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1、肉眼,即平常人的眼。特点是看前不看后,太近太远、太大太小都看不见,没有光也看不见。而且不能穿越障碍,中间只是哪怕只隔一张纸,也看不见了。
2、天眼,即天人的眼睛,或具有天眼通的人所具有的眼。特点是没有以上所说的任何障碍,而且可以看到未来的事物。
3、慧眼,即开悟以后的众生所具有的智慧之眼。特点是已经开始能够看到事物的真实,小乘人能看到空相,大乘人不但能看到空相,还能看到空性。
4、法眼,慧眼只能看到空相、空性的总相以及总相中的别相,而看不到别相以及别相中的别相。而法眼,则不仅能看到慧眼所能看到的一切,还能看到慧眼所看不到的别相和别相中的别相;不但能看到空性别相中的别相,而且能看到一切法各个层次的总相别相,但是还没有圆满究竟。
5、佛眼,可以究竟圆满地彻见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菩萨和一切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故号正遍知。
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各种通都有不同的层次。
1、天眼通,即上面所说的天眼的能力。佛能知无量界以后的事,所以可以为人授记,预告某人何时成佛,佛国名何,度众多少,佛号为何,住世多久等等。
2、天耳通,即天人或修得天耳通的人所具有的听力。大菩萨得天耳通,如观世音菩萨,能听到一切世界的一切声音,所以才可以循声救苦。
3、他心通,能知他人起心动念的能力,大菩萨能知一切众生心中所想。
4、宿命通,指能知过去事情的能力,佛的宿命通能知无量劫以前的各种事。
5、神足通,上天入地,飞行变化,无所不能,大菩萨可以刹那间到十方任何世界。
6、漏尽通,指烦恼已经彻底没有了。小乘的漏尽通只断分段生死的烦恼,大乘的漏尽通连变异生死的烦恼也断了。
心法和色法:
在百法里,心法是八大心王和五十一个心所,色法就是五根六尘十一个色法;
在五蕴里,色法就是色蕴五根、六尘;而六尘,主要是指能由六识分别的内六尘,心法就是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
在十八界里,心法是意根和六识,色法还是五根六尘。
能取和所取:取是摄取、取着之义。能取就是能分别、能执着之义;所取就是被分别、被执着之义。分别,是了知之义;执着是抓住不放之义。能取的是前七识,而所取的,既有色法,也包括心法。
色心二法与能所二取,有一些不同之处:
能取的都是心法,但心法不一定都是能取,第八识不分别、不执着,所以祂不属于能取,能取的只是前七识。不但如此,第八识因为被第七识执为自我,反而成了所取的对象。所以,能取,只是前七识,而所取,是一切法。
一心,就如一只蜗牛,而能取和所取就如蜗牛头上的两只角。这个一心是什么?就是出生一切法的总根源,即第八识,也叫如来藏。能取、所取,相对而存在,有能取,必然有所取;有所取,也必然有能取。
下面继续讲《心经》。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四句是讲,在无余涅槃之中,五蕴、十八界通通已被消灭,唯余第八识独存,烦恼已经没有了,消灭烦恼的十二因缘法也没用了。其实就在五蕴、十八界存在的当下,站在第八识本体的立场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十二因缘:也叫十二有支,这里指小乘缘觉的修行法门,在定中观察从生到死的三世因果。有顺逆两种观法。十二因缘也叫十二有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现在世只有一世,过去、未来则有无量世。前两支讲过去世,中间八支讲现在世,最后两支讲未来世。
一、无明:无明就是烦恼,烦恼就是无明。有两种,一种叫一念无明,一种叫无始无明,二者加起来,叫五住地无明烦恼。
一念无明,也叫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即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住地烦恼、色界住地烦恼、无色界住地烦恼。其中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叫见惑,后三者也叫思惑,所以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也叫见思惑。
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叫见惑)在小乘即指三缚结,在大乘即是五利使。结、使,都是烦恼的异名。
三缚结:即我见结、疑见结、戒禁取见结。此三缚结,是证小乘声闻初果须陀洹所必须断除的,或说,断除了三缚结,就证初果。
我见:我见、我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而我见是首要原因,因为我见不断,就根本谈不上断我执。所以断我见是修行的头等大事。我见,就是认为有一个自我存在,而事实,是决定无我。认为有我,既然违背事实,就只能是凡夫和外道的虚妄想。具体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另一个方面是认为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就是我。其实这两方面是分不开的,所以,有时说身见就是我见。但若分开来说,身见是认为身体是我,我见是认为见闻觉知心是我。身见很容易断,因为人一死,身体就坏了。我见则不易断,因为有人认为,灵魂不灭。
我见的实质:一般的人根本不知道有第七识、第八识,只知道有前六识,主要是第六识,称之为心,或者灵魂。好多人认为,身体好比一件衣服,人死了,但精神长存,下一世会有一个新的身体,好比换了一件衣服。问题在于,一般人所说的这个心意识,祂不能到下一世,死的时候就彻底断灭了,即使活着的时候,也还有四种情况会断,其实每天睡着不做梦的时候,祂就断了。所以我见,根本上就是认为意识或意识的种种变相境界为自我的错误认知。
如何断我见:就是观察意识及其变相境界都虚妄不实。怎样进行观察呢?
其一、观其为因缘所生(前面讲过意识产生需要五个条件),有生就有灭,有生有灭就不是常住法,不常住就违背我义;
其二、观察意识的种种境界都依意识而有,意识虚妄,祂们也都不实,故对意识的各种境界都要有所了解。
其三、对四谛、十二因缘,以及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要有很具体的了解,然后在定中,一一仔细观察思维。
其四、特别要弄清楚的是外六尘和内六尘,即外相分和内相分,以及外六入和内六入。
疑见:对一切世间法都是缘生缘灭不确定,对无我的真理不清楚,对意识不是自我不明白,对世间的哲人、思想家以及外道所说的道理错在哪里不了解,对佛门内的大师们所说的道理是对还是错,没有能力判断拣择,故人云亦云,随大流,无有正确的决定心。
戒禁取见:属于非因计因,即不知正确的证果原因,妄图修不正确的戒条,取得超生或解脱。比如,有些外道,有一点小神通,当他们看到有的牛、鱼死后生到天上做了天人,就误以为吃草,或在水里生活就可以生天,于是,与其弟子就受持所谓的牛戒、鱼戒。有些想证初果须陀洹的人,不知证初果必须先断我见,而我见就是认为第六识是常住不灭的无我真心,于是勤修禅定,企图修到一念不生、了了常知的禅定境界;不知纵然一念不生,因了了常知,仍然是意识心;纵然修到断掉第六识,也只不过在无想定中,不离三界,仍然在生死大梦之中。
五利使:相对于五钝使(贪嗔痴慢疑)钝且难断而言,利且易断,故名五利使,即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其中,我见、戒禁取见,与三缚结相同,而边见、邪见、见取见三者,其实就是疑见。也就是说,疑见展开来,必然体现在边见、邪见、见取见上。相比较小乘法来说,同样一个法,在大乘法里往往更加深细。五利使或三缚结总结起来,其实就是百法六位心所法中六个根本烦恼的最后一个恶见。所以,在大乘法中,断三缚结,就是断五利使。
1、我见(或名身见):误认为五蕴和合的苦果身、心,就是真实的自我;
2、边见:妄认此五蕴身心,或死后常住,或死后断绝,各执一边;
3、邪见:否认轮回,认为现在之身心不是过去业因所感之果报,拨无因果。
4、见取见:迷执自己前三种错误见解为正确,不肯舍弃。
5、戒禁取见:以为使现有身心受持种种邪戒苦行,即是将来的人天果报或解脱之因。
那么,断三缚结,或说断五利使,大小乘有何区别呢?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要不要证到根本心第八识如来藏。小乘法因为只证解脱,不需要证到第八识;大乘法因为要成佛,必须要证到第八识。为什么?因为证解脱只要断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就行,而成佛还必须断无始无明住地烦恼才行。从另一个角度说,证解脱只要断分段生死就行,而成佛还必须进断变异生死才行;证解脱只要断除分段生死烦恼的现行和种子就行,而成佛还必须尽断烦恼的习气随眠,乃至断除那些极为微细的习气随眠。而所有这些必要的进修,都必须在证得第八识以后,才有可能。所以大乘的见道,断除三缚结或五利使还不够,那只是真见道的准备加行道,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证得真心第八识如来藏。
证得大乘真见道的五个基本条件:
1、信心,必须对成佛之道、对参禅开悟具有足够的信心;
2、知见,必须熏习有关第八识及其与前七识互动关系的正确知见;
3、定力,必须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同时,锻炼动中定力;
4、福德,必须修够感得真善知识的福报,得遇真善知识,有缘随其修学,并在修学过程中,没有太大的逆缘障碍证悟;
5、无慢,必须对大乘法、对真善知识、对修学正法之团体,无傲慢之心。
思惑:也叫修惑,即见道以后,进入修道位是要去除的烦恼。
1、欲界住地烦恼:欲界有贪、嗔、痴、慢四种,大乘加身见、边见,共六种。
2、色界住地烦恼:色界有贪、痴、慢三种。大乘加身见、边见,共五种。
3、无色界住地烦恼:无色界有贪、痴、慢三种。大乘加身见、边见,共五种。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