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集 善引然后度之(上)

2024-05-09 菩萨正行一

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接下来的几个讲次,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解当一个菩萨所当学、所当为、所当注意之处。我在讲这几个讲次的时候,我采取的方式是这样子:主要会以正觉同修会 平实导师所讲的《优婆塞戒经讲记》,运用那个讲记当作一个基础,我们依据这个讲记的内容,然后提示大家,应该注意的一些重点。每一个讲次的时候,我们也会先给大家打上经文,然后帮大家标示清楚我们目前讲的范围到底是哪一个部分,然后从经文的部分,参考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里面讲的这个内容,再给大家分析讲解。

首先我们来看,我们今天要讲的部分是《优婆塞戒经》里面的〈自利他利品〉。以下我们先念一下我们今天重点的经文;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先学外典,然后分别十二部经;众生若闻十二部经,乃于外典生于厌贱。复为众生说烦恼过、烦恼解脱;叹善友德,呵恶友过;赞施功德,毁悭过失。菩萨常寂,赞寂功德;常修法行,赞法行德。若能如是,是名兼利。这一段的经文是出自在《优婆塞戒经讲记》里面的第三辑177页的地方,如果您手边有书的话,您可以同时参照这个书上面的相关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一段小段经文讲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很明显的,首先这个经文的开头已经告诉我们了;接下来讲的事情最主要的目的,首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利他。当我们要度一个众生的时候,为利他故,我们应该要先学外典,先学外典然后再分别十二部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这是基于我们首先要能够善于引导众生的缘故。比方说:如果您眼前的这个众生,他是非常好于仙道的,就是喜欢那种传统的民俗里面所讲的各式各样的成仙之道的。当你要接近他、要跟他说道理,特别是想要跟他说有佛法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您完全摒弃了他原先所喜好的仙道的话,直接来跟他说佛法的话,恐怕他连愿意听的机会都很少。所以这个时候可能我们可以采取的方式,就先从他所熟悉的,所熟悉的仙道开始讲起。比方说他喜欢修行哪一类型的仙道,或许我们就可以从那个仙道开始切入,然后告诉他,这个仙道会有什么境界。当然,由于要告诉他有这样的境界在,所以当然我们自己身为一个菩萨要度人,当然你要讲出来的东西,也必须要符于他所知道的仙道的境界。所以基于这个理由,所以我们才会说,我们如果要度人的时候,应该要看,可以的话就先看看要用什么方式来度;如果选择从他所熟悉、所喜欢的这些途径来度他的话,当然我们自己应该要先花点心力,先去看看他所熟悉的典籍是什么。

又比方说:我们也面对了许多外面的号称是学佛的人,可是这些学佛的人所学的佛,也不外乎就是在世间法里面随缘而已。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要度这样子一个人,让他深入了解到:真正的佛法不是世间的随缘可以说到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先了解:他所讲的随缘到底是什么意思、他所学到的随缘,又是从哪些个书籍,或者甚至是哪些老师的开示里面去学的。那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先得要花一些时间,先详细搜集他所学习到的这些随缘的说法,到底是有哪些说法?并且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然后把这些东西,把它搞清楚之后,接下来才用逐一对比的方式,让他了解他所学习到的随缘,跟佛教那种全面的深入的随缘,到底差别在哪里。这也是一样,我们要度他,要善于引导他,所以得要先学外典。

同样的如果是说,对于一个从前曾经受到误导,然后一味地只认为说佛教只讲六识的这些学人来讲,我们如果要引导他的话,我们恐怕也很难直接跟他讲说:你说的不对喔!实际上是有八个识。反而我们要先了解说为什么他只说有六个识。那这个六个识呢,比方说:如果他是看某一些法师错误的见解之后,所吸收来的话。那我们就应该要看看说,那个错解经典的法师,到底他的六识论错是从何而来。我们要从那些的论点上面切入,然后详细跟他剖析:为什么你之前学到的六识论是不对的。然后如果他能够信受了的话,接下来才能跟他讲说,第七识、第八识的状况是什么,为什么一定有这个第七识跟第八识。

所以这一些我们说,按照菩萨自己修学的立场来说,说实在的如果针对菩萨自己的道业来讲的话,其实是不需要再花时间去学这些外典的;如果以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讲,说实在的有时候当我们在看这些外道典籍的时候,说实在的是看的时候跟我们看佛经刚好相反。我们看佛经的时候,会愈看愈有意思、愈看愈有精神 ,可是我们看外道典籍的时候,往往看不到几页就觉得很疲倦。但是菩萨为了要度人,那就要善于引导,先给他引导。所以这个时候,你还得真的要花时间先学一些外典,那么学外典了之后,然后再给他介绍佛经到底是怎么说的;这样两相对照,如果我们能够对照得愈详细的话,这个效果就愈大。这个时候众生如果听到了佛经里面真正的佛教的义理之后,他很自然的就会对于原先所信受的这些外道的典籍,开始觉得说:这外道的说法居然是这么浅薄的!由此他会更生起对于 佛说经典的信心。

又譬如说:同一部经文里面也说:复为众生说烦恼过,说烦恼解脱。为什么要度他、要引导他,要先跟他说烦恼过、烦恼解脱呢?其实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很多人初学佛的时候,都是由于在世间法上面碰到烦恼,那是因为烦恼这一关过不去了,并且发现说,好像他过去在学校里面所受到这些、听受到的学问,好像没有办法帮他解决烦恼,所以这个时候他才会想说,我们来学学一些人生哲理吧!所以他就会去学各式各样的人生的哲理。那么可以见到说,如果要接引一般的人的话,那您一定要有一些方式,能够直接针对他所感兴趣的地方来引导他。正如我们说的,一般人感兴趣的应该就是如何因应烦恼、如何对治烦恼。所以我们要先告诉大家说:烦恼的状况到底是什么?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让他们生起说,得要先远离烦恼。然后我们也顺势的跟他讲说,如果能够顺利的远离烦恼的话,对于目前所处的日常生活会有什么实质的帮助。一旦有了这些我们说先期的这些开导之后,当然我们就可以顺势地切入,告诉他说:真正的烦恼,它的本源是什么。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切入到佛教里面讲的烦恼,跟他谈见惑、跟他谈思惑、跟他谈见惑里面的内容是什么,思惑又是如何的修行。然后并且还跟他讲说佛教解脱的几个证境,包含初果、 二果、三果到四果。顺便也让他了解说,佛教里面谈的这些四圣谛,是如何有效的能够帮我们彻底的因应、彻底解决所看到的一切,乃至于三界一切的烦恼。所以如果能够按照这样的顺序的话,众生就比较容易自自然然地就接受了你的度化。

接下来呢?佛又继续说到:希望我们作菩萨、身为一个菩萨,要叹善友德,呵恶友过。这个也是说,针对我们说要度化初机学人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我们一般的人在世间法里面打滚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在我们还没有迈向修行之路的时候,对我们来讲很重要的,就是周围的朋友;周围的朋友如果说一天到晚就是聊八卦、风花雪月,或者是纯粹的是酒肉朋友的话,那么你要这个人,要脱离这个圈子,然后要能够迈向正道的话,就有实质上的困难。所以对于这类型的初机学人来讲,我们要引度他的话,我们应该要先赞叹,赞叹善友的这个功德,要跟他讲说,如果今天碰到什么样的善友,会对他的生活产生什么样实质的帮助。当然这个前提,是之前得必须要跟他说,一些目前他在日常生活上碰到这些烦恼的来源是什么,就是如同我们之前才刚讲过的烦恼的部分;然后等到他感兴趣了之后,才跟他讲说,修学的过程应该注意什么,那其中一个就需要有善知识、需要有善友。要有善知识的话,首先就得要自己要先降伏自己的慢心,要愿意用虔诚恭敬的心来听善知识来讲解佛理。至于善友的部分,我们可以从这里切入告诉他说,对您的人生真正有帮助的朋友应该是怎么样的朋友。显然这个要真正的帮助的话,应该是能够帮助我们迈向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这个修行。唯有迈向真正的解脱,才能够实质的、根本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活的更自在更美好。

所以所谓的到底什么是善友跟恶友,应该要从这个朋友能不能够随喜赞叹您目前所采取的修行的道路。比方说:你决定了,以后不再找大家喝茶、嗑瓜子、聊天了,你决定说以后很多的时间,你要要用来修行,要用来念佛、做种种的功课,或者是发心做义工等等。这个时候你的朋友面对你的这些改变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体会到您想要使日子过得更好、更自在的这个初发心,并且又了解到,你是到佛教里面来学习正法的话,那么这个朋友如果能够在知道这些条件的状况之下,还能够随喜赞叹,并且甚至用实质的行动来支持你,完成你的这个发心的话,这个朋友就是十足的善友。反之如果说一个朋友,如果听到你的这些心里面的这些发心,想要往修学的正道走的时候,这个朋友不但没有帮助你,反而用尽各式各样世间的理由来拖住你,并且甚至还想把你拖回以前灯红酒绿的生活的话,那很显然这一种的朋友,很显然就是修道上面的恶友。所以我们要跟众生,要引导他的时候要告诉大家说,修学道上善友是多么的重要,恶友会是遮障我们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动力。

当然我们也要跟众生,要赞叹施的功德,要告诉他说:悭吝有什么样的过失。为什么要先赞叹施的功德?最主要对于一般的众生来讲,我们可以说所有一切众生,我们刚刚说,在发心要修行的时候,首先面对就是日常生活的烦恼,那这些烦恼呢,其实有一大部分,都是由于我们的贪心、不知足而来的。这个贪心跟不知足,就是因为说我们有了把我们自己跟环境开始作一个区隔出来,然后由于我们无量劫以来熏习的,对于我这个熏习,以及对于我所掌握的东西有所熏习的缘故,所以我们很自然对于周遭环境的一切,都想要牢牢的抓住。这个就是为什么说,对于一个初入修行的人来讲的话,我们应该先要跟他谈布施。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说:菩萨六度里面的话,首先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因为透过布施,我们首先学习到如何对于周遭的一切,不管是财物也好、不管是眷属也好,我们学习着对这些的事情能够慢慢的不要这么执着;甚至是说透过了布施,比方说财物的布施好了;我们透过这样的方式,来熏习我们对于财物能够割舍不会贪爱。那这样的布施呢,它对于心行方面的熏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透过每一次的布施、透过每一次的布施,我们每一次都再经历过一次的这个舍;那透过这个舍的锻炼,我们就能够慢慢不断的一次又一次的把我们的贪心,一步一步的把它降伏。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在布施的过程,我们这里讲的布施,当然是希望您真的要亲手去布施,因为这种亲手的布施,对于我们在修学道上、心行上面的熏习是有直接性的帮助的。透过这样子的布施的方式,除了让我们能够逐渐淡化对于,比方说财物方面的贪之外,我们也从中间慢慢学习到说,什么样的心行叫作舍的心行。那这个舍的心行呢,当然在布施的阶段,我们所经历到的不外乎是对于我所,就是相对于我们自己的,我们所有周遭的事物的一种舍的心行;

但实际上透过这样舍的心行的这些熏习跟锻炼,其实到后来,我们再继续往前修行,从我所到我们自己的我这个完整的核心的时候,这个舍的练习的经验,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在面对我的时候,再次发挥它的作用。所以布施,我们看到的布施,除了说跟我们在行菩萨道的种种的因果有深切的关系之外,其实透过布施的熏习,我们可以训练一个人,训练他的心行慢慢放弃了对于我所的执着;甚至以后也能够帮忙,透过这个熏习能够帮忙你能够逐渐的淡化对于我的执着。所以布施这件事情,可以说是非常的重要,一等一的重要,对于所有的修行人来讲的话,布施一定是第一步要做好的。

在赞叹布施的同时,我们同时也要告诉他说:悭吝有什么样的过失。其实透过前面的铺排跟陈述之后,各位观众应该能够了解了:悭吝到底为什么会对我们造成许多的障碍。其实您想想看,我们之所以会学佛,就是因为我们有诸般的烦恼。而这个诸般的烦恼,一定都是我们跟外境互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种种不如我们意的地方。那请问大家说:所谓的不如我们的意呢,岂不是表示说,我们希望外境是怎么样一个走法,或是怎么样演变,结果外境的演变完全不如我们的意吗?所以这个岂不是表示说,我们对于我们所面对的境界,实际上我们已经预设了,并且是预设一个牢牢的立场,然后才由于两相对照不如您的意,所以才生起烦恼。既然是一个预设牢牢的立场,这个像不像是,好像比方说是,我们就是把我们手头的财物牢牢的抱得紧紧的,一分一毫都不愿意布施给别人一样吗?当我们把这些财物牢牢抱在一起,不肯布施的时候,这个心行,跟我们说我们面对外面的境界,然后我们牢牢抱持着,我们心里面认为外面的境界,应该是怎么样的状况;那我们心里面把这个预设立场,抱得紧紧的时候,完全都不肯改变的时候,当然,当这个外面的境界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当然就是生起很大的烦恼了;并且随着我们抱得越紧,那这个烦恼,就可以预见这个烦恼会越大、会越深、越苦恼。

所以说我们透过这个布施,跟众生赞叹布施,引导他如何做布施。那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做到的事情,也是应该要让他,首先要让他了解说布施的因果;让他了解布施的因果,知道这件事情有它实质上,他目前所看不到,但是却想象不到的大的利益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就有心来学、有心来做布施。当他有心来做布施的时候,我们接下来要跟他更进一步的分析:为什么布施对我们的修行是这么样的重要?

这个时候就可以适当的导引他,让他训练透过布施训练这个舍的心行。一旦训练舍的心行之后,同时也告诉他说悭吝的过失,也就是说不愿意舍的这个心行的过失。那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再对照,告诉他说:如果您学会了一些舍心的话,不妨再看看过去所在意的这些烦恼,有哪些个烦恼,可以透过这样的训练予以减轻,甚至予以消除的呢?这样子一步一步的牵引他、带领他。那这样子的话,他就能够从布施中,领会到无上的快乐,并且以后就会乐于布施,那这样子的话呢,可以说就是引导众生入于菩萨正行一个重要的步骤。当然就是说这部分还有其它的就是:如何引导众生,然后善予度之。比方说我们后面会看到的菩萨常寂,赞寂功德。菩萨为什么会常寂,又为什么会赞寂的功德呢?那这个部分呢?我们将留在下一个讲次,再来跟大家分晓。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