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讲话》第五章 天国与人世之归一~净秽不二论
悟光
累次所说,宇宙的结构是非常的灵妙,以学术的眼光来看,是一种一大真理的显现,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是一大艺术的结晶,以道德的眼光来看,是最上善的精品。如此上乘美好的宇宙竟有人认为是秽土,娑婆!而产生厌弃舍却的心理,妄想在此世界之外求一个黄金的净土或天国,这种思想也是一大妄执。为何呢?因为宇宙是无限宏大的,什么都无法超出宇宙的界外。
有以人生为苦痛的,自古至今有不小的大宗教家、大哲学家都抱悲观厌世,但是学禅、学密的我们是不能随同的。辨别好坏的观念是高等动物的专利,世事是相对的。以我们组织微妙的身体,只要有一点点的细疮都会感觉到苦痛万分,何况精神上的诸多欲望落空!因此失望落魄惭愧,悔恨抱怨悲观厌世,然这种心理痛苦在人生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假定我们的身体若被斩割而毫无痛觉,寒暑不觉,神经不灵宛如坚石,比白痴更为糟糕,那么人生有何幸福可言?你愿意那样吗?假使身体被斩去一部分,也像蛇蝎一样若无其事的走动,那么我们有愉快吗?像猪一样吃了霍乱病菌也不会生病,吃了就睡觉,你觉得幸福吗?在精神上没有喜怒哀乐恶欲望,也无恐怖梦想。悦耳的韵律,造化的美妙,不会欣赏。这种没有意识,毫无意义的生活到死,你觉得幸福吗?又我们像草木一样活着,也没男女的区别,没有亲子之情、夫妇之爱,也没有失意、悔恨,你觉得幸福吗?假使禽兽草木与人让你选择,我想你还是会选择为人吧?胡适之有一首诗:“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所以有了失恋、悔恨之情,起初才有父子夫妻的可爱,有了失望、落胆,我们起初才有达成大望的意志,有感于不名誉,才产生了惭愧心,才能享受名誉光荣的可欣,细小的伤害会觉得痛苦,这种敏感的身体,才能体味出锦绣绫罗的快感。有了能觉五味的敏感舌根,才能感觉熊掌牛舌的滋味,换一句话来说,痛苦当体就是幸福的要件,有了幸福就有痛苦,一切是相等相对的,幸福与痛苦的根本是一体的,有人以为痛苦比幸福多一倍,或全然痛苦,这是错误的观念。
痛苦是佛所说“求不得为苦”的迷情,无理的欲望产生的。是不合天地的道理,合了道理的,精神中所感受的痛苦,才能成为幸福的结果。世人常叹万事不如意堕落,人生悲观,这真是言语道断的愚见。因为宇宙有一定的秩序法则,若果一一如人之意思去赐予,人生不用努力,就能安乐过日子,宇宙间如果随各人的意志去变化,你看会变成什么样的结果?某甲要外出求天晴,某乙要种植需要降雨,某丙要放风筝求风,某丁要风流求降雪,又有人将雪变成白糖,也有人希望所降的雪变成白棉,有人希望见红雪,有人希望见黑雪,如果这样要如何处理?宇宙的法则如能如人之意愿,你看我们怎得活下去呢?因为宇宙有宇宙的一定的法则,人有人的秩序,人生若如各人的意志去满愿,世间就纷乱颠倒不可收拾了,所以人生不如意,人生才有幸福,毕竟人生是由我们的精神来感痛苦与快乐的。
昔时日本有一位盲目的大学者,一次在八月十五日夜间召集门人朋友开观月宴会,各人吟对联,主人是盲目,所以不见月亮,依此作一句:“如是之花,无以觅见,今日的月亮啊!”而自叹,其妻见状大哭,而作云:“明月啊!座头之妻为汝而泣。”这个故事是说同一的月亮,由人的所感不同,也会成为欢乐之媒,也会成为流泪的种子,人生也是如此,由人所见会变成净土,也会变成秽土。西洋人说:“有鸟与虫的看法,鸟儿在空中飞,由高视下,看到山川、人家、田园,像一幅美丽的油画,虫在地上爬行,抬头所见尽是人脚底鞋底,鼻孔,都是污秽不堪的。”同一世界,同一人生,所看的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所以思想深邃,道德高尚,人格超然拔群的人,所看到的人间都是真、善、美,是净土,是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如鸟俯视人间社会,而给予救济。你自然就升于上了,相反见上而不见下者,看这人间就成秽土了。
古歌云:“猿泽池边指手,鱼出,鸟飞,下女端茶。”人到奈良的猿泽池边的茶屋时候,一拍手,鱼儿怀疑投与面糠而出,鸟儿以为有人来捉而飞,下女以为要请他们上茶而捧茶而来,这都是说明拍手一声而各各心想不同。以释尊之高德来看人间,一切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悉如佛子,以浅见薄智的我们来看万物悉皆有差别,未见到平等的一面,所以憎爱之念竟起,不能保持平和的心。世人往往感叹人生无常,苦于生老病死,这也不是实在的,但是无常之苦,生老病死是针对世间迷人所说的。迷人若了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义,那么无常苦空秽。以前也说过生老病死是有生命的人生活动,没有这种活动,人生宛如死物,幸福的泉源也就全然杜绝了。假定只有生没有死,你看将会变成怎样?微菌的分裂繁殖,一小时一次,一变为二,第二小时变成四,次变成八,将几何级数的增加,三昼夜,七十二小时,一个微菌成了七十二兆的数字,五昼夜一百二十小时就可以埋没大洋。又如大口鱼,一次可生产百万以上的卵,这些的鱼如果有生无死,单是大口鱼的生产量,一年或二年就可以埋没了全地球。
再说如果只有生,没有死,那么我们想要杀的动物也杀不死,吃进肚子仍是活着又是如何?那么人类一定会受苦,因为受苦想要自杀也死不得,是不是要受未来永劫苦闷?所以人生是有了生老病死的活动才有幸福可言,你看,山有金银珠玉,海有珊瑚玳瑁,田园有米麦,林中有奇石珍材,以充我们之用,地有石灰、瓦斯、空中有空气,阳光任用不歇,无不自然的开了无尽藏的宝库,一任人类去采取,但是我们尚且迷执愚痴蒙昧,不知感谢,还在自苦自烦,讨厌人生。我们应该要速速开发正智,扫出迷云,得到安心才是急务。不要再无绳自缚,如蚕吐丝自寻烦恼。从前日本有一位信者,一日要搬家,一看其方角有不利,非常恐怖,后往菩提寺求镇宅符,贴在门口,就安心也没事了,后来时间长了,大扫除时候不小心扫下当年贴的符,打开一看,原来写着:迷故三界城,悟故十方空,本来无南北,何处有西东。这四句偈大家知道了吗?心迷,人生就成了一个牢狱,心悟,人生是一所十方豁达的花园。
《维摩经》云:生死中有佛就无生死,不能通达此理者,徒劳梦想天国或净土。
所谓天国的酒河、牛乳河、蜜河,乃至树木、绢布、乘马、女儿,都是现世存在的材料,地狱、火、号泣、犬、渡船,无一不是现世的材料,由此可知,人世就是天国与地狱的本家,是我们精神上的快乐与痛苦的化身,所以佛经形容极乐净土,有宝树,以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晶为叶,珊瑚为花,玛瑙为实,此宝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耀,不可胜视,清风发时,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八寒,八热地狱有难以忍受的怖畏冷热,如果确信天堂地狱的存在,其愚由此可见,再就各民族对天国的憧憬来说,热带地区的印度人,阿拉伯人,天国是清凉的,有凉池、树荫、凉亭等适于避暑,印第安人理想的天国是可供游猎的好地方,这是各各依其所求的理想显现的。听说天国的人没有男女性器官或无男女之别,所以他们不愿往天国,这些事实,在说明了人的理想好快乐,怕痛苦,唐代有僧名叫元晓,周游列国,某夜露宿荒冢,半夜口渴寻得一水源饮之,有如甘露,翌日见昨夜所饮之水是墓穴骷髅中的污水,心理难受大吐一场,沉思良久而大悟:“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骷髅不二”。就是说,净与不净都是由一心所生,心若灭时也没有什么骷髅了。
《圆觉经》云:“心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一世界清净,乃至尽虚空圆里三世,一切清净不动。”古歌云:“心是迷心之心,心于心,不许其心”。
《弥勒发问经》云:“要安养于净土的人,须记下列十念:‘一要对一切众生,生慈悲心’,此慈悲心犹如父亲慈爱其子之心。‘二是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就是说假使有人犯了过错,不可以有过分的谴责,让他有悔过的机会。有人问耶稣“如果有人一日犯了七次而悔改七次,是否可以?”耶稣说“就是七十次也可以准许他忏悔”。可见耶稣胸量宽大。释尊对恶人,不叫做恶人,唯云:狂人、痴人,恶行不外是其人的过失,如此是“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的教示。‘三是于一切众生生悲心\’,如母爱子一样爱一切众生。‘四是发护法之心,而不惜身命’,就是为教法而奉献身命的决心。‘五是于忍辱中生决定心\’,就是无论何事以能忍为旨。‘六是深心清净,不染利养’,(原文缺七)‘八是于一切众生发尊重心\’,释尊没有贵贱上下区别,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而敬爱之。‘九是于诸谈话,勿生散乱心’,‘十是常观念佛\’常为自己心平、气和、意安,与宇宙平等之本体合一,真如之月映于心水。
上述十念之中,若能实行一念者,我们就能够安养于净土,身游于极乐,况乎十念全备。物外和尚句有:“极乐亦如此盆之月,此世都是极乐”。
前有一位农学士作了以下十事,将其小订正供参考:
一分之善胜九分之恶;
二分之借比八分之贷可怕;
三分之能忍有七分之德;
四分四分不能成任何事;
五分之智慧使用十分;
六分之正直不必担保;
七分之生活无不足;
八分之腹不必医生;
九分而足无不是;
十分之劳动贫乏追不及。
这都是我们现身入天国的前提。
电
一机迅疾更无过,斗转星移事已赊,骤雨破山怒雷折,长空驰逐紫金蛇。
拳头击碎顽虚空,脚底踏翻夔率宫,不道不言君已逝,鹃花长在夏山红。
道既无形体,心何有拘泥,达人能明时,浑顺天地势。
更新于:6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