法,所缘、行相、具足三种。
二)相应分别之差别法:谓由所依对治二颂所说。善知识遍摄持之差别法:谓由心不惊怖等一颂所说。彼等之内,所缘及行相二颂,则是略示。
抉择分二:一、释加行道之所依;二、释能依加行道之自性。
(一)释加行道之所依分二:一、身所依;二、心所依。
(1)身所依:大乘加行道,三洲男女及六欲天的所依身,皆有可能新生起,因彼等之所依身,皆具有新生起的顺缘,并有远离违缘故。《俱舍论释》中说:唯人三洲。是说唯人的所依身能生起者,毗婆沙宗所不许可,因为北俱卢洲人的所依身无有新生起,因彼等人大部分具足异熟障故。上界所依身无有新生起者,因上界异生贪著禅定乐,有少分厌离故。设若恶趣所依身有新生见道,那么,由业烦恼受生恶趣,必须要有加行道世第一法,则与《俱舍论》所说忍不堕恶趣成相违。广则在见道处说。
(2)心所依:若是能新生起大乘加行道的心所依者,悉是静虑根本定(正定),因彼有能新生起的心所依,彼无欲心,亦无三有之顶的心,及无近分静虑。若是安住上品资粮道的菩萨,若悉得静虑正定,则安住上品资粮道的菩萨身心相续中无近分定故。
(二)释能依加行道之自性:自宗分九:
(一)性相:大乘顺解脱分圆满后,生起的现观住种类,而与谛现观相顺的大乘世间义现观,是大乘加行道的定相。于性相方面谓大乘世间现观,需要有信解,因为通达声闻阿罗汉前的大乘加行道,是为所摄受彼故,有需要住种类胜解,成为大乘顺解脱之因,是为所摄大乘加行道故。有说,资粮道圆满后所生,未生见道之前的智不合道理。因为通达声闻罗汉之前,大乘加行道尚未决定故;因果的过失有多种故,是故于此体性主要是修所生,但亦有闻思,(彼不是闻思为主,密意是修所生为主。)于大乘资粮道亦有,相应故,如《集论》中说。
(二)差别:就体性门,大乘加行道暖等四种,彼一一中若就分位门分,各有下中上三种,共有十二种。
(三)各各的自性:首先是大乘顺解脱分,获得能摧毁所知障杂染所取分别现行功能之道,由住种类所显,是大乘加行道暖的定相。其二、获得能摧毁所知障清净所取分别现行功能的道,由住种类所显,是大乘加行道顶的定相。其三、获得能摧毁所知障实执能取分别现行功能的道,由住种类所显,是大乘加行道忍的定相。其四、获得能摧毁所知障假执能取分别现行功能的道,由住种类所显,是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的定相。
(四)生起理趣:就最初大乘定性菩萨,由资粮道缘空性,若初得止观双运,既得大乘加行道暖;缘空性得修所生是同时。有说由现证空性的声闻罗汉,缘空性得止观双运,而未入小乘道的菩萨,由资粮道未得大乘加行道暖位之前,彼有所得故,是故在彼前有证空性故,因为在彼之前有如是通达小乘道故。
(五)闻思修三慧之差别:主要从听闻契经的词句多处所说所生起的慧,名闻所生慧;主要从契经的义理,思维力所生的慧,名思所生慧;主要是修初静虑以上的定力所生慧,是安立修所生慧。
(六)下中上三品的差别:由下品等渐次生起,或由菩萨有关(联系)钝根等之差别,说名下中上义,若由同一身心为增上,最初生起加行道,名下品加行道,中间生起名中品,最后生起是名上品。若就异身心为增上,钝根身中的名下品,中根身中的名中品,利根身中的名上品,以不同身中为增上的上品加行道,不全是上品等同类,否则,利根菩萨身中最初生起加行道(有法),应是上品加行道,由异身中为增上的彼是上品故,因为是利根身中的加行道故,若不能承认,彼是下品故,一身中为增上的彼是下品故。应遍许。
下中上三乘者,是由利中钝根所说。
(七)所有以心识正理观察(思择):于大乘加行道的现比量等虽有多种,但初就定性大乘于空性心一境性等持,大乘加行道根本智,彼是断知(再决识,谓已了知的事物,重行再了知的心识,如比量之第二刹那)故,彼是七种心识随一:现量识、比量识、已决识、伺察意、显现不定识、犹豫识、颠倒识,非现量随一故。初易知,第二是修所生的心故,中间等是解脱道,最后是异生身中通达空性的心故。如是于彼根本智显明法性,因为是法性义总显明故。如《疏》云:如是根本定是由通达法性的断知相续修习之力而修所生,总显明空性义是诸修行之体性。
(八)差别法:大乘加行道,彼胜出小乘加行道有五差别法,或就六门是特殊胜者,胜出彼小乘:1、所依境;2、行相;3、能行理趣;4、遍摄持的差别(殊胜);5、分别具足理趣;6、就小中大之差别分亦是殊胜故。(1)彼于四谛就正理异门无边门所缘,不是由单独如是所缘,首先就中品忍分位因门,就下品世第一法分位果门,就下品忍分位二谛体性门,就余九种[10]分位法性行相门所缘故。首先通达生死涅槃无谛实,此是身等五清净的因名能持(取)故(五因清净:道清净、定清净、寻思清净、正念无间、回向涅槃)。(2)勇行等三摩地此具饶益众生之果名分别故(健行,首楞严定,万行之总称)。(3)胜义中无自性,此即世俗中有体性故。(4)四谛离戏论胜义智慧故。其一、大乘加行道就正理异门差别无边门,是能断四谛增益之有相,不是单独故。其二、由彼大乘加行道证理三完全能作大乘见道之近因,由单独不能作故。其三、由胜应化身为自己所作事业,能作所化菩萨加行道宣说圆满大乘道的遍摄持,单独不能如是作故。(5)于大乘加行道暖等四,具足所断实执为主,单独不具足故。(6)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小中大之差别合理,小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不合理故,因为彼是最后际刹那故,如《俱舍论》云:彼者一刹那,如是世第一。
(九)释名:谛现观是加行位的道即名加行道,身中见道所断,是抉择道分之相续,即名顺抉择分,由于是彼之支分,说名抉择支。由于是生起无分别智火之预兆则名为暖。能断邪见善根之顶,则名为顶。唯一生乐趣而断生恶趣业烦恼即名为忍。由于是世间第一法,说名世第一法。
论义是说,大乘加行道有法,具五殊胜者:(1)因殊胜,成为自因从大乘顺解脱分所生。(2)所缘及行相殊胜,成为自果通达四谛的见道,及缘四谛理相应。(3)体性殊胜,是缘空性世间修所生为主的心。(4)差别殊胜,就体性门分暖等有四。(5)就分位门具足小中大各三种之差别殊胜故。
大乘加行道(有法),胜出小乘加行道五差别法或就六门殊胜者,谓胜出彼:所缘、行相、能行理趣、遍摄持(善知识)、具足法、就小中大之差别亦是特别殊胜故。
壬二、释分别
释所知障杂染所取分别与能取分别二种
颂曰:由所依对治,二所取分别,由愚蕴等别,彼各有九种,
由实有假有,能取亦分二,自在我等体,蕴等依亦尔。
问:由所依对治等颂,如何广释相应分别之差别?答曰:此中亦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云:佛告善现,善哉善哉,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应学静虑、精进、安忍、静戒、布施波罗蜜多,应学诸菩提分法及十八佛不共法乃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不可得是为学。
二、论释分四:一、结合;二、略标;三、广释;四、略义。
一)结合:由所依对治广说相应分别之差别法(有法),有所为者,为略示未说依四种分别,彼义是为所断分别体性及差别等所显故,名结合具四种分别所显明故,即颂文所说。
二)略标分二:一、略标所取分别;二、略标能取分别。
1、略标所取分别:由所依对治等一颂,明杂染所取分别根本(始因)之所依,及由对治之所依有二种,由无明与清净蕴等所显之差别有九种。
2、略标能取分别:由实有假有等一颂,谓缘补特伽罗实有,及缘士夫假有,能取分别亦有二种,即缘我有自在,及缘蕴等,如是名各有九种。
三)广释分二:一、结合;二、释各各义。
(一)结合:于彼略标义者即是此结合。
(二)释各各义分二:一、广释所取分别;二、广释能取分别。
1、广释所取分别分二:一、广释所知障杂染所取分别;二、广释清净所取分别。
(1)广释所知障杂染所取分别有九种,此中就境门有九种故。
1有九境之初明无明境的杂染所取分别:经中所说(不录)。释彼之义,谓杂染的根本所依即是无明。
2明色等有漏蕴之有境分别:经文不录。释彼之义,谓于色等蕴。
3明贪著名色之分别:谓诸愚夫异生无明;及贪著爱染。彼等无明及爱染假有,乃至贪著佛不共法(上经说)。释彼之义,谓贪著名与色。
4明贪二边之分别:贪著诸法谓作分别有无二边,乃至彼等名为入愚夫数。释彼之义,谓贪二边。
5明杂染与清净无知之分别:彼等谓由无明与爱之缘,不知不见,乃至声闻独觉于诸法不能出离。释彼之义,谓于杂染与清净无知。
6明不住圣道之分别:彼等谓不信,云何不信?谓色由色空不信,乃至不生一切相智。释彼之义,谓不住于圣道。
7明于所缘分别: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彼般若波罗蜜多皆不可得,真实中不见,若如是学,菩萨摩诃萨以不可得理,当生一切相智。释彼之义,谓所缘(境)。
8明于我等分别:舍利子,最极清净故,我不可得(无所缘)不可见。如是最极清净故,乃至一切相智皆不可得不可见。释彼之义,谓于我等。
9明生起清净等之分别:舍利子,清净者谓无生无起无现行。释彼之义,谓于生起清净等所取诸分别。
(2)广释清净所取分别,对治清净所依之所取分别有九种故:
1明于清净蕴等义分别:谓由无方便善巧,分别色而起贪著,乃至分别识而起贪著。释彼之义,谓对治所依蕴。
2明于生门(处)义分别:分别眼而起贪著,如是乃至意及于色等而分别贪著,如是乃至法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生门(十二处)。
3明于种族(界)义分别:于眼识界而起分别贪著,如是乃至法界意识界,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种族(十八界)。
4明于生义分别:谓于无明而起分别贪著,如是乃至老死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生义。
5明于空性义分别:谓内空乃至无法自性空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空性。
6明于波罗蜜多义分别:谓于六波罗蜜多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波罗蜜多义。
7明于见道分别:于三十七菩提分法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见道。
8明于修道分别:谓于诸静虑、诸神通、诸无量,及诸无色定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修道。
9明于无学道分别:谓分别彼十力而起贪著,乃至于一切相智之中间而起分别贪著。释彼之义,谓于无学道诸所取分别。
2、广释能取分别分二:一广释所知障实执能取分别;二广释假执能取分别。
(1)广释所知障实执能取分别有九种。
1明于我有自在分别:舍利子,我不可得,如是乃至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见者皆不可得。释彼之义,谓执补特伽罗实有所依我有自在。
2明分别我唯一(单独):舍利子,色不可得乃至识不可得。释彼之义,谓独一我。
3明分别因我行相:舍利子,眼不可得,如是乃至意及色不可得,乃至法之中间皆不可得。释彼之义谓因。
4明于见者等分别为我:舍利子,眼、色、眼识不知,乃至意、法、意识不知。释彼之义,谓见者等我。
5明分别杂染所依之我:舍利子,缘起不可得,乃至无色界不可得。释彼之义,谓杂染烦恼。
6明分别离贪欲之我:初静虑不可得,乃至无色空不可得。释彼之义,谓离贪欲。
7明分别见有所依之我:诸圣谛不可得。释彼之义,谓见有所依之我。
8明分别修有所依之我:八解脱及九次第定不可得。释彼之义谓修。
9明作利益之有所依分别为我:十力不可得,乃至一切相智皆不可得。问:如何不可得?谓于我(我自己、我体)。何以故?我最极清净故。释彼之义,谓于作利益之所依,能取诸分别。
(2)广释假执能取分别分二:
1总显:复次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此幻化士夫学般若波罗蜜多,当出生一切相智。
2明彼分别有九种:
〈1〉明于蕴假有分别:善现如是心,色于他亦如幻,受想行识于他亦如幻。释彼之义,谓分别假有士夫之所依蕴。
〈2〉明假有处分别:眼、法亦如幻。释彼之义,谓分别处。
〈3〉明界假有分别:眼、色、眼识,乃至识界如幻如幻性亦识界。释彼之义,谓分别界。
〈4〉明缘起假有分别:缘起如幻性,乃至老死亦如幻性。释彼之义,谓分别缘起。
〈5〉明清净假有分别:善现乃至诸菩提分法亦如幻。释彼之义,谓分别清净。
〈6〉明见道假有分别:善现,空无相无愿,亦如幻。释彼之义,谓分别见道。
〈7〉明修道假有分别:善现,静虑及无色定亦如幻。释彼之义,谓分别修道。
〈8〉明于胜进道假有分别:善现,一切空性亦如幻。释彼之义,谓分别胜进道。
〈9〉明无学道假有分别:善现,如来十力、十八佛不共法如幻否乃至当知后得一切相智。释彼之义,谓于无学道能取诸分别。经中有如是所说理趣者,谓杂染所取分别第二,七八九经中就对治门说,清净所取分别除第四,其余就体性门说。实有能取九种分别就对治门说,假有能取九种分别就境门说。
更新于:17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