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食
所谓一切众生以食为生。【契经 杂因诵】
食,是众生延续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一旦失去食物的补给,任何形态的生命都无法继续存活。然而,还有许多其他条件同是众生所赖以为生的,诸如阳光、空气、睡眠等等,为何《契经》仅特别以食为题?
所谓的食是指原本为外物,却能够纳入生命的运作,融入生命的成份,好比从饮食中摄取的矿物质、维生素、醣类等,经过消化吸收,转变成为身体组织的一部分之后,便不再属于外物了。
生命现象之所以能够持续呈现数十年乃至生生世世,不会像彩虹、闪电等物理现象般一现即逝,就是由于食的维持,否则不仅身体所须的营养无以为继,就连感受、思想等精神作用也将枯竭、终止。因此,在正法中,能够纳入生命中,成为新的生命成份的「食」,不仅指一般所理解的饮食、食品。它包括的范围更广泛些。
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契经 杂因诵】
正法所提到的食有四种:麁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
麁抟食就是普通的食物,它是物质的,透过消化器官分解、吸收的处理,再经由新陈代谢的作用,替代老旧的身体组织,成为新的生理机能如血液、细胞等。这便是麁抟食。
细触食也是归属于物质的,但它并非直接「吃进」身体中,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而是透过神经官能的接收讯息以影响生命。视神经藉由光线与有色彩明暗的事物接触、听觉神经藉由声波与发出声响的物体接触、嗅觉神经透过空气的传递与气味接触、味蕾中的味觉神经直接触及食物的酸甜苦辣、遍布全身的触觉神经感觉冷暖饱饿痛等、脑神经(意根)则统筹整理前五根接收的讯息以取得消息,不过一个具有禅定神通的人甚至可以不透过前五根,直接由意根接收或传递他所需要的资讯。
经由这些接触左右了生命的动向、塑造了生命的形态:被火烫到手的孩子再不敢将手伸进火中;听过好听的音乐以后成为爱乐者。触食以经验的方式融入生命,发展出生命的风格。比起麁抟食,生命接收触食的方式要细致多了,于是便称为细触食。
意思食是意根内在活动所呈现的意念、意象,不属于色法。意思是食,生命并非本来就具备各式各样的意念,当意根接收种种资讯,组成所得知的种种消息后,应对这些消息的种种考虑、计划、分析、评估、运算、决策、想象等思量一一生起,这些都是凭着外在的条件所长养的生命状况,所以也称之为食。
生命除了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生活,意思食是精神方面的生命补给。众生对意思食的依赖绝不下于抟食或触食,纵使低等动物如鱼类或蚯蚓,它们也必须由意思食来维持它们谋生、求偶、孕育后代的意愿,更何况脑神经特别发达的人类。人会维护声誉或寡廉鲜耻、会热心公益也会冷酷无情,以意思为食,人们充实了生活意趣、经营了各人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无可避免地带来更多的烦恼。
识食与意思食同属精神作用、同样是借外在条件而滋长生命的因素,所以也同称为食。但它们功能不同,意思食处理受、想、行等意志活动,识食则专司识别──识别五受阴的状态、识别六入处接收的讯息。虽说识是一种待缘而生的无常现象,不能恒常存在,但它却也是生命中的一种基本功能,识受阴、六识身、识食所指都是同样的识。当色、受、想、行活动时;当眼、耳、鼻、舌、身、意遇到色、声、香、味、触、法时,识的作用便自动产生。
众生有很多渴爱,他们不断地想拥有、想掌握、想丰富满足自己的生命。人们追求种种的物质享受与精神生活,财富、伴侣、社会地位及各式各样的理想,但真能藉由努力争取而得以融入生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的,就只有这四食了。抟食长养生理机能、触食促进神经系统、意思食激发精神功能、识食产生对待性认知作用。
无论众生渴望得到什么、拥有什么、想成为什么,尽管富甲天下、子孙满堂、功勋彪炳,那些外在的事物仍旧依照它们本然的状态存在:不论是房产、亲属、名誉乃至手腕上的表,都只是一种藉由社会制度所维持的薄弱关系,并不因为众生认为「他们属于我」,这些人、事、物便就此依附着「拥有者」与「拥有者」融为一体,这恰巧符合世人所谓「身外物」的归类。众生真能将其纳入生命中的,其实只有这四食。所谓的生活,事实上就只是不断地摄取新四食并代谢掉旧四食的过程罢了,其中确实没有一个「我」。
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诸食爱因、爱集、爱生、爱转。此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此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六入处集是触集,触集是受集,受集是爱集,爱集是食集,食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契经 杂因诵】
四食是生命的资粮,生活的目的就在于四食的补充,众生尽其所能地补充饮食、感官经验、意志活动与认知。众生不断地摄取四食,生命便不断地延续。
然而,就如同苦圣谛所揭示的真理,生命无常、苦、无我的现实情况,只是令众生徒然承受既无奈又无意义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以警觉到这项事实的人应该反躬自省,摄取四食的冲动从何而来?何以穷极无聊地自讨苦吃?
如果四食的需求来自某项终极目标,如与大梵结合、成就佛果;或者四食确实能满足某种不朽的意义,如灵魂的洁净、自性的显发。那么毫无疑问,众生纳受四食的行为应该积极鼓励、广为颂扬。
许多宗教就是这般地宣扬他们的教义:选择适当的饮食、参与适当的仪式及涉足适当的场合、培养虔诚的宗教情操及行为、确立不可动摇的宗教认知,之后便能达到信仰的目的。或者藉由意思食的滋长,人们企图在哲学、科学、文学的思想启发上,为个人及全人类确立永恒的生命价值,是以人们期许藉由丰足的物资与教育资源,能延续渐趋完美的生命内涵。
可惜事实并不从人愿。无论人们如何拣择四食的摄取,都不可能改变生命无常、苦、无我的事实;生命并不因吸收了哪些「比较营养的食」,就得以改造成永恒不朽(常)、丰乐满足(乐)、自由自主(我)、清净无恼(净)的美好远景。
佛陀总是用实际的观察取代这类一厢情愿的臆想。众生摄取四食并不需要根据某项终极目标或不朽意义,很单纯地仅是为了爱:因为爱恋色身及口腹之欲,众生摄取抟食;因为感官渴望讯息的激发,众生摄取触食;因为欲求精神方面的满足,众生摄取意思食;因为对各种认知的追逐,众生摄取识食。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理由,纯粹只为渴爱而纳受四食、纳受随四食而轮回不已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爱?是否有某个伟大的理由令众生必须付出爱?或「爱」本身就具有神圣、意义非凡的特性?答案是否定的。爱一点也不包含世人所歌颂赞扬的伟大情操,唯一的理由是为了受!众生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背苦趣乐是众生的本能,为满足这本能,爱就生起。众生爱着任何能躲避苦受、招揽乐受的条件,无论是民族大爱、亲子之爱、男女私爱,一切爱都超不出趋乐避苦的反应,甚至就连受虐狂也是爱着那痛苦背后所含藏的私密快感。
受怎么来的?是否冥冥之中某种神秘的力量掌控着人们苦乐等命运?没有,一切受源于触!众生接触境界后,感受随之生起,适意的境界生起乐受、不适意的境界生起苦受、不以为意的境界生起不苦不乐受,有触必生受。
为何会触?是否有些命中注定的安排,规定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不!只因有感官:有眼必然会见、有耳必然会闻、有鼻必然会嗅、有舌必然会尝、有身必然会触、有意必然会知,很单纯地仅是感官作用,其中没什么神秘的力量在左右。感官接收境界呈现的讯息,使得生命随之反应,这就是触。
六入引起触;触引起受;受引起爱;爱则食;食则令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种纯然大苦的生命现象,在可见及不可见的未来永无休止地不断聚集而起。
食所能引发的作用仅只于此。既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也无沐浴其间就能洗净罪垢的甘露圣水;既不会因某种不凡的心智锻炼令人掌握自我,也无法借知识的普及消灭民间疾苦。这便是无可奈何的生命轮回。许多人庆幸轮回,以为生命不会因死亡而消灭殆尽。但了解轮回真相的人,实在无法乐观看待这无尽觅食及无尽老病死周而复始的无奈模式。
更新于:7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