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明:刍议当代佛教寺院建设的规范

2024-09-02 居士人物

刍议当代佛教寺院建设的规范徐文明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国佛教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梵刹继起,香火旺盛,信众如云,然而在这种繁荣的景象之下,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有的地方香火旺而道风衰、信众多而正信失、梵刹盛而佛法微,如何规范当代佛教的寺院和道风建设,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楼宇烈先生提出三境说,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所谓三境,一为净,二为静,三为敬,这是当代佛教寺院建设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一为净,所谓佛门净地、佛国净土,干净是佛教寺院的根本特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北齐灵裕法师曾作《寺诰》,指出寺有十名,一曰寺,二曰净住,三曰法同舍,四曰出世舍,五曰精舍,六曰清净园,七曰金刚净刹,八曰寂灭道场,九曰远离处,十曰亲近处。这十种异名也表明了寺院的性质与特征,其中尤其强调清净。寺院的内外环境必须保持整洁干净,一尘不染,给人一个良好的视觉形象。如今世间的杂染越来越厉害,很多人都希望暂时远离染污的世俗社会,到佛门净地来获得身心的清净。如果寺院本身无法保持干净,就会使来者大失所望,甚至对寺院的形象和佛教的本质产生怀疑。另外,对尚未解脱者来说,都是心随境转,由境生心,由清净境生清净心,由杂染境生染污念,长期生活在一个污染的环境之中,很难保持心念的清净。保持一个整洁的环境,对于出家人和修行者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对于这样一个最简单、最起码的要求,很多寺院却无法做到。我们有时会看到寺院内外有不少垃圾,寺院的厕所往往臭不可闻,没有冲水设备和有效的保洁措施。

保持环境清净并不难,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关键是要真正加以重视,并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外在环境的污染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外界环境背后,隐藏着一颗染污的心灵。有些寺院千方百计诱使信徒和游客烧所谓的高香,以此谋利。以环境的污染、信众的健康损害、民财的靡费、寺院的安全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己的私利。

禁止香火应该成为佛教寺院的定规,无论是从环保的角度还是基于安全的考虑,都应当如此。很多寺院都是有悠久历史的古刹,不仅是佛教寺院,还是文物保护单位,如果因为贪一时之利,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佛教圣物和国家文物被毁,其损失不可估量,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佛教千年的传统,也是信众的信仰需要,对此不应当禁止。传统之中优秀的固然要保持,不合理的就必须进行变革。应当告诉信众,香以表信,只要有一颗虔敬之心,用一瓣心香敬佛就是最好的,心若不诚,烧多少香、花多少钱都没有用。

禁止香火,免除门票,可能会对寺院收入暂时带来一定的影响,但长久看来,对寺院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靠门票和香火钱维持寺院经济是比较低级的经营手段,所谓靠门票来限制人数更是欺人之谈,想限制人数有很多方式,最简单的就是发放免费入场券。有的寺院不收门票,却越来越兴旺。因此用更合理、更人性化、更佛教化的方式进行寺院经营,让寺院的环境越来越好,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寺院经济也会越来越发达。

其二曰静。寺院不仅要干净,还得安静。远离红尘与喧嚣,享受幽静和安闲,这也是寺院最吸引人之处。万语不如一默,百动不如一静,一个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修身养性,这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然而在现代的寺院,保持安静比保持干净还难,寺院已经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一则是现代寺院差不多都是旅游场所,当然是最热闹的地方,二则是中国人喜欢热闹,大声喧哗,旁若无人,这是很多人的习惯。寺院成为旅游场所,这是因为天下名山僧占多,祖师大德都选了风景最好的地方开山建寺,自然会吸引人。然而寺院的本质和主要功能为清修之地,神圣性应当压倒一切,不能将之完全变成旅游场所。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喜欢热闹,譬如人人都知道鞭炮危险,因此造成的安全事故不计其数,可鞭炮就是禁止不了。喜欢热闹,爱凑热闹,不整出点动静不行,这种习惯比香火还悠久。在这方面,中国佛教寺院不仅没有移风易俗,而且还有同流合污之嫌,佛教寺院也喜欢热闹起来,一办什么节日,寺院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同样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山摇地动,万众欢腾。

噪音对人的污染比环境更加严重,人们可以闭目,却很难塞听。禁语、轻声细语应当成为寺院的传统,这也是尊重别人、尊重佛法、体现自身修养的表现。即使是唱赞诵经,也要适可而止,更不应加上扩音器,弄得惊天动地。

三曰敬。寺院是神圣之域,佛门圣地,此处不可有非分之想,越礼之行,必须以虔敬之心瞻礼。很多人不明此道,把庄严寺庙当成了普通的旅游场所,男女混杂,衣饰暴露,让人看着非常不舒服。这方面必须多加劝告和教育,给予足够的提醒和警示。

中国文化传统特别强调一个敬字,先自敬,后敬人,上下相敬,这是最为体现人的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佛教同样吸收了这一文化传统,敬佛敬师,以礼相待。中国佛教还特别强调普敬,平等尊敬一切众生,这在三阶教、禅宗等宗派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然而这一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虽不能说荡然无存,却也衰退了很多。首先是有些出家人不自重,思想不端,行为不正,举止不当,让人无从生敬。其次是现代人缺失了礼敬三宝的精神,对于佛、法、僧都缺乏恭敬心,尤其是对僧宝。

不净、不静、不敬,这是现代寺院的三大弊端,不解决这些问题,寺院的本质和功能都会扭曲。三境不仅是讲寺院的环境,也是佛教的修行体系。净即是戒,无欲则无染,无染则自净;静即是定,心中安静,一念不生,即是常定大定;恭敬为慧,了知众生皆有佛性,故能平等普敬一切众生,明心见性,自生恭敬。

三境还与三教相应。释氏主净,持净戒,生净土,归净性,转染成净,出离杂染世间,趋向涅?净域。道家主静,以清静自然为本,虚无无为为宗,致虚极,守静笃。儒家主敬,内存恭敬,外行礼仪,长幼有序,上下有别,修己敬人,彬彬有礼。三境体现了三教的精髓,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最简明、最精粹的概括和提炼。

近来楼先生又示一联:净、静、敬,入佛境;缘、圆、原,归法源。今略述其意,所谓坚持净戒,一心清净,就必须万缘放下,只有不涉外境,心无攀缘,隔断六尘,才能内外清净。同时还要随缘顺物,不与物违,才能不执不断,不即不离,一念不生,一法不舍。欲得境静心安,必须自性圆满,自性圆满,无所求取,自然无忆无念,无往无来,如此超越三世,如如自在,心常在定,无出无入。同时还要圆融万法,事事无碍,不离万境而心常自在。要想心中常存恭敬,必须求其本原,宗教的本质在于神圣,圣俗之分、人神之别是宗教最根本的问题,只有体认到诸佛的至高无上,认识到诸佛法力无边,妙相庄严,万德圆满,天上地下,无与伦比,才会真正产生恭敬之心,才能对之五体投地,赞叹归依。证得三境,自然得入清净神圣的佛国净土,得入寂静涅槃?进入佛境;悟取三源,自然探取万法之源,得入佛法源头,了知一味佛法。

三境说是楼先生针对当代佛教寺院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一个新学说,对于寺院与道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引起佛教界的重视。这一学说简明扼要,抓住了当代寺院存在问题的症结,可以说是应病予药,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很容易推广落实。

这一学说还有更大的意义和更加普遍的适应性,寺院建设需要三境,治家治国又何尝不如此。家里的环境当然要干净,同时也需要远离噪音和喧嚣,使人的身心获得安稳和放松,家庭同样需要敬,对长辈要孝敬,对晚辈也要尊重。三者具足才能保证家庭和谐。对一个国家而言,环境要干净,局势要稳定,人心要恭敬,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总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家国天下的治理,三境都是不可或缺的。当然这一学说还需要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新于:14天前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王志远: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王志远: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金易明:佛教与印度传统文化思想同异性探微 金易明:佛教与印度传统文化思想同异性探微

佛教与中国绘画 佛教与中国绘画

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 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

金易明:佛教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佛化 金易明:佛教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佛化

101件佛教文物南博亮相 高僧头骨做噶布拉鼓 101件佛教文物南博亮相 高僧头骨做噶布拉鼓

周齐: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 周齐: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

周齐:关于经济危机中的佛教作用——既供佛脚急来抱 犹化好雨润物生 周齐:关于经济危机中的佛教作用——既供佛脚急来抱 犹化好雨润物生

探访西藏最大佛教石窟遗址 洞窟壁画媲美敦煌 探访西藏最大佛教石窟遗址 洞窟壁画媲美敦煌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承思:佛教与现代文明 魏承思:佛教与现代文明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佛教小故事:不留平常心 佛教小故事:不留平常心

佛教小故事:八风吹不动 佛教小故事:八风吹不动

徐文明:龙树的时代略考 徐文明:龙树的时代略考

徐文明:药山惟俨的宗系和禅风 徐文明:药山惟俨的宗系和禅风

楼宇烈: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 楼宇烈: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

徐文明:文明宗教的实现必须和谐宗教的自身 徐文明:文明宗教的实现必须和谐宗教的自身

净土法门法语:人活在这个世间到底为什么?佛教的说法最圆满 净土法门法语:人活在这个世间到底为什么?佛教的说法最圆满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最伟大的事业是什么?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最伟大的事业是什么?

当代邪YIN现世实报 当代邪YIN现世实报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

当代发生的不孝女遭天谴的几则真实故事 当代发生的不孝女遭天谴的几则真实故事

佛教名词术语和常识 佛教名词术语和常识

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佛教礼仪中“四威仪”的含义是什么? 佛教礼仪中“四威仪”的含义是什么?

佛教小故事:育才之道 佛教小故事:育才之道

佛教寺院里,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 佛教寺院里,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

觉醒法师:净土在人间——佛教净土思想的现代意义 觉醒法师:净土在人间——佛教净土思想的现代意义

【品茶悟禅】佛教的禅茶和禅茶诗 【品茶悟禅】佛教的禅茶和禅茶诗

慧弘法师: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 慧弘法师: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该向别人布施什么?就两个字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该向别人布施什么?就两个字

湛如法师:唐代帝王与佛教关系综论 湛如法师:唐代帝王与佛教关系综论

佛教老居士虔诚念佛预知时至 佛教老居士虔诚念佛预知时至

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 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

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佛教中的“卐”字代表什么 佛教中的“卐”字代表什么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5 佛教的祖师与思想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5 佛教的祖师与思想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里的开光是什么?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里的开光是什么?

悟光法师解答当代学佛人的困惑 悟光法师解答当代学佛人的困惑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伟大的佛教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伟大的佛教

花与佛教有哪些联系? 花与佛教有哪些联系?

明奘法师:人间佛教的根本 明奘法师:人间佛教的根本

首届佛艺展展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精品 首届佛艺展展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精品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佛教双手合十背后含藏的宇宙万法 佛教双手合十背后含藏的宇宙万法

佛教的:八吉祥 佛教的:八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