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文法师:第八届静修营戒律讲座

2024-07-30 汉传人物

静修营戒律讲座(1)

各位营员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交流的时间,跟大家一起探讨佛法中关于戒律的话题。戒律是佛教中的三学之一,戒定慧之一,它是佛教中极为重要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谈佛法少了戒律这一块,这样的佛法是不圆满的,也是不究竟的。所以说,法师十分慈悲,在菩提静修营第五天的下午,大家三坛大戒受了两坛,明天还有一个菩提心还没受之前,在这个时间段,为大家安排一个戒律的讲座,让大家对戒律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做一些交流,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在各大宗教中都有戒,基督教有十戒,道教也有十条,其他宗教都有相关戒律。但是佛教中的戒律与它们都不同,佛教的戒律种类繁多、条目很广、内容特点都不相同,有居士五戒、八戒、菩萨戒,出家人有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少的只有五条、八条,多的有两百多条、三百多条,甚至有八万四千细行。大家可以看到佛教的戒律非常复杂,种类繁多,特质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如何看待佛教的戒律呢?怎么样让戒律成为我们修行的增上缘?帮助我们提升生命品质,让我们生活的更健康、更快乐、更有智慧、更圆满呢?我们需要讨论的话题很多,要做的功夫也很细致,需要大量的学习、深入的思考和体验。

为了让大家对戒律有个大体的了解,我主要还是围绕着菩提静修营为大家传授的五戒、八戒和菩提心戒做一个概要性的说明,帮助大家对这几种戒有一个更好的理解,能够更好的行持。所以今天讲座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块,见地、态度和发心。在五戒方面要强调见地,在八关斋戒方面着重强调态度,在菩提心戒方面讲发心。所以我从三个方面结合三种戒为大家谈一下。

首先我们看五戒与持戒的见地。戒律是什么?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灵的净化剂,是我们趋向于净化和生命提升的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没有仔细的深入的学习佛法之前,我们常常有各种各样不太正确的认识。有人觉得,学佛就是做好事、做好人,多做善事不做坏事,仅此而已,不用去受戒、宣誓。另一些人觉得学佛学的很投入,戒律只是修行的基础,是前方便,我要好好修空性,打坐,持咒,我要直接开始实修!我已经超越戒律了!然而事实上,这些想法和态度都有些偏颇,对戒律的认知还差很远。受戒不是一个前方便,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仅仅是发好心做好事,并不至于这些,受戒和持戒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本身就是实修。

佛陀是大医王,他对了解众生的烦恼之病、痛苦之病有一种深刻的认知,如何治疗这种疾病,他也有一种通达的了解。因此佛陀开显戒律、制定戒条,有他特定的目的。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对神圣者的信仰和归附,它更强调自我的净化和解脱。那就是断恶修善、去除杂染,彻底的熄灭痛苦。所以戒是与佛法的根本精神始终相应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其他宗教只要十条戒就行了,为什么佛教的戒律如此复杂,那么多种类、那么多戒条的原因。

这一个断恶修善、去除杂染的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稍微学习一下佛法就可以发现,我们哪怕只是想改变一点点习惯、断除一个小小的坏习气都是如此困难。内在的烦恼,外在环境的逼迫、引诱、喧杂,都在扰动我们,导致我们的修行进进退退。所以佛陀制定的戒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帮助我们不断的前进,护持我们修行的道路。

戒本身就有断恶修善的功能,从你受持戒律开始,你就已经启动了这个生命净化的过程,并不是非要打坐、持咒诵经才开始。早上大家受八关斋戒,我问大家能持否,大家都回答能持,声音非常响亮。在那一刹那,你已经开始了这个进程。在这一天一夜中,你的生命状态和之前就已经不同了。大家要意识到自己的修行生活,从受戒那一刻就开始了。另一方面,戒也为进一步的定和慧打下了近因和基础。

众生的杂染,从粗到细,有三种。第一种是行为上的杂染,第二种是心念上的杂染,第三种是随眠的杂染。什么是行为上的杂染呢?比如杀人、残害动物、偷盗、邪淫、造作种种的不善法,身体上的行为、不良的语言都称为行为上的杂染。心念上的杂染要微细一点,表面上看起来什么都没干,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里,但是心里一会儿想着要把这个人干掉、一会要对那个人不客气,此起彼伏的心念就是心念的杂染。有些妈妈虽然很爱孩子,但是孩子调皮的时候,也是恨不得打一顿,虽然行为上并没有实施,但是心念杂染还是有。第三种随眠的杂染更微细,有时候我们似乎完全没有烦恼,觉得自己的心非常清静,非常快乐,完全与佛法相应。但是在这种时候不要太高兴,因为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埋藏了太多烦恼的种子。有时候我们心平气和,那是因为没有遇到境界。如果对面走过来一个人突然白了你一眼,那可能你立刻就现罗刹的面目了,就不再是天使了。

对待三种不同程度的杂染,佛教中有三种不同程度的戒。第一种就是别解脱戒,大家不要看这个名字以为别解脱就是不要解脱,或者别想解脱,这个别表示别别、分别、差别,不同的人受持不同的戒律,不同的根性有不同的戒法,不同的戒对治不同的烦恼,帮助我们断除不同的苦报、痛苦,它可以对治行为上的杂染。如大家受的五戒和八戒,都是这一类。有些人受了不杀生、不偷盗,就可以防止杀生和偷盗两种不良行为;不妄语就可以防止恶口、妄言的不良语言问题。别解脱戒把最粗大的烦恼控制和管理起来。第二种是定共戒,这是修禅定的时候,当完全专注在呼吸上,安住在无边的觉性中,念佛一心不乱,心念中的杂染都没有了,一点罪恶的想法都不出现,心清澈而纯净,这时候心念的杂染就被控制了。第三种是道共戒,证得了空性以后一部分内心深处的烦恼就被断除了,当证得阿罗汉果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都被断除了。

这三种戒大家认为哪种最殊胜?大家举手我看看(道共戒最多,别解脱戒最少)。

论师们认为,别解脱戒是最殊胜的。为什么呢?不是因为它很高深,恰恰就是因为它不高深才殊胜。定共戒只有入定的时候才会有,只要一出定,看到一些境界的时候,烦恼又会生起。道共戒则是证得圣果的圣者才能具有,凡夫根本就得不到。而别解脱戒是每一个凡夫学子都可以拥有和修学的,它的防护能力只要在受持以后就能始终保护我们。如果你受持的是八关,那么一日夜中这个戒可以保护你的清净。如果受的是居士戒,那么这个戒可以在一生中保护你的清净。如果受的是菩提心戒,那么一直到成佛,它都会护佑你。所以别解脱戒是最殊胜的,我们当下就可以拥有,终身享受到它带给我们的利益。(受了居士戒的人)只要把这五条戒守持好了,那么临终就不会追悔,可以心无挂碍的面对未来的生命。

如果大家都不杀生,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不会有杀人、虐待的罪行;如果我们都受持了不偷盗,我们还需要每天用防盗门、防盗窗把自己圈起来吗?我们会很安心,走路也不用老看自己的包了,有时候坐在车上不放心,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看着自己的包。如果大家都受持了不邪淫,家庭就安全了。我们这个时代婚姻问题、出轨问题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很多家庭遭受了摧残。有时候家庭成员的一念之差,就让这个家庭遭遇了狂风暴雨般的冲击。如果我们都受持了不邪淫,那该多好!如果每个人都受持了,家庭就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如果每个人都受持了不妄语,我们就不用担心各种欺诈行为,我们就可以真正去信任别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受持不饮酒,那么这些毒品、酗酒、包括精神上的一些毒品,电脑啊游戏啊就不会染污我们的身体、心灵。所以说,戒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法,能给世界带来安乐。

从梵文来看,sila,尸罗,它的意思就是行为、习惯、性格、道德、前进。持戒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熏习久了,就会变成我们的习性。让我们拥有更加清净、庄严、值得赞叹、尊敬的一种生命。当我们残杀其他生命的时候、当我们从事偷盗行为的时候、当我们从事不善法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变得不可爱,有时候就会偷偷摸摸的,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不能很坦然,失去别人的尊重。持戒是我们生命的本质,进入到我们的习性中。

一开始呢,我们要控制自己不杀生。原来见到小动物的时候,首先就是一脚踏上去,再碾几下,看到什么(小昆虫)都很愤怒,看到人也想动动手。刚受戒了以后可能会有点不习惯,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习惯了。有时候走路看到一只小蜗牛爬到路中间,我们可能会轻轻把它托起来,送去草丛里,再祝福它一下。家里看到了昆虫,也不会嗔心大起,最多就是用纸杯罩住它,送它出去。或者涂一些防护类的产品,请它们离开。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行为习惯时,自己的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前两天有位居士到我这里来坐了一下,做了些交流。他一个人在外面住山,禅修。在修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烦恼,内心会觉得枯燥、沉重,生起动荡。这种时候,心灵就失去了滋养。我给他提了一些建议,虽然一个人住在山里,不怎么接触人,但是可以尝试关爱周围的生命。给周围的小鸟放些吃的,给小动物放些谷物,给周围的植物浇水,早上向它们问好。看起来都是些微不足道的行为,但是如果你能真正的落实它的话,一段时间以后,整个人的身心状态就不一样了。我们会被一种吉祥、温暖、阳光的氛围围绕,我们可以从生命中得到更多的滋养。每一份这种善意的付出,都会不断的得到回馈。这种善的力量、慈爱的力量会源源不断的回馈到我们自己的身心里面。

廖老师慈悲喜舍的讲座也谈了不少,戒律也是如此。当我们受持了不杀生以后,我们相当于是把生命的安全奉献给了一切众生,这是一种非常广大的慈悲,所以戒律也被称作一大慈门。戒律是一种爱心,它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约束,还是对众生的一种祝福,对自己、对家人、对世界的祝福。当我们受持了不杀生以后,宇宙间所有的生命看到我们都不用害怕了,我们不会去杀害他们,我们已经发下了这样的誓愿。当我们受持了不偷盗以后,我们也送了一份礼物给我们周围的众生,他们不用担心被我们侵犯。所有戒律是真正的落实了慈悲,不仅仅是在心里说一说嘴上讲一讲,而是成为了誓愿和行动。

在座的各位今天都受了八关斋戒,你们也送了一份礼物给这个法界的所有众生,在这一日夜之间你不会杀任何一个众生。当意识到了这一点,你会对自己受持的戒律感到喜悦,我们要如此打开心量,祝福一切众生。

静修营戒律讲座(2)

戒是如何发起作用的呢?我们刚才讲到戒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法,会形成我们生命中一种正向的生命习惯,戒可以止息烦恼,一方面它是对众生的关怀和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自身变得清净。戒律如何止息烦恼呢?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远离。戒律是有很多规定的,这种规定就可以限定修行者远离各种不善的外缘,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受扰动。所以受持了戒律以后,有些场合是不适合我们去的。比如我们受持了不杀生,最好就不要去那些涉及屠宰的地方;受持了不邪淫,就不要出入色情场所。这就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个非常好的保护,有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强大,但是我们可以远离。受持了八关斋戒,那么这一天最好就别上网,不要去卡拉OK,也不要去酒店,酒吧这些场所。只要不去,就会很清净,眼不见心不烦,一切都和你无关,把这些都关掉。所以远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很管用。

乃至于一些高僧大德也会注意远离,前段时间我在看阿姜查尊者的传记《莲花中的珍宝》,在这个传记里阿姜查尊者讲了很多他自己修学的历程,他是泰国一位非常著名的禅师,据说也证得了圣果,是个圣者。但是在这篇传记中,他也提到了他修学中遇到的种种考验的历程。他在出家后六七年的时候,二十多岁三十岁不到,有一段时期他在一个村子里修行,有一位富裕的单身女子,常常去供养他的早斋。供养了一段时间以后,阿姜查尊者就发现供养的背后好像没有那么简单,女子似乎对他有太多的执着,想要把他拉回红尘世界。更糟糕的是,阿姜查发现自己对这个女子也产生了贪染心,他也产生了爱执,而且这种执着一天比一天强烈。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随时随地都可能会犯戒。某一个晚上,他突然从床上坐起来,推醒了和自己一起居住的一位居士,要求马上离开。居士还在迷迷糊糊中,搞什么啊!天亮再走吧!阿姜查说不行,现在就要走!于是他们连夜逃离了这个村子。这种逃离,并不是失败,实际上尊者战胜了自己。我们其实没有这么强大,有时候烦恼是非常厉害的。所以,戒律的第一个功能远离就很重要。我们可以离开这个对境,得到了保护。

第二,制止。面对恶缘的时候,当你面临一个会令你犯戒的状态的时候,戒律会产生制止的作用来保护你。这时候在你的内心,会突然生起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让你不纵容自己任由烦恼发展。这种制止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当我们受戒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觉得这只是一堂法会,我们在那里拜过了以后宣誓,能持否,能持。表面上看起来法会已经结束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结束。在你的内心有一个东西留下了戒体。你的生命中留存的戒体,看起来摸不着看不见,你可能觉得好像也没有变重啊,也没有多一个什么,但事实上你增加了一点东西,它潜藏在你的生命中,平时或许感觉不到它,但是遇到境界的时候,它会突然生起力量来。

比如大家受持了八关斋戒,一日夜不能杀生。那么过去如果蚊子爬到你脸上的时候,你大概不假思索砰的一声巨响,它也就消失了。但是现在当你举起手的那一刹那,你会突然想起来,今天受了戒,蚊子是不能杀的。于是你就会放下手,或者温和的挥一挥手赶走它,或者要么干脆布施它一滴血算了。这样也非常文雅,不再是一个罗刹了,变成了绅士或者淑女。这个时候就是戒体在起作用了,没有人来通知你,你只是反射性的产生了这么一个制止的作用。

每个人在受戒的时候,得到的戒体的力量是不同的。虽然同一堂法会,同一个人传戒,有的人得到的戒体力量大,有的人得到的力量小,还有人完全没有产生。差别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上午(传戒的时候)也说过,不过可能一划而过大家没注意到。戒体的力量是决定于受戒者的信心。你对佛陀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对戒律的信心,信心越真诚强大,你获得戒的力量就越强大。假如你一点都不相信,或者一点尊重、投入、感动都没有,像个旁观者一样,或者你内心就是根本不想受,我就是来表演一下,那样是得不到戒体的,在关键的时刻也不会产生力量。上午的时候,很多同修得到的戒体应该是蛮大的,大家的声音很响亮。大家声音很大的时候,表示信心也越大,那么得到的戒体力量就很强大。如果心里犹犹豫豫的,好像也不知道能持不能持,那就麻烦了。当境界到来,就很难防护,变成戒累,累就是衰弱的意思。

第三,警策。有的时候我们没有遇到任何违缘,一切都很好,非常清净。我们大家住在寺院里,每天看到的都是清净的三宝,接触到的都是和乐的同修,在这个时候你没有遇到任何违缘,受戒、学戒所串习的力量并没有消失,它是时时刻刻存在的,这种警惕和自觉的意识会提醒修学者守护三业,按照佛弟子的标准言行清净、举止如法。平时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的戒律。

在《高僧传》中有一个比丘尼的传记,是非常感人的。我那个时候刚出家,有一次我问当家师,应该读些什么佛学典籍比较好。当家师推荐我先读读《佛传》《高僧传》。于是我就看了一些佛陀的传记、高僧大德的传记,现在我也依然很喜欢看。当时印象很深的是一位比丘尼的传记,这位比丘尼出生在贵族家庭,容貌美丽,后来她遭遇了很多情感的挫折,人生的苦难,产生了极大的厌离心,于是就剃度出家。剃度以后呢,她深深的知道,凡夫的习气和烦恼都是很重的,为了警策自己,每天早上她会对着自己问,汝是何人?然后自答,比丘尼。然后问,比丘尼应作何事?通过这种方法不断的警策自己,修行也非常成功,被载入《高僧传》,成为一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

所以说,警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常常忆念自己所受的戒。要常常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个佛弟子了,当你想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会有点不一样。之前的你或许东倒西歪,玩世不恭,但是如果你突然想到了自己是佛弟子,立刻腰就挺起来了,面容也如同佛像了,嘴角也翘了起来,祥和起来。你会不由自主的要求自己,校正自己。这种警策的力量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就不会过于放逸。乃至于平时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气质。但是如果我们在受戒的时候、在学戒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些的话,我们就会忽略它。受戒前几天还很新鲜,后面就习惯性的麻木了,就忘了。这是不可以的。警策的力量我们随时随地都要提起来,不是说遇到烦恼、危险,才想到戒律。而是每天、每个当下,常常可以提醒自己,这是个非常好的修行。

我也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经验。以前我曾经去外地参学,住在一个道场里,跟自己的一个同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对方对我说了一些种种的攻击性的话,开始我并不知道。后来无意中从别人那里听到了,那个人说漏嘴告诉我了。我知道以后就很生气,这为师父当时也遇到一些事,状态也不好身体也不好,于是他就来找我忏悔。某某师父,我对你说了些攻击性的话,想你忏悔!我当时也说没事没事,都过去了,不要紧。但是他走了以后呢,我突然又觉得心里很不舒服,你怎么可以这么攻击别人呢?然后就开始打妄想,认为他不应该只是在我面前忏悔,想象他应该站在全体大众面前忏悔。心里有很多这样的妄想,想的也很爽,好像大家都揭露了他,认识到他的面目。

那段时间寺院要求在安居期间,我们每个人要念50遍大悲咒。我们当时也是比较老实的,每天都完成这个任务,修完以后呢就到佛殿去做个回向,发大悲心,回向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呀,成佛呀。有一天呢,我一边回向一边又开始妄想。突然我觉得有点怪,一边我在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边我又在期待大家都揭露他。当时我就觉得很震撼,受到了冲击,我才发现我的实际想法和我的愿力完全是不一样的。之后再想打妄想的时候,也就打不出来了,自己也都不好意思这么想了。你正在愿一切众生快乐,接下来你又希望他不快乐,这种自相矛盾是很尴尬的。这个事件让我对戒律、对发心有了更多的体验。

这种力量对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直到现在,自己还是有很多烦恼,经常掀起各种各样的不善法,但是与此同时自己也能不断体验到自己所受持的戒律给自己带来的力量,它不断的在守护自己、帮助自己。如果没有戒的力量,自己都觉得很难想象。戒是非常殊胜的一种法。外在的老师佛陀已经入灭了,我们尊重我们的师父,但师父有时候不在身边,谁能守护我们?戒和佛法,是我们最好的善友,比父母还实在。父母的话我们有时候还会叛逆、会不听,还有父母不知道的事情。但戒永远都和我们在一起,我们所有的所作所为它都知道。但是它也一直给我们力量,哪怕我们有违犯,它也会让我们及时的忏悔,重新获得清净。

静修营戒律讲座(3)

第四,督促。因为受戒,你会获得一个身份,在受到这个身份的同时,你也就受到了外部环境的督促,团体力量的约束性。这种面对大众的惭耻之心,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助缘,帮助我们突破旧有的串习和顽固的烦恼。有的时候,靠前面三种力量还不够,比如阿姜查尊者可以逃跑,可是你不能处处都逃跑。有时候你还是要面对,但是面对的时候力量又没那么大,警策也没有那么厉害的时候,别忘了还有第四种力量外部督促的力量。

外部督促力量也很厉害,有时候一些已经皈依的同修们会告诉我们,当他们在家里大发雷霆的时候,家里的另一位会轻轻的抛出一句:你还是学佛的呢!于是顿时就哑口无声,虽然很无奈,但是也只能接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的。

在西方被称为正念之父的卡巴金博士,他在西方传授正念、教授禅修、推广佛法,来帮助各种各样身心痛苦的人们,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他本人修习禅修也有几十年,但是在他的书里也这样写道:他的两个孩子最大的快乐,也是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他塞车啊发火的时候,争先来提醒他,你不是一位禅师吗?!你要保持正念!!卡巴金自己也承认,每次到了这种时候,他总是没有心情再和他们辩论。所以说,这种督促很重要,它会帮助我们突破,让我们反省重新变得谦卑。

戒律有了这四大法宝,对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然我们充满力量。但是这种能不能使出来呢?那要看我们受戒时候的信心,你对戒律的理解,你的发心到底有多强大。

接下来要跟大家谈第二个问题。

受戒了以后呢,大家在这里谈论的时候,都觉得很开心,断恶修善真是太好了!但是真的回到家里以后还要断恶修善,你估计就会想唉,我当时要是没受戒就好了!于是就产生了很多烦恼,感觉自己被束缚了。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看待,由受戒而产生的张力。这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它就会变成你的烦恼和困扰。

我记得刚出家的时候,非常幼稚,什么都不懂,也很叛逆,就和我们那边一位法师,一位老修行人讨论,我说佛法是让人解脱的,是追求自由的,而受戒是要限制和束缚,那么这两者如何看待,这是不是一种矛盾?然后这位法师苦口婆心跟我讲了好几个小时,但是当时我好像一点也没有接受进去。但是后来随着慢慢的学习、接受教理,了解了心的秘密,在漫长的修学过程中一点一点的观察自己,体验在人生的道路上受到历练、跌打滚爬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这个答案。

事实上,我们所追求的自由,说白了就是随心所欲。那么随心所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心随欲转。我们被我们的欲控制、操纵,我们是烦恼的奴隶,并没有真正的自由。所以佛经中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证阿罗汉道,方可信汝意。除非你证得了阿罗汉,否则在此之前,你是不能够相信自心的。修习佛法不是为了让我们随心所欲的,佛法说的自由,是一种自在,不被烦恼、外境、种种的执着所操纵。

曾经有一位居士跟我讨论,说我们在内观的时候经常说,心不是我,烦恼不是我,是贪在贪,不是我在贪,这位居士觉得,既然是贪在贪,那有什么问题,又不是我在贪。所以他就迷惑了,学习了内观以后,是不是我们就不用再害怕我们的贪了,可以允许贪,反正贪又不是我。我就告诉他,既然是贪在贪,你为什么要听它的呢?它想去贪,你为什么跟着就跑了呢?所以我们了解到,我们不能够随心所欲。

佛法不是以人为本的,我们有时候学心理学,心理学是人本的,但佛法不是,佛法以法为本。我们必须以真理、以法作为我们生命的指向,否则我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自由。当你真正按照法来生活的时候,才能够得到圆满的生命,那时候法就变成了你的本质。其实儒家也有提出这样的思想,即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好像你是自由自在的,从来没有人来约束你,你自己也不约束自己,但是你从来不会造作不善法,你不再想杀生偷盗,看到别人的东西也不会动心,因为你有内在的满足,不再去追求外部的东西,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大自在。在此之前,所有的自由都不是自由,都是不自由。

在受持佛法的前期,你会有一些不习惯,感到一些压力,这很正常,是健康的。适当的束缚是健康的,你正在经历一个被校正的阶段。校正了一段时间以后,变成了你的本性,那时候你就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了。所以,开始的时候有一定的张力是好的。你过去很喜欢杀生、折磨小动物,喜欢暴力,对小孩子做体罚,那么你守持了不杀生以后,你就不能这么做了。开始的时候你很不习惯,拳头很痒,因为打不出去了。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半年一年以后,你再也不会想到要打人了,不会对孩子施加体罚了,再也不伤害其他生命了。于是,不杀生就变成了你的本性。以前你可能酗酒很厉害,以酒为瘾,引发很多问题,跟家人吵架。受持了不饮酒以后的前三个月,可能有点不舒服,之后你就会变得很轻松,从酒瘾中彻底的解脱了出来,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我以前认识一位居士,他自己有一个企业,家庭经济情况不错,生活的很好。之前他是一个非常暴躁的人,他的夫人每天都为了给他准备吃的很头痛。一说到今天中午吃什么,就开始犯难,因为他非常容易发火,得不到满意,两人也经常吵架吵的很厉害。他自己呢也有高血压等种种身体上的疾病,学佛以后就慢慢的学习皈依、修习忏悔,诵经、念佛、禅修。接着夫妻俩一起学佛,再后来两人又开始吃素。有一天中午,他很惊讶的发现,他们只是把早上的稀饭热了一下,又炒了两个素菜,一个青菜一个豆制品,非常简单的一顿午餐。他发现自己居然一点也不抗拒,吃的也很满意,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居然有这么大的一个转变。他的脾气也比以前小多了,妻子也不用一直担心给他做什么吃的了,就吃这些清淡的东西就好,他也不再挑口。之前挑剔的时候,饭菜越来越难做,也没那么多花样可以变。一旦口味清淡了以后,吃什么都很香,青菜有青菜香,蚕豆有蚕豆香,萝卜很清脆,面筋很真实。身体的各种问题,高血压,高血脂,也都消失了。

所以,一旦清净的身心习惯形成了,你是受用无穷的。你会获得一种健康的生命,这种生命金钱是买不来的。不用天天去看这个排毒产品,那个养颜茶。清淡的饮食就是最好的排毒,修习慈悲、忆念佛陀就是最好的美容。修习慈心的十一条利益里面的第一条,就是令容颜光彩,皮肤变得很好,这比化学类的各种美容品、护肤品效果都好。

因此,适当的压力,适当的约束感是很健康的。如果你受持了一个戒律以后,一点压力也没有,一点约束也没有,那可能这个戒律对你来说太松了,你大概应该受更高一点的戒,你应该要增加戒的难度了。佛教有七种到八种戒,逐级增加,升级版的。一开始你们可能一条戒都不敢受,有些人都不敢皈依。然后尝试着受一天八关斋戒,心想一日一夜还是能够做到的。慢慢发现还可以,于是五条戒里先受一条。做了一段时间发现也没什么,然后再加一条。就这样慢慢的就成长起来了。事实上佛法也没有那么可怕,而一种放逸的、没有管理的、不健康的生活才是真正可怕的。

我觉得我们现代生活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放逸的问题,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其中某些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毒害和摧残。我们这个世界是非常需要法的,需要正法。

(之前讲的一点是关于受戒产生的张力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张力。)

第二点呢,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受持适合自己的戒条。到底要受多少条,不仅要看自己的情况,你自己可以行持到什么程度,你的家庭可以接受到什么程度,还要看你的社会生活中可以达到怎样的调整。这就像炒菜一样有个调味的过程,要调到味道最好。

(持戒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不要犯根本戒。犯戒和破戒是两回事。破戒就是破失戒体,如果你有意识的杀了人,这就是破戒。再比如偷盗,如果达到了一定的金额,这个金额在古代印度是五钱。在印度,偷五钱就要判死刑,所以以五钱为根本,超过五钱就是犯根本戒。那么现在五钱到底是多少钱呢?大家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五块钱,那么这个未免有点太严厉了,一不小心就破戒了。也有人换算出来说是几十美金。不管怎么说,偷盗是有金额限制的,大金额的偷盗肯定是破戒的。邪淫戒(的根本)是指发生真正的性关系,两性之间除了正常的夫妻关系,与其他众生发生真实的两性关系都是破根本。妄语的破根本,就是宣说自己开悟了,我成佛了,我有神通,我可以知道鬼神,但事实上并没有,这就是故妄语,是破根本的。但是如果别人问你吃饱了没有,你没有吃饱但是为了客气说饱了,这是不是妄语呢?也是妄语,但这是小妄语,没有破戒,这属于违犯,一种轻的违犯。饮酒戒不属于重戒,没有破戒只有违犯。

所以说,持戒的根本就是,(经过自我的评估认为自己肯定)不破根本,因为如果破了根本戒,那么你以后再守持其他戒律、或者出家的时候就会产生障碍,也会障碍解脱。这一生按照声闻的戒律来讲,就不可能证得生果。守护四种根本,杀盗淫妄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无法守护某一条的根本,那说明这条戒律是不适合你的。

轻的违犯我们是很难控制的,比如说我们不杀生,但有时候蚊子叮的太厉害,忍不住把它打死了,也是常常会发生的。这不算破根本,只是轻的违犯。杀死蚊虫的违犯比较轻一些,如果走路无意踩死了昆虫,不属于违犯,没有杀心。有时候晒衣服,不小心碰掉了一个花盆,正好砸死下面一个人。这算不算犯戒呢?也不是,因为没有杀心,是无意的。杀生的破根本条件是杀人、主动,如果只是动物、鬼神都属于违犯,通过忏悔是可以还净的,戒律重新得到清净。

受戒的要求一方面是不能破根本,另一方面受戒跟你所从事的职业有关。比如说,你是一个品酒师,专门品鉴酒的质量高下,每天都要喝;有些人从事屠宰业。我的一个师兄出家前是厨师,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炸虾,每天好几大盆。这样的时候,杀生就和职业有关,职业要求必须去杀,在这种时候就不太适合受持杀生。你的主要问题变成了先改变职业,才能谈得到这条戒。否则一边做这个职业,一边又受了戒,没杀一只虾,心里就是一阵担忧,那就麻烦了,那就太苦恼了。

静修营戒律讲座(4)

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个,就干脆不受戒律了,似乎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炸虾了。所以碰到这样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调整职业,然后再谈受戒,这时候单是受戒已经不足以解决你的杀生问题了。

有时候不是因为职业,也不是因为生活本身,而是一个人本身习惯的问题。比如有些人觉得自己太容易说妄语了,那是不是就不要受妄语戒呢?其实还是应该受戒的。如果不受戒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妄语,更遑论不受戒了。至少受戒以后可以有所约束,慢慢的纠正妄语的习惯。除了一些大的妄语是绝对不能打的,一些小的妄语,每次你一说出口就会警觉,啊呀,我又打妄语了!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压力、动力,自己就提醒自己下次我一定要少说话了,说话一定要注意!慢慢的,你的习惯就会被校正过来,你就会获得一种说真实语的诚信。真实语是成佛的一个必要条件之一,佛陀就是获得了这样的一种生命素质。我们常常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我们可能没法做到完全不妄语,但是我们可以尽量来管理、控制它。

那么总结一下这个应对受戒张力的第二点,就是常忏轻犯。我们在生活中是经常会犯戒的,包括我自己在内。受戒以后,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犯。我们应该要守护好根本,对于轻的违犯最重要的就是要忏悔。佛教的戒律并不是每犯一次就记一条,再犯一次就再记一条。到临终的时候,账本拿出来一看,记了一大堆。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轮回的故事里面说,阎王爷给你翻个账本出来,你打了多少妄语,杀了多少生,偷了多少东西不是这样的,佛教中不是这样的。

通过忏悔可以还净,当你发现自己有违反的时候,就带着一种惭愧心,到佛像前,或者到一位同样受过戒律的同参道友的面前,大德一心念,大德请你一心来听我忏悔,我因为放逸的原因,杀了两只蚊子,或者说我因为起烦恼的原因,打了好多妄语,到底打了多少我也不记得了,那就说不计数,今向大德悔过,表示一个忏悔,希望自己可以改正,后不再造。这时候对方会说,接受你的忏悔,以后要好好护持。通过这样的一个仪式以后,就可以得到还净,犯戒造成的问题就被净化了。

受戒以后,要懂得忏悔。最好是每天晚上临睡前,在佛前忏悔一下,知道的不知道的,我造作的所有不善法,所有与我受持的戒律不相应的违犯,我都向佛陀进行忏悔,希望我的身心得到净化。如同今天早晨,你们受八关斋之前都经历了一个忏悔的仪式,往昔所造诸罪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尽皆忏悔,这四句偈就忏悔了从无始以来你所造作的行为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心念方面的所有不善法,通过反复的念诵这四句偈,礼佛,来净化我们的身心。这样我们因为受戒而产生的犯戒问题,就可以被净化掉,所以你就不用担心阎王爷搬个账本出来了,这时候你也搬个账本出来说,这些罪我已经都忏悔过了。

通过这种作法忏,就是在佛像面前,向它顶礼忏悔,通过在同参道友的面前正式的发露忏悔,可以忏除我们的戒罪因为受戒而产生的罪业。有的人会觉得,受戒太麻烦了,每天都要忏悔,杀个蚊子还要忏悔,不受戒多少,一点问题也没有,可以随便杀。真的可以随便杀吗?其实杀生本身就是一种罪业,这叫做性罪。意思是,不管你受戒还是没受戒,这种不善法都是会产生负面心刑(此二字存疑)的,给这个世界带来痛苦。千万不要以为不受戒就什么都可以干了,这种思想和行为是非常无知和可怕的。有戒可犯还好,如果没戒可犯那就是一种不受约束和管理的人生,这种生命很容易堕落。运用这种忏悔法,会觉得自己越来越被校正过来,生命越来越正向,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第三点要善加体会持戒的快乐。有些人觉得持戒好辛苦,每天都要被校正,就像孙悟空带了紧箍咒,但是没有紧箍咒它就不能成佛,到不了西天,取不到真经。带了以后呢,唐僧没事就念几句。我们也带了一个,看看大家什么时候取到真经。其实实际上持戒也不都是烦恼,也有很多快乐,所以我们现在讲一下如何善加体会持戒的快乐。

第一种叫出离乐,这是一种远离烦恼和欲求的快乐。不知道诸位这几天在寺院怎么样,不能杀生也不能离开,不能偷东西也不能做什么其他的,有没有体验到一种快乐呢?体验到快乐的举手我看看看来数量是不少,这就是一种出离乐。这几天你没有那么多烦恼,暂时放下了烦心的事情,放下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在律藏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佛陀刚成佛的时候,他身边的僧团人数比较少。有一次他回去探望他的家庭,出家是可以回去看父母的。佛陀出世有几个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度化父母。佛陀回到迦毗罗卫看望父母,父亲净饭王一看佛陀的弟子,啊呀,我儿子的弟子们都又黑又瘦,脏兮兮的也不庄严,于是他就下令,所有的家庭必须有一个儿子跟随佛陀出家,要选一个长得帅、又聪明、还有气质的跟着佛陀出家。这个命令一下,佛陀的僧团立刻增加了一大批帅哥。包括有长相最庄严的难陀,还有阿难、阿那律,在当时都是容颜非常俊美的美男子。因为实在是太帅了,佛陀不得不做出了一些规定。之前在乞食的时候都要袒露右肩,现在规定他们都要多穿一点,不可以袒露。在这群人中间,有一位王子,也是当时一起出家的,荣华富贵都放下了,出家以后这位王子就住在野外的一个坟场中禅修。有一天晚上,天气晴朗,月光清凉,亮的像白天一样非常安静。有几位比丘从远方行脚经过坟场,突然听到一阵喊叫声,快乐呀~~~快乐呀~~~太快乐了~~~~~~~~比丘们听了以后觉得,这位王子一定在思念以前的荣华富贵才喊叫快乐。于是他们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佛陀,佛陀把这位王子叫来了跟前询问他,是否因为思念以前的荣华富贵、美女眷属而大喊快乐,王子回答,顶礼佛陀!我虽然过去享受了很多,但是我也有很多烦恼。作为一个王子,我要参与国政,开各种会,要带兵打仗,任务很多。回到家里又要管理各种仆人管家,如果管理不好就要出问题。他们还要汇报各种家务,还要管理产业。回到卧室以后,眷属们有争风吃醋,告状的告状,哭泣的哭泣,很多的烦恼。昨夜我一个人在坟场中打坐的时候,天地安静,月光清凉,我的心中突然生起了一种强烈的喜悦,强烈的我不得不大喊出来才行。这是一种特别美妙的感觉,万缘放下,不再有任何的欲望,不再渴求什么,不再责备自己,也不再催促自己,有一种完全的满意,世间一些都是如是如是,那一刻世界是圆满的、我自己是圆满的。佛陀听了以后说,善哉善哉!认可了他。其实就在那一晚,这位王子证得了阿罗汉果。

出离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受持了不杀生,就出离了杀生的痛苦和烦恼,也远离了相应的苦果;受持了不偷盗,就出离了偷盗的烦恼;受持了不邪淫,就出离了邪淫的烦恼。外遇看起来是个快乐,其实带来刻骨铭心的痛苦。当我们受持了不邪淫,一切都放下了,满足于自己简单的家庭,结发的妻子,堂堂正正面对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一种坦荡的快乐。

第二种叫心安乐。心安也是一种快乐,因为我们不造作不善法,所以我们心怀坦荡,没有任何忧悔,这时候你也会产生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金钱买不到的,是外在的东西得不来的,必须从内心产生。佛也无法帮助我们,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得到这种快乐。

第三种叫慈悲乐。一大慈门施与一切众生无畏,我们受戒就是送给众生祝福。你们这一日一夜就等于是送给了世界一份祝福,一切的众生不会因为你被杀,不会因为你产生被偷盗的担心,不会因为你有邪淫的担心,不会担心被你欺骗,不必担心其他的问题了。所以这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当我们意识到了这种祝福,你会觉得很快乐。今晚大家躺在床上,可以想一下,我今天实践了诺言,没有杀生、没有偷盗、没有染污、没有欺骗,你们安心了,我也很安心很快乐。大家要常常忆念。如果受持了五戒,那么尽此一生,一切众生都得到了你的祝福。如果受持了菩提心戒,未来生,直至你成佛,一切众生都得到了你的祝福。你的慈爱,不限于自己、家庭、道场,它充满整个世界。你真正的在践行慈悲喜舍,真正的在行菩萨行。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大家鼓掌鼓励一下自己吧!我也祝贺大家。

如果我们常常这样体会,心境就会不一样了。你会源源不断从戒律中得到滋养,我们的生命会越来越提升,你的整个精神气质、容颜风貌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下面我们要开始讲八戒以及持戒的态度。

大家不要一看到八戒就想到猪八戒,西游记里为什么要给悟能授了八戒这个名字呢?因为他贪吃好色。我们直到八关斋这一天,过了中午饭就不能吃东西了,控制我们贪吃的毛病;不淫欲,正常的夫妻关系也不可以,完全的不淫欲,限制我们的色。八戒可以关闭不善之门,八戒的清净超过了五戒,它走向了解脱道、出离法,跟出世间法相应。

受持八戒的时候呢,有三种态度。这三种态度来自于《佛说斋经》,这部斋经是佛陀为一位贵族老太太说的。故事发生在舍卫国,这位老太太是一位丞相的母亲。佛陀当时的弟子众多,国王的丞相也皈依了他。有一天早上,佛陀被邀请到他们家里。佛陀一进门就发现全家人,老太太带着儿媳妇,都穿戴整齐排队等待着。于是佛陀就问,为什么你们今天收拾的这么整齐呀?老太太回答说,佛陀,我们都有受斋戒的习惯,所以今天是十五,我们想请佛陀为我们授斋。于是佛陀就问老太太,请问维耶夫人,你想受哪一种斋呢?有三种。老太太很惊讶,我们从来没有听说有三种斋,请佛陀开示!佛陀回答,第一种叫牧牛斋,第二种叫尼犍斋,第三种叫佛法斋,你想受哪种呢?老太太很聪明,佛陀您是不是可以跟我说清楚,什么是牧牛斋、什么是尼犍斋、什么是佛法斋,然后我可以确定我要受哪一种斋。

牧牛斋:牧牛斋者。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饮饲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复往。意思是说,牧牛人有个习惯,每天晚上牛吃饱回到圈里以后,就在心里想,哪里草长的比较好,水源丰沛,那么我明天要把牛群赶去那里。若族姓男女,已受斋戒。意在家居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大福,非大明。这个意思是说,比如我们受了八关斋戒的,晚上躺在床上想,今天什么都没吃到,玩到,明天我要去那里大吃一顿,卡拉OK要去蹦一下,发泄一下!如果是这样的想法,那么你们受的就是牧牛斋。不知道在座有没有这样想法的,如果有的话,那你受的恐怕就是牧牛斋了。要小心!这就得不到大福,不是有智慧的表现。受斋变成了一种压抑,第二天反弹的更厉害。

第二种尼犍斋者。当月十五日斋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然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其实尼犍斋是一种外道啦,他们受持斋戒是一种仪轨,到了这一天的时候,他会拜神,一边说,今天我不造恶,我也没有家庭,所有的妻子奴婢都不是我的,我也不是他们的主人。这种斋戒也只是嘴巴说一说,并没有真正这么做,第二天一切都恢复了。这就是尼犍斋,只表现为一种仪轨,只有形式,没有精神上的内涵。牧牛斋是压抑型的,尼犍斋是形式型的。尼犍斋者觉得自己做了这样的仪轨,神会很高兴,会保佑我。佛陀说,这是不能得到什么大的福报的。

佛法斋,奉持八戒、习五思念,为佛法斋。佛陀告诉维耶夫人,如果你这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向圣者们学习,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蠕动之类,乃至小昆虫都不伤害它们,不加刀杖,不仅不杀害它们,还希望能够利益它们,令众生一切快乐,这种心如清净戒,以一心习。这就是佛法斋;如果这一日一夜没有贪婪,想要盗取别人的意思,反而能够思念布施,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意,不仅不偷盗别人,克服内心的悭贪,反而有一种奉献精神,付出爱心的品行,那就是佛法斋。无淫意,没有任何淫欲的念头,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这是佛法斋;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这才是真正的不妄语,不妄语要求有一种诚心,说话安详、缓慢,心口相应,心地质朴;不饮酒戒是指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它要去除的是一种放逸的意识;不着华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伎,这就是无求安意,没有追求享乐的习惯;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这也是无求安意,这既是不坐高广大床的含义;那么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日中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受持了这八条戒律,不光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去除杀生的烦恼,内在的性情,内在的淫欲、偷盗、妄语、放逸、追求安逸的、享乐的思想素质,追求慈念众生、思念布施,心不贪色,心口如一,不放逸,不追求感官享受,能够克制自己,这才是佛法斋。在这一天里,还要忆念佛陀,佛陀是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他证得了世间的真理。念佛的时候,我们内在的愚痴、邪恶的想法、愤怒的串习都会被对治,内心生起一种清凉和喜悦,这个时候你会思乐佛业,对佛陀对佛法都会有愉悦的感觉,愿意修学,譬如以麻油澡豆沐头,垢浊得除。这个比喻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如三五天没洗头了,头又油腻又痒,这时候用洗发水把头发洗干净,风一吹感觉很爽。念佛,就有这样一种功能,净化内心的功能。

静修营戒律讲座(5)

第二要忆念佛陀所说的正法,了知到这是真理。这时候也会为我们带来清凉。

第三是要念众,就是念僧。想到僧团是佛陀的弟子,依受佛教,佛弟子众,他们成就了戒、成就了定、成就了智慧,成就了解脱,成就了解脱之见,他们具有圣德,言行清净,值得我们尊敬供养,值得我们忆念。当我们忆念这些贤圣僧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得到了滋养。学习佛法以后,应该要多看一些圣弟子传,我们弘法部有,大家可以去请。

第四是念戒,忆念自己所受之戒。我今天受持了不杀生,奉献给一切众生慈悲的爱护,一心奉持。不亏不犯不动不忘。善念慎护为慧者所举,意思就是有智慧的人得到了称赞(这句略存疑,是不是应该是被有智慧的人称赞或者是是有智慧人的举止行为?),后无所悔,心地里没有追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因为自己有了戒律,不光可以利益自己,还能教化别人,所以忆念到自己所受之戒的时候,产生一种喜悦。

第五是念天,忆念四天王天、忉利天,种种的天。天有光明的意思,这是因为修习了信、戒、听闻、布施和智慧,这是在家弟子的修习五大纲领。就是要有信心,听闻以后学习,受持戒律,广为布施,开发智慧,这五个方面做好以后,我们就可以转生去这种种天,乃至极乐世界,证得圣果,愿不失信戒闻施慧。

如果在这一天一夜中可以奉持八条戒律、修习五种思念,这就是佛法斋。所以佛陀说,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现世得到福报,未来得到增上,究竟得到涅槃,是以智者。自当力行出心作福。佛陀说完以后就维耶夫人,你想受哪一种斋呢?牧牛斋、尼犍斋还是佛法斋呢?大家想受哪种斋啊?我想大家受戒一定是想得到最有福报、最有价值、最宝贵的佛法斋。维耶夫人听后非常喜悦,她说,我一直都在受戒,但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斋戒原来是这样的。从今日开始,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好好的受持八关斋戒。这部斋经是非常古老的,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翻译成汉文,我们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受持八关斋,古圣先贤、佛弟子们对这些戒律都守持的很好。大家在这一日一夜中,要有这样一种态度,受持八条戒律,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这样来净化自己的身心。

最后菩提心戒看来没多少时间讲了,这是大家明天要受的,我简单的讲一下。

第一,为什么要受菩提心戒。寂天菩萨在《如菩萨行论》中说,在正式的受菩萨戒、修菩萨行之前,应该先发起愿菩提心,受持菩提心的仪轨,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次循序住,菩萨诸学处。所以要受菩萨戒不可以直接受,应该先发菩提心。我们受菩萨戒的时候一般要问你是菩萨吗?我们都会回答是才可以受戒,但是你真的是菩萨吗?如果还没法菩提心,这是打妄语了,不能得到菩萨戒。所以法师(这里指济群法师)要求我们先授一个菩提心的戒。先受菩提心戒,然后再受菩萨戒,就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在净土宗的祖师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我就不需要讲了,祖师讲的非常清楚。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七个字就可以概括了。你愿不愿意利益一切众生,是否想成佛?有些人说,我还不知道佛是怎么回事呢!佛代表一种生命的圆满,他不是天上的神,佛也是人,人的圆满就是佛。觉悟的人生,觉悟的佛陀。当一个人发起了这样的菩提心以后,就应该把以自我为本的人生转变成以法为本、以众生为本的人生。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生命就不再是你自己的了,你的生命是谁的呢?是一切众生的,是佛法的,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希望可以利益众生,这是菩提心戒的前提。

有些人就问,那我自己的人生怎么办?我自己的小家庭是不是就不管了?也并不是这样。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希望自己生命的存在能够成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原因,成为众生成佛的原因,如果你能这么想、这么发心,你就具备了菩提心。这里是《如菩萨行论》的一段,大家一起念一遍吧: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财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愿彼见我者,悉获众利益。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寂天菩萨这几个偈颂已经把发菩提心的心量说的很清楚了,最核心的是哪一句呢?就是愿彼见我者,悉获众利益。愿所有和我发生因缘的众生,我都可以利益到他们,希望我的身语意三业都可以利益众生,希望我成为这个世间的有用者,而不是消费者。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意把自己施舍出来,奉献出来,我的人生应该成为一个觉悟的人生和奉献的人生。

寂天论师在这里打了很多比喻,如果有人迷失了道路,愿我成为他的引导;如果有人想渡过河流,愿我成为渡舟;如果有人想要到达彼岸,愿我成为船筏和桥梁。愿我成为灯,能够照亮世界;愿我成为虚空,让所有众生可以在里面生活。愿我成为大地,愿我成为水,愿我成为火,愿我成为风,来滋养众生。这些都是比喻,核心就是希望自己的生命是一个有用的生命,可以利益世间,利益一切生命,愿我成为他们的根本,乃至一切众生成佛之前,愿我成为他们的支柱,是他们的引导者,给他们光明,给他们指引,给他们利益。如果有了这样的发心,我们就可以受持菩提心戒了。

有些人觉得这种发心很高,太广大了,我之前只想做个消费者。那么我想问你一句,从你的内心来回答,你真的愿意只成为一个消费者吗?一个只会制造垃圾的消费者吗?没有人会这么希望的,在我们心中或多或少的,总希望能在某种程度上利益世间,能够有某种用处,这样的一种心念就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果你真的想要利益自己(这里怀疑有误,是不是应该把自己改成众生),必须要增长智慧、福报和能力,因为为利有情愿成佛,如果你不成佛,就没有能力和智慧去利益众生。菩萨希望可以最大可能的利益众生,为了这个目的他愿意早一点成佛,可以早一点利益众生。也有菩萨发愿,乃至一切众生都成佛了,我最后成佛!其实核心都是一个大菩提心。在这样一个心型(发音是如此,具体的字不确定)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完成菩提心戒和菩萨戒。

受了菩提心戒以后,就可以进而受持菩萨戒,在行为上真正的做一个菩萨。先把愿菩提心发起来,先把心愿发起来。明天,济法师在传授菩提心戒的时候,会给大家做一个开示,具体讲解心型(存疑)的重要性,如何发心,如何转换以烦恼和苦难为本的人生,把它转化为智慧、快乐、解脱、安乐为本的人生。

今天啰啰嗦嗦一直讲到现在,非常感谢大家的耐心来听,给我这么多的掌声,这也是一种布施。让我下一次还愿意讲,还愿意做,谢谢你们大家!最后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最后祝愿在做每一位的生命越来越光明、越来越自在、越来越快乐,愿你们的家人,一切与你们有缘的众生分享你们的功德,愿他们都能够得到安乐、自在,增长福德,增长智慧!

后记:录音听完,我有几个感受记录一下。

听到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我突然很感动。其实大家都有一个感觉,每天的下午是很困的,吃过中饭以后容易陷入昏沉和掉举,而戒律其实是很枯燥且严谨的一门知识,界文法师可以通过公案和自身的一些经历讲解的妙趣横生、笑声不断,不得不说是一位让人敬佩的法师。在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看起来寂静庄严、诸根调柔的法师,曾经也是被五毒烦恼所障垢着。为此,我们应该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毕竟我们已经得到了暇满的人身,而且我们本自具足佛性,光明圆满,只要不放弃,哪怕走的很缓慢,哪怕走的跌跌撞撞,我们总有一天会到达彼岸的。

另外,2个小时的开示,我大概用了4-5个半天的时间才终于整理出来,而且只是单纯的记录下来,并没有严格的核对、校正、整理,其中还有很多地方不能理解的。当然条件限制无法和界文法师沟通,所以也无从更正了,如果有看到错误的师兄请指正,感恩!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工作量,让我想起了我们每周共修的法本。每周索达吉堪布上师仁波切讲课一个小时,法本大概整理出来是A4纸的小四字最小边框的8页左右,界文法师的2小时开始是14页。可见在我们轻松得到法本、轻松看到视频和字幕的背后,有多少人在为我们无私的奉献着,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不知道他们的长相,甚至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们已经牺牲了自己修行的时间,为了我们有时候只是匆匆的看一遍而废寝忘食多少时间。虽然他们可能不知道,我要在这里对他们发自内心的说一句感恩,并且一定要把所有的我拿到的法本都认真、仔细的阅读!包括所有的注释,以此表示我对他们的尊重。

最后,我也以此功德回向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令众生早日获得无上这个等觉的果位。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皆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