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尊法师:从为什么皈依三宝谈到皈依三宝后应做些什么

2024-05-18 汉传人物

从为什么皈依三宝谈到皈依三宝后应做些什么

法尊法师

原载《现代佛学》1953年第十期

自从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对于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确定以受持三皈与否为基本条件之后,各地佛教徒对于三皈的意义掀起了学习的热潮。现代佛学七月八日号上发表了两篇专题的文章,关于皈依的体性名义、种类等等,广征博引大小乘经论,解释甚详,实是学习这问题的最好资料,兹不重说。今只就便于初发心学佛的人为什么要皈依三宝?何以独说皈依三宝?及如何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后做些什么?略一叙述。

一、为什么要受皈依?

一般说来起因很多,也很复杂,有恶的(如外道辈,想借皈依为门,窜入佛教,盗取佛法,欺骗人们等)、有无记的(如小儿随父母参加法会受皈依等)、有善的(如正信受三皈依等)、有出世的、也有最无上的。恶的、无记的今不具说,且说善的、出世的无上的受三皈依的起因。由于知道人身难得与生命无常的道理,而人死之后既不是化为乌有,也不是人死为人、马死为马,更不是由便种有力的真神度回天国,实是随各人业力的善恶,流转六道而已。这样认识,已超过了无因和邪因的恶见了,知善恶业果之决定,又知业果通于三世非局一生,于是要求皈依三宝,希求超诸恶道,常生善趣。依此正知正信而皈依三宝的,是为发起善心起因的皈依。进一步若能了知如来所说生死轮回,性皆是苦、空、无常、无我,凡夫为无明所迷,妄计为乐。知此苦果,更察苦因;其苦皆从业力所感;更察诸有漏业,由烦恼起;故知有漏业及烦恼,是感众苦之因。若不能断除烦恼制止其有漏业,任凭作何苦行,终不能灭除苦果。唯有依照如来所说八种正道、三增上学、修清净行,乃能对治惑、业,解脱生死。由此认识唯有皈依三宝、修四谛理者,乃能真实离苦得乐。若能依此正知信皈依三宝,是为成就出世正因的皈依。若能更进一步推已及人,普观一切众生沉沦三有苦海,无有出期,于是发大悲心,愿普度一切众生,同出苦海,誓求成佛;并知要想完成此大誓愿,必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经历五道十地等位,广修二种资粮,乃能究竟。然此一切道、地之开始,都基于皈依三宝。依此大悲大菩提心故皈依三宝,是为具足最无上正因的皈依。

二、何以单说皈依三宝,不说皈依别的?

上来已说皈依因,则已了知为什么皈依三宝。其次当说何以单说皈依三宝,不说皈依别的?这是研究皈依对境的问题。要知何者可皈依,何者非可皈依,这须了知有内道与外道之差别:一是真能令皈依者出离生死,又具有出离之正方便,是可皈依处;一是非真出离,无度人之正方便,即使皈依亦不能完成皈依之目的,则是非可皈依处。外道,是非可皈依处,它的种类繁多,今以类摄,不出常断二见,或无因邪因之妄计,这些都从非真理的妄心出发,已如瑜伽师地论等广破,兹不暇述。若能了知外道各种邪说之谬误,进观如来大慈大悲所告示众生之法要,了知唯有此法是真能断烦恼、出生死、离苦得乐,故唯此法门是真皈依处。是以见四真谛后的诸圣者,多作是说:唯有如来是我大师,唯此正法是我所学,唯此僧众是我善伴。由能辨别内道外道之差别,而皈依者的皈依信心乃能坚固不退,是为坚固皈依。又瑜伽师地论说:由四缘故,唯有三宝真可皈依处。第一、其所皈依之对象必须自身已断尽一切烦恼众苦;若自未出苦,不能度他出苦故。第二,要于一切度生方便皆得善巧;倘仅自解脱,而不知随顺机宜宣诸法要,纵皈依他,也不能度人出离苦海故。第三,要具足大悲心,见有情受苦甚于己受,不暇休息;若无大悲心,纵有度生方便,因见众生难调难伏,或因时间长远便生疲厌,不肯利人;纵皈依他,也难得其慈悲摄受。第四,要不愿财利供养而喜爱如教修行。就是说只要学者能依教实行,便不吝知,开示一切适应之教授教诫。若唯愿财利,有财物供养者教授,否则不肯教授,心随财转,并不重法,纵皈依他,到了无财物供养时,便不能得其教授。是以要求皈依者先当以四缘观察皈依处。若具备此四缘者,即真皈依处,否则非真依处。唯佛如来,具足上说四种胜德,故佛如来是真可皈依处。那么,佛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机宜所说各种能解脱生死、随顺修学的法门,也就都是所应皈依,是真可皈依处了。这样,一般已经依佛所说的法门精勤修学先进的人,也就是真正修行的极好伴侣,也是真可皈依处了。如论云:“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众,皆可皈依。”照这样说来,我们知道唯有如来断尽二障、证大菩提、善巧说法、大悲利生,皆到究竟,真是我们可皈依的大师。也唯有佛如来由大悲心所流出的教法,乃能使众生解脱生死,唯此法门,是所应修学。也唯有随佛修行弟子,乃是真正修出离生死法门的善友。除上所举的大师、教法、善友三者之外,更无余人余法能出其上,或与相等。故知唯有三宝,是真可皈依之对象,是真皈依处。

三、如何皈依?

既具有发心受皈依之正因,又了知所应皈依者唯有三宝,则可进而说如何皈依。要求皈依主要的是以至诚信心为基础,然后进行如佛所说之仪轨的加持:心念口言,皈依三宝。谓即了知佛是两足中尊,自得一切种智,又能善巧为众生说法;我今誓言皈依具备如是胜德之佛陀、为我大师。了知唯有佛所说法,对治烦恼不顺烦恼,灭除生死不顺生死,唯有依照此法精勤修学,乃能超除生死得大涅槃;我今誓言皈依如是离欲寂灭之正法,随顺修学。了知唯有随佛所说正法之修学者,乃能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自解脱已兼能度人;我今誓言皈依如是清净和合之僧伽,为我依教修行之伴侣。这就是由前信心引起心念口言的誓愿,遵照仪轨起坚定誓愿,即为皈依。连同能皈依发心之起因,瑜伽论说四种皈依。初由了知三宝之功德故,发起清净决定信念皈依三宝。次由了知三宝相等差别,分清三宝之各别胜德,发起清净信念,皈依三宝。一、即由信敬为先,自知唯有皈依三宝,依教修行,乃能离苦得乐,是故决定誓愿皈依三宝,宁舍身命,不舍三宝。二、由知内道与外道差别,了知唯有佛法断惑证真,乃能出离。求受皈依者如是认识正确,唯有如来是我大师,更不见有余师能自度度他,故更不说有余大师。如瑜伽论云:“齐四缘故说能皈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别,三、自誓愿故,四、更不说有余大师故。”前二是约能皈依之因,后二是约正皈依之誓愿。是故应知受皈依者,首先应了知三宝之功德差别,发起坚固信心,立起坚固誓愿而受。不可唯因他人所教或随学他人,或为事所迫,或无知盲从等而受皈依;即使受之,亦不坚定,遇缘即退。

四、皈依三宝之后应如何做?

正信皈依三宝已,不是无所修持便能离苦得乐。三宝只是教示修行者的道路方向而已,解脱生死,必要自修,若不修行终不解脱,这个患不在三宝而唯在自身。如经云:“当自精进无令空过,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那么皈依三宝之后,要做些什么事呢?瑜伽论说了八件事──两个四种正行:

1、皈依后应常亲近善知识,必由师长渐次指导方能有进益故。

2、依师愿为学法,故必常常听闻正法,要由闻法,乃能了知何者应断,何者应修,断修关要,非自臆度所能了知故。

3、闻正法已,应自审谛如理思维,必以现量比量等观其是理非理,乃能引起定智,非唯听闻便能决定故(听闻只能引生闻慧,思维方能引生思慧)。四、既善思维,了知其是理非理。如知苦谛真是苦,惑业真是招感生死之因等,则须如所知者而起正行,渐由戒定慧三学,或资粮、加行等五道,进求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4、这即是瑜伽论说的“当之皈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第一四种正行。

5、复次有二四种正行:一、皈依三宝后须渐学制伏烦恼。烦恼之起,多由根随境转,引起非理作意而生,故防护根门,制止烦恼之生缘,是为初学佛者第一要着。通常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者,即近此法(躲避现前环境,虽非真能对治,在初心学习,先使心有所专,减少烦恼生缘,烦恼较易调伏)。二、皈依三宝后,要依佛说而行,进一步须随自力能受学学处(学处即戒律)。如佛说随佛学者常发大悲心,爱护众生命,故须不为己利而杀生。若皈依三宝仍好乐杀生,则难得学佛之益,当随自己能力,学习如来所制学处。三、随佛学者须修悲心。当念无始生死以来,无一众生不曾作过我之父母兄弟姐妹诸亲眷属。既是亲属,则皆于我有恩,皆应报答。幸我今日皈佛因缘,了知世事无常而复得知正趣解脱之道,然此世间于我有恩众生,处此苦海,竟无知觉,实可怜悯。我须发心精进学佛,进度一切众生。四、由知三宝殊胜功德故,则知唯有三宝是无上福田。又知众生所受苦乐皆随业感故,唯修福业乃能得乐。今我值遇如是无上福田,若不培福,如入宝山空手而返,殊为可惜,故应随力随时供养三宝,修诸福德资粮。

6、又涅槃经说皈依三宝后,有三学处应当修学:第一自皈依佛后,应当思维唯佛如来是我大师,其余世间天神如大梵天王、忉利天王等皆非真皈依处,故皆不应再行皈依。第二自皈依法宝后,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悲悯心,不应故意损恼有情。第三自皈依僧宝后,应与正如正见之善友共住共学,不应与邪知邪见不信三宝外道邪众共住。如经云:“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7、又皈依六支论说,皈依三宝后,有三事应知:一、谓皈依佛宝后对于代表如来住世利生之形像,不论其泥塑木雕,大小好丑,皆应恭敬,起大师想。二、皈依法宝后对于如来所说教法,下至一四句颂,皆应恭敬起正法想。三、皈依僧宝后对于一切佛弟子众,不论其持戒、犯戒、有修行、无修行,只要受持如来所遗之僧相,皆应恭敬,起僧宝想。遇破戒僧,应如是念:五浊恶世中,多诸圣者,为普利一切恶行众生故,示现同事,非我辈肉眼凡夫所能识别,应以净心视之,于已有益无损。如论云:“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所说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

8、阿底峡尊者所传之教授中,又说皈依三宝后有六种学处,应随修学:一、应常时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皈依,二、应常时随念三宝大恩,恒修供养。三、应常随学三宝大悲,方便接引诸余有情令受皈依。四、随作何事皆应先供养三宝,发愿祈祷,不作世间诸邪方便。五、应善了知皈依三宝殊胜,昼三次、夜三次,勤修皈依,六、轻如戏笑,重至宁舍身命,绝对不说“弃舍三宝”之语言。

总之,吾人皈依三宝,原为随佛修学,以求出离生死,证大涅槃,若自不学,则终不能达到其目的。故皈依三宝之后,实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为吾辈初学佛者最要之随行。关于皈依问题,大小乘论中多有阐述,并有辟为专章者,不暇广引。即上来所述之少分义,亦不免多诸乘误,望诸大德,有以指正!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慧广法师:为什么修行要远离恶友?恶友是指生了病的孩子吗? 慧广法师:为什么修行要远离恶友?恶友是指生了病的孩子吗?

如本法师答:佛陀为什么奉劝我们不要杀生,意义何在? 如本法师答:佛陀为什么奉劝我们不要杀生,意义何在?

美男为什么是美的? 美男为什么是美的?

恒传法师:为什么已学佛三年多了业障还一直现前,令我身心皆受病痛的折磨而不得清净? 恒传法师:为什么已学佛三年多了业障还一直现前,令我身心皆受病痛的折磨而不得清净?

禅定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需要打坐 禅定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需要打坐

法尊法师:七十空性论科摄 法尊法师:七十空性论科摄

法尊法师:龙树菩萨的六部论 法尊法师:龙树菩萨的六部论

法尊法师:复苇舫法师等书 法尊法师:复苇舫法师等书

为什么人们拜佛时都要稍微垂头? 为什么人们拜佛时都要稍微垂头?

诸葛亮为什么短命?警世歌 诸葛亮为什么短命?警世歌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为什么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为什么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东林寺为什么特别强调计数念佛,每日念佛规定数量,不知有何依据?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东林寺为什么特别强调计数念佛,每日念佛规定数量,不知有何依据?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为什么佛不经常示现让人增强信心?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为什么佛不经常示现让人增强信心?

皈依三宝有禁忌吗 皈依三宝有禁忌吗

星云大师:那么多尊佛菩萨为什么观音菩萨知名度最高? 星云大师:那么多尊佛菩萨为什么观音菩萨知名度最高?

飞往三亚的飞机,为什么要在南海观音上空绕一圈?原来不是迷信! 飞往三亚的飞机,为什么要在南海观音上空绕一圈?原来不是迷信!

为什么奶奶念佛多年,孙子还经常生病? 为什么奶奶念佛多年,孙子还经常生病?

佛学书籍:基本佛法:皈依三宝 佛学书籍:基本佛法:皈依三宝

达真堪布:我为什么这么痛苦,这么倒霉呢? 达真堪布:我为什么这么痛苦,这么倒霉呢?

梦参老和尚:做功课为什么要定时定量 梦参老和尚:做功课为什么要定时定量

达真堪布:求来的福报为什么不稳定?是佛菩萨不灵吗? 达真堪布:求来的福报为什么不稳定?是佛菩萨不灵吗?

静坐时或平时的心态,为什么不能批判 静坐时或平时的心态,为什么不能批判

为什么严格素食者看起来要健康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严格素食者看起来要健康是很重要的?

放生问答:为什么要放生田螺? 放生问答:为什么要放生田螺?

佛为什么不让人们发誓 佛为什么不让人们发誓

为什么他们成为了素食者 为什么他们成为了素食者

陈大惠老师解读张选为什么能成为亿万富翁 陈大惠老师解读张选为什么能成为亿万富翁

放生:我们为什么要放生呢? 放生:我们为什么要放生呢?

放生:动物为什么那么重要 放生:动物为什么那么重要

放生功德:放生为什么一定要授三扳依及念佛? 放生功德:放生为什么一定要授三扳依及念佛?

学佛修行中为什么总发生阶段性懈怠? 学佛修行中为什么总发生阶段性懈怠?

你为什么无法抗拒食物的诱惑? 你为什么无法抗拒食物的诱惑?

为什么大好人没好报,恶人没恶报? 为什么大好人没好报,恶人没恶报?

荐读:为什么现代人学佛学得如此艰辛? 荐读:为什么现代人学佛学得如此艰辛?

为什么总是断难,舍难,离更难? 为什么总是断难,舍难,离更难?

为什么睡着时念佛好像和白天念佛一样 为什么睡着时念佛好像和白天念佛一样

为什么要修无分别智 为什么要修无分别智

为什么要恭敬尊重并不持戒的出家人 为什么要恭敬尊重并不持戒的出家人

阿弥陀佛为什么不示现,让大家生起信心呢 阿弥陀佛为什么不示现,让大家生起信心呢

第44集 为什么执着就是苦? 第44集 为什么执着就是苦?

皈依三宝,如苦海茫茫中有了舟航 皈依三宝,如苦海茫茫中有了舟航

为什么有人预知时至要往生却没走 为什么有人预知时至要往生却没走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什么是异熟果?为什么要加个异熟 什么是异熟果?为什么要加个异熟

为什么一切法没有真实相 为什么一切法没有真实相

第029集 学佛为什么要持戒?(下) 第029集 学佛为什么要持戒?(下)

第028集 学佛为什么要持戒?(上) 第028集 学佛为什么要持戒?(上)

第024集 为什么佛法不离世间法?不离世间觉? 第024集 为什么佛法不离世间法?不离世间觉?

第020集 为什么学佛要亲近善知识? 第020集 为什么学佛要亲近善知识?

信佛好长时间了,为什么没有进步 信佛好长时间了,为什么没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