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五

2024-06-19 汉传人物

第五讲

《净心与净土》。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我们大智慧的佛陀在经典当中对我们凡夫的生命现象讲了一个非常清楚的譬喻,他说我们凡夫的生命就是什么呢?就是“恒转如瀑流”。瀑流就是一个流动的水流。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流动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这个水流有什么样的特性呢?佛陀说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恒,一个是转,恒转如瀑流。什么是恒呢?就是水流是恒常相续的,它不会停止。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我们未来有无量的生命要面对,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一定会有来生、还有来生、还有来生……有无止境的来生在等待着我们,这个叫做“恒”——生命是不可能停止的。第二个、“转”,生命是变化的。我们的来生跟今生不会长得一样、思想也不会一样,会有变化。这样的一种相续变化的水流,到底它背后的力量是什么在推动?是什么力量来决定它的方向呢?在经典上说是两种力量来决定我们生命的水流,第一种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恶的业力,它会引导我们的生命水流它往天上去或者往三恶道去,业力不可思议。第二个就是我们内在的思想,而思想是主要因素。这个思想,在唯识学上讲到思想的时候,特别是讲到我们心中的思心所,就是我们的愿力、我们的希望。希望带动了我们生命的行为,也就推动我们生命的水流,在六道里面得果报。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生命的整个核心力量,最主要的力量就是我们心中的希望来引导着我们生命的整个相续跟整个变化。为什么我们从小愿意去读书?因为我们心中有希望。为什么我们愿意去工作?因为我们对生命有所期待,也是一种希望。这样的希望是从什么地方来呢?在佛法上说是从“触”,触、作意、受、想、识。我们过去所经历的生命的经验而来。你小时候的经历、你前生的经历产生很多的感受,特别是快乐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会带动希望。你过去曾经吃过一个东西,产生快乐的感受,你对这个东西会对未来产生再一次出现的希望;你遇到某一个人,这个人给你很大的快乐,你对与他的再次相逢充满了希望;我们过去曾经住过一栋房子,这个房子给我们很多的快乐,我们对于这种房屋的执着会产生一种希望。所以我们凡夫的希望是从我们对于生命经验的感受,这种快乐感受的点点滴滴的累积而产生一种坚固的希望,也就因为这种希望推动我们去造很多很的的业力。所以我们的生命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希望创造出来的。

在禅宗有一个很有名的公案,叫做野鸭子的公案。禅宗的大德马祖禅师带着他的徒弟百丈禅师在山中经行,这个时候眼前有一群野鸭子在前面飞过去。百丈禅师动了一个念头,就看了一眼。马祖禅师看到这个机会,机不可失,因为禅宗的教育都是机会教育,它不立文字,抓住当下的因缘来启发他的悟性。他就问百丈禅师说,刚刚是什么东西啊?禅师说是一群野鸭子。它们到哪里去了呢?百丈禅师说,它们飞过去。他说飞过去的时候,百丈禅师又往那个鸭子的方向又看了一眼。马祖禅师立马抓住他的鼻子,说,真的飞过去了吗?结果百丈禅师开悟了,大彻大悟。这个公案是什么意思呢?野鸭子是我们所经历的一种经验,经验佛法叫所缘境,他面临的一个人事的一个所缘境。当时百丈禅师是有动念头,仁者心动;马祖禅师没有动念头,他用平常心看野鸭子。当时百丈禅师仁者心动,他念头一动。我们念头一动,带动你的感受,带动你的想象,留下一种希望的力量。也就是说,这个公案就是说,即便这个野鸭子飞过去了,但是在百丈禅师的心中,他心中的鸭子还在。所以,马祖道爷说,这个鸭子真的飞过去了吗?表面上的鸭子是飞过去了,但是心中的鸭子还在,你还执着在那个影像。

这个公案到底告诉我们什么事呢?我们从小到大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人,遇到很多很多的事,而这样的人生经验都累积成一种我们心中的妄想、而累积成一种希望,有些人为什么他愿意赚钱去买房子?因为他心中有希望,他过去曾经有这样的快乐感受的经验;有些人为什么他赚了钱,他辛辛苦苦赚的钱去买车子?因为他对车子有所期望;有些人为什么愿意去买包包?因为他对包包有希望,他曾经有这样的快乐的经验。那么这样子的希望有什么问题呢?最严重的问题是贪恋娑婆。所有的希望,我们一般人的希望都没有离开三界的五欲的快乐,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而这样的快乐感受、这样的希望,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从小到大、从每一生的经验累积起来的一种生命经验,所以我们会产生一种坚固的执着。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曾经经历过,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对三界的希望是往生净土的最大的敌人。毕竟我们在三界流转太久,就像古人说的,在三界里面的一棵草、一块石头都跟我们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为什么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容易起颠倒,因为我们累积了太多的感受,累积了太多的对三界的希望——贪恋娑婆的希望、贪恋娑婆的感受。即便每一次的受生我们都受尽了老病死的折磨,即便我们每一生的生命都如此地疲累,但是我们还是愿意一次一次地再来投胎,因为我们对于三界还是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希望。那这怎么办呢?当然你如果说继续想要轮回,这个就不用去处理,你只要积集善业就够了。但是当你开始想要求生净土的时候,这个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且是最难处理的问题。古人说一句话:念佛法门——念佛容易信愿难,特别是畏愿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要把对三界的那种五欲的希望转成对净土的希望, 这个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但是你转不过来你就不可能往生。即便你把佛号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因为你对三界充满了坚固的希望、坚固的爱取,你就离不开十二因缘的生死的业力。

怎么办呢?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要改变我们心中的希望,只有一个方法:你必须生起智慧的观照。我们前面说过了,用空假中的三观来调伏你的希望、来转变我们的希望。我们前两天讲得很清楚,第一个一定先修空观。我们一开始要看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一般人流转在三界太久了,我们在三界的因缘当中打滚太久,我们很多人已经“忘知来时路”,我们从什么地方来?已经不知道了。这个小孩离家出走以后在外面打滚,他忘了他的家在哪里。古人说太久地在三界里面打滚,忘知来时路。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已经没有印象了。所以我们首先一定要看到生命的本质“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也就是说,即便我们经历 了很多的生命经验,它感觉是这么的真实,没有错!三界曾经给我们很多的快乐的感受,但是我们从本性来看,这些都是如梦如幻,我们内心当中本来没有感受、本来没有想象、本来没有希望。从本来无一物当中,我们就可以慢慢慢慢达到一个无住的境界,这个很重要。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不能否定因缘的存在,只是我们执取的心。所以空是空掉内心的执着,我们对于那种曾经经历过的快乐的感受慢慢地松脱,我们告诉我们自己——我们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凭什么说我们今天是一个具足很多很多烦恼、具足很多很多颠倒妄想的众生能够成佛呢?因为这些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从空观的智慧当中我们告诉我们自己,回归到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生命是本来清净的,本来没有感受、本来没有想象、本来没有希望。这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先把生命归零,然后再重新出发,否则我们不能够抗拒过去的欲望的干扰。

第二个,假观。假观就是我们这次上课的重点。首先,我们在修假观第一个产生对名号的信仰、产生信心。念佛人你的整个成就、你的过程完全靠佛号的带动。所以我们对佛号要建立非常密切的关系,要把它当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要不断思惟名号的功德,这个我们上一堂课讲得很清楚,它能够给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它可以给我们来生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对名号的皈依——这个是第一个假观。第二个就是净土宗的重点——对净土的依正庄严要产生一种坚定的愿力。净土宗的愿力很难生起,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去过净土,我们人生没有这样经历过。诶,释迦牟尼佛,你带我去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看一看,我再决定要不要去。不可能嘛!你要去了,那你就可以自在了。所以难就难在它完全是靠想象,就是如理作意。我必须很清楚地告诉大家一个思想——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或者说,我们不可能投胎到一个你完全陌生的地方。很多人念佛念了很久,你问他说净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他讲不出来。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吉祥的事情,因为你不能产生一种功德的想象,你不可能产生强大的意乐,你就不能抗拒对三界的贪爱,因为我们本身对三界就有贪爱。如果你对净土的功德还是如此地陌生,那你几乎是往生没有希望。因为我们对一个陌生的东西不可能产生强烈的愿力,不可能!所以产生一种正见、胜解是很重要。我们讲过了,净土在十万亿佛土外,我们不可能经历过,所以我们必须靠圣言量的学习、佛陀的开示,从这个地方慢慢慢慢告诉我们自己净土法门是什么相貌,让我们产生功德的联想、功德的想象,从功德的想象当中建立对净土的愿力。因为你只有念佛,没有愿力,你的佛号是人天福报。所以我们前面建立了对名号的信心以后,接下来是整个净土宗的主轴思想——建立对净土的愿力: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要往生”,它的关键在哪里呢?你对净土的功德要很清楚地了解,很清楚地了解。

好,这以下我们开始根据佛陀的经典把净土的功德这堂课跟大家做一个介绍。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来带动我们往生的愿力。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我们有八段,首先我们看第一段,丙一、远离恶道。就是在四十八愿里面的第二个愿——不共恶道愿。大家请合掌,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这个愿它是说,阿弥陀佛在成佛以后,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国中的天跟人——极乐世界是没有六道的,它只有两道,要么是天道、要么是人道——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跟天,他一旦寿终之后,在他的未来生命当中,假设他又到了三恶道,到地狱饿鬼畜生的话呢,那么佛陀不取正觉。净土的殊胜也就是说,当你往生到净土,你只要去过一次净土,在你未来的生命当中、在你成佛之道当中,你永远不可能到三恶道去了。所以从净土回入娑婆的众生,他的生命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他做人,第二个他做天,不可能到三恶道去。

三恶道的过失对我们修行人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想只要是有志于菩萨道的,不管你是净土门、不管你是圣道门,三恶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有两个大的过失。第一个,它是极大的痛苦。在地狱里面刀山油锅的痛苦,在宗大师的开示当中说,地狱的痛苦就好像人间的一个人,你用三百只刀矛同时砍杀他的身体,三百只刀矛,这样子用三百只刀矛砍他的身体,还不及地狱的痛苦千万分之一。所以它是一个很痛苦很痛苦的过失,极度的痛苦。第二个,它会造成善根的陨殁,这个是很严重的。我们娑婆世界也会有些痛苦,但是我们娑婆世界的痛苦往往会启发我们的惭愧心、启发我们出离脱离的道心,所以娑婆世界的苦其实是有正面的力量。所以佛陀第一个讲苦谛,主要是劝勉我们产生出离。所以,人间的苦是有正面的道心的启发,但是三恶道的苦却不是这样。你在刀山油锅痛苦的时候,你的善根慢慢地消失、慢慢地消失,慢慢地陨灭掉。也就是说,即便我们有两个人或者三个人同时受菩萨戒,如果有一个人不小心堕落到三恶道去,他再出来的时候,他过去所发的菩提心、他所听闻佛法的善根,面目全非,受到很大遮障。所以经典上说,从三恶道出来的人,身心暗钝,特别地愚痴。要经过长时间地慢慢、慢慢地把这个暗钝相化掉,才能重启他的善根。所以你一旦到了三恶道去, 你就跟你同发菩提心的同梯的人落后一大节。所以这个是八难之一,八难当中以三恶道为最严重,因为它的障道力量最强,它比六根不具足的、盲聋喑哑的、眼睛看不到的、耳朵听不到的人,善根的伤害更为严重。

我想我们现在可能很多人对我们过去生的三恶道都没有印象。在印光大师说,末法时代我们是很容易堕三恶道的,他说“易堕难出,出已还堕”。就是说我们娑婆世界因为到了末法时代,第一个烦恼粗重,因为我执、我见很重,遇到环境刺激的时候就产生烦恼的活动,就造业。所以说,当我们凡夫修行的时候,尤其在末法时代的时候,我们到了极乐世界的净土去,我们即便过去还有三恶道的罪业,但是它已经不能得果报了,这是弥陀本愿的摄受,第一条——远离恶道。所以在《阿弥陀经》当中说,“极乐国土,无有众苦,但有诸乐”。其实“无有众苦”在经典的解释、在古德的解释当中,它主要是远离恶道的痛苦,因为这种痛苦是有过失的痛苦。

我们看第二个,丙二、国土庄严。前面是约着离苦,这以下是约着得乐,依报的国土的庄严。这个出自第二十七愿,一切严净愿。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就是在我成佛以后的国土是什么样呢?国中天人,这个地方讲到正报的身心;一切万物,这讲依报的国土。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怎么回事呢——严净光丽,形色特殊。“严”是一个总说,无量无边的庄严。庄严当中开出三个条目。第一个是“净”,清净而不杂染。第二个是“光”,光明而没有黑暗。极乐世界是没有晚上的,因为它每一个宝物都是放光。第三个是华丽,美丽而不丑陋。而且它的形状、颜色特别地殊特,殊胜奇特,为世间所无。它是整个造型精纯微妙,不但不能用口业来描述,乃至不能用心思来加以测量,是不思议境。其中众生,这个地方也包括了在极乐世界这种三乘的圣贤,这些三乘的圣贤即便得到了菩萨的天眼通,在极乐世界受用这个果报的时候,他用心思去明了分别极乐世界的国土,或者用口业来称述它的名称、数目都是不可得。我们到极乐世界,我们没办法去评论那个世界的好坏,因为那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境界。不可思议当中,其实在蕅益大师的《弥陀要接》他把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比方说国土庄严包括宝树楼阁——住处庄严,还有我们的身处的——池水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的庄严,乃至于种种的大地的庄严。极乐世界的庄严,蕅益大师把它分两种,第一个是殊胜,第二个是微妙。殊胜就是说极乐的国土,它每一个释放出来的五尘,我们接触以后会产生安乐,比方说光明相、香气、音乐,我们在接触的时候产生安乐;第二个,极乐世界的国土会产生一种解脱的力量——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国土庄严代表什么意思呢?代表了极乐的国土它不是一个业力所成就的国土。这个地方我们在研究净土一定要清楚。很多人他不了解净土。他说,极乐世界黄金铺地,住的房子都是七宝所成,那我们到那个地方就是贪图享受。这个思想是错误的。极乐世界的庄严,即便它是七宝所成,关键在哪里呢?它是弥陀的法身变现出来的七宝,它不是我们凡夫以一种有所得的有漏心去造善业而产生业感的七宝。我们有漏的业力造成的七宝,我们接触的时候会产生贪爱的心。但是佛菩萨的那种功德力所变现出来的那种法界,那是会产生我们念佛、念佛、念僧之心。这个叫做定自在所生色,就是佛菩萨的三昧力所变现出来的一种色法,不是业果色,叫定果色。比方说佛在世的时候,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叫做瞿沙长者,瞿是瞿昙的瞿,沙是恒河沙的沙。这个长者虽然福报很大,但是他有两个过失:第一个,他高慢心很重,看不起贫穷人,第二个,他贪图享受。虽然他有善根,但是他一看到很多的精舍都是很朴素、很破旧,所以他刚开始对佛法不能生起恭敬的心,反而他看到外道婆罗门的宫殿装点得非常庄严华丽,反而启发他的欢喜,所以他信奉了外道。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在神通道力的时候,有一次他观察到这个瞿沙长者即将因为他的邪知邪见、毁谤三宝的口业要堕落到三恶道,命即将终了。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就等待机会,刚好瞿沙长者要去办事,他刚好要经过祇桓精舍。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他就以神通力把祇桓精舍变成一种宫殿楼阁,非常庄严,而且在祇桓精舍的旁边又放上很多宝铃,放出美妙的音乐,中间坐着佛陀,旁边又变现出很多很多的天女拿着扇子在扇风。瞿沙长者经过的时候,他一看,哎呀,这么美丽的宫殿是从什么地方来呢?他从来没有看过,起欢喜心。他就到里面去,看到中间佛陀光明巍巍,旁边很多人在侍奉他。他就向佛陀礼拜,礼拜的时候他就向佛陀说,伟大的圣人,你如此地光明,我感到非常欢喜,你可不可以在明天来到我家来应供?他就起欢喜心、恭敬心。这个时候,佛陀说,可以。第二天佛陀就带领着诸位比丘到了长者家去应供。应供以后,佛陀为长者开示,结果这个长者听了以后起欢喜心,就当下证得初果。

这个地方是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去接触一个物质世界的时候,除了它的相状,它的本质特别重要,本质!为什么我们在娑婆世界看到黄金铺地,我们就起贪爱?因为它的本质是有漏的。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我们是用有所得的心来造善业。那么极乐世界的国土它的本质是一种菩提的愿力,我们在受用阿弥陀佛的国土的时候,是阿弥陀佛发了菩提心以后所修的六波罗蜜所庄严的国土,所以它每一个宝石的背后就是菩提心的摄持。所以我们在受用国土的时候不但是有安乐、而且解脱,因为它都有弥陀的菩提的本愿在那个地方摄受着我们。所以这个地方,国土的庄严包括有安乐的功德跟解脱的功德。我们在娑婆世界,它的世界是对立的,我们要知道它是对立的。因为我们凡夫是执着么,它是对立的。所以你看,我们的善根跟福德是对立的。有善根不一定有福德。你花很多时间去修福报,你就没有时间来听闻佛法,善根相对薄弱,智慧相对少;有智慧的人福德就会受到影响,因为你花很多时间修智慧,福报就会不足,有善根不一定有福报。极乐世界的善根跟福德是一体的,它是一种一真法界。所以我们要知道,印光大师说,往生净土是怎么回事?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的有漏身心世界到了弥陀的大功德海,它的佛法界是一真法界的,没有对立的世界。当我们看到极乐世界福报的时候,我们要同时想象那个地方有无漏的戒定慧的善根、有菩提心的善根在那个地方。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八功德水去泡温泉的时候虽然是一种福报的享受,但事实上也是把弥陀的善根得到一种受用。所以极乐世界的法宝跟善根是一体的,因为它是一真法界,这个地方我们在研究极乐世界国土庄严的时候,我们要把它弄清楚。

看丙三、衣食自然。我们看经文,请大家合掌。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前面是讲到整个依报的国土,这个地方是讲我们极乐世界日常的受用。日常生活的受用,所谓的衣食的受用。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这些国土的众生,心中希望得到身上的衣服,这个时候,随念即至,随着心中的希望,一起心动念马上出现。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出现什么衣服呢?正如佛陀所称叹的这种如法庄严的衣服,自然穿在身上。也就是说,它不需要经过裁缝——裁缝就是决定布料的大小;染治——决定布料种种的颜色;浣濯——穿过以后还要洗涤。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思食得食、思衣得衣的境界。

这段经文我想我们要注意四个字,极乐世界的受用啊,我们前面讲国土庄严,这个地方讲受用——“随念即至”。这四个字你懂了以后你大概可以知道极乐世界是怎么个受用,它的平常的吃穿住是怎么回事。随念即至,我们一般叫“心想事成”。在我们凡夫的世界,我们聚集很多的善业,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你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我们这个安乐的果报是不能得自在的。你不是说你心想事成,不是这样的。我们凡夫的安乐是带有障碍的。你福报很大,但是不是你说了算。你看我们历史上很多皇帝,他贵为皇帝,他很多事情都不得自在。所以我们凡夫的福报是不得自在的福报,没办法随念即至、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这样子的。一个功德要达到随念即至、心想事成,除了你的善业以外,在佛法的道理上说,还要有正念力,还要有戒定慧的波罗蜜的功德。即便你不是圣人的这种波罗蜜的正念,起码你要达到一种凡夫的正念,戒定慧的正念跟善业的结合。我有一个师兄弟,那个时候我们两个住隔壁,他住在隔壁的茅棚,我住在他的旁边。他一天拜阿弥陀佛拜三千拜,他发心闭关三年,每天拜三千拜。拜到第三年的时候,有一个特殊情况出现。他心中动一个念头,比方说他想要一个钢杯,过没几天就有人送钢杯过来,他需要一个枕头,就会有人送枕头过来,就是心想事成。后来他把这个事跟我讲,我说,你不要动这个念头,你动这个念头以后,你以后念佛的善业力还有观照力,完全落入人天果报。所以一个人能够达到随念即至,那是一种善业跟修行的善根的结合。所以,极乐世界的受用,它那个福报力是得自在的,就是随念即至,那么这个地方也包括了整个善业跟正念的结合,衣食自然。

我们看第四段,丙四、身心安乐。前面的衣食自然偏重在一种外在的享受,身心安乐是偏重在自身的色身的受用。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在极乐世界的天人,他的色身所受用的快乐,假设比不上漏尽比丘,则不取正觉。“漏尽比丘”我们解释一下。“漏”指的是我们内心的烦恼,见烦恼跟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我见跟贪嗔痴的思惑的烦恼。这个指的是谁?阿罗汉的比丘。阿罗汉的比丘他把烦恼调伏以后,他进入到一种灭尽定,在灭尽定当中他承受一种寂静的快乐,就是快乐当中带有寂静,安稳的快乐。在这个地方,极乐世界的色身,他的快乐是安稳的,强调是一种无漏的快乐。

我们娑婆世界的快乐是不安稳的,因为它在快乐当中会产生一种放逸的过失。佛陀在经典上讲出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大富长者,这个大富长者用很多很多的牛奶去烧烤,把牛奶烧烤成很香的酥油,然后把很多的酥油盛在一个很大的瓮里面,很大的罐子里面,然后把这个罐子放在一个很高的仓库。有一只老鼠,它饥饿得很厉害,它就慢慢爬、慢慢爬,花了很多的时间爬到那个仓库,也爬到那个很大的罐子上面,就跑到酥油里面吃酥油。它想说,你看,从地上爬到仓库,从仓库又爬到罐子里面去,花了很多精神体力。但这个老鼠一吃到酥油的时候呢,它就不自主地放逸、贪求,结果它吃太多,爬不出来,就死在那个酥油罐子里面。佛陀讲这个故事的比喻就是说,我们凡夫亦复如是。我们在六道轮回当中,我们在娑婆世界遇到痛苦的刺激的时候,我们起惭愧心,开始布施、开始持戒、开始忍辱,积集善业。积集善业之后,好不容易依止这样的善业力得到安乐果报,我们开始就放逸,放纵六根;然后在放纵当中,所造的事业、所创造的安乐果报就开始造杀盗淫妄的业力,然后来生又到三恶道去受苦。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安乐是会带动烦恼罪业的,是一种不安稳性的,是引生放逸的。极乐世界的身心是安稳快乐,快乐当中带有安稳的力量,犹如漏尽比丘,而且是超过漏尽比丘。也就是说,娑婆世界的快乐是一种轮回力量,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一种菩提性的,有有漏、无漏的差别。

到这个地方,都讲到极乐世界的安乐,包括离苦、包括得乐;后面四条就讲到它的解脱的功德。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更新于:6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