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5 佛教的祖师与思想

2024-07-13 汉传人物

《六祖坛经》行由品 直讲5

《佛教的祖师与思想》

前几天我碰到个师兄说现在要禅净双修,我问什么叫禅净双修呢?他说禅是禅宗、净就是净土宗,这样双修才稳当呢!我说: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哪个是佛说的宗旨?释迦牟尼佛没有立那么多宗!只是一个教一个是宗。教是三藏十二部,对众生不同的根基而施教化,让明白一个宗旨一个道理:就是自性自证的道理......

这个宗是禅。禅是指心呢,就是指我们的自性。是佛传承自证自性的心宗。

那位说从庐山慧远大师开始建立净土宗,那是祖师,他前几天刚讲完净土十三祖。我说我不知道有十三祖?我只知道有三十三祖。从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承,怕人不信不认可,所以释迦牟尼佛把金缕袈裟传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又传给阿难,以这个为证明为证据,代代相传到二十八祖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来中国,就传了五位,中国的第二代祖师,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然后六祖惠能。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传承的祖师有三十三位,怎么又跑出那么多祖师来呢?每个宗派都有祖师?到底哪个是佛法?哪个是正法?哪个是宣说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宗旨呢?为什么其他宗派也有祖师呢?除释迦牟尼佛传承之外的其他宗派,是中国本土没有见到释迦牟尼佛的传承思想而自己成立的宗派。后来人们明白了,但仍然不想舍弃自己的宗派而归向佛的心宗。所以形成了“归原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的思想,应注意的是,祖师只有“迦叶至六祖惠能”。“方便多门”不是究竟。古来大德开方便门是为了接引众生,最后还得归向不二门见性成佛。

我这么说他没话说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让禅净双修呢?不让禅净密三修呢?就是人们学了多年,知识非常丰富,教理非常通达,可就是不明白一个很简单的中心思想。 净土就是净心,心净则佛土净。

禅也是在净心,你心妄了心不净就见不了自性,心不净充满贪嗔痴,体现不出净土来。你那个五蕴思想里面色受想行识充满贪嗔痴就没有净土,只有秽土。八万四千法门每宗每派归向的是什么呢?归向自性呢!

自性是什么?自性就是净土。

所以不知道的人要禅净双修,他又念佛又打坐,这叫修行吗?打坐和念佛目的不就是净心吗?

达摩祖师当年说了衣钵至六祖就不传了,为什么?就不再用衣钵为证来传承思想了,因为人们能够接受了。

佛法从印度起源,在中国发展,六祖大师门下四十三位开悟的祖师(称开悟者为祖师,只是称呼,不是传承的真正祖师),明心的人不计其数。

《六祖法宝坛经》的重要在于传承了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和宗旨。到第三十三代六祖大师这里,用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语言来宣说了,称为“六祖法宝坛经”。坛是坛城,就是修行修法的地方,也就是道场,三藏教理无上的法宝就容在这本经里面了。

所有祖师所有大德宣说的言教理论不能称为经,中国唯一的一本经,《六祖法宝坛经》可称为经。他是代佛宣法的。这不是没有根据的,有衣钵传承的,释迦牟尼佛的衣和达摩祖师的钵,到此为止不往下传了。

我们现在社会上有形象代言人,释迦牟尼佛的代言人是谁呢?前三十二位和六祖大师,这个佛陀的思想宝藏就落到中国了,就落到这本法宝坛经上了。解读三藏十二部,不明白的从这里可以找。能找到根源,你就会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和宗旨了,就能明白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言教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思想精神。所以至重至贵的这么一本经就是《六祖法宝坛经》。是三十三位祖师脉脉相承传承下来的。

这不是六祖大师凭空造出、凭空想象出这个思想宗旨。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佛都是宣说这个思想。众生的心本来是有觉性的,本来是自净的,因为妄执起贪嗔痴,这个心变为众生了。

六祖大师说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性是本净的,是因为众生妄执,才离开正觉,不知道的人他要去修,就像神秀大师说的思想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用自心的清净觉悟来去掉妄执的贪嗔痴,而去成一个菩提。心是一个,贪嗔痴是觉性迷了以后出来的。六祖的思想是佛教的宗旨,自性本净,不用妄想执着就是修行。在清净心上妄执一个心来去掉另一个贪嗔的心是以妄逐妄,是头上安头。因为心是一个,不迷就是觉,不妄即是净。就像水不搅自清。如黄河浑浊的原因,是因为从上往下不断地奔流,它在流的过程中带起了泥沙。你要想让黄河水清,把奔腾的水停下来,他就会变清了。

我们自性也一样,是我们妄执起了贪嗔痴,所以迷了。

万法建立在哪呢?有个菩提去灭掉贪嗔痴,它还是在自性的本觉上起妄了,这是以妄对妄呢。

佛教的思想是自心本净不要住妄,你放下妄,它自然就是净,这个道理就是顿悟的原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更新于:2个月前

《六祖坛经》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王志远: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王志远: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金易明:佛教与印度传统文化思想同异性探微 金易明:佛教与印度传统文化思想同异性探微

佛教与中国绘画 佛教与中国绘画

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 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

金易明:佛教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佛化 金易明:佛教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佛化

101件佛教文物南博亮相 高僧头骨做噶布拉鼓 101件佛教文物南博亮相 高僧头骨做噶布拉鼓

周齐:主体意识与主体解脱的悖论超越之道——禅宗六祖的思想启示 周齐:主体意识与主体解脱的悖论超越之道——禅宗六祖的思想启示

周齐: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 周齐: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

周齐:关于经济危机中的佛教作用——既供佛脚急来抱 犹化好雨润物生 周齐:关于经济危机中的佛教作用——既供佛脚急来抱 犹化好雨润物生

探访西藏最大佛教石窟遗址 洞窟壁画媲美敦煌 探访西藏最大佛教石窟遗址 洞窟壁画媲美敦煌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承思:佛教与现代文明 魏承思:佛教与现代文明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佛教小故事:不留平常心 佛教小故事:不留平常心

佛教小故事:八风吹不动 佛教小故事:八风吹不动

徐文明:刍议当代佛教寺院建设的规范 徐文明:刍议当代佛教寺院建设的规范

楼宇烈: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 楼宇烈: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

净土法门法语:人活在这个世间到底为什么?佛教的说法最圆满 净土法门法语:人活在这个世间到底为什么?佛教的说法最圆满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最伟大的事业是什么?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最伟大的事业是什么?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

佛教名词术语和常识 佛教名词术语和常识

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佛教礼仪中“四威仪”的含义是什么? 佛教礼仪中“四威仪”的含义是什么?

佛教小故事:育才之道 佛教小故事:育才之道

佛教寺院里,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 佛教寺院里,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

觉醒法师:净土在人间——佛教净土思想的现代意义 觉醒法师:净土在人间——佛教净土思想的现代意义

【品茶悟禅】佛教的禅茶和禅茶诗 【品茶悟禅】佛教的禅茶和禅茶诗

宣化上人:若生出一种憍慢心,应该把憍慢的思想去了它。为什么呢? 宣化上人:若生出一种憍慢心,应该把憍慢的思想去了它。为什么呢?

慧弘法师: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 慧弘法师: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该向别人布施什么?就两个字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该向别人布施什么?就两个字

湛如法师:道信禅师的禅学思想 湛如法师:道信禅师的禅学思想

湛如法师:唐代帝王与佛教关系综论 湛如法师:唐代帝王与佛教关系综论

佛教老居士虔诚念佛预知时至 佛教老居士虔诚念佛预知时至

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 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

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慈善与佛教的渊源

佛教中的“卐”字代表什么 佛教中的“卐”字代表什么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4 渐修渐悟不是佛陀传承的思想宗旨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4 渐修渐悟不是佛陀传承的思想宗旨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里的开光是什么?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里的开光是什么?

悟光法师:密教思想与生活 事相之表达 悟光法师:密教思想与生活 事相之表达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伟大的佛教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伟大的佛教

花与佛教有哪些联系? 花与佛教有哪些联系?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玖 殷勤空里步 法执坚固难放下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玖 殷勤空里步 法执坚固难放下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玖 殷勤空里步 凡圣含灵共我家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玖 殷勤空里步 凡圣含灵共我家

明奘法师:人间佛教的根本 明奘法师:人间佛教的根本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生活中轴线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生活中轴线

首届佛艺展展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精品 首届佛艺展展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精品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