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 二十六、戒学

2024-04-28 汉传人物

二十六、 戒学

>

第13381﹙1042﹚经﹙下p753﹚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住鞞罗磨聚落北身恕林中。鞞罗聚落婆罗门、长者,闻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闻已,共相招集,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有众生身坏命终,生地狱中」?佛告诸婆罗门、长者:「行非法行,行危崄行因缘故,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诸婆罗门、长者白佛:「行何等非法行、危崄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佛告婆罗门、长者:「杀生乃至邪见,具足十不善业因缘故,婆罗门!是非法行,危崄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婆罗门白佛:「何因缘诸众生身坏命终,得生天上」?佛告婆罗门、长者:「行法行,行正行,以是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复问世尊:「行何等法行,何等正行,身坏命终得生天上」?佛告婆罗门、长者:「谓离杀生乃至正见,十善业迹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婆罗门、长者!若有行此法行,行此正行者,欲求剎利大姓家,婆罗门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因缘故。若复欲求生四王(天),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行净戒者,其心所愿,悉自然得。若复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亦得往生。所以者何?以行正行、法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若复欲求往生光音(天),徧净(天),乃至阿伽尼咤(天),亦复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净,心离欲故。若复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悉得成就。所以者何?以彼法行、正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欲求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清净,心离爱欲,所愿必得。欲求断三结,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无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离欲,所愿必得」。时婆罗门、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

【戒定慧的考察】【戒学】

厌倦一般生活,感到私欲占有的家庭罪恶,痛切有情的自相残杀,一切是无常与苦迫。发心出家的,必对于这样的人生有所警觉,对于过去的自己有所不满。对于生死有厌离心,即对于自己有忏悔心,这才能生活于出家的僧团而得佛化的新生。

在家的信众,也要有「住非家想」的见地,才能成解脱分善根,或者现身证觉。所以在受戒时,举行真诚的忏悔,是非常重要的。

释尊初期的弟子,都有过人生的深切警觉与痛悔。动机的纯正与真切,没有什么戒条,也能自然的合律。等到佛法风行,动机不纯的出家者多起来,佛这才因事制戒。

就是发心纯正的出家者,有时也会烦恼冲动起来,不能节制自己而犯了戒。这对于佛法的修习,是极大的障碍,这需要给以戒律的限制;已经犯戒的,即责令忏悔,使他回复清净。经中常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即清净」。因为一度的烦恼冲动,铸成大错,即印下深刻的创痕,成为进修德行的大障碍,不能得定,不能发慧。如引发定慧,必是邪定,恶慧。

佛法的忏悔制,于大众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过失,接受僧团规定的处罚。经过一番真诚的痛切忏悔,即回复清净。

所以戒律的轨则,不在乎个人,在乎大众;不在乎不犯──事实上每不能不犯,在乎犯者能忏悔清净。学者应追踪古圣的精神,坦白的发露罪恶,不敢覆藏,不敢再作,使自己的身心清净,承受无上的法味。

戒律的广义,包含一切正行。但依狭义说,重在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等善。

不杀、盗、淫、妄为根本的戒善,出家众多从消极的禁止恶行说。但在家众持戒,即富有积极的同情感。要知戒善是合法则的,也是由于同情──慈悲喜舍的流露而表现于行为的。

如『杂含』(卷三七一0四四经)佛为鞞纽多罗聚落长者说:「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淫盗等同。释尊称这是「自通之法」,即以己心而通他人之心的同情,近于儒家的恕道。

所以身语根本戒的受持不犯,不但是他律的不可作,也是自律的觉得不应该作。这例如不杀,不使一切有情受杀生苦,也是给一切有情以安全感。进一步,更要爱护有情的生命,戒不即是慈悲的实践吗?

『杂含』(卷三二九一六经)佛为刀师氏聚落主说:「若于有心杀生,当自悔责不是不类。若不有心杀生,无怨无憎,心生随喜。……心与慈俱。……如是偷盗对以悲心,邪淫对以喜心,妄语对以舍心」。这以四无量心别对四戒,不过约他的偏重说,其实是相通的。

慈悲喜舍与定心相应而扩充他,即称为四无量。这本是戒的根源;由于戒业清净,同情众生的苦迫,即引发慈悲喜舍的「无上人上」法。戒与四无量的相关性,可证明佛法──止恶、行善、净心的一切德行,本出于对人类──有情的同情,而求合于和乐善生的准则。

戒与慈悲,是侧重于「无瞋」善根的。但这在限于时机的声闻法中,还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

第1148(845)经﹙中p45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五恐怖、怨对休息,三事决定不生疑惑,如实知见贤圣正道,彼圣弟子能自记说:地狱、畜生、饿鬼恶趣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何等为五恐怖、怨对休息?若杀生因缘罪,怨对恐怖生,若离杀生者,彼杀生罪怨对因缘生恐怖休息。若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罪,怨对因缘生恐怖,彼若离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罪,怨对者因缘恐怖休息。是名罪怨对因缘生五恐怖休息。何等为三事决定,不生疑惑?谓于佛决定离于疑惑,于法、僧决定离疑惑,是名三法决定离疑惑。何等名为圣道如实知见?谓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圣道如实知见。若于此五恐怖罪怨对休息,于三法决定离疑惑,于圣道如实知见,是圣弟子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114 (826) 经﹙中p439﹚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乐住,现法防护有漏,未来得正对治,令梵行久住。如大师已为声闻制戒,谓摄僧乃至梵行久住,如是如是,学戒者行坚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学戒,是名比丘戒福利。何等智慧为上?谓大师为声闻说法,大悲哀愍,以义饶益,若安慰,若安乐,若安慰安乐。如是如是,大师为诸声闻说法,大悲哀愍,以义饶益,安慰安乐;如是如是,于彼彼法、彼彼处,智慧观察,是名比丘智慧为上。何等为解脱坚固?谓大师为诸声闻说法,大悲哀愍,以义饶益,安慰安乐。如是如是,说彼彼法;如是彼处、如是彼处得解脱乐,是名比丘坚固解脱。何等为比丘念增上?未满足戒身者,专心系念安住;未观察者,于彼彼处智慧系念安住;已观察者,于彼彼处重念安住;未触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已触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是名比丘正念增上」。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学戒随福利,专思三昧禅,智慧为最上,现生最后边,

牟尼持后边,降魔度彼岸」。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3383﹙1044﹚经﹙下p75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鞞纽多罗聚落北身恕林中。住鞞纽多罗聚落婆罗门、长者,闻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闻已,共相招引,往诣身恕林,至世尊所,面相慰劳已,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如上说)。我尚不喜人加麁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又复于佛不坏净成就,于法、僧不坏净成就,是名圣弟子四不坏净成就。自现前观察,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尽,一切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时鞞纽聚落婆罗门、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而去。

第13246(906)经﹙下p585﹚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沉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倚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敎,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沉没。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敎,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是名五因缘,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是故迦叶!当如是学:于大师所当修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敎,若诸梵行大师所赞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佛说是经已,尊者摩诃迦叶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更新于:8个月前